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需要打破现行高考录取制度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formyw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9月《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异地高考——这一被社会、学界寄予极高期望的“教育平权举措”,终于将进入操作层面。
  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项政策正在京沪等大城市引发部分户籍居民与外来移民群体的主张对拆。在移民反复向政府申请开放异地高考的同时,户籍居民也向教育主管部门递交文件,抵制这一政策。刚刚过去的10月里,双方表达针锋相对,快速升级,甚至有参与者自称受到要挟甚至暴力伤害。
  产生这种局面的根源何在?《瞭望东方周刊》日前专访著名教育政策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他看来,目前的异地高考政策并非完美,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而彻底解决这一挑战必须改革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
  学考分离带来社会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异地高考问题目前在京沪连续引发意见冲突,这项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到底是什么?
  熊丙奇:我国宪法赋予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异地高考,是关系到教育公平的重大教育问题。早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纲要》)起草期间,这一问题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8年,国务院就发文要求各地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的原则,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中央的政策是明确的,要让流动人口的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由于我国高考一直实行分省录取、按户籍报考的基本制度,非户籍人口的随迁子女在接受完义务教育之后的当地升学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如果不允许他们在当地参加高考,那么,意味着他们必须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回户籍所在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即便当地允许中考借考,但由于高中课程不同、各地高考试卷不同,加上有部分省市要求“户籍 学籍”双证报名,他们要在户籍所在地高考,就得在户籍所在地接受高中教育。
  这种制度安排,造成家庭分离,一些在城市务工的人员,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读书,造成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留守少年现象,既给这些家庭的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也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因地域歧视形成对城市和社会的仇视情绪。
  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至2009学年,北京小学阶段教育毕业生总数112268人,其中北京市户籍生82195人,外地户籍生30073人;初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107494人,其中北京市户籍生82809人,外地户籍生24685人;初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数104702人,其中北京市户籍生92103人,外地户籍生12599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129220人(普通高中68397人,中等职业教育60823),其中北京户籍生123736名,外地户籍生5484人。
  根据上述数据,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30073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学生在北京继续读初中——实际数字肯定小于24685人,因为初中招生含有一部分未在北京读小学的外地户籍生;12599名非本市户籍的初中毕业生,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原因,就是非北京本地学生在北京难以升学,尤其是高考。
  而在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已有40多万外地户籍人口的子弟,他们很快就面临中高考问题。如果中高考问题不解决,这些孩子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回原籍所在地求学,产生新的留守儿童问题。
  近年来,有不少机构出面呼吁进城务工人员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这有点儿“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如果孩子上学、升学能享受同城待遇,有多少父母忍心与孩子分离、把孩子单独放在农村?
  异地高考无法标本兼治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国家层面似乎已经赞同开放异地高考,实际情况如何?
  熊丙奇:2010年7月颁布的《纲要》明确提到“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这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但由于缺乏配套制度的支持,解决这一问题的进展还不顺利。
  当年11月,9名在京外地家长代表及1名志愿者带着一万余名在京外地学生家长的签名,递交给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建议北京出台临时措施,允许外地考生在京报名,参加2011年高考。同时,呼吁解决外地借读生的高考资格问题。上述部门当时表示接收了家长的《呼吁书》。
  紧接着,教育部于2010年12月公布国家教改试点项目和单位,试点异地高考的地区,是山东、湖南和重庆三个省市。公众最关注的北京、上海等地不在试点之列。
  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上海、北京进行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但没有明确时间表。之后,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等15位学者向国务院和教育部递交联名信,呼吁取消高考和招生工作中的考生户籍限制。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20多名随迁子女家长共同起草了《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该方案建议,应“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不再把户籍作为高考报名的限制条件,高考报名资格依据学籍和父母经常居住地等标准认定。
  在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和政策持续发酵的过程中,2012年全国“两会”前夕,从山东省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山东省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允许非户籍考生在该省参加高考。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绝非放开户籍那么简单。山东之所以作为教改试点单位,并率先出台异地高考方案,是因为山东本身就是一个高考大省,是竞争异常激烈的高考“高地”,除非考生因家庭原因不得不在山东高考,没有多少考生愿意主动到山东高考,地方政府无须担心“高考移民”问题。
  而换在人口流入密集、高考资源相对丰富的京沪等地区,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如果不设条件地放开户籍限制,几乎可以肯定将带来非常严重的“高考移民”,既造成流入地城市不堪重负,也引发本地户籍者与外地户籍人员间的矛盾。
  虽然不能说山东的异地高考政策算是一个完美的开端,但还是体现出了实现教育公平这个方向的意图。而在目前的框架下,这个措施仍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当然,开放之后,给在山东的流动儿童以平等的权利显然是进步的。   完全放开异地高考,特大城市、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将变成“教育洼地”,必将会带来大量“高考移民”,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资源承载能力。如果我国一直维持现行高考录取制度,而且京沪等地的名校录取指标远超过其他地方——北京和上海的高考一本录取率已经达到25%以上,而全国平均水平是8. 5%,那么,这种情况确实会发生。
  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怎么去解决才是关键。这里是流动人口的聚集地,关注也最为激烈。在目前的框架下去采取解决措施,只能产生问题。如果北上广解决不了,等于异地高考就没解决。
  必须改变现行录取制度
  《瞭望东方周刊》:人们呼唤了异地高考这么久,对其寄予这么高的期望,为何结果还无法令人满意?
  熊丙奇:总体而言,还是在现行高考制度框架内寻找解决异地高考的办法,因此,很难找到根治的办法,而且也会产生其他问题。
  其一,在现行高考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下,解决异地高考必然面临本地户籍人口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利益冲突。道理很简单,我国高考录取,是把计划划分到各省份的,因此,如果取消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或者放宽报名条件,本地户籍人口会认为外来人员瓜分了自己的高考蛋糕。为此,这次国务院的意见明确提到,教育部有关部门将对净流入人口多的地区,增加招生计划,确保本地户籍人口的高考利益不受冲击。
  其二,在保证本地户籍人口高考利益情况下,开放异地高考将带来争议。首先,有人会把进城务工人员争取正常的升学权利,认为是进城务工人员想获得与城市一样的“高考特权”;其次,开放异地高考,并没有改变全国高考资源配置不均的现实,按照国务院的意见,京沪等地为保证户籍人口高考利益,将增加高考录取指标,这意味着京沪整体的高考录取情况不变,在全国名校高考录取计划不增加的情况下,名校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录取的人数可能进一步增加。
  其三,由于高考录取指标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开放异地高考,将使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如当地政府所预料般,成为“教育洼地”。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在谈到异地高考时,都担忧开放异地高考后,会带来“高考移民”,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超过资源承载能力。
  上述这些问题,成为地方不愿意主动推进异地高考的现实理由,也必然会导致地方视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情况,设定异地高考的门槛。
  《瞭望东方周刊》: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熊丙奇:要根本解决异地高考问题,需要打破现行高考录取制度。操作方式很简单,就是取消分省份按计划集中录取,高校的录取名额不投到各省份,全国各地考生公平去竞争。
  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录取。这就是把分省份按计划录取,变为全国总计划录取。二是全国统一考试、高校自主招生。相对而言,我更赞成后一种做法。因为第一种做法进一步强调了分数在录取中的重要作用,会加剧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再就是我国各地的教育资源并不均衡,不发达地区的教育落后,学生的竞争力会受到影响,难以和发达地区的学生竞争,虽然消除了“高考移民”,还是会出现“教育质量移民”。
  而第二种做法,首先符合我国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打破一考定终身格局,并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其次,高校在录取中,可以结合考生统一考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和地区教育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录取,尤其是可以通过地区教育因素,校正各地的教育质量差异,实现地区间的高考录取实质公平。
  既要推进异地高考,又要维护现行高考制度,保证地方高考利益,异地高考当然十分复杂。而如果从根本上改革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众所周知,国家教改规划已经确定了“学校自主招生”的高考改革思路,按照这一思路推进高考改革,既可以打破一考定终身,改变应试教育格局,又可推进高考公平。
其他文献
严寒和大雪继续侵袭欧洲地区,截至2月14日已有22个国家发出极寒警报。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寒冷天气已造成600多人死亡,另有数万民众因大雪封路而被困,面臨食品短缺的困境。  shaoshaoxj:继连续十几天的零下22度到零下15度的极寒之后,今天终于迎来了喜人的零下4度,办公室里的德国大叔特意穿着短袖衬衫欣喜万分地说,啊,夏日般的冬天终于来到了!  angeldolls:乌克兰伊利乔夫斯克,今天极
现在北京一家IT公司工作的吉冈礼子来中国的起因,并不是特别浪漫。  1995年,礼子大学毕业在广岛的一家建筑公司工作,进公司第三年就遭到了别人露骨的提醒:“你该考虑辞职回家结婚了!”自己有大学文凭,工作上比男同事做得更好,凭什么因为是女性就被歧视?从小就想在工作上有所为的礼子对此深感失望。  大学时期专攻中国文学的礼子觉得,如果重新从头学习汉语的话,说不定能在中国有工作的机会,于是她在1999年辞
2013年4月,湖南凤凰县政府结束“免票”,推出148元门票新政,不仅将当地政府与经营权所属公司的矛盾公开化,而且刺激了全国舆论,以至于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专门听取了凤凰古城“门票门”的汇报。  半年过去,据凤凰县政府统计,4月10日至10月22日,凤凰县共接待游客549.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34亿元,门票收入1.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3%、18.16%、45.38%。  “游客是猪
“我们不能不重视中国的,就是拥有13.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应该如何评价中韩建交20年来的关系?  1992年,在韩国的中国留学生只有17人,如今这个数字超过5万;1993年,在中国生活的韩国人只有不到4000人,而现在已有超过35万韩国人在此旅居。  1992年,中国人还称呼韩国为“南朝鲜”;2003年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之后,2008年两个国家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当然,随着这20年来两
我在中国已经工作了十余年。不久前我与上世纪90年代刚到上海时工作的公司老同事聚会。当年年轻强壮的小伙子、小姑娘们,现在都有些发福,但个个穿着得体讲究,一身名牌。看了他们的名片之后更是感到变化之大——“董事长”、“总裁”、“总经理”比比皆是,反倒是当年的老板被“降级”了。  当年曾带领我们奋斗在商场第一线的佐佐木总经理1996年被调到上海工作时才40岁出头。在日本总部,他是个连小课长都算不上的基层员
作为应对大气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2013年9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提出继续依托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重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细颗粒物治理任务较重的区域。  从“八五”时期算起,电动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了5个五年计划,可如今在最可能接受它的北上广,人们仍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而业内对于补贴资金拨付形式、电池等硬
2013年盛夏的夜晚,在山东东营市北距海湾大约25公里的地方,富海石化的厂区灯火通明,机器发出轰轰的响声,17辆油罐车在大门口一字排开。  新建村是紧邻富海石化的一个有900多人的小村子,村里最近的一户人家距离富海仅150米左右。与工厂为邻的日子里,最让村民们难以忍受的是刺鼻的气味,他们甚至在做农活时都戴着口罩。村民张建芝、苟玉训等人告诉本刊记者,2012年,这个村就有5个人死于癌症。2013年6
我做这个行业41年了。现在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难”的时期。  “最难”的时期是什么呢?工厂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厉害,加上LED的发展给我们传统照明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冲击。我这里方圆两公里就3家做半导体芯片的,在全中国就更多了。现在的问题是供过于求,整个产能严重过剩,许多工厂都停了。  我没有把有限的资源投到上游去。所以,我现在没有上游的包袱,谁的好我买谁的,很多机器过一两年就淘汰,更新的机器又出
10月7日,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联邦议会宣布,由执政党提名的穆拉图·特肖梅当选为埃塞俄比亚新一届总统,接替已担任这一职位12年之久的吉尔马·沃尔德·乔治斯。  远在非洲东北部的国家的一次领导人更换,却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欢腾”。原因是,这位新当选的总统曾是北京大学的留学生。  穆拉图与北大  58岁的穆拉图·特肖梅,能说一口流利汉语,谈起中国的历史文化也头头是道。这一切都结缘于37年前。  据穆
2011年对于中国的重点大学建设来说,应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年头。8年前,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王大中在“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首次公开了清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从2003年到2011年,力争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从 2012年到2020年,努力在总体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当时,“985工程”已经开始实施。对于这项以建设世界一流高校为目标的计划来说,清华大学公布时间表,无疑令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