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蒙古族民间音乐文化为载体,构建高师音乐教学体系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领域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本文主要探讨开发本土音乐文化资源,通过本土音乐继承发展专门课程设置,重新构建高师音乐教学体系。
  【关键词】蒙古族;民间音乐;教学体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任务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音乐教育人才,并同时肩负着研究和传承本地民间音乐的重要使命,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应该在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方面做出努力。目前在教学领域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成为高等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当今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本土音乐文化的学习, 了解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原有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很大程度上照搬西方音乐院校的模式,中国珍贵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 其体系和内容在高师音乐教育中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近几年,蕴含少数民族因素的流行音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中国流行乐坛掀起一阵强劲的民族音乐风。这凸显出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民族音乐是音乐领域中最富生命力、最具发展潜质的文化财富,是新时期流行音乐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推动力。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鲜明的地域特征孕育了多样化的民族音乐资源。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民族音乐无论是表演、创作还是音乐理论,都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伟大音乐文化,成为我们弥足珍视的宝贵文化遗产。笔者作为高校音乐教师,认识到高校音乐教育应开发构建以地域音乐文化为特色的高师音乐教学体系。多年调查实践证明,萨满音乐文化作为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神歌、乐舞等文化博大精深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引起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身怀绝艺、德高望重的传承人和民族萨满等逐年谢世,将宝贵的音乐财富一起带入坟墓。而更可怕的是我们没有系统科学的保护措施,没能将这些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抢救下来。
  我国现有的高级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关音乐的表演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在继承和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方面是很欠缺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资源方面也没有重视传统音乐文化,而许多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基础教育的师资,无论是学校的资源背景还是学科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加强学生向全面综合型人才发展,开发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并重新构建高师音乐教学体系。这样本土音乐得到保护和开发,而且依托本校的综合性学科资源和乡土音乐特色,通过本土音乐继承发展的专门课程设置、确立自身特点、打造自身的独特品牌,使自己的专业教学有新的开拓和创新。这是地方师范院校的音乐主业在本土音乐文化继承发展中独特的优势所在。
  目前在很多的高校师范院校中,音乐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括《音乐知识与鉴赏》课程,其目的是普及音乐基础知识推广经典音乐作品,在本科教育阶段达到基础性普及教育。如果将此类选修课规定成为学生必修的公共课,那么音乐基础知识的普及就能够更大范围的推广。在此类音乐鉴赏课程中合理的增加本地方乡土音乐文化的教学内容,例如: 《地方戏曲音乐鉴赏》《地方剧种的传承研究》等。其重点应该突出地方音乐鉴赏与传承保护的内容,这样就会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力,是学生们充分了解认识它们的重要价值,真正从理论到实践全方面的体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我们知道有太多的地方音乐需要保护和传承,为什么没有人去做这项工作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尤其是高校的学者们没有真正了解和认识它们,没有积极地去做相关的普及工作。白城师范学院地处科尔沁草原,是吉林省西部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这里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蒙古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大量的长调、短调民歌,被称作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如何利用科尔沁蒙古族音乐文化,推进地方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是创建特色音乐教育并使我们的地方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使音乐教育获得新生命活力的关键。
  蒙古族音乐中萨满音乐具有独特的古老神秘色彩,萨满音乐博大精深,其中歌、舞、乐三位一体,并具备载歌载舞的蒙古族音乐特点。音乐理论研究者可以从作曲、和声等角度,对萨满神歌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研究创编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民族音乐教学教材。近现代蒙古族民间乐舞中,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安代舞、铃鼓舞、盅碗舞”。大量资料表明, 这些舞蹈的动作姿态与风格特点, 大部分是从蒙古萨满乐舞中借鉴吸收后, 改编加工形成的。其中“安代舞”特征最为明显。我们高校的舞蹈与形体训练课程可以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部分,创编出具有时代特点的蒙古族舞蹈。而萨满乐器中最有变化色彩的当数神鼓的鼓点,它是萨满仪式中为演唱和舞蹈伴奏的乐器,也是渲染神秘宗教氛围的重要手段。其节奏特点是在节拍的弱音上强奏,形成一种节拍规律“错位”的感觉。这种独特的节奏特点可以借鉴到视唱练耳课程当中,培养学生突破传统、把握动感十足节奏的掌控能力。
  音乐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定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产物。地域音乐文化是受到空间范围限定的文化,也称区域音乐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具备一定的鲜明民族、区域色彩的音乐文化。地域音乐文化带有明显的自然色彩,是本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在音乐领域的特定反应。这种独特的地域音乐文化具有强烈的个性魅力,充分体现出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正是因为这些丰富多样的地域音乐文化,才能够呈现出中华文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独特魅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教育人才与文化传承重要机构, 应该在我国各地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的重要作用, 在基础教育领域施行新《音乐课程标准》的过程中, 积极贯彻推行多元音乐文化理念, 利用高校教学与科研的优势, 突出体现地域音乐文化传承为教学特色的高师音乐教育。
  作者简介:金雷,女,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提升高校钢琴教学水平对于为国家培养音乐的研究型和实践型音乐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结合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钢琴教学;技术;情感  钢琴教学是高校音乐艺术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能够提升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创作能力、音乐乐感、等综合音乐素养。高校是国家人才的重要输出渠道,提升高校钢琴教学水平对
新世纪、新千年,正当全国广电系统都在抢抓机遇进行改革、整合,合理配置资源、谋求更快更大发展的时候,在沿海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又值得重视的问题--些乡
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校园文化建设既不是“校舍装修”,也不是“景观工程”,而是一项为校园赋予灵魂进而使校园更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业。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考验学校的审美观,更是考验学校对教育与文化的理解,以及表达这些理解的能力。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辩证地考虑各种因素,本文所谈的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中虚与实、简与丰、上与下的辩证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虚与实 
体验式学习是伴随着新课程而产生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对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具体实践,被数学教师广泛地运用于数学课堂并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效地运用体验式学习来促进学生的智慧成长呢?  一、联系生活,体验实际运用  新课程倡导在数学课堂上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作为教学内容的鲜活背景,把生活素材、
在发射机出现故障时,首要是判断故障发生的部位,怎样才能准确、快速地确定故障部位呢?在测试仪器不完善的县级电视台或出外检修发射机,通过用场强仪测试来确定发射机输出功率低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关键是通过教学让认识得到内化,并逐步养成习惯,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从四方面入手,即“演”,激发共鸣;“辩”,明白是非;“行”,知行合一;“验”,内化行为。  一、“演”,激发共鸣  如何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文字变成生活的剧本,让学生成为剧本里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共鸣,这需要我们教师用心智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在思想品德课中,对于故事情节完整、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由学生将课文
1 对国企有线电视面临3大危机的分析 电视新闻报道是国有企业有线电视自办节目的首要任务。进入21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国企有线电视自办节目,
兴化市广播电视网建于1993年,1998年底实现城乡联网,已覆盖城区和大部分乡村.有线电视网络已经从单一传送多套广播电视节目向兼容传输数据信息过渡,已开通的数据广播频道为广
品德教学给了笔者深深的收获与体会:教师语言和手指中流淌的不能是冷冰冰的教条说教,而应是对学生、对教学的满腔赤忱和无限挚爱———让孩子们在情趣盎然和浸润着人文的氛围中,与生活对话,与社会对话,和高尚交流,和智慧撞击,感悟浓浓的人情和生活的哲理,学会思考和真实地看待这精彩的世界。  一、让感动快乐唱响  在我们现实的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往往处于一种闭锁状态,承受着太多的压抑和无奈,课堂生活单调、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