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具箱上的孩子
记者:熟悉你的歌迷朋友都知道,你从小就受到父母亲的音乐熏陶,据说你小时候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名字,叫“道具箱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给大家简单介绍介绍。
谭晶:我父母原来都是当地文工团的独唱演员,在我不太懂事的时候一直带我到处演出,受音乐的熏陶真的是很多。听妈妈说,我经常会在道具箱上唱啊跳啊的,累了就铺个小褥子倒在那儿睡了,所以大家叫我“道具箱上的孩子”。
那个时候可羡慕他们了,总觉得站在那个舞台上,穿着漂漂亮亮的衣服,那么多灯光打着他们,为大家唱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可能那时候在自己心里种下非常深的种子,音乐已经成了我生命当中的一部分,也成了我现在的全部。
记者:那时候你离舞台这么近,有没有机会登上舞台呢?
谭晶:大概是九岁的时候,我妈妈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跟她一起唱了两首,一首叫《洪湖水浪打浪》,还有一首叫《妈妈教我一支歌》。效果很好,虽然我感觉掌声给了我,但是我觉得更多好像还是给我妈妈的,因为她是主角我是配角。
记者:是不是看到你唱歌这么受欢迎,然后妈妈开始往这方面培养你。
谭晶:可能是我妈妈觉得从小就有唱歌的天赋。听我妈妈讲,我两三岁的时候,就能哼唱《妹妹找哥泪花流》,虽然不太会说话,但是调已经能够掌握得很准了,所以她可能觉得我唱歌还是有天赋。大概是13岁的时候,就开始正式教我唱歌,妈妈是我的第一位老师。
那时候正好是属于很叛逆的年龄,家里人越让你干什么你越不太愿意干。其实我那时候很喜欢唱歌,但是我喜欢唱的都是流行歌曲,比如喜欢唱邓丽君、毛阿敏的歌。我妈妈教我唱的是民歌,还要练声什么的,就不是特别愿意上课。
但有一次印象特别深,从那以后我就不再贪玩了。妈妈有好几个学生都是农村的,每次骑着自行车差不多一个小时才能找她上一次课。当时妈妈跟我说完这个以后,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好像突然懂事了。守着这么一个现成的老师,我还这么不刻苦,别的孩子那么远来求学,我就觉得自己挺差劲的,从那以后我慢慢开始配合妈妈。
记者:您考到山西大学音乐系没多久又退学了,然后又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这中间的曲折,给我们讲讲吧。
谭晶: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妈妈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了两年,她那个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没有办法坚持学下来,她就觉得特别遗憾,就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

记者:现在你作为公众人物,除了自己的工作之外还参加了很多公益活动,我们都知道你是禁毒形象大使,参加宣传抗艾滋病的活动,你怎么看自己做的这些工作?
谭晶:我觉得作为一个公众人物,能够起一个带头的作用,我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心的队伍当中来。其实,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你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在帮助你自己,你看到别人特别快乐开心笑的时候,自己也是快乐的。
我还是“春蕾计划”的形象大使,主要是关注失学女童,在我的家乡也有很多这样的孩子。我在太原举办过一场义演,虽然我们没有特别豪华的灯光音响、漂亮的服饰,但那场义演来了很多观众。当时来了十个孩子,都是“春蕾计划”受资助者。她们要么父母早逝,要么家人卧病在床,家庭条件都非常困难,我一首《绿叶对根的情意》连着唱了四遍,现场的观众一直在捐款,一直在连续不断捐款,还有很多人从二楼往下扔钱,我当时非常感动。其实社会上还是有非常多的有爱心的人,只是大家没有做这样的事情号召他们,我想有更多人做的话就会有非常多的人加入到队伍当中。
记者:对今后自己事业上的发展有什么新的打算吗?
谭晶:我希望能够有更多更好的作品,献给更多的观众朋友,也希望能够把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更多地展示给我们海外的观众朋友们,让更多的外国人、外国观众了解我们的中国,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
(中央电视台《音乐人生》供稿 王敏 赵世民 整理)
(责任编辑 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