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多蒙茜诺尔特
一、案例背景
小语今年八岁了,自一年级以来就有很多奇怪的表現,在老师或家长面前胆小畏缩,一离开了老师或家长的视线便开始“肆意妄为”:下课疯狂追逐、趁别人不注意把同学的书包和作业本扔到垃圾桶、在别人的书上写脏话、无缘无故打别的同学……然而,接受批评教育时却是面无表情、一声不吭,一副逃避问题的样子,他的这些行为体现出来都是大多都是鬼祟怪异的,让人感到有点儿可怕。
二、案例经过
在一次午餐后,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着急地跟我说,他发现他的30积分全不见了(这些积分是他们平时通过自己的努力被老师表扬争取而得的,集满一定数目的积分可以到我这兑换奖品,他们视这些积分如宝贝一样珍贵),这个学生这么一说,好几个学生都激动地向我反映他们也有相同的遭遇。接着,有学生马上报告这两天有见到小语总是鬼鬼祟祟地翻别人抽屉,还有几个学生说亲眼看到了小语从书包里拿出过一大叠积分,大家都知道,平时总是违反纪律的他不可能会有这么多积分。此时,同学们纷纷向他投去怀疑和愤怒的目光,他却一脸漠然、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看到他的表现,我很生气,严厉地质问了他是否有做过此事,然而他始终一言不发、无动于衷。见此状,我只能让他在原位自我反省,先安顿好全班同学们午睡,再回来好好处理这件事情。
等我回到了教室,发现他竟然在用一块铁片使劲地戳午餐时发的苹果,把苹果割得破烂不堪,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他看到我一进来,马上把手上的苹果藏了起来。我在他身边坐了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仍然是不说话,而且眼神在不停地闪躲。他沉默了好久好久,当我说了一句:“为什么要伤害苹果?是不是心里感到很难受呢?”他突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他哭得很厉害,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见过他流过眼泪,等他心情慢慢平复了,在我的引导下他终于开口跟我说,他之所以戳苹果是因为他想发泄,他感觉在学校老师、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在家也经常被爸爸打骂。
三、个案分析
针对小语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问题表现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早期出现问题没得到重视。由于他幼儿时期就是他妈妈工作的幼儿园就读,他的带班老师不好意思跟她妈妈反映小语的在班上出现的不良表现,他妈妈因为忙于照顾其他孩子也没有察觉到小语的问题,以致问题得等不到及时的重视,从而使他的不良习惯得到纵容、不断扩大化。
2.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小语的妈妈自己是以温和的方式教育教育小孩,她声称要理解孩子,但在好几次交谈中我察觉到她的言辞中似乎有在包庇自己孩子的问题。然而,他爸爸则和他妈妈截然不同,他的爸爸脾气很急躁,对于教育小孩缺乏耐心,小孩做错了一点小事就开始大声质问、甚至打骂。正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小语总是不敢承认错误、逃避责任,同时也心生压抑与叛逆,所以小语一旦离开大人的视线就会感到解脱、开始放肆,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发泄的机会。
3.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同伴的接纳。在家他总是受到爸爸的责备使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也很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奖励。可是他总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屡受批评,他便以窃取其他同学的积分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也希望通过各种“恶作剧”引起同学的关注,然而他的行为却让其他同学感到厌恶、逐渐远离。
四、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与其父母进行深入沟通
小语其实还是一个听取教导的孩子,如果家长能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配合学校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会有改变的。于是,我把小语的爸爸妈妈一同约见到学校,把小语的在校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并向他们分析了问题可能出现的原因,说明了其问题的严重性。我还建议父母双方对小语的教育态度与方法在协商后要达成一致,爸爸尽量不用严厉呵斥或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对于小语这样的孩子必须给予多点耐性与鼓励,还要躬下身子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肯花时间陪伴孩子。
2.对他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做出肯定。每个孩子都喜欢得到表扬,小语也一样,当他做得好的时候或者取得进步时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使他获得荣誉感,也能改变班上的同学对他的看法,让大家重新接纳他、愿意主动与他做伴。
3.多和他谈心交流,给予耐心指导。每周邀请小语到办公室坐到我的旁边,听听他的内心想法,对他经常犯的错误、出问题的方面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并不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老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给他赠送一个“行动小本子”。小语的毛病有点多,如果让他一次过全改掉是很难做到的,我想以这种量化目标的方式帮他把一个一个毛病攻克下来。我送了他一个精美的小本子,让他列出自己最先想改正的三个毛病、定下目标,我和他约定了一天内这三个毛病都没有犯就可以获得三个笑脸贴纸,如果能坚持两周(十天)、获得三十个笑脸,会给他奖励。然后我帮他写上了需要坚持的日期,还让他自己选了一个监督自己行为的“监督员”。等这十天过去了,还没有改掉的毛病继续写下来,再增加接下来的目标。21天可以形成一个习惯,相信长期坚持下来,他一定不会再出现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5.借助榜样的力量。我班的班长懂事能干、品德优良,我安排她做小语的同桌,吩咐她多点给小语送上关心、时刻提醒监督他的一言一行。
五、案例思考
1.“行动小本子”坚持两周(十天)、获得三十个笑脸可以得到奖励,开始是以奖励作为他改正的驱动力,之后怎样才能淡化他的功利意识,让他能自觉坚持呢?
2.面对像小语这种接受批评时一直不说话、面无表情、“软硬不吃”的态度,应该怎么处理最妥当呢?
短评:老师整个教育案例的结构非常清晰,条理清楚。很可贵的是在教育的反思中邓老师已经意识到物质奖励的弊处。的确如此,针对低年级的孩子物质奖励短时间内可以用一用,时间一长显现不出激励优势。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反而容易误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我能得到什么”,而忽略“我要改正什么缺点或者我该如何进步”……这类关注学生努力的发展方向。建议在班级创造“我能行”“我战胜了自己”“我可以更优秀”等舆论氛围,慢慢淡化物质奖励。因为邓老师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年段的小朋友具有英雄情结,并且会评价别人的举止,所以更需要榜样给他们,通过模仿优秀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当小朋友有了“进步为荣”“劳动光荣”的意识时,他们自然而然会把注意力转向关注自己每时每刻地努力和耕耘。
案例中“同学们纷纷向他投去怀疑和愤怒的目光,他却一脸漠然、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说明家庭长期的打骂对小语已经造成伤害,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他面对所有反对、指责他的言行都会表现出麻木、漠然和无视。既然和其父母的极端教育(或偏袒或打骂)有关,那么我们就先从父母入手。结合邓老师自己分析的“3.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同伴的接纳”原因入手,其实小语的许多恶作剧,戳苹果,最后的大哭都说明他还是在意班级对他的看法。“亲其师必信其道”,因此,我们需要慢慢培养他对班级的感情,当他对大家产生信赖时,也会逐渐减少和大家抵触的情绪。
一、案例背景
小语今年八岁了,自一年级以来就有很多奇怪的表現,在老师或家长面前胆小畏缩,一离开了老师或家长的视线便开始“肆意妄为”:下课疯狂追逐、趁别人不注意把同学的书包和作业本扔到垃圾桶、在别人的书上写脏话、无缘无故打别的同学……然而,接受批评教育时却是面无表情、一声不吭,一副逃避问题的样子,他的这些行为体现出来都是大多都是鬼祟怪异的,让人感到有点儿可怕。
二、案例经过
在一次午餐后,有一个学生突然举手着急地跟我说,他发现他的30积分全不见了(这些积分是他们平时通过自己的努力被老师表扬争取而得的,集满一定数目的积分可以到我这兑换奖品,他们视这些积分如宝贝一样珍贵),这个学生这么一说,好几个学生都激动地向我反映他们也有相同的遭遇。接着,有学生马上报告这两天有见到小语总是鬼鬼祟祟地翻别人抽屉,还有几个学生说亲眼看到了小语从书包里拿出过一大叠积分,大家都知道,平时总是违反纪律的他不可能会有这么多积分。此时,同学们纷纷向他投去怀疑和愤怒的目光,他却一脸漠然、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看到他的表现,我很生气,严厉地质问了他是否有做过此事,然而他始终一言不发、无动于衷。见此状,我只能让他在原位自我反省,先安顿好全班同学们午睡,再回来好好处理这件事情。
等我回到了教室,发现他竟然在用一块铁片使劲地戳午餐时发的苹果,把苹果割得破烂不堪,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他看到我一进来,马上把手上的苹果藏了起来。我在他身边坐了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仍然是不说话,而且眼神在不停地闪躲。他沉默了好久好久,当我说了一句:“为什么要伤害苹果?是不是心里感到很难受呢?”他突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他哭得很厉害,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见过他流过眼泪,等他心情慢慢平复了,在我的引导下他终于开口跟我说,他之所以戳苹果是因为他想发泄,他感觉在学校老师、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在家也经常被爸爸打骂。
三、个案分析
针对小语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问题表现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早期出现问题没得到重视。由于他幼儿时期就是他妈妈工作的幼儿园就读,他的带班老师不好意思跟她妈妈反映小语的在班上出现的不良表现,他妈妈因为忙于照顾其他孩子也没有察觉到小语的问题,以致问题得等不到及时的重视,从而使他的不良习惯得到纵容、不断扩大化。
2.父母教育方式不一致。小语的妈妈自己是以温和的方式教育教育小孩,她声称要理解孩子,但在好几次交谈中我察觉到她的言辞中似乎有在包庇自己孩子的问题。然而,他爸爸则和他妈妈截然不同,他的爸爸脾气很急躁,对于教育小孩缺乏耐心,小孩做错了一点小事就开始大声质问、甚至打骂。正因为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小语总是不敢承认错误、逃避责任,同时也心生压抑与叛逆,所以小语一旦离开大人的视线就会感到解脱、开始放肆,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发泄的机会。
3.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同伴的接纳。在家他总是受到爸爸的责备使他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也很期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与奖励。可是他总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屡受批评,他便以窃取其他同学的积分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也希望通过各种“恶作剧”引起同学的关注,然而他的行为却让其他同学感到厌恶、逐渐远离。
四、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与其父母进行深入沟通
小语其实还是一个听取教导的孩子,如果家长能转变自己的教育方式,配合学校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会有改变的。于是,我把小语的爸爸妈妈一同约见到学校,把小语的在校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并向他们分析了问题可能出现的原因,说明了其问题的严重性。我还建议父母双方对小语的教育态度与方法在协商后要达成一致,爸爸尽量不用严厉呵斥或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对于小语这样的孩子必须给予多点耐性与鼓励,还要躬下身子地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肯花时间陪伴孩子。
2.对他做得好的地方及时做出肯定。每个孩子都喜欢得到表扬,小语也一样,当他做得好的时候或者取得进步时我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使他获得荣誉感,也能改变班上的同学对他的看法,让大家重新接纳他、愿意主动与他做伴。
3.多和他谈心交流,给予耐心指导。每周邀请小语到办公室坐到我的旁边,听听他的内心想法,对他经常犯的错误、出问题的方面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同时,并不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老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给他赠送一个“行动小本子”。小语的毛病有点多,如果让他一次过全改掉是很难做到的,我想以这种量化目标的方式帮他把一个一个毛病攻克下来。我送了他一个精美的小本子,让他列出自己最先想改正的三个毛病、定下目标,我和他约定了一天内这三个毛病都没有犯就可以获得三个笑脸贴纸,如果能坚持两周(十天)、获得三十个笑脸,会给他奖励。然后我帮他写上了需要坚持的日期,还让他自己选了一个监督自己行为的“监督员”。等这十天过去了,还没有改掉的毛病继续写下来,再增加接下来的目标。21天可以形成一个习惯,相信长期坚持下来,他一定不会再出现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5.借助榜样的力量。我班的班长懂事能干、品德优良,我安排她做小语的同桌,吩咐她多点给小语送上关心、时刻提醒监督他的一言一行。
五、案例思考
1.“行动小本子”坚持两周(十天)、获得三十个笑脸可以得到奖励,开始是以奖励作为他改正的驱动力,之后怎样才能淡化他的功利意识,让他能自觉坚持呢?
2.面对像小语这种接受批评时一直不说话、面无表情、“软硬不吃”的态度,应该怎么处理最妥当呢?
短评:老师整个教育案例的结构非常清晰,条理清楚。很可贵的是在教育的反思中邓老师已经意识到物质奖励的弊处。的确如此,针对低年级的孩子物质奖励短时间内可以用一用,时间一长显现不出激励优势。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反而容易误导他们把注意力放在“我能得到什么”,而忽略“我要改正什么缺点或者我该如何进步”……这类关注学生努力的发展方向。建议在班级创造“我能行”“我战胜了自己”“我可以更优秀”等舆论氛围,慢慢淡化物质奖励。因为邓老师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个年段的小朋友具有英雄情结,并且会评价别人的举止,所以更需要榜样给他们,通过模仿优秀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当小朋友有了“进步为荣”“劳动光荣”的意识时,他们自然而然会把注意力转向关注自己每时每刻地努力和耕耘。
案例中“同学们纷纷向他投去怀疑和愤怒的目光,他却一脸漠然、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说明家庭长期的打骂对小语已经造成伤害,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他面对所有反对、指责他的言行都会表现出麻木、漠然和无视。既然和其父母的极端教育(或偏袒或打骂)有关,那么我们就先从父母入手。结合邓老师自己分析的“3.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同伴的接纳”原因入手,其实小语的许多恶作剧,戳苹果,最后的大哭都说明他还是在意班级对他的看法。“亲其师必信其道”,因此,我们需要慢慢培养他对班级的感情,当他对大家产生信赖时,也会逐渐减少和大家抵触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