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则报道:
一位警察在大街上巡逻,发现一辆自行车飞驰而过,他下意识地打开测速仪,一看愣住了:这人骑车的速度竟然和汽车速度一样快!他拦住车手——一个十五六岁的学生,告诉他违规了。这位学生说出了学校和住址,还有骑快的原因:怕迟到。警察笑着说:“你先去上学。”不久,学校收到一封信,信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写来的,信中说:“欢迎贵校学生斯卡斯代尔参加本俱乐部,我们将为其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附有那位警察当时测定的该学生在大街上骑车违规的时速。四年以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自行车赛冠军,并在奥运会上拿到了自行车运动项目的金牌。
  
这则报道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学生骑车超速本来是错的,但那位哥本哈根警察并不是只按常规处理这位学生的错误,而是创造性地挖掘出错误背后的积极因素,加以引导、利用,使之发扬光大。那位警察处理交通违规是这样,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作为一名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当学生犯错误时,是否也能创造性地挖掘出错误中的积极因素呢?有些教师在处理学生犯错事件时不问青红皂白,便责令学生“不许”这,“不许”那,然后加之以空洞的说教和严厉的惩罚,导致学生不但没有认识错误,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
一、不要“恨铁不成钢”
目前,有很多人以“恨铁不成钢”为教育基准。教师、家长也堂而皇之地把这句话作为教育孩子失败的原因或借口。殊不知,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恨铁不成钢”是以“恨”为出发点,以“钢”为奋斗目标,意在把孩子教育成“无敌钢铁战士”。什么叫“无敌钢铁战士”?一位网友曾评价说:“就是门门功课都全优,样样本领都在行。你随便出题,无论多难,我都照答不误。我金刚脑袋永不坏。”
首先,这个出发点本身就是错的。教育是要用“恨”来表达吗?或者说要以“恨”的方式来表达爱吗?这样的“爱”将把人教育成什么?可以想象,古往今来哪个有情有义有人性的可造之才是这样被“恨”出来的呢?教育家赞科夫说得好:“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所以,学生犯了错,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依然不能放弃爱。
其次,要认可“铁”的作用。“铁”不一定都能炼成钢,“铁”也不一定非要炼成钢,才能完成自身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个理念要求教师和家长都要转变人才观念。分数高、守纪律、不淘气的学生可能是好学生,但如果仅把这些定为“人才”的统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那么将会有多少寻求创新的精神被扼杀,将会有多少富有个性的人才被埋没。更何况,芸芸学子,资质不一,各有短长,怎么可能培养成为符合同一种标准的人呢?《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铁”:“质硬,延展性强,纯铁磁化和去磁都很快。含杂质的铁在湿空气中容易生锈,是炼钢的主要原料,用途很广。”学生正如这铁一样,也会生锈,但其作用也是十分广泛的。退一步讲,有的“铁”虽不能去建造高楼大厦,高精尖仪器,但做一颗钉子或一根针还是可以的,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二、“点铁成金”应有法
铁,加点其他元素可能成为特殊之才,钢也正是这样炼成的。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适当加一点儿元素,就能让学生成为特殊之才,这一过程就是“点铁成金”的教育。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给“铁加一点儿适当元素”就是教育的艺术性。艺术性要与时代同步,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
1.要全面评价学生
其实,每位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在评判学生时,不能只看到其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尤其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呈现多元化,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教师如果坚持老眼光看人,按八九十年代的管理方式去教育现在的学生,就可能事倍功半,学生也会怨声载道。如果教师换一种思维方式,用科学的、较为全面的标准体系去评价学生,就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教师那份欣赏的眼神。根据霍华德
                        一位警察在大街上巡逻,发现一辆自行车飞驰而过,他下意识地打开测速仪,一看愣住了:这人骑车的速度竟然和汽车速度一样快!他拦住车手——一个十五六岁的学生,告诉他违规了。这位学生说出了学校和住址,还有骑快的原因:怕迟到。警察笑着说:“你先去上学。”不久,学校收到一封信,信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自行车俱乐部写来的,信中说:“欢迎贵校学生斯卡斯代尔参加本俱乐部,我们将为其提供一切训练条件。”信中还附有那位警察当时测定的该学生在大街上骑车违规的时速。四年以后,斯卡斯代尔成为丹麦自行车赛冠军,并在奥运会上拿到了自行车运动项目的金牌。
这则报道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学生骑车超速本来是错的,但那位哥本哈根警察并不是只按常规处理这位学生的错误,而是创造性地挖掘出错误背后的积极因素,加以引导、利用,使之发扬光大。那位警察处理交通违规是这样,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引路人,作为一名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当学生犯错误时,是否也能创造性地挖掘出错误中的积极因素呢?有些教师在处理学生犯错事件时不问青红皂白,便责令学生“不许”这,“不许”那,然后加之以空洞的说教和严厉的惩罚,导致学生不但没有认识错误,反而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
一、不要“恨铁不成钢”
目前,有很多人以“恨铁不成钢”为教育基准。教师、家长也堂而皇之地把这句话作为教育孩子失败的原因或借口。殊不知,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恨铁不成钢”是以“恨”为出发点,以“钢”为奋斗目标,意在把孩子教育成“无敌钢铁战士”。什么叫“无敌钢铁战士”?一位网友曾评价说:“就是门门功课都全优,样样本领都在行。你随便出题,无论多难,我都照答不误。我金刚脑袋永不坏。”
首先,这个出发点本身就是错的。教育是要用“恨”来表达吗?或者说要以“恨”的方式来表达爱吗?这样的“爱”将把人教育成什么?可以想象,古往今来哪个有情有义有人性的可造之才是这样被“恨”出来的呢?教育家赞科夫说得好:“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所以,学生犯了错,教师和家长对学生依然不能放弃爱。
其次,要认可“铁”的作用。“铁”不一定都能炼成钢,“铁”也不一定非要炼成钢,才能完成自身价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个理念要求教师和家长都要转变人才观念。分数高、守纪律、不淘气的学生可能是好学生,但如果仅把这些定为“人才”的统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那么将会有多少寻求创新的精神被扼杀,将会有多少富有个性的人才被埋没。更何况,芸芸学子,资质不一,各有短长,怎么可能培养成为符合同一种标准的人呢?《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铁”:“质硬,延展性强,纯铁磁化和去磁都很快。含杂质的铁在湿空气中容易生锈,是炼钢的主要原料,用途很广。”学生正如这铁一样,也会生锈,但其作用也是十分广泛的。退一步讲,有的“铁”虽不能去建造高楼大厦,高精尖仪器,但做一颗钉子或一根针还是可以的,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二、“点铁成金”应有法
铁,加点其他元素可能成为特殊之才,钢也正是这样炼成的。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适当加一点儿元素,就能让学生成为特殊之才,这一过程就是“点铁成金”的教育。教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给“铁加一点儿适当元素”就是教育的艺术性。艺术性要与时代同步,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
1.要全面评价学生
其实,每位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在评判学生时,不能只看到其缺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尤其在目前的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呈现多元化,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教师如果坚持老眼光看人,按八九十年代的管理方式去教育现在的学生,就可能事倍功半,学生也会怨声载道。如果教师换一种思维方式,用科学的、较为全面的标准体系去评价学生,就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教师那份欣赏的眼神。根据霍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