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妈妈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guog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程莉
  连绵的渝西丘陵一路向东,在铜梁县打了个转,形成了一小片崎岖不平的小山。小山上,勤劳的乡亲开荒耕田,逐渐形成了一个小村庄。
  这里就是石鱼镇长乐村,也是程莉的老家。
  2003年的一天,石鱼镇长乐村五社。
  一间土坯房前,13岁的程莉坐在小板凳上,两眼盯着苍翠的远山发呆。
  在不上学也不做家务的时候,程莉就喜欢这样坐着发呆。
  “莉儿,该吃饭了。”
  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摸索着走出堂屋,往灶房走去。
  程莉没有接话,却赶紧站起身,跑进灶房帮老人生火。
  十多年来,程莉一直叫老人“爷爷”。但她明白,老人和自己并没有血缘关系。
  打从记事时起,程莉就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她只知道,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被悄悄遗弃在田间。
  就在程莉命悬一线的时候,一个路过的单身汉发现了她。
  随后几年,单身汉成了程莉的养父。可好景不长,几年后,养父去世了。
  从此,程莉就跟着养父双目失明的叔叔生活。
  灶房里,饭已经做好了。
  程莉拿碗盛了一碗米饭,又夹上几片清水煮的白菜,然后递给老人。转过身,她给自己也盛了一碗,坐在灶房外的门槛上吃起来。
  吃了饭,天已经黑了。程莉洗好碗,又坐在屋前的小板凳上,盯着黑漆漆的远山,继续发呆。
  不远处的农舍亮起了灯,热腾腾的饭菜也端上了桌,农妇扯开嗓门呼唤着玩得忘了时间的儿子。
  眼前的情景,与程莉近在咫尺,却又那么遥不可及。
  邓万玲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长乐村通往场镇的小道上,一个身材结实、面庞圆润的中年女人疾步走来。
  “邓大姐,又进村来了?”有乡亲笑着招呼。
  “听说五社有个孤儿,我来看看。”女人一边大声回应着,一边继续前行。
  “对头,就是山脚下那家!”
  听罢,女人加快了脚步。
  这个女人叫邓万玲,是石鱼镇妇联主任,也是当地出了名的好心人。
  前些天,邓万玲听人说,长乐村有一个弃儿生活困难,于是,便专程前来走访。
  顺着乡亲们的指点,邓万玲很容易就找到了地方。
  面前是一座老旧的土坯房,堂屋前,一个小姑娘坐在小板凳上,愣愣地看着自己。
  那姑娘面色苍白,扎成马尾辫的长发枯黄毛糙,仿如蒿草。
  那姑娘眼神麻木,眼眸中透着黯淡,没有一个小女孩应有的水灵。
  此情此景,让身为人母的邓万玲心起微澜。
  这天,邓万玲和程莉祖孙促膝而谈。临走时,邓万玲抛下一句话:“莉儿,以后我会照顾你!”
  “我亲生爸妈都不要我,她会照顾我?”望着那个离去的背影,程莉在心里说。
  “亲生孩子”
  不久后的一天,石鱼中学。
  “程莉,有人找你!”正在上体育课的程莉听到同学招呼她。
  程莉转过头去——操场边,邓万玲提着一口袋东西,正向自己招手。
  “阿姨好。”来到操场边,程莉怯生生地打招呼。
  邓万玲的举动出乎程莉的意料——她拉起程莉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手里。
  那一刻,程莉感到一股暖流从那双手上传来。
  此后一年多,邓万玲隔三差五就到学校来看程莉,还给她生活费,有时100元,有时200元;暑假时,邓万玲把程莉接到家里,让自己当老师的妹妹为程莉补习功课;有空时,她还会帮程莉洗衣服、洗头……
  2004年,程莉初中毕业。邓万玲通过多方争取,将程莉送到主城区,进入重庆市行知学校免费孤儿班读中专,并承担了她就读期间的生活费用。
  “她对你就像亲生孩子一样!”一次,有人这么对程莉说。
  听了这话,平时难见笑容的程莉笑了。
  在有邓万玲陪伴的日子里,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愫,在程莉心中渐渐萌生——考试得了好成绩,她开始主动给邓万玲报喜;遇到不顺心的事,她也会找邓万玲倾述……
  邓万玲的“亲生孩子”,并不只程莉一个。
  石鱼小学学生周嘉欣家庭困难。邓万玲获悉后,主动联系长期资助。
  镇上有两个孩子患有多毛症,被称为“毛孩”。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邓万玲知道后,找到孩子家中,承诺进行长期资助,又协调医生进行救治。
  高中生蔡显湘因为父母离异,产生了心理问题。邓万玲一有空就将她接到家里,对她进行情绪疏导。
  从2003年到2013年,邓万玲相继给六个病残儿童和孤儿提供长期资助。她每年都要从不多的工资中挤出四五千元钱,给孩子买学习和生活用品,还不时在家里做好饭菜,把孩子接来改善生活。
  “世上只有妈妈好”
  2012年7月28日,铜梁县城。
  忙了一天的邓万玲疲惫地回到家里。
  客厅里,饭桌上已摆好了碗筷和酒菜;厨房里,程莉系着围裙还在忙活。
  程莉已经中专毕业,在主城一家酒店工作。她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准备成人高考——程莉每考过一门功课,邓万玲还会奖励她200元钱。
  “邓妈妈,今天尝尝我的手艺。”看见邓万玲进来,程莉笑容满面。
  邓万玲夫妇和儿子在饭桌旁落座。程莉走出厨房,径直钻进了里屋。
  “莉儿,怎么不吃饭?”邓万玲狐疑地问。
  不一会,程莉走了出来,手里还端着一个生日蛋糕。
  “邓妈妈,祝你生日快乐!”
  邓万玲愣了好一会才终于反应过来——今天是自己46岁的生日。
  “我想表演一个节目,为邓妈妈庆祝生日!”说着,程莉拿出一支竖笛,开始演奏。
  悠扬的笛声在屋子里荡漾,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那是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
  一曲吹罢,邓万玲已经泪眼婆娑,身旁的丈夫和儿子也是神情激动,眼睛湿润。
  如今,在邓万玲帮助下,程莉通过了大部分考试科目,即将取得成人高考证书;“毛孩”熊灿、陈思宇得到了医疗救助,有望彻底治愈多毛症;蔡显湘也驱散了心理阴霾,走进了大学校园……
  在铜梁,邓万玲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善良的百姓。
  “我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我会继续坚持做下去。”邓万玲说,“我现在当爱心妈妈,以后,我还要做爱心婆婆!”
  (文中程莉为化名)
其他文献
茫茫暗夜里,他们维持了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转。  月光星芒下,他们默默守护着重庆之夜的安宁祥和。  当千家万户酣然入梦,他们却披星戴月,奔忙在各自的岗位上。  他们,就是山城“守夜人”。  三、10月9日晚10点30分,主城区某工地,市环境监察总队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噪音污染检查 图/朱挺  五、9月22日晚9点27分,北碚区,交巡警在执勤 图/秦廷富  四、9月23日晚9点45分,涪陵区,消防官兵进行消
2009年3月,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被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选为“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区。  “十月怀胎”,武侯区被点题之后如何解题?  “我们的试点工作遵循积极、稳妥、务实的原则,抓住了决策权和用人权等核心问题,目前已在涉及全区重大经济社会发展、干部人事任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武侯区委书记刘守成说。    对区委权力“勘界”    越
乌云上有晴空,希望在自己手中。  一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或多或少地波及着重庆人。  然而,事物的利弊往往共生,危机,往往蕴含机遇。  从退“二”进“一”的李保平身上,我们看到,应对危机,首先要善于调整、转型。金融危机导致外需锐减,也客观上为我们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巨大的倒逼压力。如果科学处置,变压力为动力,就能化“危”为“机”。  在危机中逆势而上的艾纯告诉我们,要善于把握机遇,实现
2012年12月2日,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春晖社区。  “到了城里,真把我憋坏了。”进城还不到两个月的朱国强抱怨道,“在农村,我可以去家家户户串门,可现在……”  如今,在城市社区里,像朱国强一样郁闷的人不在少数。  一份调查显示,只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邻居家的成员状况非常清楚,20%的被调查者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邻居。当遇到突发疾病或紧急情况而家人又不在身边时,80%的人不会向邻居求助。  上班开门
盛夏,太阳不遗余力地向大地传播着光和热。汽车爬行在沙坪坝区歌乐山盘山公路上。为响应中央和市委关于组工干部下基层的号召,我们几个年轻组工干部,即将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这些在城市长大,从家门、校门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即将推开人生的第四扇門——农家门。  我们的目的地,是歌乐山镇新开寺村。    烈日田间路    7月的重庆,烈日当空,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沿着田间小道来到住处。
编者按:  全市区县和乡镇换届后,一大批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形成新的领导集体。为全面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市委决定在全市部分乡镇推广“文建明工作法”。为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文建明工作法”,本期特别编发这组文章。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先后在八个乡镇工作过,在16年时间内任过乡镇长、党委书记,具有30年农村工作经验。2005年,文建明罹患肝癌,至今已动20多次手术。在艰苦的工作
危机之下,尽管基层党组织实施的“党员先锋模范工程”不乏榜样,但在不少企业、社区及地方,这种“党员先锋模范工程”更像是一种“形式”或“口号”,究其原因,主要有:有的基层党组织的不少党员带着临时打工观念,干好干差都是为老板打工,所以只求得过且过不愿当榜样;有的党员怀有吃亏心理,觉得当榜样要付出“代价”,所以不愿劳心劳力勇当榜样;有的党员,虽然有當榜样之心,却找不到一个发挥榜样作用的平台。  所以,基层
“部长‘吐槽’”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最近表示,环境数据总跟老百姓感受不一致,老百姓不信。事实上,数据是真的,老百姓不信也是真的。  ——在环保数据之前,有很多统计数据都受到过质疑,比如说官方公布的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涨幅,几乎每年都会遭遇“被上涨”的质疑,因而环保部部长“吐槽”老百姓不信任环保数据,倒也不是一件太过于尴尬的事。“真数据”遭遇“真不信”,可从两个层面解读:其一,“真数据”到底有多“真”?
从连年亏损到全球第一,从废气四溢到废水养鱼——嘉陵化工厂在环保搬迁中破茧化蝶。  更可贵的是,它的新生,为重庆80余家化工企业“退二进三”提供了一个样本——“嘉化模式”。    环保沉疴    2003年前,江北区董家溪的居民,一直生活在嘉化厂的阴影里。  “你看我身上还有红点点呢。”小男孩刘鹏程捋起衣服说,“我是被废气熏大的。”  “嘉化厂排放废气时,小鹏程经常被熏哭,有一次闻到废气后突然倒地,
一个夏日的下午,重庆。美国人罗伊坐在茶楼靠窗角落,一边喝茶,一边给大洋彼岸的朋友回电邮。  朋友想到重庆工作,但对这座城市一无所知:“那儿有西餐吗?有抽水马桶吗?交通方便吗?”  看着朋友的来信,罗伊飞快地敲打键盘:“杰克,别担心,在重庆我们有个温暖的网上之家。”    “罗伊们”的尴尬与惊喜    罗伊是个地道的美国人。2007年,他得到一个到重庆科爱赛国际学校任教的机会。  来重庆前,他曾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