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众多大牌导演云集的好莱坞,大卫·芬奇有着鲜明独特的导演风格,黑色贯穿其电影的始终,他总是借着暴力与血腥来质问社会、拷问人性。《搏击俱乐部》上映时,有人骂他是法西斯导演,受尽抨击;可十年后的《社交网络》却让他成为了主流导演,受尽褒扬。本文从这种转变出发,立足于大卫·芬奇的经典影片,分析大卫·芬奇二十年来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大卫·芬奇;黑色电影;传记电影;转变
大卫·芬奇是个从主流到边缘,再由边缘逐渐返回主流的导演。他的导演生涯开始于主流商业大片《异形3》(1992),因为与制片方、演员之间的合作不愉快,大卫·芬奇非常痛恨这部处女作,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把观众当傻子一样不断刺激他们的感官不是他的电影理念。好莱坞有了詹姆斯·卡梅隆和迈克尔·贝,又何需大卫·芬奇去拍摄这类快餐电影?大卫·芬奇选择了做“黑暗骑士”,流于边缘,拍摄了《七宗罪》(1995)、《心理游戏》(1997)、《搏击俱乐部》(1999)、《战栗空间》(2002)、《十二宫》(2007),正是这些被称为“黑色电影”“邪典电影”(cult movie)的影片树立了大卫·芬奇鲜明的导演风格,还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大批忠实拥趸。2008年,一部被称为“大卫·芬奇放下屠刀的史诗巨作”《返老还童》上映,大卫·芬奇放弃了多年来的黑暗技法,开始用人物传记温和地表达,《返老还童》让大卫从影评人所唾弃的无知愤青一跃成为各大电影节的宠儿;2010年一部关于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人物传记的影片《社交网络》成为各大电影节的大赢家,该片当选为2010年的年度之作。大卫·芬奇凭借此片获得了全球奖最佳导演奖。
一、以“黑色”树立起鲜明导演风格
大卫·芬奇的黑色电影系列包括《七宗罪》《心理游戏》《搏击俱乐部》《战栗空间》《十二宫》,这些电影有一些共同点:剧情阴暗、血腥暴力、神秘冷酷、主题玄妙。其中最成功、最经典的要数《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这两部电影在主题、叙事手法、影片影调上都有鲜明的大卫·芬奇风格。
用血腥暴力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深层探讨。《七宗罪》中七种死法,每一种都极尽血腥本色:贪婪——割下腹部的肉,让血流干而死;懒惰——禁闭整整一年时间,割下舌头,混身溃烂;淫欲——用尖锐物体刺伤女子下体,严重折磨而死……那些恐怖的死相和用鲜血、指纹写下的字让人回想起来毛骨悚然。七宗罪是人性阴暗面的反映,人们或贪婪、或懒惰,或嫉妒、或暴怒,但都罪不至死。如果以偏执狂的视角来看,死者是以鲜血来洗涤罪孽,经过地狱通向光明。凯文·斯派西饰演的变态杀手的逻辑是long is the way and hard,that out of hellleads up to light(道路漫长而曲折,地狱一出即光明),实际是以传道之名行杀人之实,展现了人性最偏执、最阴暗的一面。
《搏击俱乐部》则是以暴力来宣泄对现世的不满,以血腥来摆脱世俗的束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被规则限定着,被物质充斥着,当我们自豪地以为我们制定了规则,拥有了物质的时候,我们却早已被它们占领,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总是拼命挣钱去购买那些我们不需要的废物,以物质来衡量我们的身份阶级,可是这些都毫无意义。影片中泰勒·德顿不仅是杰克分裂出的人格,也是我们都向往的自由意志,泰勒·德顿那些极富煽动性的言语讲出了我们的悲剧。但当我们以绝对自由为借口去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时候,就逐渐走向了法西斯的道路。我们对社会不满,对现实心存怨念,在我们内心最阴暗的深处,有摧毁现世的冲动,只是无奈、无力罢了。
《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卫·芬奇浓重的宗教情结,《七宗罪》中正统的基督教,《搏击俱乐部》中泰勒·德顿的邪教。信仰与精神依托在现代文明飞速进步的同时不断崛起,社会越进步,人类越空虚越焦虑,越需要宗教来维持人的完整性。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大卫·芬奇对人性的揭露,用这样黑色阴暗的方式来表达,独具一格。《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的画面以黑、白、灰三色为主,极冷的画面给人一种后背发凉之感,那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也配合得恰到好处,再配以快节奏的剪辑和高强度音乐,加强了观众的紧张感与焦虑感。而大卫·芬奇的导演风格在快速剪辑、高强度音乐、冰冷色调、阴暗主题中定格。
二、以两部人物传记征服影评人和评委成了温和的讲述者
《返老还童》和《社交网络》绝对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大卫·芬奇电影,当那灰黑的影调被一缕温暖的灯光点亮起来的时候,我们知道,大卫转型了。
《返老还童》被冠以“科幻”的名号,如果仅是因为时光倒流、人生逆转这样的主题,或者是因为其中应用了contour技术使布拉特·皮德返老还童的话,我觉得配不上“科幻”二字,说它是一部浪漫爱情电影还可以勉强接受。不得不承认,该片中确实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探讨,沿袭了大卫一直以来对人性、人生的深层探讨,比如,我们必须学会承受心爱的人一个个老去离开;无论有多深的怨念,都会在逝去之时烟消云散;人生是注定的,不可逆转的……大卫·芬奇似乎在一夜之间学会用温暖的画面、舒缓的音乐来讲关于生命的故事,当起了温和的讲述者。
同样是人物传记的《社交网络》,大卫·芬奇走回了老路,还略有创新。他选择用温暖的色调来讲人性阴暗的故事,用平和的多线叙事来描述一个客观事实。从始至终,他都没有对马克·扎克伯格作人性评判,不褒不贬,这个结论由观众自己来下。《社交网络》比《返老还童》更加尖锐,提出了很深刻的思考,关于忠诚、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成功……而且影片又用回了使人振奋的音乐,剪辑虽不是很快,不过台词却快到令人窒息,正如马克的女友所说,像在高速运转的跑步机上一样,累!
大卫·芬奇从当初的愤青转变成了如今温和的讲述者,黑色影调被昏黄色替代,阴暗的主题被温馨的故事替代,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他电影中对人性的深层探讨一直没有变。大卫·芬奇之所以不适合拍快餐电影,是因为他是个有思想的人,他的电影对人性阴暗的揭露,对人生哲学的探讨,从未停止。
本栏责编:石少
关键词:大卫·芬奇;黑色电影;传记电影;转变
大卫·芬奇是个从主流到边缘,再由边缘逐渐返回主流的导演。他的导演生涯开始于主流商业大片《异形3》(1992),因为与制片方、演员之间的合作不愉快,大卫·芬奇非常痛恨这部处女作,我觉得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把观众当傻子一样不断刺激他们的感官不是他的电影理念。好莱坞有了詹姆斯·卡梅隆和迈克尔·贝,又何需大卫·芬奇去拍摄这类快餐电影?大卫·芬奇选择了做“黑暗骑士”,流于边缘,拍摄了《七宗罪》(1995)、《心理游戏》(1997)、《搏击俱乐部》(1999)、《战栗空间》(2002)、《十二宫》(2007),正是这些被称为“黑色电影”“邪典电影”(cult movie)的影片树立了大卫·芬奇鲜明的导演风格,还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大批忠实拥趸。2008年,一部被称为“大卫·芬奇放下屠刀的史诗巨作”《返老还童》上映,大卫·芬奇放弃了多年来的黑暗技法,开始用人物传记温和地表达,《返老还童》让大卫从影评人所唾弃的无知愤青一跃成为各大电影节的宠儿;2010年一部关于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人物传记的影片《社交网络》成为各大电影节的大赢家,该片当选为2010年的年度之作。大卫·芬奇凭借此片获得了全球奖最佳导演奖。
一、以“黑色”树立起鲜明导演风格
大卫·芬奇的黑色电影系列包括《七宗罪》《心理游戏》《搏击俱乐部》《战栗空间》《十二宫》,这些电影有一些共同点:剧情阴暗、血腥暴力、神秘冷酷、主题玄妙。其中最成功、最经典的要数《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这两部电影在主题、叙事手法、影片影调上都有鲜明的大卫·芬奇风格。
用血腥暴力对人性的阴暗面进行深层探讨。《七宗罪》中七种死法,每一种都极尽血腥本色:贪婪——割下腹部的肉,让血流干而死;懒惰——禁闭整整一年时间,割下舌头,混身溃烂;淫欲——用尖锐物体刺伤女子下体,严重折磨而死……那些恐怖的死相和用鲜血、指纹写下的字让人回想起来毛骨悚然。七宗罪是人性阴暗面的反映,人们或贪婪、或懒惰,或嫉妒、或暴怒,但都罪不至死。如果以偏执狂的视角来看,死者是以鲜血来洗涤罪孽,经过地狱通向光明。凯文·斯派西饰演的变态杀手的逻辑是long is the way and hard,that out of hellleads up to light(道路漫长而曲折,地狱一出即光明),实际是以传道之名行杀人之实,展现了人性最偏执、最阴暗的一面。
《搏击俱乐部》则是以暴力来宣泄对现世的不满,以血腥来摆脱世俗的束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被规则限定着,被物质充斥着,当我们自豪地以为我们制定了规则,拥有了物质的时候,我们却早已被它们占领,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总是拼命挣钱去购买那些我们不需要的废物,以物质来衡量我们的身份阶级,可是这些都毫无意义。影片中泰勒·德顿不仅是杰克分裂出的人格,也是我们都向往的自由意志,泰勒·德顿那些极富煽动性的言语讲出了我们的悲剧。但当我们以绝对自由为借口去损害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时候,就逐渐走向了法西斯的道路。我们对社会不满,对现实心存怨念,在我们内心最阴暗的深处,有摧毁现世的冲动,只是无奈、无力罢了。
《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卫·芬奇浓重的宗教情结,《七宗罪》中正统的基督教,《搏击俱乐部》中泰勒·德顿的邪教。信仰与精神依托在现代文明飞速进步的同时不断崛起,社会越进步,人类越空虚越焦虑,越需要宗教来维持人的完整性。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大卫·芬奇对人性的揭露,用这样黑色阴暗的方式来表达,独具一格。《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的画面以黑、白、灰三色为主,极冷的画面给人一种后背发凉之感,那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也配合得恰到好处,再配以快节奏的剪辑和高强度音乐,加强了观众的紧张感与焦虑感。而大卫·芬奇的导演风格在快速剪辑、高强度音乐、冰冷色调、阴暗主题中定格。
二、以两部人物传记征服影评人和评委成了温和的讲述者
《返老还童》和《社交网络》绝对不是典型意义上的大卫·芬奇电影,当那灰黑的影调被一缕温暖的灯光点亮起来的时候,我们知道,大卫转型了。
《返老还童》被冠以“科幻”的名号,如果仅是因为时光倒流、人生逆转这样的主题,或者是因为其中应用了contour技术使布拉特·皮德返老还童的话,我觉得配不上“科幻”二字,说它是一部浪漫爱情电影还可以勉强接受。不得不承认,该片中确实有许多关于人生的探讨,沿袭了大卫一直以来对人性、人生的深层探讨,比如,我们必须学会承受心爱的人一个个老去离开;无论有多深的怨念,都会在逝去之时烟消云散;人生是注定的,不可逆转的……大卫·芬奇似乎在一夜之间学会用温暖的画面、舒缓的音乐来讲关于生命的故事,当起了温和的讲述者。
同样是人物传记的《社交网络》,大卫·芬奇走回了老路,还略有创新。他选择用温暖的色调来讲人性阴暗的故事,用平和的多线叙事来描述一个客观事实。从始至终,他都没有对马克·扎克伯格作人性评判,不褒不贬,这个结论由观众自己来下。《社交网络》比《返老还童》更加尖锐,提出了很深刻的思考,关于忠诚、关于友谊、关于爱情、关于成功……而且影片又用回了使人振奋的音乐,剪辑虽不是很快,不过台词却快到令人窒息,正如马克的女友所说,像在高速运转的跑步机上一样,累!
大卫·芬奇从当初的愤青转变成了如今温和的讲述者,黑色影调被昏黄色替代,阴暗的主题被温馨的故事替代,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他电影中对人性的深层探讨一直没有变。大卫·芬奇之所以不适合拍快餐电影,是因为他是个有思想的人,他的电影对人性阴暗的揭露,对人生哲学的探讨,从未停止。
本栏责编: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