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针对性教学理论,探索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使得课堂教学贴近学生成长的“最近发展区”,解决学生学习活动存在的“真实”和“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达到以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最少的必要精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针对性课堂;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32-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改革:表层——核心的深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正日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不可否认,由于教师对新的教育观念理解与把握上的偏差,导致了课程改革浮于表层。“课改必须改课。”[1]“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2]因此,进行针对性课堂教学探索,不应拘泥于课程和教材,应追寻课堂教学本真,应放眼学生发展,使改革真正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
2.以人为本:形式——内在的蜕变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针对性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教育价值理念和实践智慧。
3.教育理论:启迪——实践的契合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时间的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和实施既定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巴班斯基力求以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最少的必要精力,花费最少的经费,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
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和卡梅尔·克瑞沃拉指出,提高教育效率居于前三位的因素有:学习动机与挑战性期望;足够的时间和有效学习的机会;针对性教学。[3]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教师必须做很多事情,但最关键的是设计和组织指导,从而使教学有针对性。[4]
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我校进行了“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期望通过务实的行动,来寻觅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下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构建一套由理论到实践、操作性较强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使得课堂教学能足够精确地建立在学生的所需之上,以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来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有效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二、课题的内涵解读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针对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地捕捉学科特点、精确地把脉学生学情,以求得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媒体辅助、评价手段等,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针对性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富有科学性、人文性的生动表现,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和教学理念。
“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是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需要,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采取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以及实现这一过程的条件,使得课堂教学针对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付出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要点
1.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实践研究
教学最基本的要点是: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为此,教师在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进行设计和组织指导课堂教学时,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提出的具体目标,把握每一课教材提出的相应要求,通过与每堂课学习目标相匹配的预学单、工作单或其他检测工具等,了解不同学生,积累个别化的分析经验,来设计针对性教学措施,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研究的具体内容:
(1)童心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童心是指儿童的天性和天赋资源,有了它才维持人最初的本真。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学会呵护童心、滋养童心和培育童心,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儿童需求,唤起儿童天性,回归儿童本真的教学。
(2)基于先学先做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以先学先做后反馈的信息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课堂遮蔽生命意义的僵局,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真正有效的针对性学习活动。
(3)基于学生个性差异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差异,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促进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去造就课堂教学的斑斓。 操作要点:
(1)把握好学生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做到心中有“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在“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完善“预习手记”,设计“先学先做”预学单;其次,开发制定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再次,以“先学先做”预学单及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为载体,结合平时的观察、访谈等手段,掌握学生认知基础、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读懂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明了学生真实需求,使课堂教学精确地建立在学生所需之上。
(2)把握好教师关。潜心领会课改纲要,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各学科各年段各主题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充分体会年段间的区别和联系,做到胸中有“纲”。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3)把握好课堂关。教师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在课标、教材、学情的有机联结处准确定位三维目标,明了的教学内容,明晰的教学过程,明畅的教学方法,明快的媒体辅助,明慧的评价手段,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以求得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
2.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创新研究
贯彻各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将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研究的具体内容:
针对新课程理念、“以学定教”和“针对性教学”的基本要求,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合理分配权重;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综合评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操作要点:
(1)对原课堂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制订出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强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选择教师中的典型个体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调查,力求能立体地凸显其进步轨迹。
(3)充分利用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利用校园网,组织教师上网评课等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智慧与能力。
3.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师资成长培养研究
课程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没有教师思想的变革、专业的发展,也就无从推进针对性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必须点燃教师激情的火种,激活教师思想的电光,力求让教师萌生发展的自觉,促使其不断审视教育理想和教育使命,更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酿就师生的幸福。
研究的具体内容:
根据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特长的不同,打造教师,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教师自身不断提升教育素养,追求教育价值的体现,书写自己的教育生命之路。
操作要点:
(1)打造“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培训中心”“青蓝工程”等学习共同体,不断强化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的建设,孕育、历练、提升教师智慧,造就名师群体,深化课题研究。
(2)通过读书研修、集体备课、学术沙龙、个案研究等多种活动使教师提升教育自觉,在实践中突破陈规,不断以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大胆进行实验的创新和开拓,从而获得实践智能,达成对专业发展、自我生命成长的追问与反思。
(3)强化以“磨课”为主的校本教研活动,结合“名师展示课”“同课异构课”“辅导区展示课”“年级组校级展示课”“星级评定课”、“QQ群研课”,搭建专家骨干引领平台、青年教师锻造平台、全体教师提高平台,让教师在课堂变革中不断体验新鲜的刺激和创造的快感,实现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寻。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课改必须改课:课程改革十年断想[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2]王艳玲.儿童本位:中国课程发展的转型——钟启泉教授访谈[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3][4]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卡梅尔·克瑞沃拉.突破[M].孙静萍,刘继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4.36.
责任编辑:丁伟红
关键词: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针对性课堂;操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32-0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改革:表层——核心的深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正日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不可否认,由于教师对新的教育观念理解与把握上的偏差,导致了课程改革浮于表层。“课改必须改课。”[1]“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2]因此,进行针对性课堂教学探索,不应拘泥于课程和教材,应追寻课堂教学本真,应放眼学生发展,使改革真正焕发生命力和创造力。
2.以人为本:形式——内在的蜕变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针对性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生本教育价值理念和实践智慧。
3.教育理论:启迪——实践的契合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从顺利解决教学任务和合理消耗师生时间的观点出发,有科学依据地选择和实施既定条件下最佳的教学方案。巴班斯基力求以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最少的必要精力,花费最少的经费,取得最大的可能效果。
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和卡梅尔·克瑞沃拉指出,提高教育效率居于前三位的因素有:学习动机与挑战性期望;足够的时间和有效学习的机会;针对性教学。[3]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教师必须做很多事情,但最关键的是设计和组织指导,从而使教学有针对性。[4]
基于以上认识和思考,我校进行了“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期望通过务实的行动,来寻觅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下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理论体系的内涵,构建一套由理论到实践、操作性较强的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策略,使得课堂教学能足够精确地建立在学生的所需之上,以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来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有效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二、课题的内涵解读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教学论思想的核心,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针对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把握课程标准、准确地捕捉学科特点、精确地把脉学生学情,以求得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媒体辅助、评价手段等,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针对性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富有科学性、人文性的生动表现,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理想追求和教学理念。
“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是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需要,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采取适合学生的最有效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形式以及实现这一过程的条件,使得课堂教学针对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每个学生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付出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要点
1.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实践研究
教学最基本的要点是:只有当教学足够精确并直接建立在学生已有基础之上时,且将学生带到更高一层能力时才是有力的。为此,教师在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进行设计和组织指导课堂教学时,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提出的具体目标,把握每一课教材提出的相应要求,通过与每堂课学习目标相匹配的预学单、工作单或其他检测工具等,了解不同学生,积累个别化的分析经验,来设计针对性教学措施,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优化。
研究的具体内容:
(1)童心课堂构建的策略研究。童心是指儿童的天性和天赋资源,有了它才维持人最初的本真。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学会呵护童心、滋养童心和培育童心,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儿童需求,唤起儿童天性,回归儿童本真的教学。
(2)基于先学先做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以先学先做后反馈的信息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课堂遮蔽生命意义的僵局,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发真正有效的针对性学习活动。
(3)基于学生个性差异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具体的人,他有自己的历史和个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差异,为每一位学生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以促进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去造就课堂教学的斑斓。 操作要点:
(1)把握好学生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做到心中有“人”。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在“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完善“预习手记”,设计“先学先做”预学单;其次,开发制定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再次,以“先学先做”预学单及主体性发展目标体系和测评指标体系为载体,结合平时的观察、访谈等手段,掌握学生认知基础、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读懂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和主要困难,明了学生真实需求,使课堂教学精确地建立在学生所需之上。
(2)把握好教师关。潜心领会课改纲要,研读课程标准,掌握各学科各年段各主题要求,进行比较分析,充分体会年段间的区别和联系,做到胸中有“纲”。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解决全面育人问题;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解决知识的结构问题;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因材施教、“差异教育”问题;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解决学生思考、参与、探求的问题。
(3)把握好课堂关。教师以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在课标、教材、学情的有机联结处准确定位三维目标,明了的教学内容,明晰的教学过程,明畅的教学方法,明快的媒体辅助,明慧的评价手段,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对应三极:纲(课程标准)、本(教材内容)、人(学生需要),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以求得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相对最佳的教学效果。
2.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创新研究
贯彻各科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将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研究的具体内容:
针对新课程理念、“以学定教”和“针对性教学”的基本要求,科学设计评价体系,合理分配权重;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综合评价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操作要点:
(1)对原课堂评价体系进行修改,制订出具有导向性、可操作性强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选择教师中的典型个体进行较长时间的追踪调查,力求能立体地凸显其进步轨迹。
(3)充分利用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利用校园网,组织教师上网评课等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智慧与能力。
3.构建针对性课堂教学师资成长培养研究
课程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教师,没有教师思想的变革、专业的发展,也就无从推进针对性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因此必须点燃教师激情的火种,激活教师思想的电光,力求让教师萌生发展的自觉,促使其不断审视教育理想和教育使命,更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酿就师生的幸福。
研究的具体内容:
根据教师的个性、气质、学识、特长的不同,打造教师,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教师自身不断提升教育素养,追求教育价值的体现,书写自己的教育生命之路。
操作要点:
(1)打造“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培训中心”“青蓝工程”等学习共同体,不断强化备课组、教研组、课题组的建设,孕育、历练、提升教师智慧,造就名师群体,深化课题研究。
(2)通过读书研修、集体备课、学术沙龙、个案研究等多种活动使教师提升教育自觉,在实践中突破陈规,不断以陌生化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大胆进行实验的创新和开拓,从而获得实践智能,达成对专业发展、自我生命成长的追问与反思。
(3)强化以“磨课”为主的校本教研活动,结合“名师展示课”“同课异构课”“辅导区展示课”“年级组校级展示课”“星级评定课”、“QQ群研课”,搭建专家骨干引领平台、青年教师锻造平台、全体教师提高平台,让教师在课堂变革中不断体验新鲜的刺激和创造的快感,实现对教育本真意义的追寻。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课改必须改课:课程改革十年断想[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2]王艳玲.儿童本位:中国课程发展的转型——钟启泉教授访谈[J].基础教育课程,2010(1/2).
[3][4]迈克尔·富兰,彼得·希尔,卡梅尔·克瑞沃拉.突破[M].孙静萍,刘继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4.36.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