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对CCTV《岩松看××》系列作品的分析,尝试探索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如何引领受众深度看世界。进而总结出有深度的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应尽力做到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视角与矛盾思辨的逻辑来实现其引导观众深度看世界的功能。
【关键词】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 深度 系统 逻辑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是以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以及某一组织或行业的建设成就和社会面貌为主要内容的报道类型。笔者认为,风貌类作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引领受众看世界,然而这种看并非浮光掠影观光式的,而是需要透过纷繁的物质表象看清世界背后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精神情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尽力为受众梳理出关于世界的认知和意义。因而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在报道方式上应是具有深度的。
从追求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深度性这一目标来看,笔者认为,CCTV相继推出的《岩松看台湾》《岩松看香港》《岩松看日本》《岩松看美国》系列,起到很典型的示范作用。这一系列的作品不仅向观众展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表面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更带领观众深入剖析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社会内核。本文将结合对这一系列作品的分析,来具体探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怎样才能引导观众深度看世界。
一、由点及面:世界是一个系统
点面结合,将个别的新闻事实联系普遍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它真正的新闻价值。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中,应具有系统思维,掌握系统论方法。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许多相互之间已有联系、互为作用、互相制约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强调对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和揭示。①在风貌类作品中,应将所报道的国家或地区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社会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子系统组成,要把在社会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风貌都融入这些多因素组成的立体网络中来整体思考。个别事件的发生是多维复杂的有机过程,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深度看世界,需要具备对世界整体把握的视角和多层次的思考模式,从而理清社会纷繁表象的本质内核。用广度来推进深度,广度是手段,深度是目的,学会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从面上找主题,在点上做文章。
《岩松看日本:体验全民环保》从介绍普通民众的日常垃圾分类,到垃圾处理中心的科学规划,再到关注超市等企业积极推行循环再利用的工作,从技术上实现盈利使环保具备产业价值,又补充制度层面上政府的宣传机制和奖励政策,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推进了日本民众在态度、习惯、观念上的转变。同样在《岩松看美国:黄色的特权》中,选取校车这一美国社会中较为细微的面貌来层层深入,从介绍其资金运营探讨校车成为产业的可操作性,到关注因法律规则的保障而成为一种制度的校车,更谈到作为一种文化的校车蕴含着美国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情谊与关爱。
再比如看香港和看日本的节目中都关注过两地的饮食,然而看到的却是背后的人文精神:香港茶餐厅体现香港人高速高效、兼容并包的价值观;日本的回转寿司给传统饮食文化注入年轻的活力。另外,《岩松看台湾》中访谈了十位台湾政经及文化各界名人,可谓十人十面,也以此成功展现台湾社会的多元面貌。
二、由此及彼:世界彼此不同
深度看世界,要善于使用横向思维从新闻事实的一方面联系到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调动异向思维关注不同的世界风貌中存在的差异。对于诸多的社会现象的认知应基于对事物间纵横交叉关系的理解,灵活使用对比、对照、呼应等方法,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和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最大的魅力正是引领受众观察到其他国家在各方面发展的优势经验,要拿来学习;认识到某些地区历史上的问题和教训,要反思警醒。在报道中敏锐发现地区间的差异并进行比较,不仅使报道内容新颖有吸引力,更有种关照自身的贴近性,有促使国人思考的力量。
白岩松在《岩松看日本》中说过:日本是一面镜子,走进他们,可以照见自己。因此,《到大阪听落语》是为了借鉴日本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措施;《走进日本动漫王国》是为学习它的动漫产业模式,从而推动国产动漫的未来;《银色交响》是为中日共同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寻找解决思路;《体验全民环保》更是因为我国也急需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法和理念。
同样在《岩松看香港》中,介绍香港立体发达、规划科学的公交系统,报道香港的公共房屋制度、看香港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观察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科技并重、倡导自主创新的教育模式,采访香港的民众安全服务队去了解志愿者参与的城市应急治安系统……这些选题无一不是为了关照现今内地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交通、住房、教育和治安等问题。
三、变化发展: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中,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一个重点课题。究竟是什么推动着世界的变革,变化引人深思,而这种思考往往能更深度的切入新闻事实的本质内核。文化历史学者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有由浅入深的三个层面:物质的变迁,制度的更迭,观念的变化。②在风貌类作品中,反映出各地物质层面的变化较为容易,关注到社会制度的变化就较为深入,而能探讨人们心中较为隐性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就更为深刻了。在视听新闻作品中需要引入充分的历史背景材料,让观众感受到世界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当然,有深度的视听新闻作品也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预测世界将可能发生的走向和变化,拥有发展的眼光,能回望过去,也展望未来。
《岩松看香港》系列的主题就是回眸香港十年记忆,品味香港变与不变。节目一开始就与1997年CCTV现场直播香港回归的影像资料做了多处对比,于是我们看到白岩松站在同一条香港深圳分界线处,在十年前后做着不同角度的报道。我们看到十年前举行庄严的升降旗仪式的会展中心,今天正开着婚纱展览会;我们看到十年前末任港都彭定康最终乘船离去的港口,今天通过填海造陆已是一片兴旺的土地;我们看到香港人对赛马不变的热衷,也发现其中已融入备战奥运的新鲜气息。 四、细致入微:细节决定世界的品质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需要从宏观整体把握世界,但通过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反映社会面貌中各处细节上的特性,将有助于帮助受众更为深度的认清世界。白岩松曾反复提到,细节决定品质,日本是一个面貌与中国很相似,其实跟中国很不一样的国家。③而要报道这种不同,需要特别注重细节上的呈现,细节也决定了视听新闻作品的品质。挖掘世界的深度,深入观察社会面貌的各处细节,细节之中所展现的差异和其背后蕴含的不同价值观念,会带给受众很强的震撼力。同时,注重报道的细节也表现在注意知识的准确传递和数据的精确表达,适时的提供明晰的科学解释和确切的调查数据,可以避免以偏概全,使报道更加可信科学,更有说服力。
“细节日本”是《岩松看日本》摄制组一开始就想拍摄的主题,具体的内容被置于各集节目之中。于是我们惊讶的发现在日本的地铁里座椅在高峰时段被收起,乘客自觉站立腾出更多的空间,座椅下方有寒冬会吹暖风的人性化设计,车厢里无人交谈一片宁静。还有在日本老人院里各个房间的墙上,为了老人生活安全舒适而密集设置的扶手和应急警铃。以及在日本一户普通家庭里体验垃圾分类时,主人提前备好的纸质文件材料体现出对采访本身的严谨态度……这些无处不在的细节呈现,比起宏观的说理更能震动观众内心,参悟日本社会的精神内核。
同样在《岩松看美国:自由穿行》介绍公共图书馆的节目中,记者敏锐观察到为节省读者时间,在距离图书馆一定距离处特别设置有方便还书的铁箱;当地政府在图书馆公开财政报告供市民随时查阅;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可自由的通宵待在图书馆。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美国公共图书馆,不只提供书,还提供多样的社区服务,更提供在经济萧条时抚慰人心的温暖力量。
五、矛盾思辨:思考世界的本质
认识世界的过程里充满矛盾和对立,对同一现象或观点往往有支持与反对的两方,也有正面与负面的影响。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要适度的呈现有争议的问题,尽量给矛盾双方平衡的话语权,在双方辩驳的过程中层层追问,辨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更贴近社会事物的本质。在深度上下功夫,实际上就是在受众的认知程度上下功夫,不仅仅是节目策划者有深度的认知就行,要尽力让受众参与认识世界的全过程,只有受众主动感受到的深刻性才是可靠的深刻性。
《岩松看美国:枪是矛还是盾》就充分呈现了对于持枪问题支持和反对者双方的辩驳:一方称持枪的自由使人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另一方警示自由也诱人逾越规则。在双方争辩的过程中,持枪问题就逐渐深入到美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各个层面。而节目最后并没有就持枪争论给出直接的结论,除了在情绪上表达对生命丧生枪下的悲悯,更多的是留给观众自主思考的空间。
思辨的逻辑在《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节目带领观众先去靖国神社看到一种偏颇的历史观,又到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感受理性真诚的历史观,最后又在鹿儿岛神风特工队和平纪念馆里察觉一种介于前两者之间很暧昧模糊的历史观,给中国观众一种真实、多元、立体的全新认识。视听新闻作品应尽量避免二元对立思维,抛弃非此即彼的情感倾向,要看到矛盾两面正反分明的同时也存在着过渡区域,在爱与恨之前先去了解。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深度,终究取决于节目制作者思想的深度。学会深度看世界,学做有深度的新闻人,无疑要求我们学会并具备广博的知识积淀、严谨的逻辑思维、敏锐的现场观察和理性的情感表达。白岩松作为系列报道的记者式主持人和灵魂性策划者,其客观与理性的思维、大气与细致的视角、从容与深邃的风格,都着实值得我们青年一代的新闻人去学习。
参考文献
①叶子:《电视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303
②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50
③白岩松,《岩松看日本》,《新一代》,2008-4:2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
责编:周蕾
【关键词】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 深度 系统 逻辑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是以反映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以及某一组织或行业的建设成就和社会面貌为主要内容的报道类型。笔者认为,风貌类作品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引领受众看世界,然而这种看并非浮光掠影观光式的,而是需要透过纷繁的物质表象看清世界背后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精神情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尽力为受众梳理出关于世界的认知和意义。因而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在报道方式上应是具有深度的。
从追求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深度性这一目标来看,笔者认为,CCTV相继推出的《岩松看台湾》《岩松看香港》《岩松看日本》《岩松看美国》系列,起到很典型的示范作用。这一系列的作品不仅向观众展现了这些国家和地区表面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更带领观众深入剖析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社会内核。本文将结合对这一系列作品的分析,来具体探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怎样才能引导观众深度看世界。
一、由点及面:世界是一个系统
点面结合,将个别的新闻事实联系普遍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它真正的新闻价值。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中,应具有系统思维,掌握系统论方法。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许多相互之间已有联系、互为作用、互相制约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强调对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和揭示。①在风貌类作品中,应将所报道的国家或地区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社会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子系统组成,要把在社会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风貌都融入这些多因素组成的立体网络中来整体思考。个别事件的发生是多维复杂的有机过程,它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和多角度的。深度看世界,需要具备对世界整体把握的视角和多层次的思考模式,从而理清社会纷繁表象的本质内核。用广度来推进深度,广度是手段,深度是目的,学会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从面上找主题,在点上做文章。
《岩松看日本:体验全民环保》从介绍普通民众的日常垃圾分类,到垃圾处理中心的科学规划,再到关注超市等企业积极推行循环再利用的工作,从技术上实现盈利使环保具备产业价值,又补充制度层面上政府的宣传机制和奖励政策,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推进了日本民众在态度、习惯、观念上的转变。同样在《岩松看美国:黄色的特权》中,选取校车这一美国社会中较为细微的面貌来层层深入,从介绍其资金运营探讨校车成为产业的可操作性,到关注因法律规则的保障而成为一种制度的校车,更谈到作为一种文化的校车蕴含着美国社会人际关系中的情谊与关爱。
再比如看香港和看日本的节目中都关注过两地的饮食,然而看到的却是背后的人文精神:香港茶餐厅体现香港人高速高效、兼容并包的价值观;日本的回转寿司给传统饮食文化注入年轻的活力。另外,《岩松看台湾》中访谈了十位台湾政经及文化各界名人,可谓十人十面,也以此成功展现台湾社会的多元面貌。
二、由此及彼:世界彼此不同
深度看世界,要善于使用横向思维从新闻事实的一方面联系到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调动异向思维关注不同的世界风貌中存在的差异。对于诸多的社会现象的认知应基于对事物间纵横交叉关系的理解,灵活使用对比、对照、呼应等方法,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作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和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最大的魅力正是引领受众观察到其他国家在各方面发展的优势经验,要拿来学习;认识到某些地区历史上的问题和教训,要反思警醒。在报道中敏锐发现地区间的差异并进行比较,不仅使报道内容新颖有吸引力,更有种关照自身的贴近性,有促使国人思考的力量。
白岩松在《岩松看日本》中说过:日本是一面镜子,走进他们,可以照见自己。因此,《到大阪听落语》是为了借鉴日本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的措施;《走进日本动漫王国》是为学习它的动漫产业模式,从而推动国产动漫的未来;《银色交响》是为中日共同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寻找解决思路;《体验全民环保》更是因为我国也急需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法和理念。
同样在《岩松看香港》中,介绍香港立体发达、规划科学的公交系统,报道香港的公共房屋制度、看香港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观察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科技并重、倡导自主创新的教育模式,采访香港的民众安全服务队去了解志愿者参与的城市应急治安系统……这些选题无一不是为了关照现今内地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交通、住房、教育和治安等问题。
三、变化发展: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中,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一个重点课题。究竟是什么推动着世界的变革,变化引人深思,而这种思考往往能更深度的切入新闻事实的本质内核。文化历史学者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有由浅入深的三个层面:物质的变迁,制度的更迭,观念的变化。②在风貌类作品中,反映出各地物质层面的变化较为容易,关注到社会制度的变化就较为深入,而能探讨人们心中较为隐性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就更为深刻了。在视听新闻作品中需要引入充分的历史背景材料,让观众感受到世界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当然,有深度的视听新闻作品也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预测世界将可能发生的走向和变化,拥有发展的眼光,能回望过去,也展望未来。
《岩松看香港》系列的主题就是回眸香港十年记忆,品味香港变与不变。节目一开始就与1997年CCTV现场直播香港回归的影像资料做了多处对比,于是我们看到白岩松站在同一条香港深圳分界线处,在十年前后做着不同角度的报道。我们看到十年前举行庄严的升降旗仪式的会展中心,今天正开着婚纱展览会;我们看到十年前末任港都彭定康最终乘船离去的港口,今天通过填海造陆已是一片兴旺的土地;我们看到香港人对赛马不变的热衷,也发现其中已融入备战奥运的新鲜气息。 四、细致入微:细节决定世界的品质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需要从宏观整体把握世界,但通过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反映社会面貌中各处细节上的特性,将有助于帮助受众更为深度的认清世界。白岩松曾反复提到,细节决定品质,日本是一个面貌与中国很相似,其实跟中国很不一样的国家。③而要报道这种不同,需要特别注重细节上的呈现,细节也决定了视听新闻作品的品质。挖掘世界的深度,深入观察社会面貌的各处细节,细节之中所展现的差异和其背后蕴含的不同价值观念,会带给受众很强的震撼力。同时,注重报道的细节也表现在注意知识的准确传递和数据的精确表达,适时的提供明晰的科学解释和确切的调查数据,可以避免以偏概全,使报道更加可信科学,更有说服力。
“细节日本”是《岩松看日本》摄制组一开始就想拍摄的主题,具体的内容被置于各集节目之中。于是我们惊讶的发现在日本的地铁里座椅在高峰时段被收起,乘客自觉站立腾出更多的空间,座椅下方有寒冬会吹暖风的人性化设计,车厢里无人交谈一片宁静。还有在日本老人院里各个房间的墙上,为了老人生活安全舒适而密集设置的扶手和应急警铃。以及在日本一户普通家庭里体验垃圾分类时,主人提前备好的纸质文件材料体现出对采访本身的严谨态度……这些无处不在的细节呈现,比起宏观的说理更能震动观众内心,参悟日本社会的精神内核。
同样在《岩松看美国:自由穿行》介绍公共图书馆的节目中,记者敏锐观察到为节省读者时间,在距离图书馆一定距离处特别设置有方便还书的铁箱;当地政府在图书馆公开财政报告供市民随时查阅;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也可自由的通宵待在图书馆。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美国公共图书馆,不只提供书,还提供多样的社区服务,更提供在经济萧条时抚慰人心的温暖力量。
五、矛盾思辨:思考世界的本质
认识世界的过程里充满矛盾和对立,对同一现象或观点往往有支持与反对的两方,也有正面与负面的影响。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要适度的呈现有争议的问题,尽量给矛盾双方平衡的话语权,在双方辩驳的过程中层层追问,辨析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更贴近社会事物的本质。在深度上下功夫,实际上就是在受众的认知程度上下功夫,不仅仅是节目策划者有深度的认知就行,要尽力让受众参与认识世界的全过程,只有受众主动感受到的深刻性才是可靠的深刻性。
《岩松看美国:枪是矛还是盾》就充分呈现了对于持枪问题支持和反对者双方的辩驳:一方称持枪的自由使人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另一方警示自由也诱人逾越规则。在双方争辩的过程中,持枪问题就逐渐深入到美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各个层面。而节目最后并没有就持枪争论给出直接的结论,除了在情绪上表达对生命丧生枪下的悲悯,更多的是留给观众自主思考的空间。
思辨的逻辑在《岩松看日本:多元交织的二战史观》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节目带领观众先去靖国神社看到一种偏颇的历史观,又到立命馆大学和平博物馆感受理性真诚的历史观,最后又在鹿儿岛神风特工队和平纪念馆里察觉一种介于前两者之间很暧昧模糊的历史观,给中国观众一种真实、多元、立体的全新认识。视听新闻作品应尽量避免二元对立思维,抛弃非此即彼的情感倾向,要看到矛盾两面正反分明的同时也存在着过渡区域,在爱与恨之前先去了解。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深度,终究取决于节目制作者思想的深度。学会深度看世界,学做有深度的新闻人,无疑要求我们学会并具备广博的知识积淀、严谨的逻辑思维、敏锐的现场观察和理性的情感表达。白岩松作为系列报道的记者式主持人和灵魂性策划者,其客观与理性的思维、大气与细致的视角、从容与深邃的风格,都着实值得我们青年一代的新闻人去学习。
参考文献
①叶子:《电视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303
②欧阳明:《深度报道写作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50
③白岩松,《岩松看日本》,《新一代》,2008-4:2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硕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