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度干预”到“智慧理答”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x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分析
  1.案例一
  《北大荒的秋天》系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以下是一位教师针对第2小节进行的朗读指导教学。
  屏幕出示: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师: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老师也想配着音乐读一读,可以吗?(播放音乐,教师范读,学生专注地听。)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听吗?
  生:好听!
  师:想知道怎样才能读得像老师一样好听吗?
  生:想!
  师:朗读时,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注意。比如,加点的词语要重读,没加点的地方要轻一些。第一句要读慢点儿,四个“一道”要快些。读“就像……”一句时,语调要上扬。谁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呢?
  (学生1试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2:感情不太到位,加点的词语读得有点轻了。
  师:那请你来读一读好吗?
  (生2比生1读得音量高,加点词语读得重。)
  师:读得真好,很有感情。哪位同学能比他读得更好呢?
  (生3读时音量更高,更为夸张,读最后一句时,配合激昂的语调,还加上了有力的手势。)
  师:你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真棒!
  2.案例二
  《九色鹿》系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着重通过角色语言展现人物的品质。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朗读分工”“自由练读”“指读展示”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人物语言进行角色朗读指导。
  师:既然是角色朗读,就要注意角色的特点,读出角色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当学生读到九色鹿气愤指责的话语时,屏幕出示: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你读出了九色鹿的“三分气愤”,注意一下“正是这个人”“谁知他竟然忘恩负义!”这两个句子,思考后再读一读。
  (学生再读时,语气有变化,突出了这两句。)
  师:这一次,你读出了九色鹿的“九分气愤”。但对国王和调达的语气都是一样的气愤吗?请再读!
  (学生读得较为出色。)
  师:真了不起!这一次你读出了“十分气愤”,有变化才有精彩。气愤不仅可以用语言表达,还可以用动作表达。谁可以来试一试?
  (一生读到“正是这个人”时,作抬起手指状。感情表达也较为充分。)
  师(微笑):你读出了“万分气愤”,让我们像他一样一起来读,要读出“万众一起愤怒”的气势!
  二、分析与反思
  1.过度干预,让朗读丢失“自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教师必然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朗读指导这一环节喜欢精雕细刻,着意打磨。案例一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朗读时,过于突出自身的主导地位,要求学生对自身评价,过分强调字词朗读的要求。而评价朗读的标准主要是看音量高不高,语速有无快慢之分,重音强调是否到位。过分强调已对学生的朗读形成了“过度干预”,学生眉飞色舞、语气夸张、矫揉造作的朗读,是对作品情感理解的缺失甚至错位,丢失的是学生朗读时的“自主性”。
  2.“智慧理答”,让朗读走向“自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新课标在每个学段中都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教授曾说:“自然是最高的教学之美。”好的朗读建立在对作品内容和情感正确理解的基础之上,是通过运用恰当、自然的语调去朗读而实现的。案例二中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朗读时,并没有要求学生过分的夸张,也没有一味地强调这个词要重读,那个词要轻读;这里速度要快,那里速度要慢;这句语调要高昂,那句要低沉。而是采用“智慧理答”的方式,通过评定、反馈、激励、促进的作用,让学生在体会文本情感的基础上,一步步引领学生实现角色朗读时的“自我”展现,实现语气表达由“三分气愤”到“万分气愤”的“自然”转变。
  一位散文家说:“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常识;不是聪明,也不是经验;智慧是我们站在知识、常识、聪明和经验的台阶上,观察这个世界时所能张开的那双充满欣赏和不断有所发现的眼睛,是眼中这个美丽世界融入我们的心灵时绽放的感悟的花朵。”理答作为一种教学行为,也是一种评价行为,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过度干预”到“智慧理答”是每一位教师在朗读指导教学实践中必经的历程。这是一种生命历练,也是一种教学境界的提升与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迿)
其他文献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类似感慨,篇幅越短的文言文越难教。就拿《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全文不到百字,即使字字落实、句句对译,似乎也耗费不了多少时间,那么剩余大把的时间该做什么呢?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困扰,“除了疏通文义外,不知道还可以讲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在学术期刊网翻检新时期以来有关此文的一百多篇教学研究论文,梳理后发现大家解决问题的主线十分明晰,即“深挖作者”。这种深挖对《记承天
上文(见本刊2014年第3期)呈现了2013年各省市语文高考卷阅读部分的典型选择题,并从题干表达和试题考点的公开解释两个角度梳理了七类选择题考查的能力要素和能力层级。以下将结合具体题目和答题思维过程两个方面透视这些典型题目实际考查的阅读能力情况。  三、典型题目实际检测的阅读能力  1.类型1具体题目测试能力分析  下列对××(概念或某个词语)的理解(或表述)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一类型的题目
《我的书斋》全文意趣盎然,文脉之中具有强烈反差,甚至是悖理:明明是一个简陋的场院,根本不是书斋,不但要说成是书斋,而且认为胜过建筑华美的书斋;明明连桌子都没有,只是木板和椅子凑合搭成的勉强可以书写之处,硬说成胜过文人雅士的书桌;明明是半小时就要追随木瓜树影移动方能写作,却乐此不疲,说是比之在书斋更自由;明明是连遮风挡雨的屋顶和墙壁都没有,偏偏要说是世上所有的最雅致的书斋都比不上。这一切,在通常情况
打开《语文与生活》扉页,史绍典先生为该书所写的题记中就映入眼帘。题记是这样写的:  我用两只眼睛/一只看语文/一只看生活/这样/我便有了一切  语文/我全部的生活/生活/我全部的语文/语文与生活/就是全部的我  史绍典先生的题记是他语文观的高度概括,我们乍一看,好像他要阐明的就是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支的观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细细品味,并非如此。因为史先生还融入了一个生命个体—
为了揭示最为钟爱的人物心灵的深层,托尔斯泰为他心爱的主人公设计了一系列外来的干扰,意在把人物打出常规,让娜塔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首先是安德烈的父亲提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条件,“把婚期推迟一年,到国外走一趟,养养身体”,看看爱情是不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本是很小的波折,但是在娜塔莎的心灵中,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她觉得一年的等待太久了,太煎熬了。这显然是在强调娜塔莎的浪漫情感是极端的。为了揭示
张志公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与语文教育家,被誉为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做如此认真、系统、深入研究的“仅有的一位学者”。[1]他以数十年孜孜不倦的艰辛努力系统搜集、全面整理、深入研究了我国数千年来浩如烟海的语文教育史料,特别是众多残存的蒙书,撰写出《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及众多文章,对传统语文教育成败得失进行了具体阐发。他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发掘与研究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特别是在研究中表现出的探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各种语文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教学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大单元”教学模式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面对色彩纷呈的教学模式,有的语文教师感觉眼花缭乱,有的则盲目照搬。其实,我们认为构建适合教师自身特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才是最佳选择。  我校现有语文教师42人,青年教师32
当今网络信息时代,语言变异和传播的速度加快,网络上诞生的流行词语、句子等层出不穷。最近,一种新型的网络语体——“甄嬛体”迅速蹿红,频频出现在各大论坛、微博以及贴吧,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甄嬛体”得名于宫廷大戏《后宫甄嬛传》。网友模仿剧中古色古香、富有典雅韵味的台词,造出语调不急不缓,口气不惊不乍的句子。例如:  (1)今儿个是小长假最后一日,赶着回家虽是要紧,却也不能忘了安全二
《文心》是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合作完成的一部语文教育的经典之作。作品于1933年1月1日开始在《中学生》杂志上发表,每期两篇,至1934年6月1日连载结束,共32篇。1934年6月,开明书店出版单行本,198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1];正像单行本的副标题所标明的,是部关于阅读与写作知识的“读写的故事”。关于“写”的方面,《文心》体现出了其写作
有一种观点将广义的作文定义为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将狭义的作文定义为书面作文。我们提出这样的分法:广义的作文指一般意义上的写作训练,即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的日常训练,而狭义的作文是指作文的应试训练。  虽然应试作文是建立在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基础上的,但有经验的老师,包括有考试经验的学生都知道,有些文笔极佳的学生在考场上永远得不到高分,甚至常常跑题,这就说明写作水平与应试作文水平的不对等性。纯个性化的写作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