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成长历程 建构情感桥梁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1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心语
  教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最苦恼的莫过于评价学生的作文了。我们把许多时间花在了作文批改上,但实际效益却是微乎其微。因为学生关注的是“优、良、中、差”的等级或相应的分数,而很少有学生去读评语,反思自己作文的不足,更不用说动笔修改等高层次的学习活动了。
  学生:写完作文,交给组长,心里也会想老师会作什么评价。等作文本发下来,许多感觉已淡忘,加上总是“语句通顺、描写还不够具体”之类空洞、让人琢磨不透的评语,不知从何改起,时间一长,也就懒得仔细去看了。
  反 思
  作文之后,最令人尴尬的是作文评讲,那真是“几人欢喜几人愁”。评价好的同学扬扬得意,成功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水平较差的则垂头丧气、兴趣索然,不被老师批评、同学笑话就是万幸。少数人的喜悦掩盖不了多数学生的失落。这种以教师为本位的作文批改,偏重“注入”,只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评判学生作文。于是作文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漠视学生个性、窒息写作灵性、制约写作水平提高的消极因素之一。
  策 略
  “以学为本”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凸现的教育理念之一。体现在作文评价上,那就是要还学生以应有的主体权利,关注过程性评价,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建构起情感桥梁,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光得以点燃,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一、开放评价过程——作 文评价超市
  1.评价观念开放
  及时评价,随时评价,时时激励,全程激励,评价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的过程,评价学生习作体验的过程,评价学生修改文章的过程等等。只有把评价的激励纳入全过程,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
  2.评价主体开放
  采用开放式评价,可由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方式,互动互补。重新感受一次写作过程,从不同角度,能发现作文中出色的地方,也能对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孩子容易接受,也能吸收别人的“亮点”。
  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是“交互主体关系”,评价过程是一种全面开放、民主参与、协商交往的过程。作文评价不再是教师“一锤定音”,心惊胆战、失落酸楚的心理自然会消失。评价使文章更美丽,开放使评价更有价值。
  二、改变评价方式——椰壳效应
  椰壳效应:一个孩子对吃饭没有兴趣,每顿都吃得很少。一次,父亲无意中用椰子壳做孩子的饭碗。结果孩子整整吃了两大碗饭,以后,每次吃饭都要用椰壳碗。
  1.学当小老师
  小学生写完自己的作文,常常不太会仔细修改,但是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总喜欢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喜欢挑同学的毛病。除去罩在作文批改上面的那层神秘的面纱,让学生亲自参与批改活动,体验一下批改作文的个中滋味,从自身的角度评判文章的优劣,增强其写作的责任感,激发其写作兴趣,继而提高写作水平。
  2.撰写星级作文
  我们班的学生,都有一本“素材本”,写素材不强求他们遵循作文章法,只要求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选择生活中新颖的材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评价等级为一星、二星、三星。这种方式,有效减轻了学生写作、评讲的心理负担,也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的体现。
  3.推荐小组佳作
  每篇作文都是推荐对象,每位学生都是评价主体,集集体之智慧,为小组荣誉付出劳动,这种方式学生乐此不疲。
  4.进行作文表演
  一些好的作文,不仅能给作者带来成功的喜悦,也能激起全班同学的兴趣。但单一的朗读欣赏,已不能满足孩子多元化的需求。对好的作文或成功的片段,我们应根据作者或其他同学的意愿,进行开创,以小品、话剧、配乐诗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亮点”在快乐中迸发。
  三、设计评价语言——良药不苦口利于病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可能,得到自尊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在老师的激励、唤醒、鼓舞中获得参与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架起学生与教师之间情感的桥梁。评价语言,良药不苦口利于病。
  1.平等的对话
  对话,永恒的话题。克林伯格的“教学对话原理”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这种理念同样适合于作文评价。每一次作文批改要成为一次与学生的诚恳交流,会在学生的心灵与情感上产生良好的影响。
  书面对话:恰当之处,写上一两句,让学生明白有一个忠实的读者——老师会与他们产生共鸣,会与他们交流情感……这样就给他们带来相当大的动力。
  面对面交流:这是师生主体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自由对话。可以是打草稿时选材、布局的帮助,可以是创作后师生讨论修改意见,也可以是评价后困惑之处的点拨。
  2.真诚的赞许
  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表扬是学生习作不竭的动力。当然,表扬应发自内心,应具有针对性,使他们多一些甜蜜幸福,少一些困惑无助。
  3.提醒和建议
  我们引进作文评价的多元价值观:作文评价体系应更多地考虑语文因素,构思、语言、章法、韵致乃至文字规范、标点运用等,立意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是学生的价值观有时会发生偏差,看待问题存在片面性,教师的引导就必不可少,提醒式的评价语言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批改作文时不可任意“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鲁迅语)。
  作文,是智慧与语言表达的结晶,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在学生眼里,就像一个独自完成的艺术品,期待得到他人的肯定。随意挥舞的“狼牙棒”会让学生的心灵留下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痕,无情地浇灭创作的火花。
  我们要求学生的作文写出真情实感,那么评语也应让学生听到教师的心声。建议式评语为学生澄清模糊性认识,使评价语言成为不苦口且利于病的良药。
  4.名言的力量
  名人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学习的榜样,名人名言有着较强的说服力。评价中送出名人名言,学生自然而然把它与自己的作文联系起来,从而促使他们去反思、去品味。学生更容易从字里行间触摸到汩汩流淌着的教师之情。
  “质朴的语言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莎士比亚”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宁肯你交到我手里一只山雀,不愿你空口答应我天上一只仙鹤。——列夫·托尔斯泰”
  开放评价过程,改变评价方式,设计评价语言,把作文评价变为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过程,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盎然的生机。我们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建构起师生情感桥梁,点亮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燃起创作的火花,并使之越烧越旺,终成燎原之势。我们努力着,期待着!
其他文献
《有余数的除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时,要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并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在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活动中,初步感知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一、突破思维定式,引出有余数除法  1.利用已有经验平均分  老师这儿
教学片段:  1.课始出示课题:运算律。  师:对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有哪些问题想提?  生:什么是运算律?学习运算律有什么用……  师: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其实我们还可以想一想:我们准备怎样去寻找运算中的规律?  生:从运算中找;从实际问题中列算式找……  2.出示情景图,引出两个算式:28+17=45(人),17+28=45(人)。结合情景图分析算理相同后建立等式:28+17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小学教育我们提倡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讨,教育游戏的新概念进入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教育游戏使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新的途径。小学生天性好奇、好玩、好乐,尤其是对游戏情有独钟,教育游戏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新颖活泼的游戏中,既达到了教育知识的目标,又优化了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常用的小学教育游戏的资源,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不同部分做出以下论述。
笔者一次有幸现场观摩了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课上学生多次断句破句的结巴朗读,让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指导,让本该如行云流水般的课堂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课后,贾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了课堂上出现的学生朗读问题。贾老师的博文《老于的忧虑》(“老于”——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中再次提到了这个令前辈们忧心忡忡的问题:“一次和于老的会面交谈,于老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全国95%以上的学生不会读书……”言语间表达了他
【案例背景】  数学六年级下册《利息》的一节县级公开课:教师把讲台扮成存款柜台,事先为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存款凭条,让学生来填写,内容包含户名、存款种类、日期、存款期限、存款方式等。学生由刚开始的紧张,到逐渐地放松,从中建构起了师生心灵上的桥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生活情境,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气氛融洽,师生情感得以交流。  【案例描述】  师:“小明有200元压岁钱,请
新课程非常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校本化、特色化的轨道,已成为各校关注的焦点。我校根据自身现状及特点,确立了以“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认真开展了“行知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课题的探索与研究,促进学校全面综合地发展。  所谓“行知村”就是将学校学生学习、生活所在的区域看做一个模拟村落,学生就是这个行知村的“小村民”,以“
常常想起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情景:寿镜吾老先生,捧着古旧的线装书,斜倚在木椅中,眯缝着眼睛、摇头晃脑地大念“风流倜傥兮……”,相信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刻。的确,语文有动人的诗篇、精美的文章,有悦耳的吟诵、激情的演讲,有得体的表达、通畅的交流……这些内容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快乐的源泉,语文本身就是一条富有诗意和快乐的清溪。  我理想中的语文教学境界应该是快乐的。我想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和接受,课堂上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信心增强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数学课堂充满着生命的灵动与活力。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感与鲜活,课堂“热闹”起来。但是,“热闹”背后是浮躁、是作秀,冷静地观察我们的课堂,出现目前这样的状况,也在情
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知识的积累,更要促进学生体验的丰富,生活的充实,智慧的生成,思想的启迪。因此,数学课堂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世界。  一、调动情趣,让数学课堂成为充满情趣的乐园  小学生的知识大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形成的。而学习兴趣最能使情感激活,它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显著。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精心创设特定的教
作为我国小学课程的主导构成部分,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不仅是因为识字的需要,更是因为语文的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还是以灌输式的教学为主,教学模式比较刻板,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也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为目的的教学,所以教学方法应当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