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不准”惹的祸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T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缘起
  近日,笔者参加了绍兴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基本能力比武,其中有一项是教学设计,内容是设计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第一课时,试卷提供如下教材:
  ■
  熟悉低年级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这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在拿到教材后,我凭着自己的经验,知道这是加减法的四种形式(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其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难点,学生错误最多,笔算无疑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途径。
  再粗粗一看教材,93页课本上一个小男孩说出笔算的方法引起了我的关注。于是,几乎是不加思索的,把知识目标定为“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之后可以说是奋笔疾书,把教学重难点、设计意图、教学流程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完成了,把重点放在了优化出笔算的方法来。回到学校后,翻开数学书,急急地看了后面的几个课时,糟了!教学目标定错了,重点偏离了,追悔莫及。
  二、追根溯源
  晚上静下心来,分析自己失误的原因,终是“把握教材不准”惹的祸。
  1.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过分自信导致“把握教材不准”
  知识就像一棵树,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科书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其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如同数学中的点、线、面、体一样,知识的掌握也可分为四个层次。有的人只能掌握一个个的知识点,但不能把这些知识点连成一条线,如同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连不起来,这是掌握知识的第一个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类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线,但不能把不同类型的各条线的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这是第二个层次;有的人能够把同一年级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面,但不能把不同年级一个学段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立方体,这是第三个层次;只有把整个学段的知识纵向、横向联系起来,才能形成一个知识立方体,这是第四个层次。一个教师如果达到了第四个层次,就会成为一个教学专家,在教学中不管从哪个知识点切入,都能把各种知识连接起来。一些特级教师之所以能随心所欲地驾驭教材,就在于他们达到了第四个层次。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应该是属于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我的主观臆断,知识体系的前后倒置导致在设计时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
  2.对学生情况的经验主义估计导致“目标定位不准”
  最近教三年级上册的《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中的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学生掌握良好,把笔算加法的算理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课堂上我几乎不用总结算法。我想,学生对于连续进位几乎一看就会,大概是二年级时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功效,于是猜想此课一定是《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教学内容,同样是第一课时,根本没有想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实在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已经学过了,本节课不过是100以内口算的继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为了使计算教学不再枯萎、抽象,以学生乘船去鸟岛春游为主线,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整节课赋以活力生机。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确定如下。
  (1)让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
  而我,居然把笔算当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定位,难怪教研员要说“一直教低段,就连目标都把握不准!”
  三、有效对策
  1.以把握教材为目的,吃透课标精神
  课标可以说是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指南针。怎么才算吃透课标?我认为,知道甚至会背都不够,必须把课标从遥不可及的神坛上请下来,做到心中时时有课标,把课标与教材、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不自觉地就融入了课标理念,才会习惯于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而对于把握教材的重要性,我想可以借“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来解释。即我们要想成功上好一节课,心中必须有教材,即对教材的编排、例题的教学目的和对应习题的处理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教材要有一个准确全面的把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驾驭教材,活用教材,让教材充分为教学服务,发挥它的工具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明白,教材的本质就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教材范围内,更不能迷信于参考书的权威性而困住自己改革的脚步。
  2.画知识树为突破口,整理知识结构
  为了使教师能够熟练把握教材体系,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可以画知识树为途径,进行课标解读的一系列活动。
  开学初拿到课本,很多老师都急于备出下学期两周的新课。现在看来,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实际上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课标,了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画出整册书的知识结构图,写出教材分析。包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本的编写意图和逻辑线索,本学段知识的内在关系,自己如何整合和处理课本等。然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讲,每个人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可以借鉴一年级数学上册解读课标知识树)和处理设想。通过研讨,相互都有启发和收益。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教研组共同设计出本学段本学科的知识树(或知识结构图),张贴于每位老师的备课笔记上。
  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3.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形成知识网络,学生只有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
  总之,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是个永恒的话题。一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若能在研究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教材,在有效的目标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这样,就不怕教学设计出问题吗!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对技能型人才职业能力构成的理论分析和武汉技师学院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初步总结了实施“双证书一体化”教学模式、生产型实训以及“学生 企业”双本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开展这一探索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职业能力构成 “学生 企业”双本位 生产型实训  以前,“八级工”(1956年制定、后经过修订的企业八级技术等级制度中,八级工是最高级)是我们崇拜的对象,车间里师
一、教学理念  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由浅入深的活动中探究、感悟,了解交通工具的特点,并在模拟实践中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工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怎样到达目的地》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八课,内容由“交通连着你我他”、“惊人的交通发展”、“怎能忘记他们”、“交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但是,在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此普遍缺乏方法和技巧,词语理解模糊,进而直接影响了阅读能力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象,须从改进课堂教学、扎实地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有效的训练入手。同时,教师要善于发掘词语教学的魅力,从词语特点、文章内容、学生年段特点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加强词语理解和运用,有效激活,使词语教学走进学生的内心。    一、
2013年学业水平测试刚刚结束,我们也开始揭开语文试题神秘的面纱。作为测试的第一科,语文有稳定考生心理的作用,因而命题不会有大起大落的变化,难度会适中。这套试卷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试题与课本联系紧密,突显课本重点。试题中涉及的课本课文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劝学》《登高》《鸿门宴》。这几篇文章都是平时教学的重点,一共23分,相信平时努力学习的学生,对于这23分的题还是比较有把握的吧。
摘 要: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摒弃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尝试了“自学——辅导”模式,即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以“三动”为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效率;教学方法;启迪思维;参与意识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及课的所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与教材的目的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在特定时间内和个体意义上达成有价值的知识构建,让教师更会教、让学生更会学、让教学更有效是深化课程改革的捷径。通过优化课程资源、建立自主学习机制,延伸课堂教学范围和深度,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程改革;有效教学;合作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本身蕴涵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就渗透于字里行间。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执教《桂林山水》教学的几个片段,结合此案例,笔者谈一谈如何美文美诵,文人合一。  [片段一]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桂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数学教师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邱学华老师所创立的《尝试教学理论》为教学理论注入新鲜血液,在教学实践中产生强烈反响。尝试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基本特征是“先练后讲,练在当堂”。“先练后讲”,说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去思考,先去练习,再由教师讲解
摘要:小学数学教师的言语水平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教师言语能力的潜能还未被充分挖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言语水平的提高,应强调在准确、简明和生动上下工夫,让数学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言语水平;有效教学    教师的言语水平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摘 要:学校德育文化,是指在学校教育者的推动引领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共同营造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愿景,旨在培养学生政治、思想、法纪和道德品质的一切文化的总称。本文以“四个自信”来构建系部德育文化,供职校各系如何构建德育文化参考。  关键词:学校德育文化 四个自信 系部德育文化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也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作为一所学校,不仅有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更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