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的翅膀穿越生命的辽阔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ooo208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想起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情景:寿镜吾老先生,捧着古旧的线装书,斜倚在木椅中,眯缝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大念“风流倜傥兮……”,相信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刻。的确,语文有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有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有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这些内容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快乐的源泉,语文本身就是一条富有诗意和快乐的清溪。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学境界应该是快乐的。我想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孩子们已经不再把语文看做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快乐。他们在语文中享受自由,享受阳光,享受美,享受生命的律动,享受人性的提升。最终,语文成为永远陪伴他们流淌着快乐和诗意的心灵体验。
  一、乐在独特的审美体验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就是一种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信息,呈现出千般风情,万种韵味,是语文快乐教学取之不尽的资源。在语文教材中,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壮美;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美;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情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美等。语文的美,可谓俯拾皆是。因此,教学应充分挖掘教材,美化课堂,让课堂充分体现美、利用美,让学生用心灵拥抱语言,感觉语言,体味语言,把被动地学习语文,变为自主而快乐地享受语文。
  语文教学是快乐的,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多彩的季节,感受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暖春,欣赏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品味那“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秋,领略那“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严冬……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感受天地万物的真情,那蹒跚的《背影》写满了父亲的慈爱;那随着“诺曼底号”遇难的船长是屹立于无边大海上的一座丰碑;那《金色的脚印》踩出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花朵”……我们还可以带领孩子畅游在欢乐的语文知识海洋中,让孩子们发现,美丽的花朵穿上了“拟人”的外衣后竟然“开心地跳起了舞”,气势磅礴的瀑布在我们“夸张”的想象中,竟不知不觉从“九天”落下了……
  当我们用审美的眼光来学习语文时,语文学习就是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思维过程。这种学习的过程,就是获取快乐的过程。
  二、乐在和谐的课堂氛围
  如果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过于严肃、紧张、刻意,孩子们在老师威严的目光中战战兢兢,在老师责怪的话语中黯然低头,那么孩子们就不可能享受语文的快乐。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的课程,它更需要平等、和谐、轻松、民主,需要自由、舒畅、灵动、敏锐。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孩子们的心智才能得到解放,才会把课堂当成自己的乐园,把身心融入其中,尽情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教的学生,曾经在他们毕业多年后的聚会上感慨地说:“感谢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他给了我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感谢他带领我们上了那么多有趣的语文课,学得那么舒畅,无拘无束;感谢他留给我们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我们都不会忘记于永正老师和他的语文课,那是一种多么和谐的境界啊!听着师生之间妙趣横生的对话;看着他对每个孩子充满期待的眼神;感受他对每个回答发自内心的尊重,我们常常为 之深深感动。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没有权威,没有指责,没有约定俗成的标准,每个人都可以毫不拘束地说,敞开胸怀地笑,学习内容和目标在潜移默化中被吸收和内化。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它给语文教学留下的是宽阔的空间、回旋的余地、深厚的背景和丰富的侧面,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的本色本真。孩子们从课始欢愉至课终的这种快乐,也点燃了更多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乐在教学的别开生面
  语文教学的千课一面由来已久,很多老师都基本遵循初读、品读、逐段讲问的程序展开教学,这也是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厌倦的主要原因。教师应该创意开掘,打破窠臼,设计有价值、有新意的阅读主题、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快乐地投入语文学习。
  在教学《凡卡》一课时,一位教师摒弃了老一套程式,而提炼出一个探究主题:“课文中写到了哪几种狗?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样体会的?”这一别开生面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很有趣,积极围绕主题进行自读,准备课堂交流,学习情绪非常高涨。正是教师富有创意的侧面探幽,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有趣。课文中的确写了三种狗:一是爷爷身边的那条叫“泥鳅”的狗,它跟爷爷一起守夜,砍圣诞树,也是孤独无依的凡卡十分怀念的“好朋友”;二是莫斯科街头那些富人们牵在身边,趾高气昂的狗,它们的生活比起穷人不知要优越多少倍;三是可怜的学徒小凡卡,他的生活真是“连狗也不如”。“狗”只是课文中作者看似无意提到的细节,但寓意深刻,绝非闲笔。教师基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将其提炼成足以覆盖全文,又极具挑战性与探究性的主问题,既有一定难度,学生凭借合作努力,又可以讨论解决,自然使他们尝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四、乐在语言的暗藏玄机
  语文知识的丰富与互相联系性,往往使它们暗藏玄机,一旦训练到位,便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快感,这是语文知识学习的内在魅力。语文知识的形象性与生活性也更富情趣,学生观察思索会发现更多的快乐因子,沉浸于语言文字的曼妙之中。
  如一位教师在《搭石》一课教学中,就和孩子们一起“玩”了一次语言文字的魔术,请看教学片段:
  师:请边听老师读,边找一找有关搭石的信息。(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找)
  师:搭石是搭石头,那么搭石又是怎样的石头呢?
  出示:搭石是( )的石头
  学生补充成为:搭石是(平整方正)的石头
  搭石又是摆在哪里的平整方正的石头呢?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文中变“魔术”。
  学生又兴趣盎然地变成“搭石是摆在(溪中)的(平整方正)的石头。”
  就这样,师生边读边想边补充,最终完善成为(秋天),搭石是(家乡的人们)(为了方便出行),按(两尺左右的距离)摆在(溪中)的(平整方正)的石头。
  这样不断扩充的扩句练习,从中心词“搭石”出发,不断发散,学生不断把阅读中获取的信息组合进去,就像变了一个神奇的魔术,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更在“玩”语文中获取无穷的快乐。
  五、乐在视野的延展开阔
  新的语文课程理念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语文即生活,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一个人亲身经历一些有意义,有情趣的活动,会在记忆里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每一个精彩的活动留给孩子们的都是一颗珍珠。当他长大后,岁月的丝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成为人生珍贵的项链。”语文教学要想留给学生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必须要组织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汉语言的各种语言形式都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值得学生去学习感受,开展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形式的语文趣味活动,又何忧学生不乐在语文呢?低年级开展“我爱儿歌”、“我会对对子”、 “熟读绕口令”、“古诗擂台赛”等语文活动,中年级开展“成语大观园”、“歇后语大比拼”、“约会歌词”、“走进儿童诗”等语文综合性学习,高年级则进行“分享短信”、“感受对联”、“漫话店名”、“话说广告”、“生活中的提示语”等内容的语文活动。每次活动需要历时1~2个月,学生经历搜集阅读、整理摘录、鉴赏品味、仿写创作、实践应用等环节。这样的历程,学生的听说读写得以锻炼,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充分感受语文之美,真正走进活动乐园,幸福地开启语文学习之旅。
  当快乐的语文学习聚集四面八方的涓涓细流,必将聚成充沛的水量托起学生的语文能力之舟,同时也滋养着他们的人文精神之树,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快乐语文的生命之流。
其他文献
写景类文本主要是指写景状物类散文。这类散文把自然山水、人文景观、民俗风貌当做主要描写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从而实现唤醒审美感悟、传递作者情意、体察生活美好的散文。这里的景与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虚拟景物、人造境不同,写的是真景真物,真社会,真自然。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写景状物类文本占有相当多的篇目,而且每篇课文在它所在的年级和单元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如何上好
一、案例背景  近年来,随着界牌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我镇共有学生近2800人,其中外来民工子女约占全镇学生总数的70%。目前,中心校38个班级共有学生1900余名,大成桥小学发展到12个班,500多名学生,立新小学6个班有330名学生。饱和的生源一方面造成了村小硬件严重不达标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两所村小100%的外来生源,60%以上的代课教师,给学校的内涵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尤
众所周知,在小学数学众多的课程设置中,“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师生一起参与数学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它常常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用来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提升的,既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而生本课堂“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的理念,就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的确,笔者曾经接手过一个班级,起初,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班级管理困难。我将阅读作为突破口,选择了《童年·成长》这一主题,推荐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真可谓是“一本书改变一个班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越来越高。课外阅读是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人”,能够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发展个性。笔者认为,它是润物
《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要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并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初步感知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突破思维定式,引出有余数除法  1.利用已有经验平均分  老师这儿
教学片段:  1.课始出示课题:运算律。  师:对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有哪些问题想提?  生:什么是运算律?学习运算律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想一想:我们准备怎样去寻找运算中的规律?  生:从运算中找;从实际问题中列算式找……  2.出示情景图,引出两个算式:28+17=45(人),17+28=45(人)。结合情景图分析算理相同后建立等式:28+17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小学教育我们提倡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讨,教育游戏的新概念进入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教育游戏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新的途径。小学生天性好奇、好玩、好乐,尤其是对游戏情有独钟,教育游戏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新颖活泼的游戏中,既达到了教育知识的目标,又优化了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常用的小学教育游戏的资源,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不同部分做出以下论述。
笔者一次有幸现场观摩了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课上学生多次断句破句的结巴朗读,让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指导,让本该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课后,贾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朗读问题。贾老师的博文《老于的忧虑》(“老于”——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中再次提到了这个令前辈们忧心忡忡的问题:“一次和于老的会面交谈,于老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言语间表达了他
【案例背景】  数学六年级下册《利息》的一节县级公开课:教师把讲台扮成存款柜台,事先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存款凭条,让学生来填写,内容包含户名、存款种类、日期、存款期限、存款方式等。学生由刚开始的紧张,到逐渐地放松,从中建构起了师生心灵上的桥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生活情境,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得以交流。  【案例描述】  师:“小明有200元压岁钱,请
新课程非常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校本化、特色化的轨道,已成为各校关注的焦点。我校根据自身现状及特点,确立了以“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认真开展了“行知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促进学校全面综合地发展。  所谓“行知村”就是将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所在的区域看做一个模拟村落,学生就是这个行知村的“小村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