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充分体验,发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提高.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应当受到课堂教学的重视.
  一、创设有趣的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式教学要有效开展,需要教师创设有趣的探究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只有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了提升,他们才能在兴趣的引领下,不断进入探究过程,才能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探究能力.创设有趣的探究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探究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生活中实际问题设置探究情境,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创设探究情境,通过实践活动创设探究情境,设置有效的问题创设探究情境,通过有趣的故事设置探究情境,等等.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基础上设置有趣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这样才能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讲“认识三角形”时,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准备一些长度为3cm、4cm、5cm、6cm、10cm、12cm的小木棒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任意选出三根木棒并把它们首尾顺次相接,拼成三角形,鼓励学生探究一下问题:任意三根小木棒能否拼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根小木棒可以拼成三角形?什么样的木棒不能拼成三角形?大家研究一下三边必须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拼成三角形.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构建新
  知
  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知,发展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备课、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等,都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尽量多动口,多动手,多思考,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操作,完成探究过程,使学生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不对学生做过多的干预,要把自主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
  例如,在△ABC和△ADC中,AB=AD,∠BAC=∠DAC.△ABC和△ADC全等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学生学习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他们是有能力凭着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考虑,两个三角形满足哪些因素才全等,题目中缺少什么因素,怎么判断他们是否全等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不断挖掘题目隐含的条件,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能力会在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中得到提升.
  三、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不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要使学生认识到合作交流对于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知识,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都有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能够树立与同学合作学习的精神,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收获成功,收获喜悦.这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对学生的未来成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进行合作探究教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要能够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要鼓励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合作品质,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不断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要对合作小组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点播,促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推进.
  四、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学生探究品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品质.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能够在反思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不断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学习的方式和策略,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克服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方式总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使学生的能够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总结探究的经验,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实施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一种温暖心灵的工程.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要和学生一起出发,去寻找、创造一片温暖的时空,共同发展、美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替学生着想,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我们才能和学生走向“零距离”, 温暖才能产生原动力.初中数学学科,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契合学生的身心,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出发,真正通过富有实效的工作,温暖学生的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练习题目的数量大幅增加。很多教师和学生都热衷于通过加大练习数量来巩固知识学习效果,使课业负担成倍增加。然而,大量做习题并不一定能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即使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后都为学生布置很多练习,仍然会有不少学生频繁出错。究其原因,问题并不是出在教师所布置的习题本身,而是解题之后对于习题的处理。解题之后的反思不足,会使数学习题的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一、寻找题中陷阱,促进查
如何让化学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本文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结合教育发展史,从化学学科的本质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提出要走原生态化学课堂教学之路.原生态教学思想为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十余年,广大学校和教师对新课改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只要走进课堂,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
摘要: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点的分布具有“繁、散、乱、难”的特点,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记忆能力,因此很多学生反映高中化学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学困生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对此,本文对“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让高中化学教学与学习变简单、变容易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 做中教 做中学 教学模式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
摘要: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所遇到的生物语言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语言能力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语言能力生物教学  笔者结合学生生物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生物语言的问题,如语言表达不规范、不简明,生物语言思维混乱等问题,对学生的生物语言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生物学习中所遇到的生物语言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生物语言能力是有必要的.  一、“听”的培养  听是直
杰伊·菲恩是美国摄影师.他从少年时代便接触摄影,那时的他有一個心愿:拍摄一张闪电击中自由女神像的照片.  2010年,杰伊·菲恩已经58岁了.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他尝试了四十多年,但一直没有成功.可他并不气馁,依然积极地准备,耐心地等待时机,一如既往地关注着天气预报.  9月22日,杰伊·菲恩从天气预报中得知暴风雨就要来了,这无疑是抓拍的良机.傍晚,他为了拍摄闪电击中自由女神像的照片,冒着暴风雨来
化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一个方面,是指非化学专业人员对化学学科的理解程度,强调了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科研态度.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化学素养  首先,化学新课程标准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教科书的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修改.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发展,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掌握化学科研动态.同时,化学课程中的学科交融意味着教师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特别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在分析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相应的解决策略进行探究,以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 解决策略  从现状来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从初中数学教学的优化角度考虑,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下面探究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传统的教学方式较陈旧.
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要学习方法的学科,对学生认识物理世界、掌握基础知识具有重要价值.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的根本,透过观察它来学习物理知识是一种高效且可行的方法.物理实验是在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学者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最后发现结论的前提下运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重现实验现象的过程.一个生动形象、惊心动魄的实验,往往能在学生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集气瓶是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之一,其本身稍作改动后,可以发挥多种用途,既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和思考性,又提高了实验学习效率.  一、中考真题分析  依据2011年宁夏中考化学学科考试说明,试卷结构在第19题设置“气体制备”的题目,以O2、CO2、H2为主的三大气体制备,从气体制取的反应原理、所采用的装置,到验证所得的气体,从而归纳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这类试题,能够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也能够全面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