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化学教学的必然选择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lang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化学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本文以《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指导,结合教育发展史,从化学学科的本质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提出要走原生态化学课堂教学之路.原生态教学思想为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十余年,广大学校和教师对新课改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只要走进课堂,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生机和活力.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已经将新课程理念从理论层面进入到实践层面,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形态、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绝大多数教师认识到,课改之前的那一套重复机械性的、强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课标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认同新课标理念,但教学过程中却没有深入研究相关理念,特别对2011版的化学新课标更缺乏研究,以至于理解上不到位,导致实践过程中出现种种偏差.那么,怎样才能构建与新课标理念相适应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呢?结合新版化学课程标准和长期的实践,我认为原生态课堂教学是高效化学课堂的必然选择.
  二、原生态教学是高效化学课堂的必然选择
  1.从教育发展史看,原生态始终是教育教学应该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对于原生态教育,我国古代就有记载,如《易经》提出做人做事“尽人事,听天命”.可解释为做人做事,尽到责任和努力,顺应自然的规律,回归原生态的教育境界办教育.《礼记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者,明也,不做教师不该做的事.不说教师不该说的话,谓之明也;“喻”者,例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现身说法,谓之例也:“喻”者,比也,即多用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比较.教师若能如此“喻”之,学生会在教师创设并参与的新颖独到而又和谐的原生态的影响之下会心得之,形成原生态的体验,进而排除学习障碍,收获学习成功的快乐.
  2.从理论角度看,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化学课堂必须走原生态之路
  从古代到现代生生不息的原生态教育思想,与今天的化学新课程标准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而化学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依据就是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
  第一,在课程理念方面.化学新课标倡导机会平等的教育理念与几千年前孔子所倡导“有教无类”的思想同出一撤;“三人行,必有我师”表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探究,同时道出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新课标倡导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一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相吻合等.
  第二,在课程目标方面.化学新课标强调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全面性与个体差异性、自主性与合作性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致力于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这与原生态的课堂是“自然的课堂”、“和谐的课堂”相一致.
  第三,在内容标准方面.化学新课标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科学进步、社会发展的联系,增补更多适当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或共同协作完成,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这与原生态的课堂“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第四,在课程实施方面.化学新课标强调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创设真实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重视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与原生态的课堂是“发展的课堂”相一致.关于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二是并不颠覆和重建现有课堂,只是对传统课堂科学发展和理性超越.
  第五,在教学评价方面.化学新课标倡导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这与原生态的课堂是“动态地课堂”有神似之处,原生态的课堂要求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要重视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善于抢抓课堂的瞬间生成性资源.
  从若干理论分析表明,化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化学课堂必须走原生态之路.
  总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原生态教学思想为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化学课堂教学是教育大生态下的小生态,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我们不能也不可能脱离先人总结出的各种原生态教育教学规律,我们应该遵守这些教育生态规律,但我们在继承和学习的同时,要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将原生态教育教学理念内化为适应时代要求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其他文献
初中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数量的积累与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种心灵体验。每一次知识的传授,都会在学生心中有所反映,这就是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第一感知。这种心理体验,影响着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处理方式。因此,让学生收获积极向上的学习体验,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一、设计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自信是开展任何一种知识学习的心理基础,初中数学也不例外。在知识学习之前,教师要帮学生树立
前一段时间,“数学滚出高考”之类的言论被网友们争相转发,据说有十几万人点“赞”.这使我十分惊讶,亦感到匪夷不解.数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如今数学在一些人的眼中竟会沦落到如此的境地!我觉得很有必要与青少年读者说说自己的想法.  我从小喜欢数学,觉得数学非常有趣,也十分有用.十七岁高中毕业后当了教师,五十多年来教过学生数千.他们毕业后常来看我,说起当年学习数学的情景
目前我们已经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和具有创新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注重.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的讲解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使其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进行独立学习.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良好的机会,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可以积累化学经验并且对所学的化学知识进行检验,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对于
中学蒋保磊数学一直贯穿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始终,它使我们生活更加方便,可以开发我们的大脑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待问题的眼光等。数学对我们来说应是多多益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我们更有必要研究初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现状和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现状  1。应试教育思维严重,教学方法单一  选拔是挑选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将人分门归类确定等级。而在我国,高考、中考就成为了最严格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化学课堂应注重生态化.下面以人教版化学(必修2)“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中“乙酸”的课堂教学为例就高中化学课堂生态化的实践进行阐述.  一、设计思想  化学来自于生活.本节课题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从教材的编排和学情来看,初中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必修时乙酸就是一种有机物,而选修中乙酸则是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对乙酸的认知呈上升趋势.在知识的构建上,要按照学生的认
课堂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新课程核心理念.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必须在交往情境中、在学生的真实体验中孕育、生成和提高.我们应该通过师生之间直接性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建构与发展,真正做到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回归课堂的本义.然而,在公开课上,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偏离了课堂对话的正常轨道,很多地方甚至与新课程理念相悖,感觉“秀”味实足,华而不实.  “台上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位教师的任务,也是当前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呢?这需要教师对当前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全面整改,对教学方式方法做出有效的调整,还需要师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找到自我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分清主次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初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是当今教学的热门话题,也是新课标的亮点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反思性数学的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催化剂,是通向创造的阶梯。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性数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多想多反思,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挖掘他们的认识潜能,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反思解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是一种温暖心灵的工程.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要和学生一起出发,去寻找、创造一片温暖的时空,共同发展、美满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教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替学生着想,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我们才能和学生走向“零距离”, 温暖才能产生原动力.初中数学学科,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契合学生的身心,从学生的心灵深处出发,真正通过富有实效的工作,温暖学生的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练习题目的数量大幅增加。很多教师和学生都热衷于通过加大练习数量来巩固知识学习效果,使课业负担成倍增加。然而,大量做习题并不一定能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即使教师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后都为学生布置很多练习,仍然会有不少学生频繁出错。究其原因,问题并不是出在教师所布置的习题本身,而是解题之后对于习题的处理。解题之后的反思不足,会使数学习题的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一、寻找题中陷阱,促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