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郭教授,您好!上海目前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情况如何?
郭长江:由于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综合科学课程,在初中七、八、九年级试点过科学课程,现在又建立了合—分—合12年科学教育的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综合科学课程研究的经验,也培养了一支基本胜任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我自2003年起开始担任上海青年教师大奖赛的评委,至今已有3届。在科学课堂上我明显感受到,教师的素养在不断地提高。教师从不了解科学课程,逐渐成长为喜爱科学课程、胜任科学课程,有一批教师脱颖而出,他们的成长也很好地推动了科学课程的发展。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10年中,初中科学教学要贯彻落实2011年版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您认为可能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郭长江:根据以往的经验,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有两点:第一是教师培训,第二是仪器设备的研发。先谈第一点,教师培训。我从事科学课程和教学研究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听过的科学课在百节以上,接触过的科学教师也有百位以上,我的感受是:教师的成长需要环境和时间。所谓环境,主要是指科学教师工作的认可度、职称晋升通道等。从上海的经验来看,有一段时期,科学教师的流失率较大,由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认可度高于科学学科,后续发展的空间也大于科学学科,有的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积累了经验,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后,就转向了其他学科。只要是科学课程与分科课程并列开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认为这种情况会普遍存在。
第二点,仪器设备的研发。科学课程的理念强调探究,强调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科学、学习科学,所以实验室的建设非常重要。以往我们对于初中阶段的实验重视不够,仪器相对缺乏,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比重很大,探究性实验几乎没有。另外,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与理论教学分开进行,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新课标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强调“做”与“学”的沟通和联系,所以,学生利用实验室,边做实验边学习的方式将成为常态,这就对实验室、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恐怕是一段时间内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所共同面临的困难。
《中国教师》:对于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尤其是综合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您有何建议?
郭长江: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对于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一定要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根据上海学科课程改革的经验,我认为综合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师生互动,动态生成。传统的课堂,强调教师如何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也有互动,但往往是问答式的互动。科学课堂由于强调学生的探究和体验,学生有更大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此时,教师就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第二,过程优先,结论后置。教师应将实验探究的过程放在重要的地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应先呈现结论,让学生去验证实验。第三,活动设计,简单易行。课堂上要尽量开展简单易行的学生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
《中国教师》:对于综合科学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走向,您是如何看待的?
郭长江:综合科学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在上海、浙江等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综合科学课程。所以,我感到,综合科学课程在我国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会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实施综合科学课程而形成蓬勃发展的趋势。
当然,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地区之间的差异巨大,各地教育的基础也不尽相同,所以,我认为,应该有计划、有层次地推广综合科学课程。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某些地区的先行试验为基础,着力于综合科学课程资源的建设,提高课程利用的效率,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
《中国教师》:2011年版的课标指出,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突出“整合”和“探究”两个特点。那么,在教材的编写上、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怎么做才能发挥综合科学课程的特色呢?
郭长江: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衔接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所以,如何吃透新课标的精神,编写出既符合新课标,又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目前在教材编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第一,要宽泛地理解“综合”,不要被“完美的综合”束缚住手脚。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参与综合科学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开始时,走过一段弯路,就是过于强调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综合,使得教材的体系很难做到统筹兼顾。有的章节综合得很好,有的章节因为知识点的缘故,无法做到有机的综合,最后就出现了生搬硬套的综合,或者干脆是单列的做法。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思考,我们感到,“完美的综合”是不存在的,综合应该主要是一种理念,即强调以一种统一的概念和方式开展教与学,而不过于突出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体系。于是,在21世纪初编写教材时,我们拓宽了思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二,教材编写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但必须进行本土化探索。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我们很容易得到国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很容易借鉴到国外好的做法,在编写教材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渠道。但是,各国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其科学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不尽相同,如果我们不加以研究,直接将国外的东西拿来就用,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国外的东西,一定要跟我国的教育传统结合起来,进行本土化改造,然后结合我们自己的教育传统,这样编出的教材,才是最适合的。比如,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借鉴国外教育思想的时候,就不能完全放弃我们的传统。
第三,教材编写的人员组合要合理。以往的教材编写,要么是大学团队,要么是中学团队,两者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我参与综合科学教材编写工作的经验来看,一定要将这两支队伍结合起来,以大学教师为主,但必须有中学教师参与,而且还必须有熟悉实验的教师参与。另外,特约撰稿人的形式也是上海摸索出的经验,即对于某些内容,可以特邀一些人员来编写,他们虽不全部参与教材编写工作,但是,他们的特殊经验,可以使教材的相关部分内容更出彩。
郭长江:由于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综合科学课程,在初中七、八、九年级试点过科学课程,现在又建立了合—分—合12年科学教育的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综合科学课程研究的经验,也培养了一支基本胜任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我自2003年起开始担任上海青年教师大奖赛的评委,至今已有3届。在科学课堂上我明显感受到,教师的素养在不断地提高。教师从不了解科学课程,逐渐成长为喜爱科学课程、胜任科学课程,有一批教师脱颖而出,他们的成长也很好地推动了科学课程的发展。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10年中,初中科学教学要贯彻落实2011年版课标的理念和目标,您认为可能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郭长江:根据以往的经验,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有两点:第一是教师培训,第二是仪器设备的研发。先谈第一点,教师培训。我从事科学课程和教学研究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听过的科学课在百节以上,接触过的科学教师也有百位以上,我的感受是:教师的成长需要环境和时间。所谓环境,主要是指科学教师工作的认可度、职称晋升通道等。从上海的经验来看,有一段时期,科学教师的流失率较大,由于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认可度高于科学学科,后续发展的空间也大于科学学科,有的教师在科学教学中积累了经验,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后,就转向了其他学科。只要是科学课程与分科课程并列开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认为这种情况会普遍存在。
第二点,仪器设备的研发。科学课程的理念强调探究,强调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科学、学习科学,所以实验室的建设非常重要。以往我们对于初中阶段的实验重视不够,仪器相对缺乏,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比重很大,探究性实验几乎没有。另外,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与理论教学分开进行,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新课标强调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强调“做”与“学”的沟通和联系,所以,学生利用实验室,边做实验边学习的方式将成为常态,这就对实验室、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恐怕是一段时间内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所共同面临的困难。
《中国教师》:对于综合科学课程的实施,尤其是综合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您有何建议?
郭长江: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对于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一定要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根据上海学科课程改革的经验,我认为综合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师生互动,动态生成。传统的课堂,强调教师如何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师生之间也有互动,但往往是问答式的互动。科学课堂由于强调学生的探究和体验,学生有更大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此时,教师就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第二,过程优先,结论后置。教师应将实验探究的过程放在重要的地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应先呈现结论,让学生去验证实验。第三,活动设计,简单易行。课堂上要尽量开展简单易行的学生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
《中国教师》:对于综合科学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走向,您是如何看待的?
郭长江:综合科学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在上海、浙江等地区,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综合科学课程。所以,我感到,综合科学课程在我国肯定是一个发展方向,会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实施综合科学课程而形成蓬勃发展的趋势。
当然,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地区之间的差异巨大,各地教育的基础也不尽相同,所以,我认为,应该有计划、有层次地推广综合科学课程。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某些地区的先行试验为基础,着力于综合科学课程资源的建设,提高课程利用的效率,这样可以避免走弯路。
《中国教师》:2011年版的课标指出,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突出“整合”和“探究”两个特点。那么,在教材的编写上、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怎么做才能发挥综合科学课程的特色呢?
郭长江: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衔接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中间环节。所以,如何吃透新课标的精神,编写出既符合新课标,又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我觉得目前在教材编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第一,要宽泛地理解“综合”,不要被“完美的综合”束缚住手脚。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参与综合科学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开始时,走过一段弯路,就是过于强调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综合,使得教材的体系很难做到统筹兼顾。有的章节综合得很好,有的章节因为知识点的缘故,无法做到有机的综合,最后就出现了生搬硬套的综合,或者干脆是单列的做法。后来,经过不断的实践、思考,我们感到,“完美的综合”是不存在的,综合应该主要是一种理念,即强调以一种统一的概念和方式开展教与学,而不过于突出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体系。于是,在21世纪初编写教材时,我们拓宽了思路,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二,教材编写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但必须进行本土化探索。在当前信息化时代,我们很容易得到国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很容易借鉴到国外好的做法,在编写教材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渠道。但是,各国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其科学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不尽相同,如果我们不加以研究,直接将国外的东西拿来就用,就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国外的东西,一定要跟我国的教育传统结合起来,进行本土化改造,然后结合我们自己的教育传统,这样编出的教材,才是最适合的。比如,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借鉴国外教育思想的时候,就不能完全放弃我们的传统。
第三,教材编写的人员组合要合理。以往的教材编写,要么是大学团队,要么是中学团队,两者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从我参与综合科学教材编写工作的经验来看,一定要将这两支队伍结合起来,以大学教师为主,但必须有中学教师参与,而且还必须有熟悉实验的教师参与。另外,特约撰稿人的形式也是上海摸索出的经验,即对于某些内容,可以特邀一些人员来编写,他们虽不全部参与教材编写工作,但是,他们的特殊经验,可以使教材的相关部分内容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