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习作教学探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为习作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笔者认为这将是一种革新的尝试。
  首先,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宝库,储存了各个领域的知识。除了丰富的文本信息,还有大量的图片、声像、视频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其次,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和共享性,又使教学过程变得可控、可操作,不仅教师可以在线对学生进行指导、点评,而且学生也可以在线与老师、同学互动,及时反馈学习的效果。可以说,利用网络技术优化作文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进行小学习作教学呢?笔者作了如下探究。
  一、 利用网络,打开学生的习作思路
  古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往往对周围事物缺乏有意识的观察,或者即使观察了,也常会因各方面的原因变得印象模糊。所以,一到习作的时候,明明对那件事物非常熟悉,就是不知如何下笔。此时,利用网络就能很好地打破这一僵局。网络资源库里与之相关的“图、文、声、像”,可以形象地再现事物的风貌,使学生如临其境,进而触景生情。正所谓“情动而辞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一旦被激发,习作的思路自然就通畅了。
  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 “描写一种小动物” 习作教学中,我先这样提问:“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学生立刻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小狗!”“小乌龟!”“小白兔!”……我又问:“谁能说说这种小动物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的小手立刻放下去一大片,寥寥几个回答的学生,言语也免不了乏味。
  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打开教室里的多媒体,上网搜索出刚才学生提到的小动物图片。学生的眼睛马上亮了,有的说:“我家的小狗就是这样的,全身的毛雪白雪白的,又长又软,就像穿了一件白色的大毛衣。”还有的说:“我家的小乌龟比图上的大多了,背上的壳又厚又硬,像穿了一件铠甲似的。四条粗短的腿总是不停地爬呀爬,弄得玻璃缸直响,吵得不得了……”看到学生的思路已经被打开,我趁机引导:“同学们,你们刚才的描述抓住了小动物一到两个方面的外形特点,说得非常形象。除了这些,你喜欢的小动物还有什么特点,你能按‘从头到脚’或者‘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并说一说吗?”学生立刻有模有样地观察起来,交流的时候,大家还争着相互补充。
  为了使习作更贴近生活,后来我还播放了一些小动物与人互动的小视频。比如“小狗给主人叼鞋子”“小猫把家里的纸巾拉得满地都是”等,学生受到启发,纷纷谈起了自己与小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最后我鼓励他们把这些内容补充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大大增加了学生习作的生活情趣。
  二、利用网络,创建习作教学的多元模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网络世界里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开放自主的交互环境无疑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利用网络对某个特定的场景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充分的交流;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进行在线的创作和表达;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互动,取长补短……可以说,网络使习作教学的形式变得多样。
  1.网络辅助习作教学
  网络辅助习作教学的操作模式主要是在习作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网络,插入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以提高习作教学的趣味和效率。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是写一次活动,要求把活动的过程写具体。教学中,我首先在网上找了两篇相关的例文供学生欣赏,并引导他们厘清活动作文的脉络。接着就是突破本次习作的重点和难点——把活动的过程写具体、写生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文必须有与作文相关的事物表象,包括生活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经历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经验。所以,接下来,我在校园网的班级社区上找到前段时间上传的班级接力赛的照片。熟悉的场景再现,使学生沉睡的记忆立刻被唤醒,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当时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为了增强描述的效果,我还播放了当时录制的视频,并有针对性地对选手跑步时的动作、神态和场下啦啦队的表现分别进行了定格和特写。学生的思维就像决了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我趁热打铁,要求他们马上把当时的情形写下来。不到40分钟,80%以上的学生已经完成,除了有对场景的细节描写,每个人还都写出了自己身在其中的不同感受:或是担心跑不赢,心惊胆战观赛的;或是恨不得多长两条腿,好跑得更快一些的;或是咬紧牙关往前冲,全力以赴的……真是精彩纷呈!
  2.线上习作教学
  线上作文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校园网上开设各年级的习作教学专栏,并设置子栏目“习作素材专区”“优秀习作范例”“好词佳句积累”“写景、写人、写事方法指导”等,让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习作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自主,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另外,如果学生在网上找到其他好的资源,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上传到校园網。管理员经过审核,把过关的资料充实到教学专栏相应的子栏目里供大家学习。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更多习作知识的积极性。
  3.在线文学创作
  在线文学创作主要是通过在班级社区中开设创作专栏,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表达。一方面可以以日记的形式记下平时的所见所闻或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还可以以想象的形式创作童话、诗歌和小说。特别是到了四年级以后,有部分学生萌生出写连载小说的想法,这个平台就给了他们大展拳脚的机会。
  曾记得在教五年级时,班上有一位女学生在平台上创作了连载小说《米拉的神奇之旅》,一星期更新一次。写了三集后,内容越发精彩,班上的学生不断催促她快点更新,她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小说由原来的6集增加到了10集。而且很多学生在平台上写读后感,还有学生给她留言,建议情节的走向。没想到,一个人的创作竟然诱发了一个集体的创作。
  这就是不一样的教学模式带来的不一样的惊喜。
  三、 利用网络,实现习作评价的多向互动
  传统的习作评价大多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向交流——要么是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打一个分数,外加几句评语;要么是抽出一两篇优秀习作进行欣赏并点评;要么是找出几篇有不同问题的习作进行简单的点评。这样的习作评价费时费力不说,也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是,假如把习作评价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实践中,当我们让学生把写好的习作上传到校园网的班级社区时,不仅老师、同学,还有学生的家长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这些文章,并且对这些文章发表见解或提出修改建议。上传文章的学生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别人的反馈,并及时与之互动、切磋。这时,习作评价已由过去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学生与老师、同学、校外人士的多向互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也真正实现了课标提到的“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通过自改和互改,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习作教学是一种崭新的习作教学模式,它依托现代网络技术而生,为习作教学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不仅提高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而且开创了更多、更有效的习作教学形式。然而,能被我们所用的网络平台远远不止上文提到的“校园网中的班级社区”,还有微信、微博、QQ等,只要我们不断探究、巧妙运用,就一定能让网络技术更好地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广东惠州市博罗实验学校小学部)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的任务明显落在了低年级,可是,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对枯燥的识字教学缺乏兴趣,学得不扎实,错字、别字出现频率较高,回生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在于幼儿识字教学与小学识字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无法较快地适应识字学习。如何顺应幼儿识字教学,与小学教学自然衔接,使小学识字教学扎实、有效地开展,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一、区分异同,明确识字教学方向  幼儿识字与小学识字两者的教学差异,
灰姑娘的新朋友
时代的进步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用时最多的阅读教学成为了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如何遵循新课标的理念,优化阅读教学,则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在教学《幸福是什么》一文时,采取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淡化了课文分析,给阅读教学“留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造情境,展开想象  上课伊始,笔者在板书“幸福是什么”这一课题后,让学生谈谈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长得只有拇指那么大,大家都叫他大拇指。大拇指不但乐于助人,还很勇敢。但是,因为曾经差点儿被老黄牛不小心吞掉,爸爸妈妈很担心他的安全,要求大拇指不可以独自去很远的地方。  可大拇指觉得自己是一个大人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趁爸爸妈妈不在家,大拇指戴上他的紅色帽子,偷偷跑了出去。  大拇指来到街道上,看到路边的花儿开得很漂亮,便摘了几朵,想要送给妈妈。结果引来了蜜蜂。蜜蜂“嗡嗡嗡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因此,想要通过学习提升素养,离不开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听
水上乐园
爸爸媽妈被借走
《春笋》主要描写了在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形,赞扬了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文章语言欢快,浅显易懂,是值得学生赏析品味的佳作,尤其是文中动词的运用,为课文增添了不少色彩,也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是很明白的,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 。因此,教师在解读课文的时候,要善于提炼动词,把春笋生机勃勃、活力旺盛的姿态展现出来。笔者对课文的解读如下。 
     
打敗病毒小怪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