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ban0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和他是否具有敏锐的语感密切相关。大凡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人,如作家、诗人总是具有那种对语言的敏感。虽然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一定是培养作家和诗人,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对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包含的意义及表现的感情色彩有一种丰富的了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的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就以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词语来说,文章中对词的理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词的原意的理解,是静态的,可以通过查词典来了解它。掌握一定数量静态词语的意义,这是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方面。但很多时候,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不是原来的意思,靠查词典是不能解释的,这就是对词的理解的另一种情况,即词的动态意义,对动态词的理解应该说是一种能力。教材《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这里“狡猾”一词的意思显然不能用词典上“诡计多端,不可信任”的解释来理解它。具有一定语感能力的学生,会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原来这个“狡猾”表现了一个小学生受责备时揣测老师心情、衡量自己过失的心理活动,含有机警、天真的意思。语感能力强的读者还能体会到这“狡猾”把一个小孩当时复杂、纯真的心理,表达得极为细腻、生动。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有两句表现一个小学生对老师真挚的感情句子:“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也急于模仿。”“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其中两个“默默”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得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前者包含着一种对教师仰慕的感情,后者则隐含着一个小学生对一位关心他的教师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当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對词语的教学存在着两种有悖于进行语感培养的倾向。一种是十分注意静态词语的教学,课堂上孤零零地把一些词语列出来,讲课时却把这些词语丢在一旁,或者用较多的时间来作词语解释,让学生大量的时间用在抄写词语、默写词语上。另一种是比较重视课文篇章的分析,课堂上往往离开课文讨论文章的中心,材料的安排,对内容的理解。学生尽管夸夸其谈,热闹非凡,而对一些关键的、含义深刻的词语都不接触,不分析。长此以往,这样的倾向不仅会导致学生对文章中词、句缺乏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而且会造成学生思想空泛,感情贫乏。因为语感的产生是与其他各种心理因素密切联系的。如果把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代表的状态和感情色彩敏锐的感觉出来,必须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初二教材的《听潮》中写到:“它(海浪)从我们的脚下扑了过来,响雷般地怒吼着,一阵阵地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身上。”对“血腥”这个词的理解,具有一定语感能力的学生会展开联想,脑中会出现:海浪的狂暴、汹涌,几乎吞没一切的那种凶猛的形象,“血腥”在这里就不只是指海水的气味和颜色了。又如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当读者的感情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才能对那些具有特殊感情色彩的词语产生语感,前文所举对《我的老师》中两个“默默”能有那样的理解,必然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反响。所以对学生进行语感的训练其实是对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总体训练,忽视这一点,必然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的培养和训练也并非是件难事,在指导思想明确的前提下,抓准一些具有表现力和深刻含意的词、句,引导学生琢磨、体会,以达到对文章内容与中心的理解。我们曾经对《最后一课》进行过一次语感训练的研讨。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没有象传统的做法那样分析文章中的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而是让学生讨论文章中小弗朗士三处表现出“难过”这个词所包含的不同意义。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后,热烈展开了讨论:第一处“难过”是在小弗朗士听了韩麦尔先生讲到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联系他早晨看到的景象,“心里十分难过”,由此而产生了许多懊悔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小弗朗士的初步转变。第二处是当小弗朗士回答不出分词的用法时“心里挺难受”,表现出的动作是“身体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头也抬不起来”,于此而引出了韩麦尔先生的一大段自责,当小弗朗士再听讲的时候,觉得“挺容易挺容易”,这时他的思想感情,已较前一处“难过”深入一层了,他已想以行动来弥补自己以前的不足,决心学好祖国的语言。第三处是当课将结束时,郝叟老头感情激动、声调古怪地读书时,“我”虽想笑,却“十分难过”,这时小弗朗士的感情已由同情、懊悔,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深感亡国的痛苦。一堂课学生体会到了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从中受到了丰富的感情熏陶。
  语感训练需要多渠道地进行,除课堂教学外,课内、课外多种练习,及各种测试卷中都值得引起重视。事实上很多同志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阅读课文时圈出重点词语,把它去掉和原文相比,领会原来词语的用意;设置情景,规定词语造句等。但愿大家就这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十年来的高中教学,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较深的认识,让我对语文试题有了渐深的思考。今天想就高考诗歌鉴赏谈谈自己的看法。  诗歌鉴赏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卷中分值在11左右,分值看似不大,但是确实很多学生大量丢分的地方,是一个拉分的板块。总是在教学中有所突破,总是在思考、尝试让学生更好的得分的方法。下面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我觉得好的成绩,出色的表现都起步于很好的态度。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诗歌鉴赏是完全可
期刊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吴海风  摘要:写作是人类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和文字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高中语文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本文针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提出“少教多学”的策略与研究方法:首先,教师应做到“少教多学,对话互动”;其次,学生应做到“少教多学,读写结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写作 少教多学 对话互动 读写结合  古人云“其为人深不愿
期刊
摘要: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使作品中遣词造句妥帖流畅、高雅平实、含蓄明快、凝炼奇巧诉诸听说,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从中也可以看见它的美育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朗读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朗读 教师范读 学生初读 教法  一、朗读要灵活多样。  1.1教师范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授课教师首先感动起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学生,使
期刊
摘要:提起写作文,有很多小学生都感到头痛,觉得没什么可写,那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感受到写作文的乐趣,根本还没有学会写作。小学的孩子刚刚接触到作文,还很陌生,觉得无从下手,认为要写一篇作文出来好难。因而会对作文产生恐惧心理。要想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让自己喜欢上作文,有了写作的兴趣,将小学生观察、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三者相结合,加强写作训练,就会想写、愿写、敢写、会写,在写作中获得乐趣
期刊
研究背景:支气管哮喘是儿科最常见呼吸道疾病之一,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目前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正逐年上升。本病是由多种细胞,包括炎性细胞、气道结构细
摘 要: 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小学教育的成败,而且大大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深入研究如何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思想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育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改
期刊
【摘要】语文课的导入环节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好导入语对实现高效的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温故知新、解题及背景切入、激情朗读、巧用媒介等十二个方面对导入语设计的要求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入方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课前的导入,是给学生学习留下的第一印象。从心理学角度去看,这第一印象极大的制约着学生的课堂情绪以及学习兴趣等。导入艺术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体验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各种相关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方兴未艾。《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对此情有独钟, “体验”一词先后被表述达16次之多,成为课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体验性学习  近年来,体验性学习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各种相关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方兴未艾。《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对此情有独钟,“体验”一词先后被表述达16次之多,
期刊
摘要: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能够起到巩固知识、提高技能等作用。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完善自己的教学,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外作业 课堂教学效果  好的语文课外作业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据调查,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约有80%的老师重视练习的作用,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对学生情况的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