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APP使用调查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you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将从4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社交APP的渗透时长;大学生对于社交APP的依赖程度;大学生社交APP的使用习惯;大学生对于社交APP的态度。通过以上四方面的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对于社交APP使用情况以及对社交APP的看法以及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APP;使用研究
  根据文献资料,本文将手机社交APP界定为“具有社交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一是即时通信类如QQ、微信等;二是例如知乎、超级课程表等应用工具类;三是微博类,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为代表;四是例如陌陌、探探的广泛兴趣类;五是聊天直播类,以映课直播、一直播等为代表。
  一、 研究方法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应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对西北民族大学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向西北民族大学进行问卷分发收集,最后整理数据,用spss16.0做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二、 研究对象分析
  本次研究以抽样的方式对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分发研究问卷,调查问卷共分发120份,收回112份,剔除不完整的问卷3份,最终对有效问卷109份进行研究分析。
  三、 研究的信度效度分析
  本次研究问卷中社交APP的渗透时长设计有6个题,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选择;对于社交软APP的依赖程度设计2个题;大学生社交APP的使用习惯设计有3个题;对于社交APP的态度应用每项计分1分到5分,共4个题,最后用得分来取结论。本问卷一共有15道题,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如下分析:
  四、 性别、年级、民族、专业类别因素对各变量有没有显著影响作用
  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年级、民族、专业类别的人对于各个变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以得出这些因素对各变量有没有显著影响作用。
  五、 社交APP的使用情况各维度分析
  1. 社交APP的渗透时长分析
  通过对“性别”*“您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智能机”变量的进行交叉连列表分析可知男生和女生对使用智能机的开始时间无显著差异,大都是从高中开始使用智能机。
  2. 对社交APP的依赖程度分析
  男女生在每隔几分钟登登录一次中的比例差不多;而每隔几个小时登录一次男女生各占36%和53.21%;且男生和女生每天登录社交APP的时常大都为4小时以上。
  3. 对社交APP的态度分析
  男生注重社交APP的实用性占73.47%,女生占80%,可见男女生都比较注重社交APP在使用过程中的实用性。
  对QQ、QQ空间,对微信、朋友圈,腾讯、新浪微博持满意态度的人较多;而对百度贴吧、超级课程表、直播APP、探探陌陌持一般态度的较多。
  六、 登陆社交APP的时长和对APP的满意度有无相关关系
  通过对登陆社交APP的时长和对社交APP的满意度进行一般卡方检验得知皮尔逊卡方检验系数为0.976,大于0.05,说明社交APP的使用时长和对社交APP的满意度没有相关关系。
  七、 结论
  1. 通过调查,各年级的学生都是从高中开始接触并使用社交APP的,因此社交APP的渗透时长没有显著性差异。
  2. 根据对两组数据的研究,大学生常使用的交APP有QQ、微信、微博、百度贴吧;而常用的社交APP的功能为即时通讯、游戏娱乐、阅读学习、分享图片心情。通两组数据进行定性变量相关分析,可以得出,经常使用的社交APP与社交APP本身的功能之间有联系,且成正相关。
  3. 使用社交APP的原因多为与亲人朋友联系、了解朋友动态、打发时间;与大部分人使用QQ、微信、微博有显著关系,部分人使用的是QQ、微信、微博的及时通讯等功能。这与社交APP的功能开发以及大众的认知度息息相关。
  4. 通过对常用APP好和对APP满意度的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人们对于常用的社交APP持满意态度,两者之间有显著关系。
  5. 通过据一般卡方检验分析可以得知,大部分人对社交APP持了解状态,了解程度与每天使用社交APP的频率和时长呈正相关。
  八、 建议
  从研究中可以得出,大部分的学生花费在社交APP上的时间都多于4个小时,还不包括其他的上网时间,对于大学生的本职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首先建议学校在上课期间屏蔽网络,禁止学生上网。其次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社交类的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进来,对于控制学生上网也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应该学会自控,在上课期间尽量能够专心学习,减少上网时间,多进行现實的社交活动。越来越多的人讲时间花费在了移动智能终端上,因此我们是否考虑设计让用户感兴趣的的教育类APP,就行QQ、微信那样受欢迎。可以从这两种APP为何如此受欢迎分析,从用户的兴趣爱好,使用习惯等入手,让教育类的APP也能够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张敏,孙洋.大学生手机社交APP使用行为的实证分析——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传媒,2013,(11):61-63.
  作者简介:
  李茂兰,甘肃省兰州市,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人类特有的心理体验,情感能影响个人的行为与认知,链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理念,关注学生成长的心理困扰,以情感激励为主要方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排解学生的思想问题,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人文关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
摘要:我们不得不说,茶如人生,散发出淡淡的芳香,略带酸涩却有着浓浓的回味的余地。一炉香,一杯茶,人生难得有半日偷闲。品之,饮之,茶汤令人荡气回肠,久久不能释怀。品茶的道理如此,看戏的情形亦然。看戏时的心境该是如何呢?借用宋代无门禅师的诗句便知——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关键词:闽台地区;歌仔戏;曲调  闽台地区的戏文化经历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得到延续与传承,在人类文明史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宋明理学”为例,其思想核心与思政教育的道德认知趋同、实践方法统一,价值追求一致。经过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与当前的思政教育实现价值衔接,从而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宋明理学;思政教育;价值衔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优秀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造就了许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待
摘 要:《千家诗》是中国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国学启蒙读物,所选作品大多堪称古诗中的经典,体现了中国古诗的格律美、意境美,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愈来愈认识到集成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千家诗》正是一种适宜当下儿童学习的好教材。如何把它作为传统文化经典来启蒙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我探索把《千家
摘要:教学是一种教育活动,应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通过互动与交流来完成学习的过程。这都必须通过实施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才能完成,本文围绕个性化教学实施进行阐述,旨在让学生体验成功教育的快乐。  关键词:初中数学;个性化;成功;教学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培养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提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湖北版《艺术》综合艺术课程集音乐、美术于一体,成为国内众多学校所选用的教学用书。可见,学科综合越来越成为一种教育趋势。本文就在小学综合艺术课程中如何实施歌配画艺术创作指导,通过音乐、美术的融合教学,使学生提高认知、理解和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作能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改革和发展,在近代的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将会给初中的教室提供更多的教育。吸收多媒体技术的特性,我们在中学的语言教育方面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现状、对策的效果在高等学校的语言教育中进行论述,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提高中学的语言教育效果,达到优化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会对初中语言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学语文;多媒体;运用  一、 引言  目前,作为教育信息和指标上的教育改革的
摘要:教师专业身份建构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个人意义建构过程,《教育见习》课程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师范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情境。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本文分析了N大学英语(师范)专业学生通过教育见习活动,在教师角色认知、教育教学理解以及自我身份建构的逐步发展。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见习;身份建构  一、 引言  近年来,师范生专业身份建构问题已成为教师教育的目标,因为它不仅能够为职前教师培养提供学习动力,
摘 要:支架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课堂得到了广泛的推崇与应用。它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要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建立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运用支架式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支架,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英语;支架;阅读教学  阅读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教师积
摘 要:1974年,弗登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已呈现蔓延状态,这将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教师职业倦怠对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关键时期的负面影响,本文从社会重视、学校引导、提高生源质量和教师自我调适等几个角度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缓解相关策略,以期能够改善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应对新时期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缓解策略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