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对外贸易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为主线、“调结构”为重点、“促协调”为抓手,在困难的条件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国际上金融危机的深层矛盾远未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欧元区和美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从国内看,我国的土地、能源、资源、环保等要素价格已经进入了上升期,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的环境趋紧,发展难度很大。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对外贸易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为主线、“调结构”为重点、“促协调”为抓手,在困难的条件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1-7月,全国进出口20225.5亿美元,增长25.1%。其中出口10493.8亿美元,增长23.4%;进口9731.7亿美元,增长26.9%。
“四点成效”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介绍,外贸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积极变化,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贸易平衡改善。多种形式开展进口贸易促进工作,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贸易不平衡状况进一步缓解。外贸顺差762.1亿美元,下降8.7%。
二是外贸结构优化。一般贸易增长快于加工贸易增长,内资企业自主接单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增长超过东部地区增长,高于东部地区增速18.2个百分点。对新兴市场增长超过传统市场增长,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贸易分别增长25.5%、17.3%、37.4%、38.6%和86.6%。
三是质量效益提升。出口价格增长快于数量增长,近3个月以来,出口价格总指数已经超过出口数量指数。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价增量减,反映了企业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等方式提高价格、消化成本能力增强。
四是基地平台建设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和电子商务、专业市场等平台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外贸发展支撑进一步夯实。
“五项措施”
蒋耀平说,今后要按照“转方式、调结构、促平衡”的目标,从下面5个方面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一,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提高贸易便利化的水平、利用多种形式来开展今后贸易的促进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投资贸易的推动工作。
第二,在全国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培育工作。
第三,大力培育出口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实施自主品牌形象提升工程。积极扩大广交会品牌展位。
第四,着力于提高外贸商品的质量和效益,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2011年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的活动,以及打击对非洲出口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专项治理工作。
第五,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完善加工贸易的商品分类管理,同时积极推进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和苏州、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的工作推进,同时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使外贸能够促进区域的平衡发展。
“六个协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主任李健在全省开放型经济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十二五”期间外贸政策的基本走向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这一转变要坚持6个协调发展。 一是出口与进口的协调发展。在保持出口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进口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形成内外需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外贸与外资、外经协调发展。通过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对外援助和与受援国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实现更全面地融入全球经济,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三是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共同发展。传统出口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外贸的转型升级要根据市场变化规律循序渐进,努力保持和增强我国在传统出口产业中的竞争力,同时适应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大力发展新兴出口产业和服务贸易,培育和壮大外贸新优势。四是各种进出口经营主体协调发展。进一步统一有关政策,营造各类进出口企业发挥所长、平等参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支持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五是东部与中西部外贸协调发展。巩固和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外贸发展主体地位;推动中部有优势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出口产业的梯度转移;进一步扩大西部和沿边开放,提高边境贸易发展水平。六是与主要经贸伙伴关系的协调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扩大和深化与各主要贸易伙伴利益的汇合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少各种贸易摩擦。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
是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王子先博士介绍说,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积极应对国际经贸变革的外在要求,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在研发、设计、营销、进出口话语权、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离贸易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更是推动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我们要通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继续发挥外贸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作用。今后进一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着力提高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几大战略方向是: 第一,优化整体产业链,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推动各类企业从“大而全”、“小而全”走向专而精,加强核心业务,推动业务流程、管理流程重组与外包,打造高水平供应链体系,重塑生产服务网络;积极参与世界产业大调整,通过跨国投资、海外并购、战略联盟、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商业模式等多样化方式,参与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与重组,改变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低端位置,转向微笑曲线的两个高端;支持各类出口企业培育基于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全方位创新,培育可持续、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改变过于依赖价格竞争的格局;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各行业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向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时尚化升级步伐,形成以技术、管理、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第二,发挥进口综合效应,促进贸易平衡。理论与实践证明,进口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来影响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即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升发挥特殊的作用。国内权威专家的实证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对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系数为46%,特别是先进技术、设备等资本品进口的增加更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显示了未来我国进口政策转型的重要方向。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高度依赖资源和资本投入向效率和创新驱动的现代模式转型,必须更加重视发挥进口引入竞争、提升效率、优化结构的功能;同样,扩进口也是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必须做好扩进口这篇大文章。
第三,积极引导推动各类贸易主体的功能升级和模式创新。一是加快建设推广现代化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教育培训咨询平台,为各类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流程和商业模式提供帮助;二是推动建设国际化的信息软件网络支持平台,支持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和新型网络营销;三是参考香港“前店后厂”和利丰模式,培育一大批有高端供应链体系的贸易流通企业,实现功能升级和重塑核心竞争力,强化“龙头”企业的产业组织和辐射带动作用;四是支持有实力的领军企业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参与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通过努力,推进各类贸易主体实现经营战略、管理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全面革新,重构现代化软件管理系统,缩小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
第四,处理好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关系。大国经济发展需要双引擎,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更要长期处理好内外需关系。努力实现外贸稳增长,既是短期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需要,更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正确处理稳增长和促转型的关系,在总体保持外贸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条件下,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更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努力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与此同时,确立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中心的政策导向,更好地发挥外贸促进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的功能性作用。
机遇大于挑战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应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转变经济结构,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打好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要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首先应重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其次,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再次,在外贸出口方面,要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第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优化外贸结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实现从过去的“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在出口方面,应加快轻纺类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加工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延长国内增值链条。与此同时,还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大力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转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社会就业。在进口方面,要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
第三,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实现区域外贸的均衡发展。随着国内能源、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约束的增强,我国工农业发展都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为此,“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要全面提升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从全球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和服务基地转变。要率先建立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区域国际竞争软实力。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国际上金融危机的深层矛盾远未消除,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欧元区和美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从国内看,我国的土地、能源、资源、环保等要素价格已经进入了上升期,招工难、用工贵的问题比较突出,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的环境趋紧,发展难度很大。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对外贸易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方式”为主线、“调结构”为重点、“促协调”为抓手,在困难的条件下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1-7月,全国进出口20225.5亿美元,增长25.1%。其中出口10493.8亿美元,增长23.4%;进口9731.7亿美元,增长26.9%。
“四点成效”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介绍,外贸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积极变化,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贸易平衡改善。多种形式开展进口贸易促进工作,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贸易不平衡状况进一步缓解。外贸顺差762.1亿美元,下降8.7%。
二是外贸结构优化。一般贸易增长快于加工贸易增长,内资企业自主接单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增长超过东部地区增长,高于东部地区增速18.2个百分点。对新兴市场增长超过传统市场增长,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贸易分别增长25.5%、17.3%、37.4%、38.6%和86.6%。
三是质量效益提升。出口价格增长快于数量增长,近3个月以来,出口价格总指数已经超过出口数量指数。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价增量减,反映了企业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增加附加值等方式提高价格、消化成本能力增强。
四是基地平台建设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和电子商务、专业市场等平台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外贸发展支撑进一步夯实。
“五项措施”
蒋耀平说,今后要按照“转方式、调结构、促平衡”的目标,从下面5个方面积极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一,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提高贸易便利化的水平、利用多种形式来开展今后贸易的促进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投资贸易的推动工作。
第二,在全国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的培育工作。
第三,大力培育出口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形象,实施自主品牌形象提升工程。积极扩大广交会品牌展位。
第四,着力于提高外贸商品的质量和效益,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2011年外贸商品质量提升年”的活动,以及打击对非洲出口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商品专项治理工作。
第五,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完善加工贸易的商品分类管理,同时积极推进珠三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和苏州、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的工作推进,同时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使外贸能够促进区域的平衡发展。
“六个协调”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主任李健在全省开放型经济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十二五”期间外贸政策的基本走向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这一转变要坚持6个协调发展。 一是出口与进口的协调发展。在保持出口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进口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形成内外需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外贸与外资、外经协调发展。通过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对外援助和与受援国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实现更全面地融入全球经济,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三是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共同发展。传统出口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外贸的转型升级要根据市场变化规律循序渐进,努力保持和增强我国在传统出口产业中的竞争力,同时适应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大力发展新兴出口产业和服务贸易,培育和壮大外贸新优势。四是各种进出口经营主体协调发展。进一步统一有关政策,营造各类进出口企业发挥所长、平等参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支持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五是东部与中西部外贸协调发展。巩固和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外贸发展主体地位;推动中部有优势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地区出口产业的梯度转移;进一步扩大西部和沿边开放,提高边境贸易发展水平。六是与主要经贸伙伴关系的协调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扩大和深化与各主要贸易伙伴利益的汇合点,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少各种贸易摩擦。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
是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王子先博士介绍说,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积极应对国际经贸变革的外在要求,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贸易国,但在研发、设计、营销、进出口话语权、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离贸易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更是推动我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我们要通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继续发挥外贸对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作用。今后进一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关键是着力提高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几大战略方向是: 第一,优化整体产业链,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推动各类企业从“大而全”、“小而全”走向专而精,加强核心业务,推动业务流程、管理流程重组与外包,打造高水平供应链体系,重塑生产服务网络;积极参与世界产业大调整,通过跨国投资、海外并购、战略联盟、引入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商业模式等多样化方式,参与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与重组,改变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低端位置,转向微笑曲线的两个高端;支持各类出口企业培育基于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全方位创新,培育可持续、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改变过于依赖价格竞争的格局;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各行业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向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时尚化升级步伐,形成以技术、管理、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第二,发挥进口综合效应,促进贸易平衡。理论与实践证明,进口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来影响资源配置及使用效率,即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升发挥特殊的作用。国内权威专家的实证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对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系数为46%,特别是先进技术、设备等资本品进口的增加更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显示了未来我国进口政策转型的重要方向。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高度依赖资源和资本投入向效率和创新驱动的现代模式转型,必须更加重视发挥进口引入竞争、提升效率、优化结构的功能;同样,扩进口也是按照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进出口平衡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必须做好扩进口这篇大文章。
第三,积极引导推动各类贸易主体的功能升级和模式创新。一是加快建设推广现代化管理和商业模式的教育培训咨询平台,为各类企业全面创新管理流程和商业模式提供帮助;二是推动建设国际化的信息软件网络支持平台,支持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和新型网络营销;三是参考香港“前店后厂”和利丰模式,培育一大批有高端供应链体系的贸易流通企业,实现功能升级和重塑核心竞争力,强化“龙头”企业的产业组织和辐射带动作用;四是支持有实力的领军企业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参与全球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通过努力,推进各类贸易主体实现经营战略、管理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全面革新,重构现代化软件管理系统,缩小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差距。
第四,处理好稳增长与促转型的关系。大国经济发展需要双引擎,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更要长期处理好内外需关系。努力实现外贸稳增长,既是短期推动经济持续向好的需要,更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正确处理稳增长和促转型的关系,在总体保持外贸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条件下,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型;更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努力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与此同时,确立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中心的政策导向,更好地发挥外贸促进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的功能性作用。
机遇大于挑战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应着力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转变经济结构,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打好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要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首先应重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其次,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完善投资体制机制,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再次,在外贸出口方面,要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
第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优化外贸结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实现从过去的“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在出口方面,应加快轻纺类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食品加工业的改造升级,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环节拓展,延长国内增值链条。与此同时,还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节能环保、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型产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大力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转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社会就业。在进口方面,要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实现进出口贸易的均衡发展。
第三,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实现区域外贸的均衡发展。随着国内能源、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约束的增强,我国工农业发展都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为此,“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要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发挥资源优势,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接续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要全面提升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从全球加工装配基地向研发、先进制造和服务基地转变。要率先建立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区域国际竞争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