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思考?鄢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erer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针对性教学理论,探索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使得课堂教学贴近学生成长的“最近发展区”,解决学生学习活动存在的“真实”和“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达到以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最少的必要精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针对性课堂;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32-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改革:表层——核心的深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正日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不可否认,由于教师对新的教育观念理解与把握上的偏差,导致了课程改革浮于表层。“课改必须改课。”[1]“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2]因此,进行针对性课堂教学探索,不应拘泥于课程和教材,应追寻课堂教学本真,应放眼学生发展,使改革真正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
  2.以人为本:形式——内在的蜕变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针对性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教育价值理念和实践智慧。
  3.教育理论:启迪——实践的契合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时间的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和实施既定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巴班斯基力求以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最少的必要精力,花费最少的经费,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
  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和卡梅尔·克瑞沃拉指出,提高教育效率居于前三位的因素有:学习动机与挑战性期望;足够的时间和有效学习的机会;针对性教学。[3]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教师必须做很多事情,但最关键的是设计和组织指导,从而使教学有针对性。[4]
  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我校进行了“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期望通过务实的行动,来寻觅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下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构建一套由理论到实践、操作性较强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使得课堂教学能足够精确地建立在学生的所需之上,以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来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有效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二、课题的内涵解读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针对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地捕捉学科特点、精确地把脉学生学情,以求得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媒体辅助、评价手段等,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针对性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富有科学性、人文性的生动表现,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和教学理念。
  “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是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需要,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采取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以及实现这一过程的条件,使得课堂教学针对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付出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要点
  1.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实践研究
  教学最基本的要点是: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为此,教师在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进行设计和组织指导课堂教学时,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提出的具体目标,把握每一课教材提出的相应要求,通过与每堂课学习目标相匹配的预学单、工作单或其他检测工具等,了解不同学生,积累个别化的分析经验,来设计针对性教学措施,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研究的具体内容:
  (1)童心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童心是指儿童的天性和天赋资源,有了它才维持人最初的本真。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学会呵护童心、滋养童心和培育童心,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儿童需求,唤起儿童天性,回归儿童本真的教学。
  (2)基于先学先做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以先学先做后反馈的信息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课堂遮蔽生命意义的僵局,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真正有效的针对性学习活动。
  (3)基于学生个性差异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差异,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促进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去造就课堂教学的斑斓。   操作要点:
  (1)把握好学生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做到心中有“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在“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完善“预习手记”,设计“先学先做”预学单;其次,开发制定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再次,以“先学先做”预学单及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为载体,结合平时的观察、访谈等手段,掌握学生认知基础、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读懂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明了学生真实需求,使课堂教学精确地建立在学生所需之上。
  (2)把握好教师关。潜心领会课改纲要,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各学科各年段各主题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充分体会年段间的区别和联系,做到胸中有“纲”。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3)把握好课堂关。教师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在课标、教材、学情的有机联结处准确定位三维目标,明了的教学内容,明晰的教学过程,明畅的教学方法,明快的媒体辅助,明慧的评价手段,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以求得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
  2.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创新研究
  贯彻各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将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研究的具体内容:
  针对新课程理念、“以学定教”和“针对性教学”的基本要求,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合理分配权重;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综合评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操作要点:
  (1)对原课堂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制订出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强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选择教师中的典型个体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调查,力求能立体地凸显其进步轨迹。
  (3)充分利用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利用校园网,组织教师上网评课等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智慧与能力。
  3.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师资成长培养研究
  课程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没有教师思想的变革、专业的发展,也就无从推进针对性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必须点燃教师激情的火种,激活教师思想的电光,力求让教师萌生发展的自觉,促使其不断审视教育理想和教育使命,更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酿就师生的幸福。
  研究的具体内容:
  根据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特长的不同,打造教师,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教师自身不断提升教育素养,追求教育价值的体现,书写自己的教育生命之路。
  操作要点:
  (1)打造“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培训中心”“青蓝工程”等学习共同体,不断强化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的建设,孕育、历练、提升教师智慧,造就名师群体,深化课题研究。
  (2)通过读书研修、集体备课、学术沙龙、个案研究等多种活动使教师提升教育自觉,在实践中突破陈规,不断以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大胆进行实验的创新和开拓,从而获得实践智能,达成对专业发展、自我生命成长的追问与反思。
  (3)强化以“磨课”为主的校本教研活动,结合“名师展示课”“同课异构课”“辅导区展示课”“年级组校级展示课”“星级评定课”、“QQ群研课”,搭建专家骨干引领平台、青年教师锻造平台、全体教师提高平台,让教师在课堂变革中不断体验新鲜的刺激和创造的快感,实现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寻。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课改必须改课:课程改革十年断想[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2]王艳玲.儿童本位:中国课程发展的转型——钟启泉教授访谈[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3][4]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卡梅尔·克瑞沃拉.突破[M].孙静萍,刘继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4.36.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是为青少年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显得非常重要。2009年,为进一步实施“教育基石工程”,加快教育名城建设,加快推进高质量素质教育,深化科学教育,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科技素养,结合多年来开展素质教育的经验,南京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学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星光计划”。南京三中文昌初中有幸成为首批南京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星光基地
摘要:中职学校烹饪专业迫切需要在教好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英语教学,寻求适合学生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中职烹饪专业双语课的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操作能力和烹饪英语口语水平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烹饪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困难有三:一是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二是教材严重匮乏,三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提高中职烹饪专业双语教学水平的对策有四:一是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要创新双语教学
《始终:对教育及人生的一份心意》的作者郑锦杭,不是影响多大的名家或教育家。她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尤其关注教育及社会文化还原问题,自称对于《始终》这本书的完成,是“折返回了少时的自己”。  书的封面设计和印刷都很别致,应该是有着书作者自己审美和设计的心意。封面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八个黑色的小字触动了我,于是又仔细看了封面上更小的白色字,依然契合我的心意。“所有的甜蜜与哀愁,所有的勇敢与脆弱,所
古诗因它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音律的整饬等特点,决定了“读”是学好古诗的基础。可惜当下古诗教学中的“读”却走向了两个“极端”。在平常的古诗教学课中,老师们担心学生对古诗字词理解不到位,担心对古诗情感感受不到位,于是不惜一切代价,反复、繁琐、零散地组织学生去理字义,说句意,讲诗意,挤掉了学生“读”诗的时间;而在一些展示课、竞赛课中,老师们为了体现课改精神,组织反复读,换角色读……可谓“热热闹闹”,
课堂教学移情艺术初探  夏 慧 齐 军  课堂教学关注艺术的文化意蕴及运用策略  陆丽瑾 共同体:苏州市姑苏区教育“抱团发展”  的实践路径  李建成 让我们和课程一起成长  吕建国 扶持成长,奠基成功:基于生命本色的教  育意蕴探寻  王声平 现代西方教学效能的研究范式与发展趋势  曾文婕 谢立清 区艳冰  班级特色建设:问题与对策  曹玉兰 翁静娟  多维互动,让每个幼儿获得多样化发展  陈胜
摘要:千年古镇桥林在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其中的精髓乡土精神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明因”文化就是古镇与校园融合提炼的特有文化。学校尝试让“明因”文化多渠道、多层次地在学校教育中适性植入,逐步形成了“打造校园、开展活动、建设课程、渐染课堂”并行的“明因”文化的校本建构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明因”文化;乡土精神;建构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
为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勃发学校发展活力,我们常州市从2003年开始,确立了以制订和实施三年发展规划为主要载体的学校主动发展的战略。在这一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各校积极探索自身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主动变革教育实践,千方百计集聚各种变革力量,学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勤业中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该校原来是一所比较有名的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低下,生源大量流失,教师士气不高。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经过近10年的努力
空闲时,经常与同事们一起谈论小学生道德行为的话题,每次谈论,我总是要讲到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件事情:  那天我上完课从五楼下来,走进办公室刚想坐下来批本子,却发现红笔忘在教室的讲台上了,于是就立即起身走出办公室去取笔。当来到一楼前的乒乓桌旁时,看见我班几个男生正在打球,于是我朝一名正在打球的男生喊了一声“××到班上去把我丢在讲台上的那支红笔拿下来!”话音刚落,就听见旁边的男生起哄叫道:“你倒霉喽!”“
生命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机能的成长受生命基因密码的影响,生命的生长就是身体内的基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一种排序。人类基因研究组正在探究生命体内通过基因重组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秘密。精神生命的成长也是如此,也有其成长的密码。教育的价值旨在破译生命成长的密码,通过基因的重组,促进个体潜能充分发展。当下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知识教育,并没有去探究生命成长密码。这些年来,洪泽县实验小学以“教育即成长”作为自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德育模式已不适应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中职学校应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德育路径,开设微型德育课。中职学校开发微型德育课程,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陶冶道德情感,增强职业意识,提升人文素养,进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微型德育课程;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