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愤青到温和的讲述者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7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众多大牌导演云集的好莱坞,大卫·芬奇有着鲜明独特的导演风格,黑色贯穿其电影的始终,他总是借着暴力与血腥来质问社会、拷问人性。《搏击俱乐部》上映时,有人骂他是法西斯导演,受尽抨击;可十年后的《社交网络》却让他成为了主流导演,受尽褒扬。本文从这种转变出发,立足于大卫·芬奇的经典影片,分析大卫·芬奇二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大卫·芬奇;黑色电影;传记电影;转变
  
  大卫·芬奇是个从主流到边缘,再由边缘逐渐返回主流的导演。他的导演生涯开始于主流商业大片《异形3》(1992),因为与制片方、演员之间的合作不愉快,大卫·芬奇非常痛恨这部处女作,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把观众当傻子一样不断刺激他们的感官不是他的电影理念。好莱坞有了詹姆斯·卡梅隆和迈克尔·贝,又何需大卫·芬奇去拍摄这类快餐电影?大卫·芬奇选择了做“黑暗骑士”,流于边缘,拍摄了《七宗罪》(1995)、《心理游戏》(1997)、《搏击俱乐部》(1999)、《战栗空间》(2002)、《十二宫》(2007),正是这些被称为“黑色电影”“邪典电影”(cult movie)的影片树立了大卫·芬奇鲜明的导演风格,还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大批忠实拥趸。2008年,一部被称为“大卫·芬奇放下屠刀的史诗巨作”《返老还童》上映,大卫·芬奇放弃了多年来的黑暗技法,开始用人物传记温和地表达,《返老还童》让大卫从影评人所唾弃的无知愤青一跃成为各大电影节的宠儿;2010年一部关于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人物传记的影片《社交网络》成为各大电影节的大赢家,该片当选为2010年的年度之作。大卫·芬奇凭借此片获得了全球奖最佳导演奖。
  
  一、以“黑色”树立起鲜明导演风格
  
  大卫·芬奇的黑色电影系列包括《七宗罪》《心理游戏》《搏击俱乐部》《战栗空间》《十二宫》,这些电影有一些共同点:剧情阴暗、血腥暴力、神秘冷酷、主题玄妙。其中最成功、最经典的要数《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这两部电影在主题、叙事手法、影片影调上都有鲜明的大卫·芬奇风格。
  用血腥暴力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深层探讨。《七宗罪》中七种死法,每一种都极尽血腥本色:贪婪——割下腹部的肉,让血流干而死;懒惰——禁闭整整一年时间,割下舌头,混身溃烂;淫欲——用尖锐物体刺伤女子下体,严重折磨而死……那些恐怖的死相和用鲜血、指纹写下的字让人回想起来毛骨悚然。七宗罪是人性阴暗面的反映,人们或贪婪、或懒惰,或嫉妒、或暴怒,但都罪不至死。如果以偏执狂的视角来看,死者是以鲜血来洗涤罪孽,经过地狱通向光明。凯文·斯派西饰演的变态杀手的逻辑是long is the way and hard,that out of hellleads up to light(道路漫长而曲折,地狱一出即光明),实际是以传道之名行杀人之实,展现了人性最偏执、最阴暗的一面。
  《搏击俱乐部》则是以暴力来宣泄对现世的不满,以血腥来摆脱世俗的束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被规则限定着,被物质充斥着,当我们自豪地以为我们制定了规则,拥有了物质的时候,我们却早已被它们占领,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总是拼命挣钱去购买那些我们不需要的废物,以物质来衡量我们的身份阶级,可是这些都毫无意义。影片中泰勒·德顿不仅是杰克分裂出的人格,也是我们都向往的自由意志,泰勒·德顿那些极富煽动性的言语讲出了我们的悲剧。但当我们以绝对自由为借口去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时候,就逐渐走向了法西斯的道路。我们对社会不满,对现实心存怨念,在我们内心最阴暗的深处,有摧毁现世的冲动,只是无奈、无力罢了。
  《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卫·芬奇浓重的宗教情结,《七宗罪》中正统的基督教,《搏击俱乐部》中泰勒·德顿的邪教。信仰与精神依托在现代文明飞速进步的同时不断崛起,社会越进步,人类越空虚越焦虑,越需要宗教来维持人的完整性。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大卫·芬奇对人性的揭露,用这样黑色阴暗的方式来表达,独具一格。《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的画面以黑、白、灰三色为主,极冷的画面给人一种后背发凉之感,那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也配合得恰到好处,再配以快节奏的剪辑和高强度音乐,加强了观众的紧张感与焦虑感。而大卫·芬奇的导演风格在快速剪辑、高强度音乐、冰冷色调、阴暗主题中定格。
  
  二、以两部人物传记征服影评人和评委成了温和的讲述者
  
  《返老还童》和《社交网络》绝对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大卫·芬奇电影,当那灰黑的影调被一缕温暖的灯光点亮起来的时候,我们知道,大卫转型了。
  《返老还童》被冠以“科幻”的名号,如果仅是因为时光倒流、人生逆转这样的主题,或者是因为其中应用了contour技术使布拉特·皮德返老还童的话,我觉得配不上“科幻”二字,说它是一部浪漫爱情电影还可以勉强接受。不得不承认,该片中确实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探讨,沿袭了大卫一直以来对人性、人生的深层探讨,比如,我们必须学会承受心爱的人一个个老去离开;无论有多深的怨念,都会在逝去之时烟消云散;人生是注定的,不可逆转的……大卫·芬奇似乎在一夜之间学会用温暖的画面、舒缓的音乐来讲关于生命的故事,当起了温和的讲述者。
  同样是人物传记的《社交网络》,大卫·芬奇走回了老路,还略有创新。他选择用温暖的色调来讲人性阴暗的故事,用平和的多线叙事来描述一个客观事实。从始至终,他都没有对马克·扎克伯格作人性评判,不褒不贬,这个结论由观众自己来下。《社交网络》比《返老还童》更加尖锐,提出了很深刻的思考,关于忠诚、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成功……而且影片又用回了使人振奋的音乐,剪辑虽不是很快,不过台词却快到令人窒息,正如马克的女友所说,像在高速运转的跑步机上一样,累!
  大卫·芬奇从当初的愤青转变成了如今温和的讲述者,黑色影调被昏黄色替代,阴暗的主题被温馨的故事替代,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他电影中对人性的深层探讨一直没有变。大卫·芬奇之所以不适合拍快餐电影,是因为他是个有思想的人,他的电影对人性阴暗的揭露,对人生哲学的探讨,从未停止。
  
  本栏责编:石少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李达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唯物辩证法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同时也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李达唯物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汲取了许多中国传统哲学的营养,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本文阐述了李达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理论来源,分析了李达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实践历程,随后分别从发端时期、形成时期和发展时期具体展开李达的相关思想。在发端时期,主要工作为发掘《现代社会学》、《社会之基础知识》中隐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形成时期,主要介绍了《社会学大纲》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摘要:蔡丽双是一位很传统、也很至情至性的女诗人,她的新作《草原风韵》是关于内蒙古地域特色、民族风情、发展状况的一部新作。其集婉转清丽、磅礴大气于一体,既有作为女子的温婉细腻,又有不输于男儿的巾帼之气。我们对《草原风韵》中诗词联一部分浅作分析,以此来管窥蔡丽双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蔡丽双;草原;诗意    蔡丽双是香港知名女诗人,她以散文诗创作步入诗坛,短短几年便名扬海内外,著有“诗文集《星光下的
期刊
摘要:立泰的中篇小说《故里素描》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朴素清新的乡土生活立体画卷,这首先得益于作者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对世间人生的感悟,还成功于他对语言的潜心锤炼及其生发的艺术魅力。朴实自然、简洁明快、诙谐、幽默,已形成了他乡土创作中的语言风格和个性化特色。  关键词:立泰;小说;《故里素描》;乡土    立泰是农村热土的营养乳汁哺育出来的一位中年作家。多年以来,他情系乡土,植根于“百姓情结”之中,勤奋耕耘
期刊
摘要:王国维的时代是中国学术走向中西结合的时代。面对中国学术生存的困境,王国维对待中国现代学术,并不是一般的反对学术功利,他以世界视野的眼光对照西方的知识理论体系,以“学无中西论”寻找中国现代学术生存的基奠。  关键词:王国维;学无中西;中国现代学术    一、中国现代学术形成的困境——中西之学的抵触与合流    王国维把西方新观念带进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要对中国传统之旧学在价值和意义上进行反思。那
期刊
摘要:在《红楼梦》与《喧哗与骚动》这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里,有着一个相同的关键词——死亡。本文试通过两部作品叙述结构中“死亡”的比较,探讨叙述结构的基本形态以及其带来的同与不同的悲剧呈现方式,具体看这两部东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叙述结构;死亡;悲剧;事件    一    《红楼梦》与《喧哗与骚动》是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那么,这两部作品如何能放在一起比较呢?笔者认为,这两部迥然不同的作品中仍
期刊
摘要:《草原风韵》是诗人蔡丽双特为内蒙古草原创作的诗文集。从诗文集的新诗部分观之,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和清新细腻的笔触,吟哦了大草原的景物与风情,赞美了大草原含蕴的精神气度。诗人在自然景物的游走中,完成了对人文的坚守;在异域风情的游走中,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坚守;在流逝岁月的游走中,实现了对当下的坚守。诗作体现了诗人对内蒙古草原发自内心的赤诚之爱,也体现了一名诗人作为诗人应有的品质。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草原风韵》中的散文诗共38章,在题材、立意上包罗万象,在内容、写法上博采众长,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土人情,表达出诗人对于城市和乡野的无限眷恋。细细品读,可以从文中观览历史悠久的景点,领略积淀深厚的人文意蕴,在刚柔并济的诗文中,体会女诗人对于祖国大好山河的热情讴歌。  关键词:蔡丽双;《草原风韵》;散文诗;内蒙古风情    初识蔡丽双博士,缘于笔者2009年参加的“‘蔡丽双杯’祖
期刊
摘要:蔡丽双博士是近年来香港文坛乃至华人文坛涌现出的一位才女诗人,2010年底丽双博士将其在内蒙古草原游历时所作的诗、文、歌词结为《草原风韵》诗文集,以其洒脱的意境、炙热的情怀和奔放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副绵延辽阔的草原胜景。其中第一辑——歌词展现出的连珠妙语和跌宕节奏可以说是丽双博士文风的代表。本文以诗人在歌词中隐含的叙述身份和笔尖流淌的高洁情怀为切入点,对《草原风韵》中的歌词之美进行一番阐述。  关
期刊
摘要:迟子建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延续了作者一贯的叙事风格,在温婉朴实的叙述中,诉说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与怀念,如诗如画,以诗意的真诚诠释了文学真实的意义。  关键词:迟子建;记忆;真实    今天是网络文学“逐鹿中原”的时代,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盗墓小说,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爱人却一直捧着《小说月报》期期不落,经常向我力推一些作品,源于此,笔者读到了迟子建这篇不算新的新作《七十年代的四季歌》(
期刊
摘要:《肖申克的救赎》是电影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历久弥香。其中Andy形象的成功塑造激励着人们,哪怕身处囹圄,也能用智慧与毅力开拓出自由的新天地,从而实现“强者自救,圣者渡人”,使个体得到真正的救赎。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Andy;形象    《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通俗小说大师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佳作。影片描述了一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副总裁,涉嫌杀害妻子及妻子的情人,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