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线教师,理想课堂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境界。那么,究竟怎样的数学教学才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呢?我认为,理想的数学课堂就应该像是一个大磁场,知识组成的无数条磁力线紧紧地吸引住學生们的心。他们在磁力线的吸引下,全身心地投入,主动探索、仔细观察、周密思考、充分想象。个性在快乐中张扬,能力在快乐中发展,“磁性课堂”由此而诞生。
本文以《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磁性课堂是如何“演”成的。
一、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是前奏
小学生年龄小,枯燥、单调、乏味的情境导入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倦的心理,对新知的学习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复习导入部分,我创设去“数学乐园”游玩的情景,同时提出:“游玩的时间会遇到一些困难,只有准备充分的小朋友才有机会去。”学生不由自主地纷纷投入接下来的复习练习中去。接着呈现“乘车出发”的问题情境:红汽车有40个座位,绿汽车有30个座位,我们一共有65人,够坐吗?引领学生情不自禁地去算一算:红汽车和绿汽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自然地进入课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探究主题。
正是富有童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趣味性、挑战性,从而激起了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个个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
二、多样算法的探究过程是高潮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研究“40 30”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记忆、经验和知识背景,自主自悟探索算法,课堂顿时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1.操作中感悟算理
“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算法”的知识基础,而“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单是强调“算理”,能理解新问题,但无法实现计算方法上质的飞跃;单是强调“算法”,“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犹如空中楼阁,无法稳固。
在探索40 30的计算方法前,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交流操作方法时分别说一说:“小棒为什么要一捆一捆地摆?”“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算珠?”使学生明确摆小棒时应该一捆一捆地摆也就是十根十根地摆;计数器拨珠子应该拨在十位上,因为它们都表示几个十。通过摆中想、摆中说,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亲身了经历“动手操作—突出重点—感悟算理”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2.化归中生成算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以解决。有了摆小棒的经历,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十个十个地数数计算,也就是接着40往下数3个十:50、60、70,从而得到了数数的方法;有了拨计数器的经历,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计算40 30,4个十加3个十等于7个十,是70。“异中求同”,目标是一致的,在发散思维的前提下,“殊途同归”,在“润物细无声”中生成了算法。
3.推理中升华算法
推理是一个科学的思维过程,人们在探索新知识的时候离不开推理这种思维方式。在学习中,需要通过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把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构建起沟通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的桥梁。
学生有了丰富的操作和感知经验后,不由得建立了“4 3”与“40 30”的联系:几个一相加得几个一,几个十相加得几个十,因为“4 3=7”,所以“40 30=70”。有了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以此类推,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三、举一反三的拓展延伸是尾声
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行将结束之际,并非宣告学习活动就此打住,也并非预示着布置些习题练一练就索然无味地草草收场。此时此刻我们就该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添上重重的一笔,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索的态势,让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因此,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之后,我将“数学乐园”游玩的最后一站定为“乘气球”。热气球上依次出现:3十 2十、5百 4
百、8千-5千的计算,让学生迁移已学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解决问题。我接着放飞一个空气球:“你还能计算怎样的算式?”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创意不断:4万 3万=7万、9亿-3亿=6亿……实践让学生感悟到:只要展开大胆的想象,我们的气球就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数学课堂不仅是在预设的圈子里精讲细练,也是在生成资源中探究延伸。也就是基于教材,进行必要的扩充和提升,容许有价值的“课外活水”补充课堂教学。当我们放手让学生开辟“山穷水尽”之道路时,必将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鲜活乾坤。
本文以《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小学低年级数学磁性课堂是如何“演”成的。
一、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是前奏
小学生年龄小,枯燥、单调、乏味的情境导入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倦的心理,对新知的学习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复习导入部分,我创设去“数学乐园”游玩的情景,同时提出:“游玩的时间会遇到一些困难,只有准备充分的小朋友才有机会去。”学生不由自主地纷纷投入接下来的复习练习中去。接着呈现“乘车出发”的问题情境:红汽车有40个座位,绿汽车有30个座位,我们一共有65人,够坐吗?引领学生情不自禁地去算一算:红汽车和绿汽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自然地进入课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探究主题。
正是富有童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了趣味性、挑战性,从而激起了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个个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
二、多样算法的探究过程是高潮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计算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研究“40 30”的计算方法和结果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记忆、经验和知识背景,自主自悟探索算法,课堂顿时精彩纷呈、热闹非凡。
1.操作中感悟算理
“算理”是学生走向“算法”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算法”的知识基础,而“算法”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任务。单是强调“算理”,能理解新问题,但无法实现计算方法上质的飞跃;单是强调“算法”,“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犹如空中楼阁,无法稳固。
在探索40 30的计算方法前,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交流操作方法时分别说一说:“小棒为什么要一捆一捆地摆?”“为什么要在十位上拨算珠?”使学生明确摆小棒时应该一捆一捆地摆也就是十根十根地摆;计数器拨珠子应该拨在十位上,因为它们都表示几个十。通过摆中想、摆中说,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亲身了经历“动手操作—突出重点—感悟算理”的学习过程。学生只有理解了计算的道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2.化归中生成算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以解决。有了摆小棒的经历,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十个十个地数数计算,也就是接着40往下数3个十:50、60、70,从而得到了数数的方法;有了拨计数器的经历,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计算40 30,4个十加3个十等于7个十,是70。“异中求同”,目标是一致的,在发散思维的前提下,“殊途同归”,在“润物细无声”中生成了算法。
3.推理中升华算法
推理是一个科学的思维过程,人们在探索新知识的时候离不开推理这种思维方式。在学习中,需要通过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把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构建起沟通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的桥梁。
学生有了丰富的操作和感知经验后,不由得建立了“4 3”与“40 30”的联系:几个一相加得几个一,几个十相加得几个十,因为“4 3=7”,所以“40 30=70”。有了整十数加整十数的方法,以此类推,整十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迎刃而解、水到渠成。
三、举一反三的拓展延伸是尾声
当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行将结束之际,并非宣告学习活动就此打住,也并非预示着布置些习题练一练就索然无味地草草收场。此时此刻我们就该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添上重重的一笔,激起学生的思维涟漪,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索的态势,让数学课堂在拓展延伸中变得厚重、开阔、深邃和美丽。
因此,在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之后,我将“数学乐园”游玩的最后一站定为“乘气球”。热气球上依次出现:3十 2十、5百 4
百、8千-5千的计算,让学生迁移已学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解决问题。我接着放飞一个空气球:“你还能计算怎样的算式?”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创意不断:4万 3万=7万、9亿-3亿=6亿……实践让学生感悟到:只要展开大胆的想象,我们的气球就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数学课堂不仅是在预设的圈子里精讲细练,也是在生成资源中探究延伸。也就是基于教材,进行必要的扩充和提升,容许有价值的“课外活水”补充课堂教学。当我们放手让学生开辟“山穷水尽”之道路时,必将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鲜活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