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阅读和训练中诗意行走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j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语文与生活》扉页,史绍典先生为该书所写的题记中就映入眼帘。题记是这样写的:
  我用两只眼睛/一只看语文/一只看生活/这样/我便有了一切
  语文/我全部的生活/生活/我全部的语文/语文与生活/就是全部的我
  史绍典先生的题记是他语文观的高度概括,我们乍一看,好像他要阐明的就是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支的观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细细品味,并非如此。因为史先生还融入了一个生命个体——“我”,“我”眼中的生活化入“我”眼中的语文,语文就是“我”——“我”的阅读,“我”的训练。语文就是“我”在阅读与训练中诗意地行走。
  “我”之阅读的奥秘何在?个体阅读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史先生在“阅读篇”中给我们的答案特别精彩。他发掘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阅读理论精华,给我们诠释了“我”之阅读也即个体阅读之堂奥。先生从“春秋大义”“知人论世”“六经注我”“境界为上”等四个方面对个体阅读进行具体剖析。之所以要剖析个体阅读的堂奥,那是因为我们的课程标准对于阅读、阅读教学仅仅做了一个原则的界定,而对其“个体阅读”的价值取向几乎没有触及,或者说,即使有也是语焉不详。
  史先生清楚地表明,个体阅读就是一种细读,就是个体阅读中的细品、玩味、咂摸、赏读、评析。例如,“六经注我”,就是一种十分自我的个体阅读方法,就是借六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这其实是一种批注的手法,每个人对于六经的注释不同,就是个人对于六经的见解不同。
  在细读的方法上,先生指点我们的方法也都是古人常用的方法,而且这些细读的方法颇有成效。例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闻一多的《离骚笺疏》就是采用“注疏”之法的阅读成果,萧统的《昭明文选》就是采用“文选”之法的阅读成果。语文课堂要丰盈充实,就要教会学生细读,读出真正的语文味道。史先生反对作品解读的泛政治化、模式化、功利化、浮躁化,甚至是错误的解读。先生细读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诸如,为什么作者多处描写老人,却没有勾画出老人的外貌?为什么老人重复的一句话是“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老人与桥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老人与动物又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出现“我”这么一个人物?这些问题读懂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也就懂了。
  那么,“我”的训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训练呢?“我”的训练不是让训练边缘化,变成毫无语文素养可言的客观习题;也不是以空洞的人文为借口,拒绝语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更不是把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肢解成考试阅读的题目,来让学生解答。史先生的训练观基于语文课堂的“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写字、说话、读书、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
  为什么这样说呢?“训”者,贯穿通流水也;“练”者,煮缣而熟之也。训练就是要让所学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穿透通透,让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纯熟牢固,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语文训练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积淀的过程,不要希望一次训练就让学生字写得漂亮、话说得流畅,不要指望一次训练就能让学生掌握一种文本的阅读方法、掌握一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训练的本质也是一种互动,一在“学会”,二在“会学”。这样的话,训练就是对知识的运用,就是对知识的实践。由于语文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你可以在小组或者一个团队的合作中完成训练的本领。
  我们常常认为,既然是训练,可能就毫无情感可言。其实并非如此!史先生所说的训练是有情感的,他是要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的情感,语文的训练不独是做习题;通过训练,学生会诵读,读得抑扬顿挫,读得清新朗润,就是情感。通过训练,学生爱上阅读,手不释卷,就是情感。
  在作文训练上,史先生积极倡导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提倡作文的文风质朴,反对假话、套话、废话作文,提倡命题者应该关注生活,将作文命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样才能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责任感,才能引导学生学会书写自己的人生。
  当然,史绍典先生的《语文与生活》涉及的话题不仅仅是阅读和训练,他还对语文教学的流派、语文课改的实质、语文课堂的调控、语文学术氛围的形成、考试作文的命题等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谓苦心孤诣,是值得当今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读的好书!
其他文献
在初中阶段,许多语文老师认为虚词充其量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因为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于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虚词置于爱理不理的境地,更不用谈去探究其在语境中的精妙所在、引导学生品味其中深厚的意蕴了。殊不知,虚词在语法地位上的弱势并不影响其在语境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虽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卻担当着“四两拨千斤”的角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虚词
杰,个子小巧,眼睛透出几分灵气,十足的“表情包”,时常做出怪异行为,闹得班上不安宁,隔三岔五成为班主任的“座上客”,学习上的落后分子,简直就是“编外生”。  没想到,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我无意中用文字打开了杰的心扉,和他上演了不少故事,其间有兴奋,也有感动,还有深深的思考。  我为什么会输  一节语文课上,杰玩弄乒乓球拍,被我没收了。下课后,他居然向我发起挑战——打乒乓球,五球定输赢,我输了归还球
黄厚江老师某次谈起他要写一本《论语读人》的小书,我说题目很有趣。今天他已写好,命我写个小序。匆匆读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厚江老师的这本书纯以简易之法读经典,从而将经典读成了平易近人的书。  古人平时读的书很少,孔子以前贵族才能受教育,读的也只是《诗》《书》而已。这两部经典是从乐师和史官手上的文献中选编出来用于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很像我们的《语文》教材,但古人还有一种文化资源,就是“古人之言”。从《左传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几位同事谈起对林冲的看法,却发现彼此的认识大有区别。及至走进课堂,不少学生对林冲的看法也是大相径庭。  有人认为,林冲根本不是什么英雄。恰恰相反,他是懦夫、狗熊,其所作所为根本不像个男子汉。原因呢?他们认为,林冲妻子遭调戏,他不敢打高衙内;被陷白虎堂,任凭被捉;刺配出发前休了妻子,不顾她的感受;途经野猪林遇害时哭泣着哀求公差;得救后又不敢让鲁智深杀了公差;刺配沧州后低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这揭示了师德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品质的关键,且指明了荣誉感是重要的师德情感,提高教师的荣誉感具有深远意义。一、何谓教师荣誉感  在伦理学范畴,“荣誉”指一定阶级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1]也就是说,它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用以评价个人行为的社会价值尺度。二是指个人对行为的社会价值的
不同文体的文学作品是否可以按照一样的套路进行教学?各种文体的教学是否应有独特的个性?如何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来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这是语文教学中最被忽视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改以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课上活动多了,而对文本本身的研究少了;教师的教学形式多了,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少了;对文学共性的关注多了,对不同类型文体的个性的研究少了。不论是诗歌、散文还
手机报是中国移动与国内主流媒体单位合作,通过彩信和WAP方式,向用户提供资讯服务的一项业务。手机报的类型很多,有新闻早晚报、体育新闻、无线音乐、凤凰聚焦等24种,上线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本文讲的手机报是2005年10月1日上线的新闻早晚报。  “IN”是个英文单词,有“流行的、时髦的、时尚的”之义,“IN语”就是流行语的意思。本文讨论的手机报IN语是笔者日积月累。从2008年12月12日到2009年
许多语文教师都有类似感慨,篇幅越短的文言文越难教。就拿《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全文不到百字,即使字字落实、句句对译,似乎也耗费不了多少时间,那么剩余大把的时间该做什么呢?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困扰,“除了疏通文义外,不知道还可以讲些什么”。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在学术期刊网翻检新时期以来有关此文的一百多篇教学研究论文,梳理后发现大家解决问题的主线十分明晰,即“深挖作者”。这种深挖对《记承天
上文(见本刊2014年第3期)呈现了2013年各省市语文高考卷阅读部分的典型选择题,并从题干表达和试题考点的公开解释两个角度梳理了七类选择题考查的能力要素和能力层级。以下将结合具体题目和答题思维过程两个方面透视这些典型题目实际考查的阅读能力情况。  三、典型题目实际检测的阅读能力  1.类型1具体题目测试能力分析  下列对××(概念或某个词语)的理解(或表述)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一类型的题目
《我的书斋》全文意趣盎然,文脉之中具有强烈反差,甚至是悖理:明明是一个简陋的场院,根本不是书斋,不但要说成是书斋,而且认为胜过建筑华美的书斋;明明连桌子都没有,只是木板和椅子凑合搭成的勉强可以书写之处,硬说成胜过文人雅士的书桌;明明是半小时就要追随木瓜树影移动方能写作,却乐此不疲,说是比之在书斋更自由;明明是连遮风挡雨的屋顶和墙壁都没有,偏偏要说是世上所有的最雅致的书斋都比不上。这一切,在通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