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艺术心理综合调控能力是声乐艺术学习的必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人心理活动的解剖与分析,来对声乐艺术进行研究,来逐步纵横去拓宽演唱的技巧以及情感表达、声音审美等多方面的思维方式。以此为契机来提高声乐艺术的更高境界的取得突破与飞跃,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具备科学方法与艺术表现之间的相互融合,达到完美统一。
【关键词】探究; 声乐艺术;心理学;构建
前言
艺术歌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去不断地对发声器官进行整合,以求通过各种手段使声音完美、流畅,更符合艺术发声要求,最终达到用声音传情达意,刻画人物的最高境界。一直以来以生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忽略以心理为主线的情感体验,教师重技巧而忽视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种做法严重的违背了声乐艺术的序进规律,削弱和阻碍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艺术视角的思维导向,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使声乐艺术彻底变为一种僵化的发声模式。其单一、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声乐艺术审美的提高与情感的有效发挥,所显现出来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声乐教学完全失去艺术生命力,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的艺术教学氛围。加强歌唱心理综合调控能力,能够有效的缓解歌唱的心理压力,突破依靠生理机能向学生灌输的教学思想。在声乐演唱中加强心理综合调控能力是在声乐研究中通过内听觉对声音的捕捉,通过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判断、识别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声音思维模式。在我国古代就有“。《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这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人的感受都要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引入心理调节机制,可以使歌者得到内心情感体验,并触发巨大的潜在能量,激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声音效果;通过外部事物对歌者的神经系统进行刺激,使其内心世界产生极大的震颤,并通过心理条件反射来控制和改变发声器官的机能来平衡协调声音。
一、加强歌者声与情的切合点激活声音的表现力
只有歌者情动于心,才能引起和观众的共鸣。歌者需要有美丽声音的展现,更需要达到内心世界的触动。“声情并茂”需要建立在声乐技巧和对情感体验的不断巩固与磨合的基础上,更需要歌者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和对生活不断积累与打造的过程。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想把声音与情感紧密的融合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以声带情,以情促声,逐步增加内心体验,找到“声”与“情”的切合点,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情感得到升华。要想提高其音质,声音中“情”的因素必不可少,有血有肉的声音能够抓住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与心灵的体验和净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让声音发自肺腑才会抓住音乐的灵魂。我们在谋求声音的同时加强声音的内心情感体验要依靠对声乐艺术的认知度,要有对声乐艺术不懈的追求与感悟。在演唱作品时,我们可以从歌者声音的感染力去判断他的声乐功底和生活阅历以及他对音乐作品的把握程度。“歌者演唱时富有感召力、感染力的声音最终是归功于其内心情感的真实体验。我们经常看到歌者唱到动情之处就会引发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或者热烈的掌声,或者情到深处感动的热泪盈框,这就是声乐艺术所以体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其根本是由于歌者发自肺腑的情感用声音传递出去的结果。心有所思,声有所依”,我们在歌唱中要养成一种长期的、一触就发的心理调节机制,通过心理调节去控制和掌握技巧,来诱发情感神经,使之在特定时间活跃起来,增加声音所隐含的情感内动力。
二、加强声音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声乐艺术是一个综合的工程,而声音审美是加强心理综合调控的首要条件,它决定着声音趋向与审美标准以及声音的表现质量。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能够促进、提升自身的审美品质,能够激发表演者内心情感的爆发。声音的感染力不仅仅需要声音的支撑,更需要真实情感的注入做铺垫,使声音融入情感变得有血有肉。情感的来源基于歌者对现实生活的亲身感受与体验,紧紧围绕声乐艺术所具备的一些要求用心的去体验生活,加强声乐技术层面与情感的融合,使声音向预先设定的方向靠拢,通过不断的吸收外部新鲜事物才能不断的完善声音与情感的融合。“艺无止境”,思想的开拓,情感的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技术的合理应运,只有通过多渠道知识的沉积,才能够达到声乐艺术审美的目的。
我们不断地用声音去诠释和凝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提升自己对声音、情感的驾驭能力;不断的认识、熟悉、加深对声音的理解,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标准,使声乐艺术的审美意识不断得到提高;确立与打造对声音的审美态度,不断地加强生活体验,聆听各方面的声音,通过对声音音色、位置、情感等多方面的聆听、分析、判断;通过对作品内容、语言的准确把握和理解;通过内心的感受体验以及多方面知识能量的聚集,才能够转化成一种高级声音审美定位。另外,审美意识与情趣会受到自身文化、习俗、语言、信仰等习惯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对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加强和提高对心理综合调控注入强大的活力。
三、加强心理调控激发发声器官的积极工作状态
心理调节对发声器官的运动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声乐理论上遵循发声规律,但是必须要树立起感性意识思维方法,用心理行为去调整理性思维中出现的不确定的隐形因素,使方法的运用和声音的处理相结合更能体现声乐艺术的韵味。声乐教学中过分强调机理,而忽略人的感性行为,只能给方法的实施带来阻碍。由于单纯的、机械式的发声不能真正找到科学发声方法,常常出现发声器官不听指挥的诟病,往往造成欲速而不达的症状,实践中背离了艺术歌唱的正确轨道。声乐教师采取心理战术,经过旁推侧引,对学生心理的调整和放松,反而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就让我们充分认识,心理因素对歌唱状态有着很重要的支配和调节作用,它能够改变、调节人自身的心理平衡,其中包括胆怯、紧张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肌肉僵硬,反应迟钝等不利因素。另外,还可以避免发生出现的两个极端,一是太在乎声乐而导致的拘谨而不知所措,一是过于放松,搞的模棱两可不搭要素。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歌唱者的身体器官往往会受到外部影响而产生紧张与僵硬的状态。歌唱器官的不自觉,往往是由于歌唱心理出现的一些问题,歌唱心理的调节会促使歌唱器官在相对放松的条件下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而生理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通过心理疗法,又可以使学生增加信心,使身体逐步从盲从中恢复到自然状态。 四、加强心理调控作用使歌唱状态与情感融合
歌唱者对歌唱技巧的掌握只依赖单一的生理运动和机械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使声音发挥到极致。歌唱要靠理性化和感性化的综合来调整歌唱器官的工作状态,在逐步的协调中使发声趋向最佳歌唱状态。在歌唱中我们也只有依靠心理的调配才能最终完成技巧的熟练掌握。要求歌者要建立一种积极的、稳定的心态,才能理顺歌唱所需要掌握的动作要领。心理的调节需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即要身体的局部紧张又要心理的整体放松,更需歌唱所需的高度热情。而无论基于哪一点都需要通过心理的调节去进行合理的机体布局和思想整合。在歌唱中,通过心理的调节,使自身情绪归于一个稳定放松的状态,才能使身体放松,歌唱器官才能达到相互协调,保持正常的运转状态。同时,自身歌唱热情的迸发,也是心理调节的一种表现,它更有利于声乐技巧的正常发挥和超越式的突破,使技巧与心理达到统一、协调,成为歌唱有效的动力支持,使心理调控达到充分体现。
五、加强思维空间有效信息的运用能力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进步,对演唱者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歌者如果不及时吸收外部信息,就不能提高演唱技艺和审美标准;如果不积极主动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量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信息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更趋于活跃,声乐工作者更应先知先觉,通过与外界的不断沟通、探讨,掌握最前沿、最先进的方法、最新的、最有力的动态,才能避免落伍的局面。通过调整、充实自己的思维空间,才能改变和提高思维能力;不断的融入新信息,通过改进落后的、陈旧的思维方式达到一种最佳的思维状态,以此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演唱方法,才能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平。声乐工作者都懂得,支配发声与情感的坚实基础源于人的思维空间,思维空间信息量的积累和储存不断得以更新增强,使歌者的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促使身心协调配合与统一,有效的保证艺术歌唱的生命力,大大推动演唱水平持续向更高层面迈进。在吸收外来信息的同时,歌者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思考,把新信息逐步转化成自身的潜在意识,再经过不断的酝酿、磨练、融合,使思维空间得到强有力的保证。通过正确衡量,大量的比较,才能在掌握新的形式和技艺中找到突破口。声音的表现力,情感的把握,作品的处理都需要思维空间的不断更新与丰富,在吸收外部事物的同时也是在构筑和建立一种新的演唱机制,而思维空间的不断扩充给思维带来催化剂,更能激发和增加思维和想象的活跃性。
总而言之,加强心理综合调控能力在声乐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引入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内心的冲动,大大缓解在学习中机械的、纯技术的乏味的压力。歌唱技巧达到一定的程度这种表现越强烈。优秀的歌唱家在歌唱时所表现、传播的是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而这种能力是基于长期对生活的态度和技巧与情感的结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只有加强心理的综合调控能力很好把握声音与情感的兼容性,在练习时从思想、态度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以整体的驾驭声乐作品。声乐艺术最简单的是其身体运动,而最复杂的是人的思想运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其改变其思想轨迹,认真的加强和重视心理调配,就能够促使生理反应,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合理的技术运用和情感爆发,取得声乐学习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掌握基础方法的情况下,大力的推动心理调控作用,使歌者置身于情感迸发的歌唱氛围,很大程度的改善其歌唱习惯,大大提高其歌唱方法的运用,在循序渐进使声乐技术简单化,声音协调合理化,情感表达自然化,使歌唱在真正的心灵体验中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声乐美学导论》【M】.范晓峰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3月第1版
[2]《声乐教学论》【M】.石惟正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年1月第1版
[3]《声乐语言艺术》【M】.于笃刚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4]《喻宜萱声乐艺术》【M】.喻宜萱 著 华乐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5]《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何乾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6]《声乐艺术心理学》.【M】邹长海 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北京第1版
作者简介:徐跃东,新疆喀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探究; 声乐艺术;心理学;构建
前言
艺术歌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去不断地对发声器官进行整合,以求通过各种手段使声音完美、流畅,更符合艺术发声要求,最终达到用声音传情达意,刻画人物的最高境界。一直以来以生理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忽略以心理为主线的情感体验,教师重技巧而忽视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这种做法严重的违背了声乐艺术的序进规律,削弱和阻碍着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从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艺术视角的思维导向,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使声乐艺术彻底变为一种僵化的发声模式。其单一、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声乐艺术审美的提高与情感的有效发挥,所显现出来的弊端和局限性使声乐教学完全失去艺术生命力,越来越不适应当前我国文化大发展的艺术教学氛围。加强歌唱心理综合调控能力,能够有效的缓解歌唱的心理压力,突破依靠生理机能向学生灌输的教学思想。在声乐演唱中加强心理综合调控能力是在声乐研究中通过内听觉对声音的捕捉,通过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判断、识别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声音思维模式。在我国古代就有“。《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动,故形於声。”,这说明古人早已注意到人的感受都要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在声乐教学中通过引入心理调节机制,可以使歌者得到内心情感体验,并触发巨大的潜在能量,激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美好声音效果;通过外部事物对歌者的神经系统进行刺激,使其内心世界产生极大的震颤,并通过心理条件反射来控制和改变发声器官的机能来平衡协调声音。
一、加强歌者声与情的切合点激活声音的表现力
只有歌者情动于心,才能引起和观众的共鸣。歌者需要有美丽声音的展现,更需要达到内心世界的触动。“声情并茂”需要建立在声乐技巧和对情感体验的不断巩固与磨合的基础上,更需要歌者对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和对生活不断积累与打造的过程。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想把声音与情感紧密的融合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以声带情,以情促声,逐步增加内心体验,找到“声”与“情”的切合点,就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情感得到升华。要想提高其音质,声音中“情”的因素必不可少,有血有肉的声音能够抓住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与心灵的体验和净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让声音发自肺腑才会抓住音乐的灵魂。我们在谋求声音的同时加强声音的内心情感体验要依靠对声乐艺术的认知度,要有对声乐艺术不懈的追求与感悟。在演唱作品时,我们可以从歌者声音的感染力去判断他的声乐功底和生活阅历以及他对音乐作品的把握程度。“歌者演唱时富有感召力、感染力的声音最终是归功于其内心情感的真实体验。我们经常看到歌者唱到动情之处就会引发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或者热烈的掌声,或者情到深处感动的热泪盈框,这就是声乐艺术所以体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其根本是由于歌者发自肺腑的情感用声音传递出去的结果。心有所思,声有所依”,我们在歌唱中要养成一种长期的、一触就发的心理调节机制,通过心理调节去控制和掌握技巧,来诱发情感神经,使之在特定时间活跃起来,增加声音所隐含的情感内动力。
二、加强声音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能力
声乐艺术是一个综合的工程,而声音审美是加强心理综合调控的首要条件,它决定着声音趋向与审美标准以及声音的表现质量。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能够促进、提升自身的审美品质,能够激发表演者内心情感的爆发。声音的感染力不仅仅需要声音的支撑,更需要真实情感的注入做铺垫,使声音融入情感变得有血有肉。情感的来源基于歌者对现实生活的亲身感受与体验,紧紧围绕声乐艺术所具备的一些要求用心的去体验生活,加强声乐技术层面与情感的融合,使声音向预先设定的方向靠拢,通过不断的吸收外部新鲜事物才能不断的完善声音与情感的融合。“艺无止境”,思想的开拓,情感的加强,综合素质的提高,技术的合理应运,只有通过多渠道知识的沉积,才能够达到声乐艺术审美的目的。
我们不断地用声音去诠释和凝练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提升自己对声音、情感的驾驭能力;不断的认识、熟悉、加深对声音的理解,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标准,使声乐艺术的审美意识不断得到提高;确立与打造对声音的审美态度,不断地加强生活体验,聆听各方面的声音,通过对声音音色、位置、情感等多方面的聆听、分析、判断;通过对作品内容、语言的准确把握和理解;通过内心的感受体验以及多方面知识能量的聚集,才能够转化成一种高级声音审美定位。另外,审美意识与情趣会受到自身文化、习俗、语言、信仰等习惯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对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加强和提高对心理综合调控注入强大的活力。
三、加强心理调控激发发声器官的积极工作状态
心理调节对发声器官的运动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声乐理论上遵循发声规律,但是必须要树立起感性意识思维方法,用心理行为去调整理性思维中出现的不确定的隐形因素,使方法的运用和声音的处理相结合更能体现声乐艺术的韵味。声乐教学中过分强调机理,而忽略人的感性行为,只能给方法的实施带来阻碍。由于单纯的、机械式的发声不能真正找到科学发声方法,常常出现发声器官不听指挥的诟病,往往造成欲速而不达的症状,实践中背离了艺术歌唱的正确轨道。声乐教师采取心理战术,经过旁推侧引,对学生心理的调整和放松,反而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这就让我们充分认识,心理因素对歌唱状态有着很重要的支配和调节作用,它能够改变、调节人自身的心理平衡,其中包括胆怯、紧张等心理因素造成的肌肉僵硬,反应迟钝等不利因素。另外,还可以避免发生出现的两个极端,一是太在乎声乐而导致的拘谨而不知所措,一是过于放松,搞的模棱两可不搭要素。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歌唱者的身体器官往往会受到外部影响而产生紧张与僵硬的状态。歌唱器官的不自觉,往往是由于歌唱心理出现的一些问题,歌唱心理的调节会促使歌唱器官在相对放松的条件下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而生理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通过心理疗法,又可以使学生增加信心,使身体逐步从盲从中恢复到自然状态。 四、加强心理调控作用使歌唱状态与情感融合
歌唱者对歌唱技巧的掌握只依赖单一的生理运动和机械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使声音发挥到极致。歌唱要靠理性化和感性化的综合来调整歌唱器官的工作状态,在逐步的协调中使发声趋向最佳歌唱状态。在歌唱中我们也只有依靠心理的调配才能最终完成技巧的熟练掌握。要求歌者要建立一种积极的、稳定的心态,才能理顺歌唱所需要掌握的动作要领。心理的调节需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即要身体的局部紧张又要心理的整体放松,更需歌唱所需的高度热情。而无论基于哪一点都需要通过心理的调节去进行合理的机体布局和思想整合。在歌唱中,通过心理的调节,使自身情绪归于一个稳定放松的状态,才能使身体放松,歌唱器官才能达到相互协调,保持正常的运转状态。同时,自身歌唱热情的迸发,也是心理调节的一种表现,它更有利于声乐技巧的正常发挥和超越式的突破,使技巧与心理达到统一、协调,成为歌唱有效的动力支持,使心理调控达到充分体现。
五、加强思维空间有效信息的运用能力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进步,对演唱者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歌者如果不及时吸收外部信息,就不能提高演唱技艺和审美标准;如果不积极主动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储量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信息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更趋于活跃,声乐工作者更应先知先觉,通过与外界的不断沟通、探讨,掌握最前沿、最先进的方法、最新的、最有力的动态,才能避免落伍的局面。通过调整、充实自己的思维空间,才能改变和提高思维能力;不断的融入新信息,通过改进落后的、陈旧的思维方式达到一种最佳的思维状态,以此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演唱方法,才能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演唱水平。声乐工作者都懂得,支配发声与情感的坚实基础源于人的思维空间,思维空间信息量的积累和储存不断得以更新增强,使歌者的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促使身心协调配合与统一,有效的保证艺术歌唱的生命力,大大推动演唱水平持续向更高层面迈进。在吸收外来信息的同时,歌者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思考,把新信息逐步转化成自身的潜在意识,再经过不断的酝酿、磨练、融合,使思维空间得到强有力的保证。通过正确衡量,大量的比较,才能在掌握新的形式和技艺中找到突破口。声音的表现力,情感的把握,作品的处理都需要思维空间的不断更新与丰富,在吸收外部事物的同时也是在构筑和建立一种新的演唱机制,而思维空间的不断扩充给思维带来催化剂,更能激发和增加思维和想象的活跃性。
总而言之,加强心理综合调控能力在声乐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引入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内心的冲动,大大缓解在学习中机械的、纯技术的乏味的压力。歌唱技巧达到一定的程度这种表现越强烈。优秀的歌唱家在歌唱时所表现、传播的是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而这种能力是基于长期对生活的态度和技巧与情感的结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只有加强心理的综合调控能力很好把握声音与情感的兼容性,在练习时从思想、态度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以整体的驾驭声乐作品。声乐艺术最简单的是其身体运动,而最复杂的是人的思想运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其改变其思想轨迹,认真的加强和重视心理调配,就能够促使生理反应,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合理的技术运用和情感爆发,取得声乐学习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掌握基础方法的情况下,大力的推动心理调控作用,使歌者置身于情感迸发的歌唱氛围,很大程度的改善其歌唱习惯,大大提高其歌唱方法的运用,在循序渐进使声乐技术简单化,声音协调合理化,情感表达自然化,使歌唱在真正的心灵体验中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声乐美学导论》【M】.范晓峰 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3月第1版
[2]《声乐教学论》【M】.石惟正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6年1月第1版
[3]《声乐语言艺术》【M】.于笃刚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4]《喻宜萱声乐艺术》【M】.喻宜萱 著 华乐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5]《西方音乐美学史稿》【M】.何乾三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6]《声乐艺术心理学》.【M】邹长海 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8月北京第1版
作者简介:徐跃东,新疆喀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