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非强制性显化历时性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料库研究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模式,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翻译普遍性上。显化是翻译普遍性中得到最为全面研究的现象之一,但已有的研究多是通过共时性的研究方式,针对某一文本,通过对源语及译入语的比较找出翻译显化的表现,少有人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是否存在。本文主要基于语料库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的类型之一非强制性显化是否一直存在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为今后从历时的角度全面研究显化现象奠定基础。本研究共选用五个《木兰诗》译本,以Textanz 和Wordsmith为研究工具,主要研究非强制性显化这种显化类型。
  【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历时 非强制性显化 《木兰诗》
  显化是翻译普遍性中得到最为全面研究的现象之一,被认为并被证实是翻译普遍性,包含强制性显化、非强制性显化、语用显化、翻译内在显化四种类型。但已有的研究多是通过共时的研究方式,针对某一文本,通过对源语及译入语的比较找出翻译显化的表现,少有人从历时的角度研究显化是否存在。所以显化究竟是翻译普遍性之一还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一问题仍值得研究。本研究与以往不同,从历时的角度验证了显化的类型之一非强制性显化的合理性并找出违背非强制性显化的现象,为今后从历时的角度全面研究显化现象奠定基础。
  本论文通过建立《木兰诗》英译本的语料库,从历时的角度对非强制性显化这一特性进行描述性研究,以验证非强制性显化是否一直存在于《木兰诗》的五个译本中,同时研究非强制性显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否具备不同特征。
  一、非强制性显化
  非强制性显化是由于不同语言的篇章建立技巧和文体风格间的差异而产生的。用这种方式,尽管很难完全译出源语的风格和自然的语言表达方式,但我们可以译出语法正确的句子。
  由于英语理性和综合性的思考模式,连接词在英语中是十分必要的,而中文强调的是不同语言单位间的内在关系而不是连接词。
  二、《木兰诗》及其译本简介
  《木兰诗》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乐府诗,与《孔雀东南飞》共称为“乐府双璧”。作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已经得到了充分研究,而《木兰诗》则少有人问津,所以这次选择《木兰诗》作为研究文本。
  在本研究中,笔者共找出六个时期的六个《木兰诗》英译本。1912年译本是由W.A.P Martin翻译的,他是个美国长老会传教士,也是个翻译家,他曾将大量的重要西方条约译为中文。1946年译本是由Artur Waley翻译的,他曾将许多中文、日文作品译成英语。1976年译本是由Han H. Frankel翻译的,这个译本是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93年译本是由汪蓉培翻译的,他是中国著名的英语教育家。1996年译本是由许渊冲翻译的,他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2006年译本是由Jack Yuan翻译的,这个译本来自维基百科。由于1912年译本翻译得太过松散,很难用其验证显化,所以本研究没有采用这一译本。
  本研究采用的五个译本可以划分成四个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0世纪中后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但中国仍不够开放;20世纪末,中国开始快速发展;21世纪初,中国开始对整个世界具备一定的影响力。
  三、《木兰诗》翻译非强制性显化研究结果和分析
  笔者主要通过对比《木兰诗》英译本和英文诗“The Road Not Taken”中的“reporting that”和“zero that”研究冗余的句法元素。通常,这样的句法元素可以被去掉,同时句子的基本结构不会发生改变。
  Olohan和Baker(2000)通过实验证实了显化假说,他们对报告性动词“say”后的选择性“that”进行了研究比较。在这些研究中,由于“zero that”是选择之一,所以“that”被视为冗余的句法结构。研究发现,译本中的报告性动词后的“optional that”比原创文本中的“optional that”出现的频率要高。
  受这些研究启发,笔者选出了《木兰诗》英译本中出现的报告动词“heard”和“know”,比较《木兰诗》英译本和原创文本中的“reporting that”和“zero that”,以此验证非强制性显化是否存在。
  根据Oloha和Baker的理论,译本中的“reporting that”应该多于原创文本中的“reporting that”。但是在本研究中,只有1946年译本和1993年译本中的“reporting that”的数量多于原创文本中的“reporting that”的数量。在1976年译本、1996年译本和2006年译本中,有0个“reporting that”,而三个译本分别有2个、2个和3个“zero that”,和原创文本有0个“reporting that”和3个“zero that”的现象十分相似。
  从这一点可以推断出,在诗歌的翻译中,从作为判断非强制性显化现象重要指标的句法结构“reporting that”和“zero that”的角度出发,非强制性显化不是十分明显。
  此外,笔者还研究了连接词“and”。因中文是平行结构,所以主要依赖于句子内的信息以显示内在关系,中文的逻辑关系倾向于通过平行结构传达。在中文文本中,连接词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会用到。但是由于英语是从属句型结构,连接词用于显示逻辑关系,所以格外的重要。所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连接词需被适当地清晰译出,加入到译文中,尽管这样会丢失汉语原文的韵味。
  在本研究中,笔者主要研究了连接词“and”。在原文中沒有表示“和”的连接词出现,然而在五个译本中,连接词“and”均频繁出现。此外,除了1993年,“and”的使用次数在逐年递减。从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非强制性显化变得越来越简洁。
  四、结论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非强制性显化作为显化的类型之一一直存在,而非某一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但同时也有一些违背非强制性显化假说的现象存在。
  对暗含并列关系的明确翻译强有力地证明了五个译本中均有非强制性显化现象的存在,同时随着时代进步和翻译的发展,非强制性显化变得更加简洁。但是,除了1946年译本和1993年译本,其它译本中“optional that”的出现频率并没有明显高于原创文本,这违背了Olohan和Baker的理论和发现。
  参考文献:
  [1]Klaudy K.,Lambert J.,and Sohár A.(Eds.).Translation studies in Hungary.Budapest:Scholastica,1996:99-114.
  [2]Olohan,M.,and M.Baker.“Reporting that in translated English:Evidence for subconscious processes of explicitation?” Across Language and Cultures.2000,1(2):141-158.
  [3]唐敏.基于译者专业化水平的译文显化研究,2007(4):5-6.
其他文献
【摘要】用巴赫金学派的对话理论分析玛丽·雪莱的科学幻想小说弗兰肯斯坦所反映的现实主义意义,我们发现这部小说体现了人物之间在责任、人际关系方面对话的失衡,也表现了多种声音的对话,包括小说中提及的人物、社会成员和不同时代的读者。《弗兰肯斯坦》表现了玛丽·雪莱的反叛精神,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分析解读其中的对话艺术,以期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弗兰肯斯坦》 对话
【摘要】基于移动教学的社交群落式教学变成了热词。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用利用社交平台教学。本文主要以微信群为例,讨论社交群落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移动学习 社交群落式教学 微信群 大学英语  近年来,社交群落式教学变得越来越流行流行起来。社交群落式教学(social netlearing)是指基于网络社交平台,如twitter, facebook, google, y
【Abstract】Animal words not only have conceptual meaning but also have rich associative meaning. This paper analyz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onceptual meaning and associative meaning of animal
【摘要】作为长期在一线教学的英语教师,我深知英语学习入门的重要性,因此,帮学生把好英语学习入门关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因此,本文就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英语学习入门进行简要阐述。对于初中英语学习入门,我认为首先要具有“三皮精神”。其次,要养成听、说、读、写的好习惯。  【关键词】英语入门 三皮精神 良好习惯  随着英语在国际上的广泛使用,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国,英语学习也趋向了低龄化。无论
【摘要】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历史,都具有非常丰富的表达方式。比较两种语言的修辞格,特别是比较中英矛盾修辞法的异同及其在翻译与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真正做到语言上的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在英语学习中掌握这种语言的辞格还能有效地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比较;矛盾修辞法;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杨薇,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创新
【摘要】本文梳理国内外对于ESP课程的认识、定位、分类方法,探索ESP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ESP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与具体的教学实践,以期解决ESP课程师资专业知识的困境,学生水平层次不齐的现状,实现差异性教学,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ESP;课程认识;混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李宁(1982-),女,延安大学,讲师,硕士,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
【摘要】本研究著眼于我国“一带一路”大环境,分析了西部地区外语翻译市场的现状和翻译师资的主要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如何建立一条高素质的翻译师资队伍,希望借此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翻译师资良性建设提供一些值得参考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翻译 师资建设 西部地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面临着来自各个领域的激烈竞争,如何才能突破本土化的种种限制,实现与全球经济化的无缝对接来提高我国综
一、引言  当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大多关注学生对字、词、句等表层信息的理解,缺乏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和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对于文本的处理往往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学生无法對文本进行全面的深层次阅读,也就谈不上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而有效的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水平,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认知过程、情感发展和学习成效,因此,提高文
【摘要】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那么推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支点在哪里呢?是评价改革。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它就如一根杠杆引导着教学的趋向,调节着教师行为,改变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环境,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作为教师,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笔者将结合案例谈一
【摘要】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技能,也是高中英语听力学习实效性训练的基本方面。高中英语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学科,而英语听力在英语成绩中占半壁江山。由于存在地域的差别,英语听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英语听力成绩的不理想往往较为容易颓败学生学习的热情,甚至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师应该着实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状况,明确英语学习在于积累,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英语听力提高的细节,让细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