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用训练是落实新课标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途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文本语言训练材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42-2
近两年来,语用训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落实新课标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途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语用训练,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
一、着眼语言形式,挖掘语用训练材料
要落实语用训练,首先必须要寻找和确定好语用训练的点。这个点怎么去捕捉,这要靠每一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着眼文本的语言形式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言语实践点,开展语用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完成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转化,最终习得语言。
1.抓精妙的遣词造句
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抓住文本中能充分表现出作者言语智慧的关键词句,如精当的用词、典型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等,设计语用训练点,进行用词造句,仿写句式,句式变换等。
(1)精妙的用词。有些词语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因文章语境的作用或作者特殊的使用,使它显示出特殊的韵味,从而充分表现出作者的“语用”智慧与言语风格的词语。对这类词备课时要特别关注。如《月光启蒙》中“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用“芳香”来形容“音韵”看似搭配不当,实则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对这样特殊的用法需要引导学生好好理解感悟积累。
(2)典型的句式。如提纲挈领的总起句、收束全段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画龙点晴的中心句,与众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备课时,教师要关注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些句子的作用,然后仿造这些句子进行练笔。
(3)丰富的修辞。小学教材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备课时教师要抓住这些修辞方法引导学生品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句式仿写,使自己的文章能够更加生动形象。
2.抓典型的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是课文的主线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特别是记叙文的一些典型结构,如总分总、首尾呼应、按时间顺序写、按地点转换顺序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倒叙、插叙等,这些典型结构也是语用教学点。备课时,要关注这些典型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线索,理清课文脉络,体会作者这样谋篇布局的好处,然后仿造这些典型的构段方法进行练笔,提高学生习作时谋篇布局的能力。
3.抓特色的写作方法
不同的文体往往有不同的表达特征和写作方法,如散文中常见的有对比烘托、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托物言志、咏物抒情、借物喻人等,小说中常见的有环境烘托、伏笔照应、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先抑后扬等,说明文中常见的有下定义、列数据、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诗歌中常见的有排比、比喻、夸张、反复等手法,童话中常见的有拟人、拟物、夸张、悬念等写作方法。备课时,教师要抓住文体特征,引领学生领悟各类文体的各具特色的写作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融会贯通,运用、化用、活用这些基本写法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二、加强品读感悟,揣摩语言表达规律
选取了语用训练点,还只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前提是学生先要能理解语言表达规律。因为理解感悟是运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发现语言表达特点,体会言语秘妙。
1.圈划批注,揣摩言语规律
圈划批注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圈划批注、自主感悟,从中揣摩、发现言语规律。如教学《东方之珠》“繁华的街市”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写出铜锣湾的繁华的?”进行自主读书,圈划批注,通过圈划的关键词句,学生发现这段话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却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运用了很多精美、贴切的四字词语和优美的比喻句来进行直接描写,把香港的繁华和美丽刻画出来了。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这些优美的词语和比喻句,运用这样的构段方式,也来写写自己家乡的某个街市的繁华。这样感悟理解了语言规律,学生才能模仿、创造。
2.对比分析,体悟言语秘妙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体悟言语秘妙。就是把有语言特色的句子和没有语言特色但意思相同的句子拿出来引导学生对比,在对比分析中,让学生感悟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理解“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段话写作特点的时候,可以与“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进行对比,哪句话写得更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写,用拟人手法把这些动物、植物都写活了,它们就像是小萧红的小伙伴一样,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样的写法,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情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写园子里的其他动植物,写出他们的自由快乐,这样就容易多了。
3.排列重组,发现言语特点
有些语言特色,由于受教材排版的影响,学生不易发现,这时教师如果对这些语言进行排列重组,像诗歌一样排列,更能让学生容易发现语言特点。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描写园子的一段话,教学时,把这段话排列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读一读,读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学生马上会发现:萧红一下用了六个“愿意……就……”的句式,不仅把倭瓜、黄瓜、玉米等常见植物赋予人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反反复复差不多的句式,突出了园子里这些植物的自由。体会了这段文字的魅力以后,再引导学生用“愿意……就……”的句式仿写就水到渠成了。 三、加强实践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文本表达规律后,必须要通过实践操练,增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才能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巩固运用语言的规律,提高语用能力。
1.模仿创造,迁移写作方法
教师要创设一个可供学生表现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对感悟到的精当的用词、特色的句式、丰富的修辞、典型的篇章结构、特色的写作手法等进行迁移、模仿、创造,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最终获得语文能力。
如学习了《西湖》中的比喻句后,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用上“犹如、仿佛、宛如”等比喻词来仿写比喻句。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后引导学生仿造这样的构段方法学写一处景物。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借物喻人的方法后,写一写一样事物,并通过这样事物来赞美具有同样品格的人。通过搭建“写”的有效阶梯,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最优化,最终达到内化语言、迁移表达方法的目的。
2.创设语境,创生文本内容
加强言语实践除了学习文本写作方法进行迁移模仿外,根据文本特点进行充分挖掘,结合文本语境,对原有文本进行补白、扩写、续写、改写、转述等,创生文本内容,内化文本语言,也是一个很好的语用训练的方法。
(1)补白。即对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处进行补充。如教学《第八次》,课文写布鲁斯王子打了七次败仗,对战争几乎失去了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布鲁斯王子为什么这么感动,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课文没有记叙,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笔,写下布鲁斯王子从深受启发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历程。
(2)扩写。即对文本中用简短的词句带过但是对课文理解又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想象扩写。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只用“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把13年的发愤做了高度概括。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想象司马迁是怎样克服各种困难发愤写作的?这样把简短的内容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想象、描述的技能。
(3)续写。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但意无穷,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续写结尾,延伸故事情节,如教学《狼和小羊》让学生续写《狼扑向小羊以后……》,教学《狐狸和乌鸦》让学生续写狐狸和乌鸦第二次相遇的经过等等,让学生把读到的、学过的语句灵活地运用于写话中,变成自己的语言。
(4)改写。对原有文本进行改变体裁、改变叙述顺序等练习。如把散文改写成诗歌,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或文包诗等,通过改变体裁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练习。
(5)转述。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又见到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在转述中使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了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用训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42-2
近两年来,语用训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落实新课标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途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开展语用训练,有效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
一、着眼语言形式,挖掘语用训练材料
要落实语用训练,首先必须要寻找和确定好语用训练的点。这个点怎么去捕捉,这要靠每一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潜心会文,独具慧眼,根据课程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着眼文本的语言形式去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言语实践点,开展语用训练,从而引导学生在言语活动中完成内部言语与外部言语的转化,最终习得语言。
1.抓精妙的遣词造句
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抓住文本中能充分表现出作者言语智慧的关键词句,如精当的用词、典型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等,设计语用训练点,进行用词造句,仿写句式,句式变换等。
(1)精妙的用词。有些词语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因文章语境的作用或作者特殊的使用,使它显示出特殊的韵味,从而充分表现出作者的“语用”智慧与言语风格的词语。对这类词备课时要特别关注。如《月光启蒙》中“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用“芳香”来形容“音韵”看似搭配不当,实则是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对这样特殊的用法需要引导学生好好理解感悟积累。
(2)典型的句式。如提纲挈领的总起句、收束全段的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画龙点晴的中心句,与众不同的特殊句式等。备课时,教师要关注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些句子的作用,然后仿造这些句子进行练笔。
(3)丰富的修辞。小学教材中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备课时教师要抓住这些修辞方法引导学生品悟,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进行句式仿写,使自己的文章能够更加生动形象。
2.抓典型的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是课文的主线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特别是记叙文的一些典型结构,如总分总、首尾呼应、按时间顺序写、按地点转换顺序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倒叙、插叙等,这些典型结构也是语用教学点。备课时,要关注这些典型的篇章结构,引导学生根据这些线索,理清课文脉络,体会作者这样谋篇布局的好处,然后仿造这些典型的构段方法进行练笔,提高学生习作时谋篇布局的能力。
3.抓特色的写作方法
不同的文体往往有不同的表达特征和写作方法,如散文中常见的有对比烘托、侧面描写、虚实结合、细节描写、托物言志、咏物抒情、借物喻人等,小说中常见的有环境烘托、伏笔照应、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先抑后扬等,说明文中常见的有下定义、列数据、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诗歌中常见的有排比、比喻、夸张、反复等手法,童话中常见的有拟人、拟物、夸张、悬念等写作方法。备课时,教师要抓住文体特征,引领学生领悟各类文体的各具特色的写作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善于融会贯通,运用、化用、活用这些基本写法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二、加强品读感悟,揣摩语言表达规律
选取了语用训练点,还只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前提是学生先要能理解语言表达规律。因为理解感悟是运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发现语言表达特点,体会言语秘妙。
1.圈划批注,揣摩言语规律
圈划批注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圈划批注、自主感悟,从中揣摩、发现言语规律。如教学《东方之珠》“繁华的街市”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作者是怎样写出铜锣湾的繁华的?”进行自主读书,圈划批注,通过圈划的关键词句,学生发现这段话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却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运用了很多精美、贴切的四字词语和优美的比喻句来进行直接描写,把香港的繁华和美丽刻画出来了。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积累的基础上,让他们运用这些优美的词语和比喻句,运用这样的构段方式,也来写写自己家乡的某个街市的繁华。这样感悟理解了语言规律,学生才能模仿、创造。
2.对比分析,体悟言语秘妙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体悟言语秘妙。就是把有语言特色的句子和没有语言特色但意思相同的句子拿出来引导学生对比,在对比分析中,让学生感悟作者这样写的好处。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理解“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段话写作特点的时候,可以与“花开了,鸟飞了,虫子叫了。”进行对比,哪句话写得更好,好在哪里?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写,用拟人手法把这些动物、植物都写活了,它们就像是小萧红的小伙伴一样,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样的写法,使文章更生动,更有情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写园子里的其他动植物,写出他们的自由快乐,这样就容易多了。
3.排列重组,发现言语特点
有些语言特色,由于受教材排版的影响,学生不易发现,这时教师如果对这些语言进行排列重组,像诗歌一样排列,更能让学生容易发现语言特点。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中描写园子的一段话,教学时,把这段话排列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读一读,读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学生马上会发现:萧红一下用了六个“愿意……就……”的句式,不仅把倭瓜、黄瓜、玉米等常见植物赋予人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运用排比的手法,通过反反复复差不多的句式,突出了园子里这些植物的自由。体会了这段文字的魅力以后,再引导学生用“愿意……就……”的句式仿写就水到渠成了。 三、加强实践运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文本表达规律后,必须要通过实践操练,增加学生言语实践的机会,才能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巩固运用语言的规律,提高语用能力。
1.模仿创造,迁移写作方法
教师要创设一个可供学生表现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对感悟到的精当的用词、特色的句式、丰富的修辞、典型的篇章结构、特色的写作手法等进行迁移、模仿、创造,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最终获得语文能力。
如学习了《西湖》中的比喻句后,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用上“犹如、仿佛、宛如”等比喻词来仿写比喻句。学习了《庐山的云雾》第二、三自然段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后引导学生仿造这样的构段方法学写一处景物。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借物喻人的方法后,写一写一样事物,并通过这样事物来赞美具有同样品格的人。通过搭建“写”的有效阶梯,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最优化,最终达到内化语言、迁移表达方法的目的。
2.创设语境,创生文本内容
加强言语实践除了学习文本写作方法进行迁移模仿外,根据文本特点进行充分挖掘,结合文本语境,对原有文本进行补白、扩写、续写、改写、转述等,创生文本内容,内化文本语言,也是一个很好的语用训练的方法。
(1)补白。即对文本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空白处进行补充。如教学《第八次》,课文写布鲁斯王子打了七次败仗,对战争几乎失去了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布鲁斯王子为什么这么感动,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课文没有记叙,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练笔,写下布鲁斯王子从深受启发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历程。
(2)扩写。即对文本中用简短的词句带过但是对课文理解又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想象扩写。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只用“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把13年的发愤做了高度概括。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图想象司马迁是怎样克服各种困难发愤写作的?这样把简短的内容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想象、描述的技能。
(3)续写。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但意无穷,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续写结尾,延伸故事情节,如教学《狼和小羊》让学生续写《狼扑向小羊以后……》,教学《狐狸和乌鸦》让学生续写狐狸和乌鸦第二次相遇的经过等等,让学生把读到的、学过的语句灵活地运用于写话中,变成自己的语言。
(4)改写。对原有文本进行改变体裁、改变叙述顺序等练习。如把散文改写成诗歌,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或文包诗等,通过改变体裁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练习。
(5)转述。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又见到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在转述中使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了自己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