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7-000-02
摘 要 采用文献法、测试比较法等,研究了产生影响罚球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原因,找出心理训练对提高罚球命中率作用,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篮球 罚球 中枢神经 心理调节
篮球比赛中,当实力相当且双方胶着拉锯情况中,往往采用突破、强攻切入制造对方犯规,来取得罚球时机,是取得优势获得比赛胜利的主要手段;从罚球的统计分析中发现,所谓罚球是从准备到出手不受任何人肢体影响(场外观众间接干扰除外)的专项技术,能否在比赛中正常发挥平时水平,除本身技术动作外,绝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场心理动态。
多年来,从事运动队运动心理研究人员虽不断增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心理研究与专项技术训练脱节,运用到实际训练结合心理训练的尚且不多。因此,本文将采用测试、分析统计等方法,通过大量实际数据,比较普遍不良心理反应与运用了心理训练前后,技术指标的差异,从而论证了采用心理训练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比赛中,罚球的心理障碍以及平时训练的个人认识和解决方案。
一、研究对象
收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珠海市理工学校2008级部分学生,珠海边防检查总站男子篮球队以下简称边检队(专业球员组成)部分队员进行研究,其中男学生8名,边检男队员8名,女学生10名,共26人,平均年龄:学生18岁,球龄:2.6年,技术状况普通,边检队员平均年龄:26.8岁,训练年限:15年,技术状况突出。
二、引入
(一)影响技术动作的主要因素分析
篮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高技巧、高对抗场上变化多端的体育项目,比赛中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发挥和技战术的运用,是获得胜利的两大因素,那么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不仅仅取决于熟练的技术、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战术认识,和对手的强弱,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比赛实力相当时,心理因素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以上26人罚球技术情况调查如表1所示:
数据表明心理因素影响最大。
篮球比赛错综复杂,造成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很多,外在因素可分为:1.对比赛的认识不足;2.比赛规格较高;3.比赛中积分的排列影响;4.对手实力的大小;5.场地的基本状况;6.观众的情绪。内在因素又包含:1.运动员自身的个性特点;2.心理承受力大小;3.过多考虑个人的名次、荣誉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运动员比赛中情绪波动的因素。
(二)运动员实验前后罚球数据统计及分析
实验方法:抽样把学生分为两组,把边检专业球员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心理调节训练方式,测试中,先统计AB组的罚球情况,测试设制几个项目的情境模式,分别为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场外人员干扰,心理压力又分为比赛开始、比赛领先、比赛落后、比分相同四个模式进行统计,统计表明:AB组在实验前技术水平相等,两队没有明显的变化。
测试开始后数据表明:A组失误率16%,B组失误率29%,在前三个模块中的变化并不大,而第四个心理模块的差异比较大,A组的测试组的数据明显优于B组的成绩。
A组较测试前同样有明显的变化,实验前A组的失误率为26%,B组为27%,测试后,A组为10%,B组为21%,心理压力因素的其它三项的数据都较测试前有明显的提高。统计数据表明,心理训练对提高命中率有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训练理论分析
(一)机理状态分析
通过上述数据统计分析,心理训练能提高运动员自我控制的能力,篮球比赛本身对抗激烈,场上的身体接触频繁,往返的速度快,技、战术变化莫测,除身体机能消耗,随着比赛的激烈,更容易对队员心理起伏产生直接影响,作为教练员队员,在比赛胶着中,都会在比分相近中,想办法设计战术运用罚球来获取优势,特别在NBA和世界大赛中,几分险胜的案例数不胜数,根据大型比赛数据统计,不难发现,都存在着规律,各项数据相近的,最后一节的犯规次数和罚篮命中率,成为主宰比赛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就必须着重培养队员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发挥自我心理调节作用。比赛中,更有助于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为了提高思维活动性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的意识性,就需要把神经系统的控制力进行相应的调节,其过程就要通过运动员自身的调动,以有意识的自我心理控制,让大脑皮质产生中枢神经兴奋灶,从而精神高度集中,抑制外界因素干扰,使运动员临场心理趋于稳定,增强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发挥。
(二)心理状态分析
任何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基本源于长期训练、比赛的积累,但面对不同层次的大赛,优秀运动员自身仍出现关键场次发挥失常的情况,分析原因,除了生理、对手情况等外在因素外,心理压力是影响发挥的主导因素,并呈现明显的心理波动曲线,波动反馈到比赛中,重点就体现在临场投篮和罚篮命中率上,而这个却是赢得比赛的关键环节;通过上面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心理变化原因,主要由于高级神经活动负面诱导规律引起,当重复进行心理调动调节,思想上高度集中,大脑皮质在某个部位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引起邻近部位相对抑制,当自个心理调动时,人的注意力越集中,优势的兴奋区就越强,相对抑制其他区域的抑制力就越大,所以,进行心理调节重复次数越多,把握心理波动的能力就越强,比赛中,不但可以调节兴奋性和克服外在因素,而且,能达到放松肌体,发挥技术水平,冷静应对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平时训练,对运动员各项技、战术和心理成熟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心理调节训练方案
依据分析,发现比赛当中容易出现的规律,掌握队员的心理特质在比赛环节中,各个时间阶段的波动曲线,在平时训练中,按区别对待原则,根据队员自身的特点及训练水平和训练时间,并依照实际情况,重点针对性对队员情况,将心理素质波动较大的队员,进行专门的训练,并加以肯定,通过队友的鼓励得到自信,增强整体的荣誉感和信任度。
心理训练按上述分析在技、战术训练后1分钟后进行:
心理训练方法一:分组进行罚球比赛,双方派出人员到对方场地,对实施罚篮的队员进行干扰,但原则不能触及罚篮队员身体。例如:可以采用呐喊、言语刺激、播放现场比赛环境录间等声音干扰方式,来尽可能打乱罚球者的节奏和心理稳定,让队员处于不可预测的环境中罚球,以提高罚球的命中率。
心理训练方法二:设计模拟场景,可分为四个模式:1.比赛开始;2.比赛领先;3.比分落后;4.比赛最后时刻。具体实施中,可以采取方法一中的干扰方式,根据场景模式,可以让队员在罚球中,设立罚球不中扣分办法,让队员在高压力下练习罚球。还可以分为甲乙两组,把程度较好的放在一组,罚中得一分,另一组罚中得两分,按比赛最终统计决定胜负,以此来增加队员的心理压力,训练对员的抗压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从业余球员到专业球员测试的数据统计中发现,心理因素影响产生的负作用,都不同程度存在,只不过产生波动的刺激域值有所不同,无论任何层次比赛和训练年限的队员,心理训练在运动员在篮球比赛特别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时期,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我们研究了中枢神经生理机能的变化特点,提出自我调节创造兴奋区,抑制负面因素的原理后,再通过国外的训练的先进理论,提出了心理训练的若干方案,对改进运动员心理有实际的效果,对于其它体育项目同样有着触类旁通的指导意义;在掌握了以上规律后,就可能针对现有队员的情况,提前判断及早预防,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让队员在比赛中,克服心理排除内、外因素干扰,为获取比赛胜利提供心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阎国利,白学军.眼动训练法在国外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学动态.1997(02).
[2] 张明如.篮球罚球训练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04).
[3] 张静春.对篮球比赛罚球命中率影响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3).
[4] 王露.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在高水平运动员领域的应用[J].博击(体育论坛).2010.06.
摘 要 采用文献法、测试比较法等,研究了产生影响罚球的生理、心理因素的原因,找出心理训练对提高罚球命中率作用,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篮球 罚球 中枢神经 心理调节
篮球比赛中,当实力相当且双方胶着拉锯情况中,往往采用突破、强攻切入制造对方犯规,来取得罚球时机,是取得优势获得比赛胜利的主要手段;从罚球的统计分析中发现,所谓罚球是从准备到出手不受任何人肢体影响(场外观众间接干扰除外)的专项技术,能否在比赛中正常发挥平时水平,除本身技术动作外,绝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场心理动态。
多年来,从事运动队运动心理研究人员虽不断增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心理研究与专项技术训练脱节,运用到实际训练结合心理训练的尚且不多。因此,本文将采用测试、分析统计等方法,通过大量实际数据,比较普遍不良心理反应与运用了心理训练前后,技术指标的差异,从而论证了采用心理训练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比赛中,罚球的心理障碍以及平时训练的个人认识和解决方案。
一、研究对象
收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珠海市理工学校2008级部分学生,珠海边防检查总站男子篮球队以下简称边检队(专业球员组成)部分队员进行研究,其中男学生8名,边检男队员8名,女学生10名,共26人,平均年龄:学生18岁,球龄:2.6年,技术状况普通,边检队员平均年龄:26.8岁,训练年限:15年,技术状况突出。
二、引入
(一)影响技术动作的主要因素分析
篮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高技巧、高对抗场上变化多端的体育项目,比赛中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发挥和技战术的运用,是获得胜利的两大因素,那么运动员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不仅仅取决于熟练的技术、良好的身体素质及战术认识,和对手的强弱,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比赛实力相当时,心理因素更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以上26人罚球技术情况调查如表1所示:
数据表明心理因素影响最大。
篮球比赛错综复杂,造成运动员心理变化的因素很多,外在因素可分为:1.对比赛的认识不足;2.比赛规格较高;3.比赛中积分的排列影响;4.对手实力的大小;5.场地的基本状况;6.观众的情绪。内在因素又包含:1.运动员自身的个性特点;2.心理承受力大小;3.过多考虑个人的名次、荣誉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运动员比赛中情绪波动的因素。
(二)运动员实验前后罚球数据统计及分析
实验方法:抽样把学生分为两组,把边检专业球员分为两组,A组为实验组,B组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心理调节训练方式,测试中,先统计AB组的罚球情况,测试设制几个项目的情境模式,分别为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场外人员干扰,心理压力又分为比赛开始、比赛领先、比赛落后、比分相同四个模式进行统计,统计表明:AB组在实验前技术水平相等,两队没有明显的变化。
测试开始后数据表明:A组失误率16%,B组失误率29%,在前三个模块中的变化并不大,而第四个心理模块的差异比较大,A组的测试组的数据明显优于B组的成绩。
A组较测试前同样有明显的变化,实验前A组的失误率为26%,B组为27%,测试后,A组为10%,B组为21%,心理压力因素的其它三项的数据都较测试前有明显的提高。统计数据表明,心理训练对提高命中率有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训练理论分析
(一)机理状态分析
通过上述数据统计分析,心理训练能提高运动员自我控制的能力,篮球比赛本身对抗激烈,场上的身体接触频繁,往返的速度快,技、战术变化莫测,除身体机能消耗,随着比赛的激烈,更容易对队员心理起伏产生直接影响,作为教练员队员,在比赛胶着中,都会在比分相近中,想办法设计战术运用罚球来获取优势,特别在NBA和世界大赛中,几分险胜的案例数不胜数,根据大型比赛数据统计,不难发现,都存在着规律,各项数据相近的,最后一节的犯规次数和罚篮命中率,成为主宰比赛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就必须着重培养队员抗外力影响的能力,发挥自我心理调节作用。比赛中,更有助于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为了提高思维活动性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的意识性,就需要把神经系统的控制力进行相应的调节,其过程就要通过运动员自身的调动,以有意识的自我心理控制,让大脑皮质产生中枢神经兴奋灶,从而精神高度集中,抑制外界因素干扰,使运动员临场心理趋于稳定,增强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发挥。
(二)心理状态分析
任何优秀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基本源于长期训练、比赛的积累,但面对不同层次的大赛,优秀运动员自身仍出现关键场次发挥失常的情况,分析原因,除了生理、对手情况等外在因素外,心理压力是影响发挥的主导因素,并呈现明显的心理波动曲线,波动反馈到比赛中,重点就体现在临场投篮和罚篮命中率上,而这个却是赢得比赛的关键环节;通过上面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心理变化原因,主要由于高级神经活动负面诱导规律引起,当重复进行心理调动调节,思想上高度集中,大脑皮质在某个部位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引起邻近部位相对抑制,当自个心理调动时,人的注意力越集中,优势的兴奋区就越强,相对抑制其他区域的抑制力就越大,所以,进行心理调节重复次数越多,把握心理波动的能力就越强,比赛中,不但可以调节兴奋性和克服外在因素,而且,能达到放松肌体,发挥技术水平,冷静应对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加强平时训练,对运动员各项技、战术和心理成熟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心理调节训练方案
依据分析,发现比赛当中容易出现的规律,掌握队员的心理特质在比赛环节中,各个时间阶段的波动曲线,在平时训练中,按区别对待原则,根据队员自身的特点及训练水平和训练时间,并依照实际情况,重点针对性对队员情况,将心理素质波动较大的队员,进行专门的训练,并加以肯定,通过队友的鼓励得到自信,增强整体的荣誉感和信任度。
心理训练按上述分析在技、战术训练后1分钟后进行:
心理训练方法一:分组进行罚球比赛,双方派出人员到对方场地,对实施罚篮的队员进行干扰,但原则不能触及罚篮队员身体。例如:可以采用呐喊、言语刺激、播放现场比赛环境录间等声音干扰方式,来尽可能打乱罚球者的节奏和心理稳定,让队员处于不可预测的环境中罚球,以提高罚球的命中率。
心理训练方法二:设计模拟场景,可分为四个模式:1.比赛开始;2.比赛领先;3.比分落后;4.比赛最后时刻。具体实施中,可以采取方法一中的干扰方式,根据场景模式,可以让队员在罚球中,设立罚球不中扣分办法,让队员在高压力下练习罚球。还可以分为甲乙两组,把程度较好的放在一组,罚中得一分,另一组罚中得两分,按比赛最终统计决定胜负,以此来增加队员的心理压力,训练对员的抗压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从业余球员到专业球员测试的数据统计中发现,心理因素影响产生的负作用,都不同程度存在,只不过产生波动的刺激域值有所不同,无论任何层次比赛和训练年限的队员,心理训练在运动员在篮球比赛特别是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时期,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当我们研究了中枢神经生理机能的变化特点,提出自我调节创造兴奋区,抑制负面因素的原理后,再通过国外的训练的先进理论,提出了心理训练的若干方案,对改进运动员心理有实际的效果,对于其它体育项目同样有着触类旁通的指导意义;在掌握了以上规律后,就可能针对现有队员的情况,提前判断及早预防,通过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让队员在比赛中,克服心理排除内、外因素干扰,为获取比赛胜利提供心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阎国利,白学军.眼动训练法在国外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学动态.1997(02).
[2] 张明如.篮球罚球训练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04).
[3] 张静春.对篮球比赛罚球命中率影响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03).
[4] 王露.国内外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及在高水平运动员领域的应用[J].博击(体育论坛).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