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本难校,而莫难于《史记》”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的修订本2013年10月正式出版发行,笔者参与了部分修订工作,在修订本面世之际,追本溯源,钩稽史料,探求此书点校的历史,良有感慨。
  点校本《史记》的修订工作由赵生群师主持,修订组一共八人,前后用时八年。原点校本由顾颉刚(1893-1980)先生领衔点校,贺次君先生协助,后来宋云彬(1897-1979)先生又依样重标,最后经聂崇岐(1903-1962)先生覆校排印。原点校本是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金陵本由张文虎(1808-1885)、唐仁寿(1829-1876)二人校刊,号称“择善而从,不主一本”,但其主要的校刊依据是周学濬(1810-?)过录的钱泰吉(1791-1863)校本。钱泰吉是浙江嘉兴人,清道光初官海宁州学训导,自中年好校古书,“一字之舛,旁求众证”(曾国藩《钱君墓表》),于《史记》一书“尝汇校各本,历三十余年,点画小殊,必详记之”(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跋》)。可以说,修订版点校本《史记》是四代学人心血的结晶,虽异时异地,于《史记》校勘,却又多有同气相求之感。
  同治六年(1867)九月廿八日张文虎校毕《十二诸侯年表》,感慨云:“古书本难校,而莫难于《史记》。搜罗旧本,博取群书,采诸家辨论,而平心折中之,勿持意见,勿惑妄言,集数贤之精力,积十年之功,博访通人,就正有道,然后勒为一编,或于史公可告无罪。然而欲彻底通晓,毫无疑滞,亦不能也。”(《张文虎日记》)
  “搜罗旧本,博取群书,采诸家辨论,而平心折中之”,这正是整理《史记》的不二法门。然而《史记》古本众多,仅传世者就有《史记集解》本、《索隐》单刻本、《索隐》《正义》二家注合刻本、《集解》《索隐》《正义》三家注合刻本之别,源流不同,关系复杂。因此搜罗旧本、排比流传关系是《史记》校勘的第一难处。
  钱泰吉虽也富于藏书,但所校《史记》众本,多假自他人。如刘燕庭所集百衲本《史记》,虽是两宋残本,却弥足珍贵,钱泰吉“乃借校一过,自六月十日至十月廿九日毕。己酉新正方伯奉召入都,若迟数月则不能毕功矣,亦天假之缘也。”(《校史记杂识》)钱氏嗜于校史,既得天赐之缘,也有人情之便。“道光二十年七月朔至八月三日,依文澜阁本校《正义》一过。时海盐陈琴斋其泰司阁事,为请于盐运使,领阁书至海昌逾月。例所不许也,琴斋徇余意求得之。”(《校史记杂识》)正是钱泰吉三十余年孜孜不倦地广求众本,详记异同,方才成就金陵书局本的精审,中华书局点校《史记》以金陵本为底本,与此不无关系。
  上世纪50年代,顾颉刚先生发愿点校《史记》,请贺次君往北京图书馆校《史记》,贺先生遍校北图众本及所见日本藏古抄本,得六十余种,成《史记书录》一书,这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史记》版本研究著作。可惜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因种种原因没有全面吸收这一校勘成果。此次修订点校本,选取了十个版本作为通校本和参校本,有些是钱泰吉、张文虎已校过的;也有他们未曾得见的,如现藏台湾的北宋景祐监本,号称“世间乙部第一善本”,又如现藏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的南宋黄善夫本,是现存最早最全的三家注本。这些善本远在千里之外,却以复制品形式齐聚案头,这都拜时代进步所赐。
  时代所赐远不止于此,承平安定的环境是古籍整理的重要条件。钱泰吉生当清末,正是国家板荡,内忧外患之际。道光廿一年(辛丑1841)秋,恰值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北犯浙江。钱泰吉于“辛丑壬寅冬春之交假拜经楼所藏元中统本,欲校未暇,旋以海警,惧失其本,遂还吴氏。癸卯秋日重借至学舍,自重九后十日校列传,至甲辰重五后五日毕。”(《校史记杂识》)钱泰吉的《史记》校本始终没有机会出版,及至咸丰末年,太平军纵横浙江,钱泰吉不得不避乱逃亡,辗转兵间,最后由江西到达安庆,投靠在曾国藩幕中的次子钱应溥,最终于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客死异乡,“将没,犹以先世文字之责未得及身整理为恨”(曾国藩《钱君墓表》)。所幸其书未佚,等到“同光中兴”,国家稍安,钱泰吉校勘《史记》三十年的成果才由张文虎和钱的学生唐仁寿整理吸收,成就了金陵书局本《史记》。
  点校本《史记》的出版同样受时代的影响。解放以后政局稍定,各出版社及学者乃有大规模整理古籍的计划。据《顾颉刚日记》,1954年他即有意以黄善夫本为主校正《史记》,此年9月与中华书局谈标点《史记》三家注。1956年1月起在贺次君帮助下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标点,交给古籍出版社(后并入中华书局)。1958年,毛泽东指示整理“前四史”,“中华书局因即以贺标顾校之本充数”(聂崇岐《史记点校本题识》)。此年的“大跃进”运动也影响到《史记》的点校。“整风后各机关大进,中华书局一定要在今年年内将《史记》出版。我如不赶完,即将破坏他们的计划。我除此事外还有民进的事,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事,有一所的事,真正把我压死了!”(《顾颉刚日记》1958年8月6日)。因为进度的原因,中华书局报请中央统战部从浙江调宋云彬入京协助标点,9月宋到书局后另寻一金陵本就顾校本随录随改。当年各行业流行“献礼”之风,点校本《史记》原拟向1959年元旦献礼,后来实在赶不及,便改向国庆十周年献礼。1958年10月,举国大炼钢铁之时,忙于《史记》点校工作的宋云彬也不得不形式主义地应付,“下午第八组全体成员继续劈木柴,余以标点《史记》工作紧张,未参加,仅于下班前半小时参加十数分钟而已。”(《红尘冷眼》1958年10月24日)。点校本最终在1959年9月出版,如愿向国庆十周年献礼,但仓促之间没有广校众本,原拟将张文虎校刊金陵本的《札记》作为校勘记附上,也没有实现,成为点校本二十四史中唯一没有校勘记的一部,令人遗憾。
  校书是件费神耗力的苦差事,这一苦事却又往往与积产治生相背,只得于箪食瓢饮中甘守。钱泰吉《校史记杂识》中的一段今日读来不无辛酸:“辛丑十月廿九日校《天官书》至第三叶。三十日至十一月初八九,北风怒号,寒甚,大雪五日,至盈丈,目所未睹也。与儿辈摩挲城阙所得古砖,作诗为消寒之课。初九日长至,始有晴光,呵冻仍以柯本校,至十三日毕一卷。十九日闻世母金恭人有疾,至家候安。二十日传闻余姚有警,即归海昌。十余日来严寒不能握笔。雪后屋漏,藏书多沾湿,此册亦湿。十二月初九日雨窗又以柯本校《河渠书》,辍业几两旬矣。”张文虎在金陵书局获悉挚友去世后的次日,心生悲凉:“衰年远客,为贫所使,往返千里,音问都难。使故乡有五十千文馆,决计归峪,亦不恋此非幕非官之一席矣。”(《张文虎日记》同治六年十一月一日)即便身份地位如顾颉刚先生,也不能不为生计操心。检其日记,多有“校书但为稻粱谋”之感。如1955年6月13日:“《史记》工作必当续为,以维生计。”同年8月30日:“今日收到新华地图社借支版税三百元,九月份生活无虑矣。十月中能取到《史记》稿费,亦不愁矣。”1956年4月30日:“若古籍出版社将来仍只给三元一千字,真不知轻重矣。”同年5月3日:“到古籍出版社,晤丁晓先。晤王乃夫,谈预支稿费事。与王乃夫谈,谓我作《史记》工作,为科学院照顾我生活,与出版管理局接洽而来。如不能预支,我只得暂停工作。彼乃首肯,眼前难关可以度过矣。”点校本《史记》的修订工作有专项基金保障,使我辈无稻粱之忧,此又幸于前人矣。
其他文献
刘禹锡为中唐大诗人,以诗著称,而其《陋室铭》也影响深远。然而,《陋室铭》究竟是不是刘禹锡所作,自北宋以来就有质疑,时至今日,亦似无定论。关于《陋室铭》的流行时间  传说《陋室铭》为刘禹锡因“永贞革新”之案被贬至和州所作。其《陋室铭》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1884年,恩格斯在瑞士苏黎世出版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以下简称《起源》)一书,在第一版序言开篇就明确指出:“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因此,《起源》实际上是,恩格斯在马克思晚年笔记《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基础上,正式完成了对无国家、无阶级、无文字的史前时代——原始社会的系统研究,把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牢固地建筑在人类史前时代,建构了
《送区册序》为唐代著名文人韩愈谪居岭南阳山期间所写的一篇赠别序文。文章言简意赅,虽不满300字,但对我们了解唐代岭南的社会形势和北方士人心目中的岭南意象具有重要的帮助。赠别序文的写作背景  序文写于韩愈从监察御史被贬,担任连州阳山县令期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韩愈时任监察御史。根据唐代官僚机构的设置,监察御史为国家最高监察机构御史台内五类流内官中的最低级官员,编制十人,品级为正八品上
种族歧视,依旧在我们身边  2018年11月中旬,哈佛大学的Leverett House高年级学生,在一个宿舍公用白板上发现了“令人深感不安和令人反感的图像”,然后向学校进行了举报。在发送给哈佛校报《深红色》的照片中,图像上面有两张脸,其中一张标有“黑人”字样,另一张则标有“其他黑人,墨西哥人,穆斯林,犹太人”,以及种族主义言论。这个白板上还列出了一系列词语,包括“全球主义者”,“拖车移民” 和亿
作为江西省内颇有名气的示范高中,萍乡中学的教学水平在省内始终名列前茅。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扑面而来的教育改革浪潮,萍乡中学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日前,在华为3Com(简称H3C)的帮助下,萍乡中学建成了稳定灵活的校园骨干网和安全可靠的存储系统,为“数字校园”的全面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项目背景和建设需求    萍乡中学是江西省首批重点中学,学校占地320亩,建筑面积
提起欧阳利老师,很多人都知道北京14中学那个面色黝黑、诚实干练,充满工作激情的信息技术教师。199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14中学,先后任电教教师、电教组组长、信息中心主任等工作。10年来,欧阳利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为教育信息化做出了贡献。  欧阳利老师所取得的成绩是和北京14中百年发展中形成的“务实、奉献、团结、创新”的优良教育传统密不可分的。身处在“底蕴丰富、团结
2007年岁末,我有幸赴京参加该年度中文网志年会。于我而言,除了作为教育Blog的演讲嘉宾同与会者分享一直坚持的鸢尾花项目外,还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要从这届年会中挖掘出有益于教育信息化的新思想和新技术来。年会的内容主题很多,无法逐一详细介绍,仅就教育方面的启示而言,用一句话来概括:Web2.0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教与学——用简单成就应用,用协作改变学习和工作。    无需懂得书写语法的Wiki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何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使信息技术有效地支持学校的长远发展、支持学生的有效学习和能力培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大兴区教委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用科学的态度迎接机遇与挑战,本着“建设与应用并举,创新与发展共存”的思路,对信息技术在全区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
自《牡丹亭》诞生以来,人们一直都将其视为对“情”尤其是对爱情绝对地位的强调,其中杜丽娘因“情”死而复生的离奇情节也一直被学界反复讨论,“但使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更成为人们对永恒爱情的一种美好想象。但对杜丽娘复生之后的情节——执着寻母认父、回归家庭等——却鲜有论述,这里其实饱含着汤显祖对“家”的温情想象。  回归家庭其实在《牡丹亭》中承载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界普遍认为汤显祖《牡丹亭》的主题是
网络课程实验中可以继续探讨的问题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跨校选修课程的开设上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当然,在开始阶段更多的是在探索。为了能使信息技术与高中选修课的性质和目的更有效地结合,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深入的探讨:  第一个方面,探索如何将课程的统一管理和使其具有教师个性结合起来。由市或区教研部门统一设计课程,有利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学的实施,也有利于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共享。同时,也要考虑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