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与深刻

来源 :东方艺术·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美术思潮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当代人文精神的发展,以及西方现代艺术对本土艺术的冲撞与融合,促使中国画的笔墨艺术语言趋向于自身形态的现代化演变。作为重要绘画种类的工笔画,在当代情境下更能广泛吸收其他画种的营养,探索的空间更加广阔,观念更加现代。工笔画吸收西画的素描和造型观念,并以线造型为基础,将新的语言引入其中,在描绘现实人物的生活和形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和文化空间中,像袁玲玲这样的年轻画家开始努力,学院式的训练使她有着扎实的传统功底,而作为新时期的年轻画家,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完全与之契合的绘画体验与精神面貌。袁玲玲的绘画多取材于都市生活体验,是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诉诸于自己的画面,充满生机、青春、活力。我们从她的画中体会到的也正是这种感受。正像她这个时代,这个年龄的女孩,从心灵出发,感受生活、感受爱,在美好中体会艺术的真谛,以及对生命的关怀与张力。袁玲玲在美院读研究生这几年进步非常大,在艺术创作上已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面貌;在线与形的结合上,在整体设色的把握上,在绘画的艺术性上,都有了自己明确的思考与拓展;线与形的生活化结合,使她刻画的形象更贴近于现代生活而有别于传统绘画。对于西方的研究、借鉴、吸纳,使她的画面更具有了现代绘画的意识与视觉张力,把程式化的笔墨加以修正转换,以适应新对象、新趣味的需要。笔墨语言单纯、明丽、强烈、典雅而和谐,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赋予更深层次的延展与探索。
  在人物画的教学中,我的指导思想一贯遵循的是“以传统为本、两端深入“,所以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也都是按照这一思想进行的。看袁玲玲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她对传统的挖掘很深入,对于传统技法、传统精神,她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可以说,她是在传统基础上开发自己的绘画的。对于写实造型、形象刻画以及色彩的运用,她都非常敏锐,总是一丝不苟地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她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写实而又充满梦幻,所处状态皆闲适而优雅,给人一种放松、舒适、温馨的感觉;在用色上她非常大胆,喜用暖色,尤其是红色,那满眼的红色狠狠地撞击着人们的视觉,充满了强烈的张力和浪漫主义情怀。但她并不满足于视觉,而是通过图像叩问生命、探索人生,寻找当下人们生活的真谛,以及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除了对传统的深入挖掘,袁玲玲的绘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单纯。她没有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牵绊,没有被社会的宣泄杂乱所污染,没有被艺术的多元、文化的多义所困扰,只是在画自己的画,整日徜徉在自己所营造的纯净浪漫、诗情画意的世界里,思索人生、憧憬未来、幻想美好,没有画之外的杂念。我们看她所画《无语的心情》的创作理念:“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只是在日常的琐碎中已被渐渐忽略,是时间的飞转流逝?还是内心的悄然变化?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喧嚣与纷扰时,当绘画的形式被功利的时代催生膨胀时,我只想保留心中的那份美丽与恬静。尽管那份梦想是如此的孱弱,尽管那份恬静是如此的淡然,但却是我心中永远的童话—一份明丽、一份优雅、一份淡定、一份从容,就像丛林中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尽管渺小,却依然青葱,在接受风雨中,坚韧着自己的生命!“
  “一种深醉的红,一种浪漫的红,一抹五彩的轻纱,围绕颈间,那低垂的眼眸,那简淡的神情,那无言的期许,那超然的娴雅与从容。似乎无需言语,一幅作品,一种心情,在无言中传递着画者的心声,我的绘画,我的心情,褪去了年少的莫名与冲动,流转为一份淡定与从容,在注视变迁中独享着那份无语的心情。“
  从上述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出袁玲玲单纯而美好的心境,这使她的绘画更添了一份宁静、淡然与灵气,散发着慵散而又悠远的艺术情调,成为人们休息片刻时寻求净化的心灵圣地。所以对于绘画来说,保持单纯的心性非常重要,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很多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想得太多,由于社会活动、各种交往等而无意中增加了很多其他的因素在里面,而袁玲玲总是用一颗纯净的心灵去观察和感悟,抛开物外的所有牵绊,只选择一个因素作为一幅画的构思,同时把这个构思单纯、再单纯,表达出一种生命或趣味。所以可以说,袁玲玲是一个纯粹的艺术追求者,这种单纯是一种很难得的精神,这种单纯具有心灵的意义,它使我们皈依平淡与从容,减少欲望与莽撞。所以,袁玲玲的绘画的意义不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美,而是在于其深刻的诗意的心灵。
  科学以理服人,艺术则是以情动人。艺术家在塑造艺术形象时离不开审美活动,而人的审美活动又总是同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在创作中表达感情,欣赏时产生联想和共鸣,形成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感情交流,艺术家能以自己的感情打动人心而感到欣慰。在中外艺术史上,自古以来就强调感情对艺术的重要作用。看袁玲玲的作品总会被她画面的感情气息所打动,似乎总在无意间就能触碰到你内心最深处的美好情感,她内心非常“理想化“,当然这种“理想化“并非是不谙世事,躲在自己所构筑的童话故事之中,而是在深谙事理之后有选择的保留这份纯净,是内心世界的自我抉择;展现在她的作品中就是美的色彩、美的旋律所萦绕的画面美的诗意,那种美的精神使人体验到生活,并享受到生活。她的绘画弱化了描述性,强化了表现性,她把细腻美好的生活体验隐藏在优雅的人物造型和鲜活的色彩之中,营造了一个女性特有的感性和唯美世界。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画面的效果,更多的是一种气度,它就像一棵充满蓬勃生命力的树一样感染着观者。让观者感受到你的心境、心态,感受到你对对象的体悟。袁玲玲正是立足这一层面进行自己的创作的,看她的作品不需要解释就能够看得舒心,想得舒畅。看着她那干净的色彩、单纯的形式,我们几乎能够看到艺术家心灵的明净与透亮。看袁玲玲的绘画,能让我们的视点脱离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而回归最单纯的诗意空间,享受一种恬静、优雅与自得,品味着单纯中包含的无穷境界。她的研究生毕业作品《似水流年》四联画系列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以严谨的造型,浪漫的表现,传达崇高的人文关怀为主旨,画面中人物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在精心的刻画下传达着世人的心声,全幅画以一种玫瑰紫灰的色调渲染着一个女性眼睛里的独特世界,在各种紫色中调配各个阶段不同的情感体验:正像袁玲玲自己所述:“恋爱的青涩、新娘的娇羞、孕育的期盼、初为人母的幸福,都在眼眸、唇齿、举止间流动……,几株无理的花草散漫生长开来,每个阶段盛开着不同的花朵,是一种理想、一种隐喻:玫瑰般的恋爱浓烈而娇艳;百合般的婚姻娇艳而圣洁;莲花般的孕育圣洁而美丽;牡丹般的深情美丽而永恒!繁华的生长在无理的情感枝蔓上,缠缠绕绕,难解难分,一辈子,一世情,无论怎样纠结,也要终老一生。“在勾线晕染中保留着纯粹,在玫瑰紫灰中突破着传统,在无尽的浪漫、神秘、温馨的氛围中沁润着心灵,在气韵流动中传达最为朴素、真挚、温暖的人世之情!   全幅画以恋爱、结婚、怀孕、生子,女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四个阶段为表达主题,也是每个人都经历过或即将经历的四个阶段。很平常的生活主题,但却被袁玲玲以一个女画家独特的心灵在场的体验、诉诸于绘画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似乎又是那么的吸引人而耐人寻味。作为一个女性画家,面对这种人生的感受更为深刻,体味也更为细腻,袁玲玲试图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诉说着一个女性为主角的浪漫故事,或许当你在它面前匆匆掠过时,它会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最温柔神秘的情感。
  袁玲玲学习很勤奋,2009年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后,2011年又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和这个时代的很多同龄人相比,她更有着较强的自律性,更注重学术的研究和艺术的修炼,在这个物欲泛滥、急功近利、虚幻而善变的时代里,像她这样还依然心境澄明、潜心作画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这个娇小文雅而又充满灵性的女孩身上蕴藏着的艺术上的体量无疑是巨大的,她对于艺术的执著追求让我相信她会走得越来越远。
  袁 玲 玲
  一九七四年生于河南郑州。一九九六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二○○九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唐勇力教授。二○一一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美术学博士学位,导师唐勇力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协会会员。
  展览与获奖
  二○○一年,﹃首届全国工笔重彩画大展﹄,获优秀奖(中央美院陈列馆,北京)。
  二○○二年,﹃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获铜奖(炎黄艺术馆,北京)。
  二○○三年,﹃微观与精致—首届中国工笔画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北京)。
  二○○四年,﹃第十届全国美展﹄,获河南展区银奖(河南美术馆,郑州)。
  二○○六年,﹃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中国、中国台湾、日本当代书画艺术创新展﹄(台北)。
  二○○七年,﹃水墨新锐年展﹄(炎黄艺术馆,北京) ;﹃﹁永恒的经典﹂当代中国画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北京)。
  二○○八年,﹃TOGETHER﹁同行﹂国际青年美术交流展﹄(韩国文化院,北京);﹃全国首届艺术硕士(MFA)美术与艺术设计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之光﹂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盛世和谐,情系奥运﹂中国民族风情工笔人物画提名展﹄(中国国家画院,北京);﹃全国首届艺术硕士(MFA)研究生美术与艺术设计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二○○九年,﹃﹁以心接物 薪火相传﹂全国高校研究生作品系列展—唐勇力教授工作室研究生作品汇报展﹄(中国国家画院,北京);﹃融·聚—2009中国国家画院学术邀请展﹄(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河南展区金奖(河南美术馆,郑州);﹃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北京)。
  二○一一年,﹃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大展特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二○一二年,﹃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其他文献
张伟民的工笔花鸟画是诗的世界,他以画面的幽静、恬淡和唯美,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深深的依恋和淡淡的感伤。  古人有云:“写大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的确,作品是画家心灵和性情的反映。画家要获得这一认识,要有一个过程,作品也是随着画家的经历而成长的。画家要走过人生的一段道路,才会看淡繁华的表象,关照自己的内心。近期,张伟民的画风,慢慢回归到个人的心性,走向略带忧伤的安静和唯美。作品中流露出简约淡雅、清
期刊
1990年至1996年于浙江省二轻工业设计学校担任中国画教学、艺术教研室主任、副校长。1996年12月调入浙江画院,任专职画师。  1994年~1996年  参加“首届全国著名花鸟画家展览”、“首届浙江中国画推荐展”;  参加“全国第十届全国花鸟画展”,入编《当代中国花鸟画集》;  参加“浙江省第三届花鸟画展”(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花协主办),作品《乱红飞过秋千去》入选,获金奖,收入《当代美术
期刊
一  社会组织复杂时,所有事业就得“分工”。任何一种工作,必需要锲而不舍的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兼有几种长处,所谓业余嗜好成就胜过本行专业的,自然有人。但这种人到底是少数。特殊天才虽可以超越那个限度,用极少精力,极少时间,作成发明创造的奇迹。然而这种奇迹期之于一般人,无可希望。一般人对于某种专门事业,无具体了解难说创造;无较深认识,决不能产生奇迹。不特严谨的科学是这样
期刊
冬夜无眠,每遇佳句,辄思偶之,以为游戏耳。  几回食饱游山倦,(淳藏王)  一片春愁待酒浇。(蒋捷)  静里惟闻鸟雀,(范成大)  坐中多是豪英。(陈与义)  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  寿酒斟时琥珀濃。(郭应祥)  且将穑事传童稚,(陆放翁)  {或:欲将此意凭回棹,(白居易)}  总把平生入醉乡。(辛稼轩)  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  点水微微冻不鸣。(罗邺)  谁道无情应也妒,(无名氏)
期刊
常朝晖  一九六八年生于青岛即墨市。一九九一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二○○九年毕业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省美术馆专职画家、文化部青联委员。  展览与获奖  一九九四年,作品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  一九九七年,﹃山东首届中国人物画展﹄,分获二、三等奖(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作品入选﹃全国建军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
期刊
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学术史研究的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书法研究的现代化进程,从书法学术史、思想史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观照文字学与书法研究的学科关系。作者通过对章太炎、容庚、商承祚等人的个案分析指出,文字学与书法研究分享了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材料,书法学者也为推动文字学自身的进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从学科建设角度对两者学科关系的探讨还并非十分自觉,这也为未来的书法研究留下了许多有待展开的学术空间
期刊
每一种成熟的艺术都有大量的惯例作为其基础—因为它总是一种语言。惯例是伟大艺术的条件,而不是障碍。  —尼采  王客的书法拥有一种猛虎般的姿势,而且,是就这个喻象最贴切、最严格的程度而言:他同时写下了力和优雅。于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积蓄巨大力量之后的突然奔袭,这个爆发的起点,跃起的奋力一击,通常发生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而此后便以极快的速度奔袭至一片空旷的区域,其中仍然能听到空气被搅动被撕裂后相互
期刊
这批黑陶印是我从2010—2015六年间,利用每年的写生季和假期所做的大批作品中选出的一部分。  文人篆刻流派从元代发轫,历明清两代而流派纷呈,至晚清民国推向高峰。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一个历史的节点之上了。传统文化修养的普遍贫乏与稀薄,是当代篆刻家们对于传统艺术的精神内含难于深化所面临的集体困境。不过,今天越来越开放的视野和越来越发达的信息,使得我们无论在宏观的角度还是在微观的角度,都能够比我们的
期刊
清代中期,在书法成就上能堪称翘楚者,非王文治莫属。  王文治(一七三○— 一八二二),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年)庚辰科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其书法博采众长,独具一格,源出董其昌,兼法张即之,既而得力于二王、李邕,善以侧媚取势,尤得董其昌神髓。因其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现萧疏秀逸之韵,时有“淡墨探花”、“淡墨翰林”之誉。善画墨梅,韵
期刊
杜尾顽  字居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琴会会员、福建古琴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一九九六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首届中国画大专班。  二○○五年结业于杭州师范美术学院何水法中国花鸟画高级研修班。  二○○七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具有市场潜质的中青年画家。  丁学军  字乙轩,山东民族画院画家,受教于天津美院李孝萱先生门下。  现居北京。  丁学军官方网站:  http://dingxuejun.a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