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魅力课堂 快乐学习数学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camead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的产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学的学习是个量的积累导致质的变化的过程,它在潜移默化间提高了人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数学家、教育家米国山藏曾说过:“学生们在初高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很快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脑际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数学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是学习其他专业课不可缺少的工具.比如会计专业,会经常用到数学的概率统计等知识.又比如机械专业,会用到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的相关内容.这门学科不管是在普高还是职高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都是必然的.
  【关键词】职高数学;兴趣;教学情境;角色体验;分层教学;例题习题
  一、职高数学课现状——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但凡数学老师走进教室,相信没有多少同学能够翘首期待,只因心中的那份沉重,来自于对数学的莫名烦躁与无端的畏惧.而老师的教学激情也往往备受打击,往往是在三尺讲台上自始至终扮演独角戏的角色.于是学生把一切都归咎在数学是多么的难学难懂,上课是多么的枯燥乏味,如果不是为了那么几个学分,更加懒得在课后动手抄作业.老师则把原因归咎在学生基础不行,连最基本的小学知识都不会……长此以往,恶性循环,相信这就是职高数学遭遇的尴尬写照.
  二、如何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孔子在《论语》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皮亚杰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才是我们最大的障碍!陶行知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对症下药,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首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吸引学生的目光呢?
  (一)用数学文化数学美来吸引学生的目光
  在课堂上介绍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古今数学方法的简单对比,等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1+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双曲线型自然通风塔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二)让学生明白数学“看得见,摸得着”
  数学本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定量分析关于节水、节电问题用到了分段函数,体育比赛的赛程表安排用到了排列组合知识,银行的贷款和存款利息计算等都用到了数列知识……
  记忆尤深的是“平面”一节,课堂上全程举例或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发现了生活中能见到的诸多实例,比如“三不共线的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照相机的支架是用到了这个原理,自行车支撑架是用到了这个原理……同学们完全被吸引了,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有同学提出来:“为什么我们的课桌是用四个脚的而不是用三个脚的呢?”能提出问题更说明他是一个用心之人,动脑筋的人.纵观整个数学发展史,无不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记得上完这一节,有名学生特意跑来跟我说:老师,我开始对数学产生兴趣了,以前我一直不愿学习数学.那是因为,她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真正贴近他们,看得见且摸得着的,为此发生了浓厚的研究的兴趣.
  (三)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也是一种乐趣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在等差数列教学中采用“数青蛙”游戏引入课题: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引出三个等差数列;在等比数列前n项和中采用设疑待解导入法,一进教室就说要跟同学们来做个交易:给你们100万的钱,但是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1毛,第二天给我2毛,第三天给我4毛……直到给够第30天,问学生们愿不愿意,学生们非常热情地参与到探讨中.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其实我们课堂上充分运用动机原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激起内驱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结合教学实际,恰当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2.鼓励角色体验,倡导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充当老师的角色讲题上课.“思维是无声的话语,言语是无声的思维.”能解题的学生不一定能讲题,而能讲题的学生较之前者则更胜一筹,有机会认识自己是怎么想的,想法是如何起作用的,也就是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了再认知.这个方法魏书生先生也曾提到过,说他经常出差,学生往往自学,或者由学生给学生上课,高考成绩照样很好.这个做法也与一个案例不谋而合,据说英国有位数学老师很有名,结果大家了解到他的教学是先组织学生给他讲,他听明白了再让学生给全班讲,结果大家的数学都学得很棒,原因在于他认真地充当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
  3.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名学生都能重塑信心,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这点我们的教材就有很好的体现,在章节后面的习题都安排了A,B两组习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布置作业时准备基础习题的同时安排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选做题,学生自定目标,自己选择是要挑战A组还是挑战B组.所选课本习题只有照顾到这一点,才能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有题可做”,“有问题可想”,从而得到属于学生自己的成功,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从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到维果斯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到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无不是分层教学的强大理论依据.
  4.采用变式教学,增强学习信心.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法,有的吸引众人,学生学后能举一反三,有的却经常有听到老师“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出错”的抱怨.教师对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要深入挖掘它的潜力,用教材“教”.
  例如,求解函数y=asinωx+bcosωx的最小正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先设置例题1:求解函数y=32sin2x+12cos2x的最小正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再设置例题2:求解函数y=3sin2x+cos2x的最小正周期、最值;最后才去解决原题.
  这种先让学生做一个他能解决的问题,采用阶梯状形式,逐步加大难度,直到学生能自己独立完成他原先一看就害怕的“难题”,分解了难度的同时,也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在心理学上为系统脱敏法.
  在教学设计中对问题的设计要适度发挥问题的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多题归一.
  例如,已知点P(-3,24)和直线l:3x+y-3=0,求过点P且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方程.
  变式1 已知点P(-3,24),Q(6,3),求直线PQ的中垂线方程.
  变式2 已知点P(-3,24)和直线l:3x+y-3=0,求点P关于l的对称点Q的坐标.
  变式3 一束光自P(-3,24)点射出,被直线l:3x+y-3=0所在的平面反射,反射光线经过点Q(3,-4),求反射光线所在直线方程.
  5.运用多种方法,提高记忆效率.数学离不开公式,甚至一节数学课就是在介绍一个公式,为了加快解题的速度,所以我们需要记住公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游戏、实验、编顺口溜、做图解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效果.
  比如,诱导公式学生记忆起来非常费劲,我在上课的时候采用四字口诀,“全,s,t,c”来判断象限角的三角函数符号,就能把问题解决,先假设α是第一象限角,然后分别判断出其他各角所在的象限,再利用判断象限角符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6.正确看待解题,体验解题乐趣.通常大家都认为,数学课就是讲题,数学作业就是解题.我们不能沉溺于题海,但是必须意识到学好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最好的数学能力锻炼的方法.不可否认解题是检验我们学习效果、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我们的知识再应用的过程,我们不可小看.
  数学学习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坚持到底,不言放弃,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终能体会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我们教师也要像《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一样,改变教学的方法,想学生之所想,发掘数学的魅力,打造数学的“巴学园”,让我们的数学课变成富含营养的“文化大餐”,吸引每一名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柏良.再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9).
  [2]谢志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高飞的翅膀.数学通讯,2008(21).
  [3]吴一新,黄安成.数学课应该教“纯”数学吗.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5).
其他文献
数学习题(或例题)是数学教材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个载体,教材是试题的来源,即使是一些综合题也是习题(或例题)的加工和拓展,高效的习题(或例题)教学能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对习题(或例题)进行适当的扩张,挖掘习题(或例题)的潜力,是教师们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2008年遵义市中考压轴题为例,浅析习题教学的重要性,与读者商榷。    
轴对称、平移与旋转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试卷中所占的比例约为8%,分值在10分左右. 既有选择题、填空题形式的低、中档题,也有依托三角形、四边形、函数、方程等内容编拟的综合性题目,其中综合性题目多为中等难度试题和较难题,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难题,还有一些题目要求在网格中画出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一般为容易题. 所以备考时,要深入理解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和性质,要分
数学教育的着重点应放在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而逆向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逐步让他们接受逆向思维的策略和方法,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最佳切入点,如何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本文从5个方面作了例析。  【关键词】思维的批判性
新课程改革中,課堂教学是改革的“主战场”,从教学方式上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在实践中也曾经历过只有热闹的表象而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提高的苦恼,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方式可以带来的学习效率使我们坚信不疑,孜孜以求,下面就如何把握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
解题是数学教学中一个基本形式,一般学生都比较重视,但学生对题目往往不加选择,拿来就做,而不善于探索解题思路,不善于总结解题规律,据此,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比较典型的题目,并引导他们去探索,对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提高能力十分有益,下面谈谈本人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做法与体会。
【摘要】例題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剖析数学例题,能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关键词】例题;提高;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摘要】阅读在词典中的意思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为何要数学阅读,如何进行数学阅读,数学阅读究竟有何重要性,这些对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一个陌生的问题.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对以上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阅读;符号;公式;图标;重要性    阅读在词典中的意思就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