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不应忽略的语文“本家”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ny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改大潮一的涌动中,人文关怀、自主探究、多元感悟、资源开掘、创新思维、问题意识等等一系列新词汇、新做法,很快占据了我们的课堂。但经过几年的实践,很多一线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惆怅:课堂活了,学生的基础却不扎实了:教学手段多元化了,学生的成绩却没有明显提高。问题出在哪里?这成了课改教师的一大困惑。
  从青年教师的课堂上,也可看出一些他们的迷茫:课堂上一味地强调人文素养的熏陶,一味地强化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味地进行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但却忽略了我们语文所特有的东西。于是,语文课成了热闹非凡的活动课,成了问题迭出的质疑课,成了师生交流的对话课,成了肢解分析、断章取义的“解剖课”。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语文所特有的“感悟”缺失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双基”被淡化了,我们“在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的朴素真理被“多彩纷呈”的教学手段给遮掩覆盖了。语文,原本一个简单的课程,被严重复杂化了。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我认为,主要是我们忽略了本属于语文课程的几个“本家”的东西。那么,这几个“本家”是什么呢?
  
  一、“双基”地位不能移
  
  从一些青年教师的课堂上可以看到,一些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为了尽力“体现”新课标理念,他(她)们的课堂往往更注重的是文本的人文价值的挖掘及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意识的训练,忽略或者回避了对学生进行“字词句篇”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好像提到“训练”,就是走回头路,就是开倒车,就是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其实不然。语文学科有它的人文性,肩负着培养学生人格的养成和精神建设的功能。但是,语文的人文性又是建立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这个“双基”上的,学生不具备基本的语文基础和能力,哪来的人文价值和熏陶?没有“双基”做支撑、做铺垫,语文的人文性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它的根基?在这里又必须强调语文的学科性质,它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没有孰轻孰重之分。所以在教学中,不但不应该回避双基训练,而且还要大力加强。我们要杜绝的是那些机械的、重复的、僵化的训练,提倡讲究方法,将这种训练有机地融入到我们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花钟》一课时,就非常巧妙地将枯燥的句式训练融入到学生喜欢的花的场景中去,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同句式的表达方法。
  
  二、“感悟”特点必须显
  
  在听课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一节课,老师或是不停发问,学生忙不迭地解答;或是设下玄机,学生“心领神会”,争相提问;还有的干脆师生一唱一和,对话频频。于是乎一堂课成了问题满天飞的质疑课,成了师生语言交流的对话课。这样的课堂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与文本的交流。新课标鼓励老师、学生、文本进行对话,这个对话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更多的是学生对文本的个人感悟。我们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感悟。感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以学生的积累为基石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感悟从哪里来?从安静的阅读中来,从冷静的思考中来。我个人更倾向于给学生一个安静的课堂,给学生一点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感悟的时间。以读为本,边读边体验、回味,边读边联想、揣摩,使学生在品味中慢慢感受语言和意境的美好,效果一定会更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有高质量的体验和感悟!如果语文课堂陷入“思而不读”的泥潭,那这“思”也是苍白单调的。所以,一节语文课,我们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多一些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三、课文初读务必实
  
  在平常的听课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学生刚打开课文,还没看上两眼,老师就介绍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学生还没细细品读一遍,老师就来了个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学生还结结巴巴读不流畅,老师已经开讲。久而久之,一些阅读存有障碍的同学就耍起了小聪明:不再用眼睛看书,而是用耳朵去“听书”。我们知道,第一课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初读课文,即将课文读通读顺,读得不添、不漏、不断、不错。这也是学习一篇课文最基本的要求。但一些老师的这一环节总显得那么仓促,鲜于给时间充分读,鲜于对学生的初读效果进行检查,就匆匆忙忙地就进入到下面的环节中去了。殊不知,一些学生在这个环节上掉了队,他们对你下面的安排还会有一个好的心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势去学习吗?学困生就在这里开始产生了。事实上,在平常教学中,一篇课文早就学完了,可是结结巴巴读不通顺课文的学生大有人在。现在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个别阅读能力极其低下的学生,这也或多或少地与他们课文初读不充分有直接关系。由此,我想到一位特级教师说过的话:学生的能力从哪里来?阅读能力就从阅读中来,写作能力就从写作中来,语文能力就是从实践中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时时注意,不要无意之间替代了学生的独立阅读,不要无意之间剥夺了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机会。这一点,也就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求。学生不具备这个基本的能力,也就谈不上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形成语感,更不可能达到“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高层次阅读目标了。所以,教师在准备新一节课时,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意识:给学生充分的独立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来提高阅读能力。
  新课程改的道路是曲折漫长的。在今后的改革实践当中,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忽略了以上几点语文“本家”的东西,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及的语文要“返璞归真”的一个关键所在。
其他文献
在教育转化差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作为班主任,只有辩证地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才能优化差生转化过程,促进差生的转化。    “冷”与“热”的矛盾    一般来说,差生犯了错误,教师应该及时把握时机,进行“热”处理,尽可能地控制其错误的蔓延和恶化,以减少对学校、班级以及差生本人的影响和损失。如果不及时处理,时过境迁,差生的过错感受已被淡化,班主任再旧事重提,差生容易把教师的
摘 要: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过程,发展高层次思维,使之成为自主学习者和有效合作者。当PBL被引入中学阶段的教学时,应对其经典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才能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
摘要:听评课是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何积极利用“偏见”观念,正确、公正地研课,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衍生“偏见”的有效意义,这就是笔者在文中要探讨的。  关键词:课堂评价;偏见;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30-1  听评课是教师专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当前的课堂研究现
编辑完《好干部兰辉》,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兰辉的事迹、兰辉的精神.再一次震撼着我们、感动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