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就会,一做就错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我儿子听老师讲课,感觉老师讲的知识点都懂,解题过程也明白,没什么问题,可一做作业就惨不忍睹。一开始,我以为是儿子粗心、审题不仔细造成的,后来发觉并非这么简单。
  请问,我儿子这种“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奇怪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怎么解决呢?
  王畅
  答:这种现象和粗心没关系,更谈不上审题不仔细。真实原因是,他没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或者说对老师所讲的知识似懂非懂。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自己挑担压弯腰。”看别人解题和自己做题,完全是两个概念。老师讲题,把思路一步一步说得清楚明白,哪个地方题目中有提示,哪个地方藏有陷阱,老师都会说到。而自己做题,没有别人帮助,全靠自己,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不是忘了这个,就是没注意到那个。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知识掌握得不牢。比如孩子学洗碗,他看你做一遍就觉得会了,但等他自己洗时,就状况百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缺少必要的练习,更缺少必要的总结。
  一道题,会做的人一看,大脑瞬间就有很多想法,然后根据题意,迅速排除其中的大部分。这个过程非常快,甚至很多都是下意识行为。这种下意识行为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的足够了解和必要的练习基础上的。这种下意识行为,光听讲是学不会的,必须不断练习、思考、总结才行。
  学习学习,“学”和“习”是两个过程。“学”是听老师教,听老师讲;“习”是自己练习,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有些学生喜欢“学”不喜欢“习”。毕竟听别人讲很容易,自己无须动脑,只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行了。可老师水平再高,也只能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注意事项以及解题技巧,不经过练习,不可能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结果就形成“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奇怪现象。
  解决之道,就是多练习。
  注意:多练习,不是无脑刷题,而是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让思维严谨起来。这样时间长了,养成了习惯,就不会再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不正常现象了。
  允许哭诉而非制止
  问:哪有家长不吵孩子的,我也不例外。只是以前我吵孩子,他都没什么大的反应,但最近一次,他的反应却出人意料——我不让他玩水他非要玩,我制止了他,不是很严厉,他却哭了。我不让他哭,可他越哭越厉害,止也止不住。我心烦意乱,不知怎么应对。
  请问,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我该怎么做才好?
  邱田
  答:理想中的亲子关系是这样的:父母和孩子保持着朋友一样的友谊——双方都有足够的安全感,能明确表达各自想法,也能坦然流露内心情感。而现实中的亲子关系通常是这样的:父母爱孩子,却不允许孩子自由地流露情感,但孩子又极容易流露内心情感——因沮丧而发脾气,因害怕而出汗、发抖,因伤心而大哭……
  其实,孩子哭泣、发脾气,是消除紧张与困惑情绪的自然过程。他的恐惧和悲伤好比身上多余的负担,会影响其注意力,如果能充分暴露并甩掉,他就能很快恢复信心和对他人的友爱。所以,允许孩子表露情绪包括负面情绪,直到他平静下来,对孩子是非常有益的。
  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发脾气的第一反应是赶紧采取措施,让他平静下来。之所以这样做,可能是担心孩子失去控制。然而,这种做法与家长的愿望背道而驰。事实上,当孩子情绪流露时,家长不极力阻止,而是给予关心和尊重,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说,孩子哭泣或发脾气时,家长不要着急制止,而要留在他的身边,温和地抚摩或搂住他,倾听他的哭诉,讲几句关怀的话如“我爱你”“我也很难过”,但话不宜多,一旦话多,就有凌驾于孩子之上的嫌疑。你只需陪在孩子身边,倾听他哭诉,不纠正、不阻止他,孩子就会感到你的关爱。当他通过发火或哭喊把情绪发泄出来后,会感到轻松。
  当孩子感到紧张或孤独时,有时会人为地制造麻烦,让父母关注并限制他。一旦父母限制他,他就会乘机哭闹、发脾气,从而消除紧张感或孤独感。此时,父母一样要耐心陪伴他,并说几句使他安心的话,他就能摆脱恶劣心情,放松下来,明白事理,接受限制。不过,如果他内心积累了大量的不安、愤怒,那就得经过若干场的哭闹,才能消除掉这些情绪积累。
  实际上,倾听孩子哭泣、发脾气,而不要求他尽快恢复正常,比试图控制并转移他的注意力或强迫他举止温文有礼更加容易,也更加有益。孩子哭泣、发脾气时,通常会感觉自己的内心已经崩溃,此时你向他传递爱意能达到最佳效果——当你留在他的身边,陪着他而不提任何要求,他迟早会修整好自己的世界,并牢记你的关怀,深感你的爱意。
  遗憾的是,孩子哭泣或发脾气时,一开始就能做到倾听的家长不多。所以,不如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项技能。刚开始学习时,我们会感到不自在,但孩子就是好的向导,他会教你怎么做——当耐心听完他的哭诉后,你会发现你与孩子之间有了更多的爱与信任。
  “好动”不等于“多动”
  问:老师反映,我儿子上课坐不住,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找同学说话,每次考试成绩也不好,总是拖班级后腿。老师批评他几次都不管用,便怀疑他有多动症。我难以认同——活泼、好动甚至顽皮,难道不是孩子的天性吗?
  请问,孩子好动与孩子患有多动症,怎么区分?
  徐欢
  答:当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或作业敷衍了事、成绩不佳时,有些人会据此怀疑孩子得了多动症。但是有调查表明,这样的孩子中,患有多动症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孩子仅仅是贪玩或者缺乏学习兴趣而已。
  孩子顽皮好动与孩子患有多动症是有本质差别的:
  1. 注意力集中的差别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任何时间、地點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即使看喜欢的动画片、连环画或者下棋类游戏时,都无法专心。顽皮好动则全然不同,贪玩的孩子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不仅能够全神贯注,还讨厌别人在此时干涉、影响他。
  2. 意志力的差别
  顽皮好动的孩子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做事情有一定的目的,能做出计划和安排;而多动症患儿意志力薄弱,做事情有始无终,更无法做出计划和安排。
  3. 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的差别
  顽皮好动的孩子在严肃场合、陌生环境中,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能安分守己、不乱吵闹;而多动症儿童则无此能力,经常不分场合地做出正常儿童不会去做的事情。
  4. 动作灵活性方面的差异
  好动儿童做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灵活自如;而多动症患儿在做这些动作时,表现笨拙。
  总之,对多动症的诊断必须慎重,不要妄下断语。顽皮、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不管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应掌握其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耐心地加以引导。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经济规律深邃内隐、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融通以及内外关系对政府的制约,政府需要决策能力强、有胆识、有谋略的人才充实到党政领导班子。    2008年元月25日,在山西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世界最大不锈钢生产企业——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川平当选为山西省副省长。  此前,上海宝钢老总艾宝俊担任上海市副市长,一汽少帅竺延风担任吉林省副省长,长城电脑掌舵人陈肇雄担任湖南省副省长…
国 际权威医学期刊《BMJ》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青春期少女(13~16岁)发生自残行为的数量急剧上升,在心理服务设施不完善的地区这一数字更为可怕。  青少年自残现象是许多国家都会存在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它是导致自杀的高风险因素,而自杀则是2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最高因素。  该研究的首席作者,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Cathy Morgan博士等人分析了英国范围内儿童与青少年发生自
父母都希望宝宝将来拥有高挑的身材,尤其是那些本身个子不高的父母,担心孩子会像自己,以后难以长高。事实上,孩子能不能长高,通过这4个部位,就能够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1.小腿的长度  现在,人们对高个子流行的说法是“大长腿”,也就是说一个人个子高的话,腿也短不了。家长可以将自己孩子的小腿和同龄孩子的小腿做个比较,也可以评估一下孩子小腿占整个腿长的比例。如果孩子的小腿比例好,那以后的身材就差不了。  
关注CPI,就是关注民生。老百姓对CPI越来越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菜篮子、米袋子的份量。其实官员更应该关注CPI,他们的工作业绩直接或间接地影响CPI。从粮食、猪肉、煤气涨价、柴油断货等现象看,除了市场因素之外,是否还有政府相关部门预测不准确的原因呢?GDP固然重要,但是与老百姓的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  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月上涨6.5%。1-10月份累计
众所周知,父母经常吵架会严重破坏家庭气氛,给孩子造成莫名的心理压力。但是,有多少父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克制自己的坏脾气呢?来听听这位家长的心里话——目睹爸妈吵架,儿子的眼神像待宰的羔羊,说话都不敢大声  我和妻子是中学同学,毕业后各自上大学,失去了联系。没想到,十年后我们不约而同地回到家乡,在一次同学聚会时重逢。我们都是单身,又相互知根知底,在同学的撮合下迅速进入热恋状态,并于半年后登记结婚。  
面对社会矛盾,政府是独立的第三方,政府理应扮演的角色就是协调人、裁判人。政府直接介入社会利益纠纷是不妥当的,其结果会将法律置于无可无不可的尴尬地位。    [城·事]  “花钱买稳定”  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建设等两类七大信访问题,长春市政府实行创新做法。即由政府统一承担追索权,一方面采用政府承债方式,出资先行解决实际问题,把群众从各种纠纷、债务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成立机构,组织专门力量,采用经
当我们第一次到国外旅行,当一位外国人初来中国,种种交流上的误解会不可避免。不同国家、民族的人的差异,一目了然的是肤色、发色和面容的不同,听觉上,则是语言的不同。世界上有5000多个民族,单是《圣经》就有2500种语言版本。其实,民族的差异从根本上讲是文化差异,它不是一目了然或“一听了然”的,却时时处处存在着。  随着中国官员国际化视野的开拓,国际交往的频繁,如何减少涉外交往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障碍
“我和小海的爸爸早就过不下去了。我们天天冷战,哪有心情照顾孩子……”  小海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男生,因为性格孤僻,难以融入班集体,整天闷闷不乐。小海的班主任郭老师通過朋友介绍找到我,请求我对小海进行心理辅导。  “小海的学习成绩虽然不佳,但我看得出来,他很聪明,只是缺乏学习动力。”预约电话里,郭老师向我简单介绍情况,“我猜,小海可能有心理问题。我和同学们几乎没见他笑过,我在班里讲笑话他也不开心,始终
我们不难理解,遂宁的张锦明、荥经的胡昌升、巴中的李仲彬以及平昌的刘谦祥,他们出现在盆周、大山地区,而不是出现在成都周边的平原地区。    1998,蜀官“政治年”    1998年初,41岁的张锦明履新,担任雅安市市中区区委书记。  张锦明面对的是一个亟待振衰起弊的“摊子”,是年2、3月接连发生的几起大案,将3个乡镇的主要领导掀翻下马,情况最严重的宝石镇除了一个镇党委副书记外,其余班子成员均卷入“
孩子对他周围环境的感知越是无意识,这种感知渗透进灵魂的就越多。  ——伯纳德·李维胡德  父母同孩子沟通时,虽然表面语言中没有任何负面因素,但在孩子听来“别有洞天”,这些语言藏着另外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在心智层面处于“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阶段。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获得足够的勤奋感与成就感,就会超越自卑,内心越来越强大。但如果孩子在这一阶段得到较多的否定、不信任、指责等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