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赏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踏破铁鞋无觅处
  三月初的一个黄昏,我和读五年级的女儿在学校操场散步。女儿在一旁撒着欢,我却有些心不在焉。今年教五年级,开学都半个多月了,《习作1》的题材还没着落。(《习作1》要求写一种自然现象,写出变化和特点。)开学后,我一直在留心寻找合适的题材。这不,执教相同年级的同事有的让学生写春雪,有的让学生写春雨,我也开始心里痒痒,准备加入观察春雨的行列。可谁知,那几个班交上来的习作竟然“惨不忍睹”,字数少则三四行,大部分是叙述自己怎么玩的,对于雪景、雨景的描写寥寥无几(我女儿就是这样),吓得我赶紧打消了此念头。闲暇时和同事们聊到这个话题,大家都聊到:现在的气候越来越反常,雪花难觅踪迹,偶尔一见还来不及看就化了。虽然早已立春,但春雨依然寒气逼人,春色更难寻觅,观察春雨,恐怕要等到清明以后吧。就这样,我期盼着一场大雾、一片晚霞的出现,可惜大雾一直未出现,晚霞倒是出现了,可来不及通知学生呀,我直怪自己不是竺可桢。
  猛然间抬头看见深邃的夜空中挂着一眉新月,嘿,有了——观察月亮啊。现在是上半月,月亮出来得早,便于学生观察月相变化。最近几天天气也不错,适合观察。再说,本学期后面还有一篇《望月》和《习作7》(月夜遐想)呢,需要提前观察月亮啊。一旁的女儿也对这“春夜赏月”很感兴趣,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经过和女儿的热烈讨论,我把“学习多角度观察月亮,能按一定顺序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定为这次习作观察实践活动的重点。从月初开始,到月末结束,正好一个月相周期。
  第二天语文课,我先和学生一起复习与月亮有关的诗词。然后话锋一转,开始第一次“撒网钓鱼”:“同学们,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七,你知道今晚的月亮是什么样子吗?请感兴趣的同学今天晚上仔细观察月亮,写下你看到的、想到的。”
  第三天收上学生的阅读日记一看, 只有一两个学生写得很马虎,其他学生都写得很认真,都能展开想象,还有两位男生居然用望远镜观察并记录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永远都不过时,一个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是成功的开始!习作兴趣本身就是一种重要而且是第一要紧的习作能力。
  要想写好月亮,学生只有一次观察、一时的兴趣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激励,持久维持学生观察的兴趣。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点评学生的观察日记。我挑选了两篇写得比较详细的观察日记范读,组织学生评议“他的赏月日记哪里值得学习”,还专门表扬了两位用望远镜观察的学生观察方法新颖。看着学生羡慕的眼神,我信心满满地第二次“撒网钓鱼”:“想要超过刚才被表扬的几位同学吗?那今天晚上就仔细观察,好好写赏月日记吧!”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四天,照例迫不及待地打开学生的赏月日记,搜寻新的精彩,结果是“今天的歌曲,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大多数学生思路没有打开,写得和前一次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把目光聚焦在夜空中,单调乏味。唯一的亮点是有几位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月亮画了下来,图文结合,这样记忆就更深刻,否则蜻蜓点水式的观察十天以后几乎忘得精光。经过和办公室同事的交流,总结出两个失败原因:(1)只提出了观察要求,没有具体的观察方法的指导;(2)和家长的沟通也不够及时到位,没有发动家长参与。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生活经验来看,他们最擅长的是想象作文,可以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最头疼的就是写观察日记,需要生活的积累,细致的观察,这最显语言功力了。
  晚上,我独自一人坐在阳台上,凝视着夜空中那半轮明月吐洒着清辉,远处的房顶像山峰的黑色剪影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与灯光交相辉映,一切是那么静谧,我却心烦意乱,起身回屋看女儿是否睡得安稳,却见女儿手上滑落着一本《全国优秀作文选》,歪着头睡得正香。轻轻地抽出书,替她掖好被子,躺在床上,毫无睡意,随手翻看起这本《全国优秀作文选》,《迷人的月色》一文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作者选择了视野开阔的田埂作为观察点,以一颗慧心静候月亮升起,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树木、村居、小鸟、外婆家门前花坛的月色,她笔下的乡村月色静谧安详、如水如梦。应该把这篇作文给学生读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思路,再把《望月》一课提到现在来学,浙江杭州汪燕宏老师的“相关资料阅读”不就是提倡“主题阅读”吗?我激动得从床上一跃而起,开始构思第五天的主题阅读,准备为学生插上习作的翅膀。
  寻找气质慢赏月
  先和学生一起从写的角度研读《望月》,讨论第1自然段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月下江景的。(作者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了江面、江两岸和江天交界处的月下景色,营造了幽静旷远的氛围。)明白了观察要按顺序,接着阅读《迷人的月色》,讨论:“作者是站在哪里观察月亮的?观察了哪些地方的月色?”明白了赏月要选好观察点连续观察后,再让学生比较说说这两篇文章自己更喜欢哪一篇。调皮的赵弈说更喜欢《望月》,因为里面有小外甥奇妙的想象。心思细腻的方钰说更喜欢《迷人的月色》,因为作者笔下的乡村月色如诗如画,勾起了自己幼年时美好的回忆。之所以让学生比较、选择自己更喜欢的文章,是因为我赞同林语堂先生的观点,阅读,就是不断发现属于自己的作家,这“喜欢”,不只是内容,还有语言风格、言语个性、表达气质等。一些人,读一辈子书,连一本气质相近的书也没有找到,那他始终没找到自己的“良师益友”,也始终不会“写作”。真正的阅读,是从明白自己的语言气质开始的“有选择的”的阅读。作为教师,当你发现学生的语言个性和某位作家相似、相近时,你就有责任推荐他去读那位作家的书。比如语言清新优美的学生可以读读曹文轩的作品,语言活泼幽默的学生可以读读郑渊洁的作品。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与教训,我深知学生的痛苦,所以第三次“撒网钓鱼”采用的是商量:“今天晚上再次赏月,你想和谁一起赏月?打算选择在哪儿观察月亮?想观察哪些地方的月亮?”
  与前两次迫不及待地完成习作不同,这次,我让学生一直观察到周日才结束,让他们有从容的时间和家人、朋友一起尽情赏月,亲近自然,接接“地气”。
  这一次,学生的赏月地点五花八门:阳台上、院子里、乡村的小路上……甚至有家长专门带着学生去长江边赏月。学生的目光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夜空中,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被学生所关注。李想在习作中这样写月光:“月光透过洁白的窗纱,把朦胧的月色投射在我的床上,一阵风撩起窗纱,月色便翩翩起舞。”窦文君的想象更是让人叫绝:“月亮像一个白玉盘,里面盛着水,水越盛越多,终于满溢了,洒落的水珠变成了一颗颗星星,这样的故事每个月都要上演一次。”还有一些用心的学生借鉴了别人的灵感,在习作眉批栏里画上了赏月连环插画,图文并茂,让人爱不釋手。
  学生意犹未尽,打算下个月再观察一次月亮,把《习作7》提前来学,这对我和学生来说又是一次挑战。主题同是月亮,一篇写景,一篇想象,看来又要好好琢磨了。
其他文献
水上乐园
爸爸媽妈被借走
《春笋》主要描写了在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形,赞扬了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文章语言欢快,浅显易懂,是值得学生赏析品味的佳作,尤其是文中动词的运用,为课文增添了不少色彩,也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 。因此,教师在解读课文的时候,要善于提炼动词,把春笋生机勃勃、活力旺盛的姿态展现出来。笔者对课文的解读如下。 
     
打敗病毒小怪兽
期刊
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为习作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笔者认为这将是一种革新的尝试。  首先,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宝库,储存了各个领域的知识。除了丰富的文本信息,还有大量的图片、声像、视频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其次,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又使教学过程变得可控、可操作,不仅教师可以在线对学生进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要想在课堂中出新,在创新中出彩,教师需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说、喜欢说。  一、在阅读课堂教学中,实施语言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语言实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设计有梯度的讨论问题、选用恰当的多媒体画面、组织有效的朗诵和讨论等。课堂的主要时间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从预习
前不久的澳洲学习培训之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澳洲小学的“探究式学习”。其核心就是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求知。反观我们国内,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早已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纳入了每个学科的课标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填
【教学目标】  1.理解“滴穿”“顽石”等关键词语,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2.运用比较策略获取信息、整合解释、欣赏评价,发现说理文事例典型与简洁、道理精练与有力的特点。  3.迁移运用文本的说理特点,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难点】  迁移说理文“事例 道理”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联想 感想”的方法写读后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
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童年真实生活,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一项学习活动。但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用以下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学生的习作:思想是否健康,中心是否明确,事例是否有意义,语言是否规范,结构是否合理,等等。久而久之,以上标准使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真情实感,并逐渐放弃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于是,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却一个个变得想成人之想,说成人之话,表成人之情。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