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职业角色”与“父母角色”发生冲突时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职业角色而言,任何员工都只是职业群体中的一分子,不管你的角色有多么重要,都是可以被他人替代的。而父母就不一样了,你的角色对孩子而言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父母角色对孩子的影响之大、作用之久,超过其他任何角色。任何人只要有了孩子,就要履行做父母的职责,这个角色是天然的,又是法定的。
  个案:丈夫太忙了
  我丈夫在IT企业工作,我们这些嫁给IT男的女人们都自称“怨妇”,因为IT男加班实在太频繁!这几年,孩子渐渐长大,可丈夫随着职位的升高,加班也越来越多,他只好用多买玩具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以至于孩子对快递叔叔的期盼超过了对爸爸的期盼。
  昨天,我问孩子长大后挣了钱想做什么,孩子回答:“带妈妈去海洋馆!”“光带妈妈吗?还有爸爸呢!”我提醒孩子。“爸爸还得上班呢。”孩子天真的回答让我深感忧虑。
  其实,每次丈夫夜深回家,不管多晚我都会等他,为的是能和他分享一下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尽管我不止一次地告诉孩子,爸爸是世界上最疼爱她的人,也不止一次让她看以前我们拍的照片、视频,告诉她:这是爸爸在给你换尿布,这是爸爸带你去动物园,这是……孩子却眨着眼睛问:“我怎么不记得?”
  每次丈夫兴奋地谈论起他的工作,一个技术难题被团队加班加点拿下,公司又接受了一笔可观的风投时,我的内心却充满挫败感。我多么希望他的这份自信与激情也同样能出现在家里,出现在我和孩子面前。我想告诉他,对公司而言,他再优秀,也是一个随时都能被取代的螺丝钉;而对家庭来说,他却是我们的天,我们的全部!孩子渐渐大了,她需要爸爸的陪伴,委屈时需要爸爸安慰,困惑时需要爸爸指点,进步时需要爸爸鼓励……而孩子的成长一旦错过,便是永远的遗憾。
  希望那些为了事业加班加点顾不上陪伴孩子的爸爸们,能听到我的心声。
  调查:“被加班”的无奈
  IT男“走在互联网的最前沿”,其光鲜亮丽的职业形象背后,其实也有很多烦恼。早上出门时,家人还未醒;晚上到家时,家人已入睡,这是每个IT人的日常。如遇新项目或其他重大事件,公司会为大家订几间公司旁边的宾馆留宿,忙起来几天不回家……
  下面几个镜头,透露出他们的困惑与无奈。
  【镜头一】
  他是某互联网知名上市企业技术部经理,儿子4岁。
  在他的人生辞典里,没有“加班”这两个字,工作到几点都正常。他蔑视不愿加班的人,认为这种人没有奉献精神。他老婆很独立,生孩子前还好,但孩子出生后家务陡增,当孩子感冒发烧不舒服时,再坚强的女人也会崩溃。他不理解,他觉得这不都是小事吗?于是争吵、冷战轮番上演。孩子1岁时,不让他抱;孩子2岁时,叫他叔叔;孩子3岁时,去幼儿园不愿意让他送;孩子4岁时,想玩手机时才会来找他……在与儿子的疏离中,他没有当爸爸的感觉,于是干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
  【镜头二】
  他是某知名电商客服部经理,女儿2岁。
  工作很忙,他虽然惦记着妻女,却每天很晚才能回家。一是因为上班到晚九点是公司的潜规则,二是顶头上司刚调来,每天以办公室为家,领导不走,大家都不敢走。加上,新领导喜欢在晚上发工作邮件,必须及时回复。所以有时即使人到家了,还是不得不中断与家人的互动,因為手机显示有公司新邮件。
  每当老婆抱怨时,他都一脸委屈:我也不想这样,可工作需要,怎么办?他觉得自己就是“夹心饼干”,对妻女再好,妻女还是觉得他只顾工作;而无论他在公司多努力,领导也还是觉得他没把心思全放在工作上。
  分析:长期加班的副作用
  加班的原因多种多样——项目紧急、老板要求、个人意愿……事实上,工作时间长并不意味着工作产出高,长时间的工作往往与消极怠工和生产效率低下相关。
  1.长期加班让人陷入职业枯竭状态。
  愈加班,愈觉得事情做不完。恶性循环会让人陷入职业枯竭状态,崩溃是迟早的事。
  1926年,福特汽车公司进行了一项实验,发现把一天的工作时间由10小时降为8小时,一周工作6天减为一周工作5天,员工的生产力反而极大提高。1980年的商业圆桌会议发布了《制订好的加班时间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其中指出,当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并持续超过两个月,生产力下降的累积效应将推迟完工日期。而美军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每晚减少1小时睡眠,持续一周,将会导致认知功能退化。
  2.长期加班增加配偶失业风险。
  荷兰社会学家的一项调查显示,加班会增加配偶失业的风险,影响家庭生活。文章指出,如果丈夫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那么妻子失去工作岗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42%。因为她必须独自承担家务,从而无法满足越来越高的职场要求。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虽然加班时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并没有带来长期的生产力的增长。
  3.长期加班影响身体健康。
  南澳大利亚大学工作与生活中心主任芭芭拉·波科克教授说,工作与生活失衡对上班族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他说:“压力大的人比其他人看医生更多,服用处方药更多。而工作时间长的上班族,罹患抑郁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大。”
  压力也是导致肥胖人数增多的原因之一。当工作堆积如山时,人们没时间做饭,也没有时间好好吃饭,只能点外卖,快速吃下,于是不知不觉开始发胖。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家把夜班工作列为致癌因素之一。他们认为在正常睡觉时间忙于工作,不仅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还会导致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4.长期加班影响家庭和谐。
  每天加班,回家后妻儿都已入睡,与家人缺乏情感交流,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形同虚设,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离婚率升高。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家庭比工作更重要,工作时间长的人不再被视为英雄。拒绝长时间加班,爸爸们需要勇气,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点评: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是亲子关系
  ■关颖(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在一生当中,我们要扮演多种角色,其中包括职业角色和家庭角色。就职业角色而言,任何员工都只是职业群体中的一分子,不管你的角色有多么重要,都是可以被他人替代的。而父母就不一样了,你的角色对孩子而言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父母角色对孩子的影响之大、作用之久,超过其他任何角色。任何人只要有了孩子,就要履行做父母的职责,这个角色是天然的,又是法定的。
  有人说,选择一种工作其实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虽说事业上的不断进取,确实可以让你充满自信与成就感,但家庭中的缺席、亲子间的淡漠,会让你的美好人生大打折扣。
  其实,即便不具备随时转换角色的能力,你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加班说“不”;也可以少为绩效、升迁忙碌,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还可以在妻子孕育生产、孩子年幼等非常时期,换一个不那么紧张的工作,等过了这段时间再谋求事业上的发展……
  有些人说,我拼命工作、挣钱,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为了让孩子生活得更好,受更好的教育吗?但是,用这些本该属于自己和家人的时间到职场上换金钱,值得吗?
  近期《儿童发展期刊》刊发了美国研究人员持续追踪243个人从出生到32岁的研究结果:3岁前受到良好照顾和关爱的孩子,长大后学历较高、和朋友关系较好、感情生活比较满意。主导研究的心理学博士李罗比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影响他一辈子的行为与情绪表达。“在孩子幼儿时期,如果父母愿意‘投资’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一生都能获得正面回报。”看来,父母对孩子最有价值的投资不是金钱,而是爱心。
  生命中比工作重要的东西有许多。家庭,是每个人生命缘起的地方,也是让生命延续的地方。人的一生中,以生命孕育生命,以生命影响生命,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关注CPI,就是关注民生。老百姓对CPI越来越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菜篮子、米袋子的份量。其实官员更应该关注CPI,他们的工作业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CPI。从粮食、猪肉、煤气涨价、柴油断货等现象看,除了市场因素之外,是否还有政府相关部门预测不准确的原因呢?GDP固然重要,但是与老百姓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  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上涨6.5%。1-10月份累计
众所周知,父母经常吵架会严重破坏家庭气氛,给孩子造成莫名的心理压力。但是,有多少父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克制自己的坏脾气呢?来听听这位家长的心里话——目睹爸妈吵架,儿子的眼神像待宰的羔羊,说话都不敢大声  我和妻子是中学同学,毕业后各自上大学,失去了联系。没想到,十年后我们不约而同地回到家乡,在一次同学聚会时重逢。我们都是单身,又相互知根知底,在同学的撮合下迅速进入热恋状态,并于半年后登记结婚。  
面对社会矛盾,政府是独立的第三方,政府理应扮演的角色就是协调人、裁判人。政府直接介入社会利益纠纷是不妥当的,其结果会将法律置于无可无不可的尴尬地位。    [城·事]  “花钱买稳定”  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建设等两类七大信访问题,长春市政府实行创新做法。即由政府统一承担追索权,一方面采用政府承债方式,出资先行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从各种纠纷、债务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成立机构,组织专门力量,采用经
当我们第一次到国外旅行,当一位外国人初来中国,种种交流上的误解会不可避免。不同国家、民族的人的差异,一目了然的是肤色、发色和面容的不同,听觉上,则是语言的不同。世界上有5000多个民族,单是《圣经》就有2500种语言版本。其实,民族的差异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差异,它不是一目了然或“一听了然”的,却时时处处存在着。  随着中国官员国际化视野的开拓,国际交往的频繁,如何减少涉外交往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障碍
“我和小海的爸爸早就过不下去了。我们天天冷战,哪有心情照顾孩子……”  小海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男生,因为性格孤僻,难以融入班集体,整天闷闷不乐。小海的班主任郭老师通過朋友介绍找到我,请求我对小海进行心理辅导。  “小海的学习成绩虽然不佳,但我看得出来,他很聪明,只是缺乏学习动力。”预约电话里,郭老师向我简单介绍情况,“我猜,小海可能有心理问题。我和同学们几乎没见他笑过,我在班里讲笑话他也不开心,始终
我们不难理解,遂宁的张锦明、荥经的胡昌升、巴中的李仲彬以及平昌的刘谦祥,他们出现在盆周、大山地区,而不是出现在成都周边的平原地区。    1998,蜀官“政治年”    1998年初,41岁的张锦明履新,担任雅安市市中区区委书记。  张锦明面对的是一个亟待振衰起弊的“摊子”,是年2、3月接连发生的几起大案,将3个乡镇的主要领导掀翻下马,情况最严重的宝石镇除了一个镇党委副书记外,其余班子成员均卷入“
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  ——伯纳德·李维胡德  父母同孩子沟通时,虽然表面语言中没有任何负面因素,但在孩子听来“别有洞天”,这些语言藏着另外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在心智层面处于“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阶段。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获得足够的勤奋感与成就感,就会超越自卑,内心越来越强大。但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得到较多的否定、不信任、指责等负面
问:我儿子听老师讲课,感觉老师讲的知识点都懂,解题过程也明白,没什么问题,可一做作业就惨不忍睹。一开始,我以为是儿子粗心、审题不仔细造成的,后来发觉并非这么简单。  请问,我儿子这种“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奇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解决呢?  王畅  答:这种现象和粗心没关系,更谈不上审题不仔细。真实原因是,他没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或者说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似懂非懂。  俗话说:“看人挑担
英国雷丁大学的凯茜·克里斯维尔教授的最新研究显示,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减轻焦虑的折磨。她对家长们提出以下6点建议:  1.不要说:别担心,这种事不会发生。  孩子内心的恐惧不会一成不变,家长要准备好面对孩子不同时期的焦虑和恐惧。无论孩子多大,简单地告诉他这些事不会发生,或暗示他这么想显得很傻,都不能从根本上幫助孩子免于焦虑。相反,家长应该做的是正视和承认孩子的恐惧与担心,并对他表示理解。  2.不因孩
随着科普知识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肥胖对孩子的健康不利。那么,肥胖的孩子需要刻意减肥吗?如果想减肥,又该怎样做呢?  育儿专家的建议是:儿童肥胖,一般不主张像成年人那样刻意减肥。对儿童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减轻体重,而是控制体重的增长。如果他的体重增幅下来了或者不再增重,随着个子的长高,孩子是会慢慢瘦下来的,即我们通常说的“抽条”。所以,对儿童肥胖,我们并不主张刻意减肥,比如一定要让孩子一个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