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教育界不乏幼小衔接研究的案例与成果,但总体来说对象为城市中心幼儿园者居多,教材亦带有城市特点。隆回县地处山区,绝大部分幼儿园均设在农村。一线教师们在长期教学中发现,市面上的教材与教学方式大多笼统言之,农村幼儿园只能移植城市幼儿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习惯,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也与农村儿童生存的现实环境严重脱节。鉴于此,我们三阁司中心学校在刘渡桥、张建魁等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成立了以课题负责人刘兰珍老师为首,联合多位教学一线骨干教师的课题小组。申报了市级教育科研项目《隆回县农村幼小行为习惯教育衔接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根据对随机抽样的四个标本教学班进行跟踪回访,我们发现从学前班到一年级的行为习惯教育,衔接是有些问题的,而且就全县而言,很具代表性,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教材“小学化”。 “小学化”倾向非常明显,这也是市面上大部分幼儿教材的问题。幼儿期本来有着它独有的心理与身体特点,其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未成熟的孩子,实施的应该是保教结合,在教育形式上应以游戏为主,教育内容上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主,是一种注重情感情操而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而“小学化”教材使得幼儿园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宛如小学教材的袖珍版,加上课程设置上取消了许多幼儿游戏,统一化的教材容易忽视对幼儿自然天性的引导,这就使得儿童在还没有经历一个活泼开朗、尽情玩乐的幼儿期后就进入了正规化的学习期。从长远来说,这种缺憾会一直埋藏在幼儿心里,一旦引发,他们很容易沉迷入游戏或玩乐的诱惑中,这于幼儿身心发育是不利的。尤其是教材本应特别重视培养生活常识能力、健康认知能力、文明行为能力等,实际上却沦为了知识能力培养的附庸。
2. 教师“女性化”。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在我们调查的所有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竟没有一例男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一个隐患。”孙云晓曾经做过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中国高中生中有79.9%的人选择同性朋友、36.2%的人选择异性朋友、32.7%的人选择母亲、23.2%的人选择兄弟姐妹、19.4%的人选择网友。她说:“父教缺失会让孩子终身‘缺钙’”。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女生比男生更细心,更容易妥善照顾幼儿,故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女孩子,而大多数家长也认为女老师会更有耐心。殊不知幼儿教师“女性化”很容易造成的问题是——男孩易女性化,女孩心理易扭曲化。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近几年来社会上屡现未成年女学生群殴的视频,其实就是幼年期父教缺失,反而使本应柔弱的女生产生了崇尚暴力的倾向。因此,有些研究机构已慢慢介入幼师女性化的后果研究,他们在调查后发现,男幼师不仅能影响孩子,还能影响女老师。比如,在上户外活动课时,女老师会从原来的柔弱教态,渐渐转变为自然豪爽带阳刚之气的教态,故他们呼吁“学前教育太需要阳刚之气了”。
3. 安全欠保障。去年全国相继发生了几起社会人员冲进幼儿园砍死砍伤幼儿的严重事件,使得孩子们的人身安全被提到全民重视的高度。撇开这一偶发性的事件因由,我们发现,隆回县的农村幼儿园其实存在着诸多有着农村特色的安全隐患。首先是车辆问题。据《湖南省幼儿园办园标准》(湘教发【2008】54号文件)第三十一条规定,“幼儿园原则不得使用车辆(包括自行配备和租用)接送幼儿,如确实需要配备校车接送幼儿,必须经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使用”。但由于隆回县农村多山区、交通不便、人口不集中等居住特点,实际上许多幼儿园都有配车接送服务,访谈中园长也直言:“没有车根本就不具备竞争力”。至于车的状况,虽大多声称是正规营运,但并没有教育部门的任何许可文件。其次是校舍问题。农村幼儿园大多数为民办,租用的校舍均为民房。其用地面积基本符合教育部门的办园条件规定,但园外的环境设施不敢恭维。因为是私人住宅改建而成的幼儿园,建筑之初在防火、采光、通风方面并没有严格要求,尤其是户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这样,致使幼儿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只能龟缩在教室范围之内进行活动和游戏,幼儿园也出于安全考虑,基本上从不组织出园以外的户外活动。还有的幼儿园邻近十字路口,过往车辆很多,这于师生上下课的通行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4. 小学与幼儿园之间没有互动。由于教师管理体制的问题,小学教师属国家正式工作人员,多数民办私立幼儿园教师为临时聘用人员。尽管幼儿园与小学的学生年龄只有一岁之隔,可他们由于分属不同的管辖范围,相互之间基本没有交流。小学各种会议没有幼儿园老师参加,幼儿园各活动也很少有小学老师参与。其实这是不够科学的。教育主管部门似乎也没有意识到幼小教师之间互动对于幼小衔接的作用,从未制定政策或方案促成幼小之间教师的衔接交流。
5. 教师负担过重。《湖南省简易幼儿园基本条件(试行)》第5条规定:“每班至少配备一教一保”。这个要求在农村来说,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绝大部分仅能保证一班配备一名教师,对于边远山区的村办幼儿园,连每班一名教师都无法保证。我们还见过十来个不同年龄段、读不同班次的小朋友共用一名老师的现象。据了解,只有条件较好学生较多的幼儿园,方能做到每级(按小、中、大与学前分级)一名保育员。大部分情况为每班一名教师,每天从头到尾孩子们都围着她转;全园共用一名保育员,主管学生的中餐。教师一般在教学之余,得兼中餐、午休等保育员工作。
根据以上问题,课题组综合考虑到隆回县的经济、交通与社会环境特点,并结合农村家庭的个性,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1. 培养学生认真准备的习惯。小学一年级可以在全班开展“自己准备学习用品”、“自己整理书包、课本、文具”的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每天的课表,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好第二天所需的学习用品、每节课所需的学习用品,可以由上节课的老师下课时提醒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经过训练,学生逐渐能独立准备好所需的学习用品,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评价奖励。
2.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数学课对于他们来说一时很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指导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提问,认真思考,作出积极的反应,对于参与得特别认真、积极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并建立个人红星榜,开展“谁得的红星多”等活动,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一次次的激励,学生认真听讲的兴趣大大增强了。当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应该引导,通过多次及时的提醒与交流评价,学生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一年级学生的注意随意性强,他们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认真观察,而一些在他们看来乏味的东西则不免会心不在焉。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细心地指导他们参与学习,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并经常开展小组比赛、个人比赛,在多次的竞赛、对比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观察、有序观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从一年级起就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认真思考、沉着冷静的良好习惯,而不能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惰性心理。在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和相互补充、共同评价中,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对比,学会发现优点、弥补缺点。在一次次的训练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将慢慢养成,但要注意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易造成学生心灵的创伤或产生惧怕学习的心理。
5.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一年级学生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如写好数字、数学符号及汉字等,或者组织学生展开比赛,展出写得漂亮的作业。在评分时也采用“双轨制”评分,即有正确率等级和态度等级,如果做得全对、态度又好,就可得“优优”;有的错了一点,但态度很好,则可得“良优”等等。
(二)营造幼小互动氛围
1.教师间的互动环境。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的具体目标、手段、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存在异同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不仅要对幼儿的教育研究透彻,对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形态与特点也要有所了解。具体做法有:开家长交流会,邀请小学低年级家长向幼儿园家长介绍自己为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所做的准备工作,谈谈孩子过渡到小学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以及解决的方法。幼儿园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到学前班讲课交流,向孩子们传授进入小学之后的新奇与路径。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开展相关同类型竞赛活动,为小幼衔接创造真实的时空环境。
2.学校间的互动。小学可营造参观采访环境,联系即将升入本校的幼儿园带领幼儿直击小学,直观了解小学校园的环境和主要设施设备、班级布置、学习用品用具等,感知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应遵守的行为规则,让孩子们萌发当小学生的愿望,亦可解答他们对即将进入新环境下学习的困惑。
3.管理部门的互动。改变目前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零交流的现状,消除体制鸿沟,从教育发展规划的高度为幼小衔接营造良好的可操作氛围提供政策支持。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边远山区的中心小学已经试行将幼儿园教育纳入其小学教育的统筹范围,幼儿园教师也参与学校各种教育教学会议,将学校的远景规划同时贯彻至幼儿教育的起始阶段。比如,同步培训小学一年级教师与幼儿园学前班教师,以缩小对接的小学与幼儿园间认识上的差异。
(三)注重农村地方特色
1.缩小城乡差别短期内不可能达到,但可根据农村当地特色探索农村幼儿成长的不同道路还是可行的。由于教学资源一般偏重于城市定居人群,故教材与教学方式均有直接移植城市理念的趋势,忽视了城乡差异。其实农村有着广阔的大自然环境,城市幼儿所能看到的大自然不过是公园与动物园等人工而矫情的小环境,农村幼儿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生活成长的自然环境,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自然、纯朴且有别于远距离想像的真实农村幼儿教育之路。比如户外活动,农村也许没有公园,但货真价实的山、水、花、树应有尽有。当然,在幼儿园普遍教师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具体操作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安全问题,但如果将家长与幼儿的亲子互动同时搬到户外,有家长的保驾护航,实施起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2.推进校本教材研究。教育课程改革后一大灵活之处即每个学校可开设校本教材课,为学生充分了解当地人文环境作了弹性选择。据我们了解,本县已有学校做过关于校本教材的研发与实践,实验结果也很是令人振奋。幼儿园也许没有实力承担如此重大的科研项目,但相关小学与中学,在进行校本教材研究的过程中,考虑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推出校本教材的幼儿版,亦未尝不可。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隆回县三阁司乡中心小学)
1. 教材“小学化”。 “小学化”倾向非常明显,这也是市面上大部分幼儿教材的问题。幼儿期本来有着它独有的心理与身体特点,其教育对象是身心发育未成熟的孩子,实施的应该是保教结合,在教育形式上应以游戏为主,教育内容上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主,是一种注重情感情操而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而“小学化”教材使得幼儿园教育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宛如小学教材的袖珍版,加上课程设置上取消了许多幼儿游戏,统一化的教材容易忽视对幼儿自然天性的引导,这就使得儿童在还没有经历一个活泼开朗、尽情玩乐的幼儿期后就进入了正规化的学习期。从长远来说,这种缺憾会一直埋藏在幼儿心里,一旦引发,他们很容易沉迷入游戏或玩乐的诱惑中,这于幼儿身心发育是不利的。尤其是教材本应特别重视培养生活常识能力、健康认知能力、文明行为能力等,实际上却沦为了知识能力培养的附庸。
2. 教师“女性化”。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在我们调查的所有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竟没有一例男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过:“中国的父教缺失是我们民族很大的一个隐患。”孙云晓曾经做过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中国高中生中有79.9%的人选择同性朋友、36.2%的人选择异性朋友、32.7%的人选择母亲、23.2%的人选择兄弟姐妹、19.4%的人选择网友。她说:“父教缺失会让孩子终身‘缺钙’”。传统教育观念认为,女生比男生更细心,更容易妥善照顾幼儿,故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多为女孩子,而大多数家长也认为女老师会更有耐心。殊不知幼儿教师“女性化”很容易造成的问题是——男孩易女性化,女孩心理易扭曲化。许多心理学家认为,近几年来社会上屡现未成年女学生群殴的视频,其实就是幼年期父教缺失,反而使本应柔弱的女生产生了崇尚暴力的倾向。因此,有些研究机构已慢慢介入幼师女性化的后果研究,他们在调查后发现,男幼师不仅能影响孩子,还能影响女老师。比如,在上户外活动课时,女老师会从原来的柔弱教态,渐渐转变为自然豪爽带阳刚之气的教态,故他们呼吁“学前教育太需要阳刚之气了”。
3. 安全欠保障。去年全国相继发生了几起社会人员冲进幼儿园砍死砍伤幼儿的严重事件,使得孩子们的人身安全被提到全民重视的高度。撇开这一偶发性的事件因由,我们发现,隆回县的农村幼儿园其实存在着诸多有着农村特色的安全隐患。首先是车辆问题。据《湖南省幼儿园办园标准》(湘教发【2008】54号文件)第三十一条规定,“幼儿园原则不得使用车辆(包括自行配备和租用)接送幼儿,如确实需要配备校车接送幼儿,必须经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使用”。但由于隆回县农村多山区、交通不便、人口不集中等居住特点,实际上许多幼儿园都有配车接送服务,访谈中园长也直言:“没有车根本就不具备竞争力”。至于车的状况,虽大多声称是正规营运,但并没有教育部门的任何许可文件。其次是校舍问题。农村幼儿园大多数为民办,租用的校舍均为民房。其用地面积基本符合教育部门的办园条件规定,但园外的环境设施不敢恭维。因为是私人住宅改建而成的幼儿园,建筑之初在防火、采光、通风方面并没有严格要求,尤其是户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这样,致使幼儿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只能龟缩在教室范围之内进行活动和游戏,幼儿园也出于安全考虑,基本上从不组织出园以外的户外活动。还有的幼儿园邻近十字路口,过往车辆很多,这于师生上下课的通行也存在一定的隐患。
4. 小学与幼儿园之间没有互动。由于教师管理体制的问题,小学教师属国家正式工作人员,多数民办私立幼儿园教师为临时聘用人员。尽管幼儿园与小学的学生年龄只有一岁之隔,可他们由于分属不同的管辖范围,相互之间基本没有交流。小学各种会议没有幼儿园老师参加,幼儿园各活动也很少有小学老师参与。其实这是不够科学的。教育主管部门似乎也没有意识到幼小教师之间互动对于幼小衔接的作用,从未制定政策或方案促成幼小之间教师的衔接交流。
5. 教师负担过重。《湖南省简易幼儿园基本条件(试行)》第5条规定:“每班至少配备一教一保”。这个要求在农村来说,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绝大部分仅能保证一班配备一名教师,对于边远山区的村办幼儿园,连每班一名教师都无法保证。我们还见过十来个不同年龄段、读不同班次的小朋友共用一名老师的现象。据了解,只有条件较好学生较多的幼儿园,方能做到每级(按小、中、大与学前分级)一名保育员。大部分情况为每班一名教师,每天从头到尾孩子们都围着她转;全园共用一名保育员,主管学生的中餐。教师一般在教学之余,得兼中餐、午休等保育员工作。
根据以上问题,课题组综合考虑到隆回县的经济、交通与社会环境特点,并结合农村家庭的个性,提出以下改进策略:
(一)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1. 培养学生认真准备的习惯。小学一年级可以在全班开展“自己准备学习用品”、“自己整理书包、课本、文具”的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每天的课表,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好第二天所需的学习用品、每节课所需的学习用品,可以由上节课的老师下课时提醒学生准备学习用品。经过训练,学生逐渐能独立准备好所需的学习用品,并及时根据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评价奖励。
2.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一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数学课对于他们来说一时很不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情感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创设学生喜爱的情境,指导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提问,认真思考,作出积极的反应,对于参与得特别认真、积极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并建立个人红星榜,开展“谁得的红星多”等活动,通过一次次的活动、一次次的激励,学生认真听讲的兴趣大大增强了。当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应该引导,通过多次及时的提醒与交流评价,学生能逐渐养成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发言的好习惯。
3.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一年级学生的注意随意性强,他们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认真观察,而一些在他们看来乏味的东西则不免会心不在焉。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细心地指导他们参与学习,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并经常开展小组比赛、个人比赛,在多次的竞赛、对比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观察、有序观察、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
4.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从一年级起就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认真思考、沉着冷静的良好习惯,而不能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惰性心理。在独立思考、认真倾听和相互补充、共同评价中,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对比,学会发现优点、弥补缺点。在一次次的训练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将慢慢养成,但要注意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易造成学生心灵的创伤或产生惧怕学习的心理。
5.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一年级学生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而这一习惯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如写好数字、数学符号及汉字等,或者组织学生展开比赛,展出写得漂亮的作业。在评分时也采用“双轨制”评分,即有正确率等级和态度等级,如果做得全对、态度又好,就可得“优优”;有的错了一点,但态度很好,则可得“良优”等等。
(二)营造幼小互动氛围
1.教师间的互动环境。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的具体目标、手段、方法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存在异同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不仅要对幼儿的教育研究透彻,对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形态与特点也要有所了解。具体做法有:开家长交流会,邀请小学低年级家长向幼儿园家长介绍自己为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所做的准备工作,谈谈孩子过渡到小学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以及解决的方法。幼儿园邀请小学低年级教师到学前班讲课交流,向孩子们传授进入小学之后的新奇与路径。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开展相关同类型竞赛活动,为小幼衔接创造真实的时空环境。
2.学校间的互动。小学可营造参观采访环境,联系即将升入本校的幼儿园带领幼儿直击小学,直观了解小学校园的环境和主要设施设备、班级布置、学习用品用具等,感知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应遵守的行为规则,让孩子们萌发当小学生的愿望,亦可解答他们对即将进入新环境下学习的困惑。
3.管理部门的互动。改变目前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零交流的现状,消除体制鸿沟,从教育发展规划的高度为幼小衔接营造良好的可操作氛围提供政策支持。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边远山区的中心小学已经试行将幼儿园教育纳入其小学教育的统筹范围,幼儿园教师也参与学校各种教育教学会议,将学校的远景规划同时贯彻至幼儿教育的起始阶段。比如,同步培训小学一年级教师与幼儿园学前班教师,以缩小对接的小学与幼儿园间认识上的差异。
(三)注重农村地方特色
1.缩小城乡差别短期内不可能达到,但可根据农村当地特色探索农村幼儿成长的不同道路还是可行的。由于教学资源一般偏重于城市定居人群,故教材与教学方式均有直接移植城市理念的趋势,忽视了城乡差异。其实农村有着广阔的大自然环境,城市幼儿所能看到的大自然不过是公园与动物园等人工而矫情的小环境,农村幼儿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生活成长的自然环境,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自然、纯朴且有别于远距离想像的真实农村幼儿教育之路。比如户外活动,农村也许没有公园,但货真价实的山、水、花、树应有尽有。当然,在幼儿园普遍教师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具体操作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尤其是安全问题,但如果将家长与幼儿的亲子互动同时搬到户外,有家长的保驾护航,实施起来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2.推进校本教材研究。教育课程改革后一大灵活之处即每个学校可开设校本教材课,为学生充分了解当地人文环境作了弹性选择。据我们了解,本县已有学校做过关于校本教材的研发与实践,实验结果也很是令人振奋。幼儿园也许没有实力承担如此重大的科研项目,但相关小学与中学,在进行校本教材研究的过程中,考虑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推出校本教材的幼儿版,亦未尝不可。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隆回县三阁司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