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相生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u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文本被选入教材时,它自身的核心价值就被转化为教学价值。但是文本原有的内在规定性却是无法改变的,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失去其夺目的光彩,那震人心魄的力量渐行渐远,最终深藏在那段岁月里。而学生童心正盛,阅历尚浅,面对文本原有的内在规定性,犹如面对“冰冷而奇怪”的远古的遗存,因此出现了误解、隔阂、强自说愁。文本中的场景、人物、故事,多数被学生陈列于某个特定的区域,走不进学生的生活,也走不进学生的生命。因而教材影响学生成长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发挥。
  一、错位的视角,误读的文本,扭曲的审美
  作为文本的作品,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印记,闪现着作者个人理想的光辉,是特定时期特定风貌的反映,从年代上而言,离学生的生活有相当一段距离。当作品经过编者的筛选或改编,成为反复强调某种理念的某个单元之中的一篇文章,又使得作品的内涵在教育的功能化的趋向下有所变形,成了某种类型化理念的具体化的载体,这种理性的概括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本情感浸润的鲜活。
  1.“窄巷”落点,误解文本的情境
  教学《诺贝尔》一文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诺贝尔试验场景的阅读: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
  生1:人们是在为诺贝尔的失败欢呼,要是把诺贝尔炸死就好了,他就再也不会打扰大家的安宁了。
  生2:这样大家也不会担心自己会受到这个疯子的伤害了。
  生3:大家齐声惊呼,也可能是在感叹诺贝尔的生命力太强了,不过,他还是被炸死了。
  学生对于“惊呼”的理解近似于“惊喜”,他们的回答中充斥着对诺贝尔的不满、不解,折射出他们内心对诺贝尔无私奉献精神的排斥。一个抛开身家性命为人们发明炸药的科学家,在瑞典受人敬仰,在我们学生的心中却成了不折不扣的疯子。这种隔阂隐蔽而顽固,阻碍了诺贝尔所有伟大的人性光辉的照耀,令人不禁反思:这种狭隘眼界是否比无意识的误解更可怕?
  2.现时参照,淡出历史的苦难
  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让学生体会彭德怀想办法解决吃的问题而保全大黑骡子的时候,一个学生说:“这好办,给他们每人一碗米饭。”还有的学生说:“要不带些零食也行。第一课时中学生交流了有关红军过雪山草地遭遇的种种困难,我也曾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见闻感受红军的境遇。然而,一天的时间,某些学生就淡忘了对红军艰难境遇的感受。表面看来,或许是学生一时的口误,但是掩藏不住他们对那段历史体验的缺乏。在这个时代,学生享受着丰厚的物质生活,让学生去想象连野菜都吃不上的困境,确实是勉为其难。教师在此种情况下反复渲染彭德怀的同甘共苦精神,学生的理解也只能流于表面。
  3.唯“我”独尊,铸造思维的枷锁
  文本蕴含的意义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与现在的生活形成了鸿沟:文本中的偶像性的人物,不可能激起学生的敬仰;文本中的崇高的情感,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很多时候,为讲一节课需要铺垫整个时代背景,有时候,一节课就是一段历史的演义。教师疲惫不堪,而学生用尽自己有限的生活体验,也难以达到理解的层面。
  教学《嫦娥奔月》的第三课时时,我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学生对逢蒙的评价发人深省。
  生1:逢蒙,真是挺聪明的,连后羿都被他骗过去了,要是之前再好好准备准备,他就成了月亮中的神仙了。
  生2:要是逢蒙长生不老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被他祸害。
  生3: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你要是逢蒙,你不想长生不老吗?
  学生的评价内容具有开放性,而且学以致用,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难能可贵;思想倾向上是对文本宣扬的价值观的颠覆。学生自我无意识突围的闪光就在这些对文本的另类解读中浮现。但现在走进课堂,学生不是个性飞扬,而是戴上特定的“面具”,假装别样的感受,配合教师演出一场又一场以文本为脚本的戏。在此过程中,学生付出的虽不是虚情假意,但也绝不是“冲出心扉”的情感;感悟的虽不是人云亦云,但也绝不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二、情理相生,突破文本误读的困境
  千百年来,“文以载道”的思想代代相承。在语文围绕“应试指挥棒”旋转的时候,语文的工具性被强调、提高,文本被分割、异化、扭曲,人文的芬芳随之消失殆尽。在课堂匆匆忙忙、轰轰烈烈之间,谁曾经有那么一刻与文本一起沉浸在一段过往的岁月中,用自己的心弦和作者合奏一曲清音雅调,去感受生命的真、善、美?情理相生,能照亮学生在情韵中向往生命真、善、美的前程。
  1.摒弃狭隘,放眼世界的精彩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国外的优秀作品,展现了人类美德的共同点。但是由于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学生面对这些作品时往往陷入思想的困境。当思想的困境不为教师关注的时候,往往会外化为话语的困境。就如教学《诺贝尔》一文时遭遇的误解。这时,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打开学生的眼界,给他们搭建一个欣赏世界的平台。
  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学生对长征时期的艰难困苦无意识的误读,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彭德怀光辉品质的认知,也曲解了我党、我军经过血与火的考验而铸成的军魂的内涵。在这种误读的基础上去感受《大江保卫战》中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只能是表象化的印象,就文本的文字来解释文本的内涵,用文字的技巧、朗读的技巧感动他人,却触碰不了心灵。
  2.透视现实,再现历史真实的存在
  学生立足于平静而富足的现实生活,对历史真实的误读在所难免。而当现实生活的另一个层面出现在他们面前,与历史的真实相通之时,他们的情感就会不自觉地倾向于与过去共鸣,文本中被发掘的功能化内涵也会发挥其对学生的影响。透视现实,以理性的透析为情感的贯通牵线搭桥,现实和历史的联系将水到渠成。
  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汤姆和爸爸的对话,让学生初步感受“必须”背后的原因。大多数学生的反应类似于:汤姆的爸爸是个很听话的大人,他的胆子很小;汤姆的爸爸是个老实人,但是有些笨。学生对于西方信用体系一无所知,他们的思维陷入了对汤姆爸爸单向批判的困境。如果此时教师直接向这群三年级学生介绍国外的信用体系,显然超乎学生的情感准备之外,也不适合他们特定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理解“必须”背后的“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成了学生思维和话语的困境,而怎样引导学生理解是教师面对的一大挑战。教师组织学生扮演中国的父子处理这条大鲈鱼的归处:在汤姆的撒娇、哭闹声中,爸爸答应了儿子的请求,回家后,爸爸还向别人炫耀儿子的钓鱼本领;在爸爸的打骂声中,汤姆很不情愿地放掉了大鲈鱼,回家后,汤姆和爸爸生了好几天的气。学生的情绪高涨,接下来,教师请一位学生扮演汤姆,而自己扮演爸爸,表演了放生鲈鱼的场景。教师扮演的爸爸以充满爱的语调和汤姆交流:如果所有人都像我们一样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个湖泊会受到伤害,所有鱼被捕捞干净,湖水发臭,后来的人就会很痛苦地生活;如果你一直这样不自己遵守社会公德,你将来上学、买房子、工作、看病等都没有机构会帮助你,你的人生就会变得很麻烦。这样的合作交流,既有情感的抚慰,更有理性内容的渗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我爱人人,才会人人爱我。
其他文献
新课程非常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校本化、特色化的轨道,已成为各校关注的焦点。我校根据自身现状及特点,确立了以“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认真开展了“行知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促进学校全面综合地发展。  所谓“行知村”就是将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所在的区域看做一个模拟村落,学生就是这个行知村的“小村民”,以“
常常想起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情景:寿镜吾老先生,捧着古旧的线装书,斜倚在木椅中,眯缝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大念“风流倜傥兮……”,相信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刻。的确,语文有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有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有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这些内容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快乐的源泉,语文本身就是一条富有诗意和快乐的清溪。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学境界应该是快乐的。我想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和接受,课堂上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信心增强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数学课堂充满着生命的灵动与活力。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感与鲜活,课堂“热闹”起来。但是,“热闹”背后是浮躁、是作秀,冷静地观察我们的课堂,出现目前这样的状况,也在情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促进学生体验的丰富,生活的充实,智慧的生成,思想的启迪。因此,数学课堂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世界。  一、调动情趣,让数学课堂成为充满情趣的乐园  小学生的知识大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形成的。而学习兴趣最能使情感激活,它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显著。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精心创设特定的教
作为我国小学课程的主导构成部分,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不仅是因为识字的需要,更是因为语文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刻板,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也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教学,所以教学方法应当有所改变。
作文心语  教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苦恼的莫过于评价学生的作文了。我们把许多时间花在了作文批改上,但实际效益却是微乎其微。因为学生关注的是“优、良、中、差”的等级或相应的分数,而很少有学生去读评语,反思自己作文的不足,更不用说动笔修改等高层次的学习活动了。  学生:写完作文,交给组长,心里也会想老师会作什么评价。等作文本发下来,许多感觉已淡忘,加上总是“语句通顺、描写还不够具体”之类空洞、让
任凭花枝肆意蔓延,与胸前的花朵别针融为一体。蝴蝶结装饰乳白色褶皱连衣裙、黄色花朵胸针均为Louis Vuitton柔和的天鹅绒面料在垂坠的褶皱造型下多了几分建筑感。金色丝绒装饰白色棉质连衣裙Prada;金色皮质凉鞋LaurenceDacade;羽头饰造型师私人物品立体线条在肩头勾勒的团团花蕾,是新艺术运动中植物精神的隐约体现。乳白色褶皱连衣裙Jil Sander;乳白色发带RachelTrevor
21世纪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勤于实践、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作文教学如何克服“教师讲,学生写”“千人一腔”的模式作文呢?老师可采用“开放—活动型”的作文教学,让学生有内容可写,能写出有创新意识的作文来。  一、引导学生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开放写作文,首先要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现在不少教师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写”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尽管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可学生还是写不出
人类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和了解事物,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其“活教育”思想中提出“比较教学法”教学原则。他认为比较教学法能使学生对于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  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告诉我,比较教学法能够较好地刺激学生的学习内需,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促使学生较好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的灵活度
班主任工作千丝万缕、琐碎繁杂。班主任工作能否开展得好,关键是学生是否信任和喜欢班主任。只有喜欢班主任,学生才会乐意接受他的教育。只有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教师的各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如何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我认为需要“三心”“二意”。  一、爱心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是的,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既是班主任一种职业高尚品质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