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之梦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my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殊不知一张张PPT,一个个视频的背后,是对孩子眼睛无形的伤害。请大家调试好投影仪的亮度,不要过亮,也不要过暗;请各学校控制学生一天看屏的时间,避免学生眼睛疲劳。
  台湾作家张晓风在送儿子上学的第一天,向学校发出追问:“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我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人呢?”
  作家的追问,婉转地表达了人们对当今学校教育的担忧与期望。令人尴尬的是,突然面对这个追问,很多教育人竟然无法给予自信的回答。
  我们究竟该给孩子怎样的学校?相对今天学校而言的明天的学校,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的?思考的瞬间,脑海中竟然蹦跳出“巴学园”,来自一本有趣的儿童读物《窗边的小豆豆》中提到的学校,不仅是作者黑柳彻子难以忘怀的一所学校,也是每一个儿童神往的理想国。尽管这所学校在日本东京(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存在了仅仅八年时间。至今,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那段读书期间,班上所有孩子谈起“巴学园”时,眼巴巴的向往之情。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门,它是由两株矮树组成的,树上还长着绿油油的叶子,用小豆豆的话就是“从地上长出来的校门呀”。在巴学园里每个孩子都有一棵自己的树。
  梦之一:未来的学校,环境是自然的。学校变成了植物园、动物园、小菜园、气象园……只要学生想到的,需要的,一切皆有可能成为学生的研究场。在这里,孩子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棵草;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地与花鸟鱼虫对话,可以细心地照看它们;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随时地观察自然之友,了解它们,研究它们,成为彼此的好朋友。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教室,它们是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是小豆豆的电车教室。
  梦之二:未来的学校,教室是童趣的。或被孩子们自己种植的四季花草植物替代或装扮,或被各种神奇的物品所替代。反正,孩子们不在乎教室方不方,大不大,孩子们在乎的,是教室的外形与功能有没有吸引人的魔力,愿意走进去,坐下来。也许,未来干脆没有了叫“教室”的教室,教室原先彼此固定不变的墙壁界线已经去除,可以随着师生教学的需要,自由地组合变化。如果说这个想法有些天马行空,那好吧,未来的学校,教室长什么样,可否先听听孩子的心里话?
  “巴学园”中,每天的课程并没有固定的安排。而是在每天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由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都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们说:“好,就从你自己喜欢的那个题开始作吧!”
  梦之三:未来的学校,课程是生态的。首先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很新鲜,总是基于孩子们的兴趣所在和不足,淡化学科之间的区别,与时俱进,与时代发展对人的要求相匹配。其次表现在课程学习方式很自主,很自由。正如格言所说:“要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体验、发现、感悟的过程。最后表现在课程学习环境是绿色的,有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相同追求的學习共同体,有多元的学习载体:传统的黑板粉笔,现代的互联网+、慕课、翻转课堂……只要有利于孩子们的习得,都是受欢迎的学习场。
  ……
  巴学园是个梦想中的学校,它给现代教育界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理想。要想实现这些理想,关键要有个像“巴学园”那样与众不同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这位小林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这期间校长只是微微笑着问几句:“后来呢?”或者说:“原来是这样的啊!”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烦。正如梅子涵所说:“小林先生在他的教学园地实现了对童年秘密的尊重,非常了不起。”
  如果校长心中有孩子,学校教育有儿童立场,那么,未来学校的建设就先从这些容易疏忽却能做到的地方开始出发吧:
  减少光污染对孩子的伤害。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现在的孩子几乎整节课整节课地对着亮闪闪的屏幕。殊不知一张张PPT,一个个视频的背后,是对孩子眼睛无形的伤害。请大家调试好投影仪的亮度,不要过亮,也不要过暗;请各学校控制学生一天看屏的时间,避免学生眼睛疲劳。
  增加学生户外活动的时间。虽然已经有了“阳光一小时”的硬性规定,但孩子们的户外活动时间仍旧不够。可否打破课堂教学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的传统规定,形成30分钟教学,20分钟休息的新模式?算算看,每天孩子可以至少多出40分钟与自然接触的时间,哪怕躺在操场上看看蓝天白云,闻闻花草香味,和小伙伴聊聊天,换来的身心健康,一定会让我们觉得少上10分钟课,值!
  ……
  一直在谈梦,所以无拘无束,想到哪儿说到哪,有些混乱。但也记着这样一句话:主动性有了,结果肯定会好。
  未来学校,未来不是梦!
其他文献
“大宋的罗敷”这一句引起了我的质疑,在我的记忆中,“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是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的主人公,那么罗敷应该是汉代人,怎么会是“大宋的罗敷”呢?  和许多领导相似,我有一个坏习惯,在检查的时候发现问题总要指出来。这不,我就因为这个坏习惯,导致了一个错误。  一日检查到初二(11)班,发现教室后黑板报有这样一段唯美文字:“梨花是明的戏剧,不再是大唐的贵妇,大宋的罗敷,世间传扬的是
期刊
日子渐暖,河湾中的色彩日益新鲜。从鹅黄不几日便是嫩绿,在惊异于大自然神奇的时候,茂密便装点了蛙声四起的河湾,疯窜的苜蓿,河岸山沟里的绿柳无不宣示着自己的活力。  教师节,于学生来讲,这一天是追思和感恩的日子,于老师来讲是追忆反思、凝气聚力的日子。  在祝福和追忆中很多老师醉了,迷醉于自己桃李天下、满园芬芳。那些乖巧抑或是曾经调皮捣蛋的孩子,今天有所作为,令师者骄傲不已,迷醉,迷醉!  忆往昔,我是
期刊
任何事情,都会应了“今天的事故,到了明天,就是故事”这句话,不着急,不生气,时间和等待是最好的良方。  儿子今天入职,开始他的职业生涯。我在儿子的人生行囊里放上四样宝贝。  一把雨伞。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时常是风说来就来,雨说下就下,身边有把雨伞,就不要担心淋雨、湿身甚至着凉。人生也是如此,想不到的事会突然出现。世界不是你的,你是属于世界的。万变的职场,存在各种可能,如果你没有雨伞,很可能你就会
期刊
老师放手让孩子自己亲自去“体验”有时候比老师的“身教”效果更好,我们做老师的要适当地放手。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这特别强调了教师个人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但是,我以前的一次教育经历让我感觉到还有比“身教”效果更好的一种教育方法——“体验”。  那是十年前,我做县聘教师时的事。我们班有一个叫“峰”的同学,他小平头,高个子,大花眼,脸很白。从外表来看是一个非常听话的好孩
期刊
当年,有人问季羡林老先生:“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如吐火罗文、梵文、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听了疑问,96岁高龄的季羡林肃然答道:“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只问精不精。”的确,真正的大师治学时不问有用无用。因为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自然界、星空和生态的尊重。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哪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  从孩子的语文课本中读到《陶罐和铁罐》,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感触颇深。故
期刊
眼看当下,我们太多的学校在做校园文化,或不惜重金请广告文化公司,或自己绞尽脑汁地去设计,或想方设法地在自身的历史故事中搜寻厚重的积淀。其目的不言而喻:让校园更有文化味,让教师更有归宿感,让学生更有使命感,让校史更有厚重感……  遗憾的是,我们隽永光鲜的文化,学生知之甚少。  曾经非常喜欢一所四星级高中的校训,于是在校园里随便问问学生的理解,竟然有了不可思议的发现:我们很多孩子竟然不知道校训是什么—
期刊
来自西班牙的《关于飞翔的湖泊》是一部具有“身体剧场”概念的戏剧,单看剧尾便知:观众们领到笔,在女主角的白色上衣上随意涂画。用北京剧协秘书长杨乾武的话来说:“这部剧呈现的是当代剧场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戏剧。它突破传统戏剧表演,把摇滚乐、新媒体都用作其中的元素……但演员的舞蹈水平非常专业,一般人又表演不了。”  荷兰的戏剧《斑比系列7》听名字很童话很动漫,表演却很晦涩,没有情节,节奏缓慢,开场了很长一段
期刊
如果我在开行政会的时候直接批评,虽然从道理上来讲,我也没有错,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还可以树立我的所谓威信,因为我确实也是对事不对人,但是可能也会打击他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不利于我以后工作的开展。  “车慢一点,停下来等等红灯,你能看到每个路口的风景;队伍慢一点,与陌生人攀谈,你有机会邂逅意外的际遇;饭慢一点,多一道烹饪工序,你会尝到垂涎欲滴的大餐。”这是网络上的一首小诗,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现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