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中,难免有厄运和挫折横亘在各个关口,勇者和庸者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会向苦难低头。被高压电流斩断双臂的王争面对厄运,没有哭泣,他用坚韧和不屈的精神为自己重塑了一双飞翔的翅膀,穿越生活中的风雨,飞到大洋彼岸……
天使折翅,失去手臂还有双脚
今年27岁的王争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童年是美好的,身体健康的他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像个快乐天使。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却折断了他飞翔的翅膀。
1991年4月30日下午,10岁的小王争放学后到妈妈厂里玩。活泼好动的他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溜进了忘记上锁的高压变电室,爬上变压器下的台阶去捡一根废旧灯管,小手不幸触到了高压电线……
看到儿子那双被电流烧黑的手,妈妈当场晕倒在地。随后,母子俩立即被人送到医院抢救,当天深夜又转到上海一家医院。专家们合力为王争做手术,虽然保住了性命,他却永远失去了双臂,被认定为一级残疾。面对厄运,王争父母感觉有如天崩地裂,他们抱在一起,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从上海出院回家后,失去双臂的王争感觉到生活处处不便。走路时稍不小心就会跌倒,起身下床时还经常摔到地上,因为正常人在身体失去平衡时,可以伸出手抓住东西,而王争只能任由自己重重地摔在地上。有时,他甚至躺在地上绝望地想,自己这一生就这样废了。
为了让孩子恢复生活下去的信心,爸爸安慰他说:“别担心,以后科学发达了,就给你装上和原来一模一样的手臂!”还买来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字一句地读给他听,希望他能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坚强。
为了能够生活自理,王争开始苦练本领。他决定让双脚代替双手。刚开始练习用脚给自己洗脸时,脸没洗干净,水却泼了一身;刷牙时,牙刷放不到嘴里,牙膏却涂了一脸;穿衣服,脑袋经常从袖口钻出;吃饭时,撒在桌上的饭粒比送进嘴里的还多……妈妈看着不忍心,要帮忙,却被王争拒绝了。
此外,他还自觉地练习平衡,每天像个舞蹈演员一样压腿,并锻炼脚趾的控制力,要让10个脚趾和别人的10个手指一样灵活。10岁孩子的骨骼韧带已经长成,当身体压向双腿时,会产生一种撕裂的疼痛,但他每天都强迫自己在这种痛楚中站上几个小时。后来,王争终于能自由地奔跑并不再摔跤,还拥有了一双足够柔韧的腿脚帮助他洗脸、刷牙、吃饭、穿衣,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了。
父母决定把儿子当普通人看待,就把王争送回原来的班级上学。为了不让他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他们没让孩子留级,并教王争练习用嘴和脚趾写字,规定每天用嘴写200个毛笔字。一开始王争很不习惯,口水经常打湿作业本,字也写得东倒西歪,而且由于每天咬笔练字,眼睛离纸面很近,2.0的视力很快变成了200度近视。整整用了5年时间,王争终于能用嘴写一笔漂亮的字了,家里的笔杆上都留下了他深深的牙印。
王争说,在出事之前,他是一名很少被老师提起的不起眼的学生,但重回学校后,老师总是让他回答问题,还把他写得并不算特别好的作文当作范文朗读。同学们也没把他当作另类,从不取笑他趴着用嘴写字的样子,下课后就找他一起玩。他对生活的信心,就在这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一点点重新塑造了起来。
一次郊游,王争被老师任命为队长,这个小官在王争看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于是他干劲十足地给大家一一分配任务。为了选择安全合适的场所,王争下课后一个人跑去“踩点”不下10次,好几次摔倒在泥潭里,挣扎半天才爬起来。这些看似随意的鼓励让王争欣喜和骄傲不已。从此,他不再把自己当成一名残疾人,并告诉自己“我能做得比别人好”。
坚韧飞翔,浙大里的一道最美风景
2001年王争参加了高考,其考试成绩远远高出浙江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由于体检不合格,他的档案被挂了起来。“我不甘心孩子被大学拒之门外,多次找到省、市残联和高招办,并先后多次到浙大请求学校录取王争。”王争父亲的奔波和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有一天,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看到了王争的材料。在给校长的信中,王争动情地写道:“对我们残疾人最好的帮助,就是给我们平等的机会。希望社会能创造一个舞台,让我们做普通人!”感动之余,潘校长破格录取了他。
王争初进大学时,同学们见他是失去双臂的残疾人,都想尽力去帮助他。与王争同居一室的3名室友更是表现出了爱心。可让他们惊讶的是,入学几天后,王争的床头竟多了一台电脑,键盘放到书桌下,边上还放了一盏台灯。“这是要干什么呀,难道王争还能玩电脑?”室友们满腹疑惑。当晚,震撼人心的一幕出现了,只见王争脱掉鞋袜,抬脚拧亮台灯,坐到椅子上用双脚娴熟地敲打起键盘。查资料、逛论坛、发帖子、处理邮件……小伙子样样精通,他灵巧的十趾上下翻飞,打字速度丝毫不逊色于身体健全的电脑高手!
见室友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王争微笑着说:“我是高中时开始接触电脑的,很快就学会了用脚上网。”说话间,桌上的手机响了。王争熟练地低头从桌上叼起一支笔,用笔尖按下接听键,伏身趴在桌子上,很快用肩膀和下巴夹起手机接听起了电话。接完电话,他嘴咬着笔,用笔尖发起了短信,速度不比常人慢。随后他咬着笔在本子上记下几行英文,字迹非常优美。看到这里,3名室友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并赞叹说:“王争,你真是好样的!”
时间一长同学们才发现,王争的本领还多着呢。洗漱时,他可以单腿伫立,用另一只脚挤牙膏,然后用脚趾夹起牙刷刷牙;他用嘴咬笔创作书法作品,先后多次获得省市级大奖;他还可以独自购物,与普通人不同的是,王争会事先把钱放到挎包里,需要什么给店员说清楚,对方从他的包里取了钱,再把所购物品帮他装进去,然后把挎包搭在王争的肩膀上。
每天清晨和傍晚,学校操场上总会出现一个帅气的男生,和别的同学一样朝气蓬勃地奔跑着,一圈又一圈,似乎不知疲惫。每当在操场上看到王争那空荡荡的衣袖和不屈的身影,同学们心痛之余,不由对他肃然起敬。一位女同学甚至感叹说,在她眼里,王争就是浙大校园内最美的一道风景。因为他象征着阳光和坚强。
王争不仅什么都自己动手做,生活上完全能够自理,而且为人也特别热心,尤其在学习方面,他成了同学们的榜样和义务辅导员。一位来自山西的新生家境贫寒,学习成绩又很差。最要命的是,入学不久他还迷上了网络游戏,根本无心学习。了解情况后,王争就先和他交朋友,然后循循善诱地引导这名同学步入正轨,并从生活上接济他。在王争的帮助下,这名同学的学习成绩提升很快,半年后就成了班里的优等生。“我当时真的很颓废,正处于堕落、学坏的边缘,是他拯救了我。一个断了双臂的残疾人都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地生活,自己有什么理由消沉呢。醒悟后我突然感到很羞愧。”如今已大学毕 业,在太原一家日资企业工作的这位山西同学,谈到王争时仍心存感激。
事实上,作为一个没有手臂的人,王争也有他的难言之隐。小伙子调侃说,自己一年里最怕“两天”——雨天和冬天。由于无法撑伞,下雨天他一般都不外出,如果出去就只能冒雨走快些。见一个无臂的年轻人淋着雨走在街上,会有许多好心人主动把伞伸到王争的头上,为他撑起一块温暖的天。“也不好意思老麻烦别人给我打伞呀,所以没急事的话,雨天就尽量不出门。”
最令王争感到痛苦的是冬天,因为一到冬季,他的双脚就会因长期裸露在寒冷的空气里而长满冻疮。“刷牙、洗脸这些简单的事情都没什么,但是用电脑和洗衣服比较麻烦。以前冬天打字只能把袜子脱了,大冬天光着脚敲键盘,现在有了时髦的五趾袜就好多了。”
对他而言,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冬天洗衣服。王争说,把脚浸到水里的感觉不是冰冷,而是刺骨的痛。这还不算什么,难受的是每洗完一次衣服,次日脚上定会在旧冻疮的缝隙里再长出一颗颗新的冻疮,又红又肿。一个冬天下来,两只脚就镶上了一圈红边。开春天气变暖了,冻疮又发涨发瘁,他没办法挠,只能在地上跺跺脚缓解一下这种非人的折磨。
凭借一种固守着理想穿风过雨的坚韧意志,本科4年,王争取得了一连串数不清的荣誉:被评为宁波市“十佳”青年,获得了全国宋庆龄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浙江省大学生自强奖学金一等奖,以及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大四毕业的时候,在学院团支书的邀请下,王争参加了毕业晚会演出。他在台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大学4年的成长故事。就在他要鞠躬下台时,安静的会场忽然传来同班同学们的齐声高呼:王争,你是我们班的骄傲!那一瞬间,王争有点愕然,随之而来的却是巨大的感动,继而泪光闪烁。
越洋演讲,无臂博士感动英国
2006年秋天,王争以优异成绩成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生。此时的王争就像破雾而出的太阳,开始淋漓尽致地展露光芒。他的一篇篇学术论文接连被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称赞。在浙江大学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颁发前,在参选名单中,王争的名字排在了第一位。
获得竺可桢奖学金,需要参选同学现场答辩,而最终的获奖者,将有幸被载入校史。当天,穿着整洁的王争步入答辩会场时,并没有引起评委们的特别关注,只觉得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普通小伙子。然而,当他坐下来的同时侧身将书包甩到桌上,并用嘴取出材料和钢笔后,评委们不由愣了:原来这是一名双臂残疾的学生。大家急切地想看到这个无臂博士的学术答辩,以及他的综合水平,于是指定他第一个发言。结果,王争的发言思路清晰、见解独到,他在经济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听到最后,许多评委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知道,一个失去双臂的人能达到这个研究水平,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一定会比健全人多几倍!于是,王争成了浙大第一个获得竺可桢奖学金的经济学博士生。
2008年3月初,王争应邀到英国著名的诺丁汉大学演讲,并参加一个经济领域的学术交流会,校方还让他在会场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其间,最令大洋彼岸的人们感到震撼的,是王争那一段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话。
演讲即将结束时,异国学子们希望从这位无臂博士身上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他们的提问异常踊跃。其中一名英国女硕士问王争: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王争迟疑了一下,继而向大家道出了埋藏在心底很多年的愿望。他说,我多么希望像你们一样,拥有一双健康有力的手。如果我有一双手,我会用它为我的妈妈洗洗碗,她为我这个身体有缺陷的儿子操碎了心,而我什么也帮不了她;如果我有一双手,我会用它为爸爸捶捶背,为了支撑这个苦难的家,不到50岁的他已经累得弯腰驼背,像个年迈的老头,而我连帮他捶背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我有一双手。我会用它替自己揉揉眼睛,每次看书写字累了,眼皮又沉又涩,我却连为自己揉揉眼睛这点小事都做不到。我失去了双手,很多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对我来说却难比登天,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有一双健全的手臂,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只要愿意,什么事情你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完成!听完这番话,现场的诺丁汉大学师生们无不泪流满面,继而他们才醒悟过来似的,用自己有力的双手拼命为王争鼓掌。
第二天,伦敦《每日邮报》刊发了王争的演讲内容。这位无臂博士的感人事迹,迅速在大洋彼岸传播开来,人们无不被他的乐观坚强和积极向上所感动。尤其是许多英国年轻人,想方设法打听到王争的Email地址给他发邮件,同他交流。一位伦敦大学生说,有多少人在感叹人生苦闷,有多少人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一蹶不振,又有多少人在为自己的小伤小痛而大声呻吟。但比起王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埋怨生活呢!
王争经常说,即使生活中有一万个理由让你哭,你也有一万零一个理由让自己笑。这位无臂博士用自己闪光的青春证明,他做到了!
(责编:弘微)
天使折翅,失去手臂还有双脚
今年27岁的王争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童年是美好的,身体健康的他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像个快乐天使。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却折断了他飞翔的翅膀。
1991年4月30日下午,10岁的小王争放学后到妈妈厂里玩。活泼好动的他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溜进了忘记上锁的高压变电室,爬上变压器下的台阶去捡一根废旧灯管,小手不幸触到了高压电线……
看到儿子那双被电流烧黑的手,妈妈当场晕倒在地。随后,母子俩立即被人送到医院抢救,当天深夜又转到上海一家医院。专家们合力为王争做手术,虽然保住了性命,他却永远失去了双臂,被认定为一级残疾。面对厄运,王争父母感觉有如天崩地裂,他们抱在一起,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从上海出院回家后,失去双臂的王争感觉到生活处处不便。走路时稍不小心就会跌倒,起身下床时还经常摔到地上,因为正常人在身体失去平衡时,可以伸出手抓住东西,而王争只能任由自己重重地摔在地上。有时,他甚至躺在地上绝望地想,自己这一生就这样废了。
为了让孩子恢复生活下去的信心,爸爸安慰他说:“别担心,以后科学发达了,就给你装上和原来一模一样的手臂!”还买来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字一句地读给他听,希望他能像保尔·柯察金一样坚强。
为了能够生活自理,王争开始苦练本领。他决定让双脚代替双手。刚开始练习用脚给自己洗脸时,脸没洗干净,水却泼了一身;刷牙时,牙刷放不到嘴里,牙膏却涂了一脸;穿衣服,脑袋经常从袖口钻出;吃饭时,撒在桌上的饭粒比送进嘴里的还多……妈妈看着不忍心,要帮忙,却被王争拒绝了。
此外,他还自觉地练习平衡,每天像个舞蹈演员一样压腿,并锻炼脚趾的控制力,要让10个脚趾和别人的10个手指一样灵活。10岁孩子的骨骼韧带已经长成,当身体压向双腿时,会产生一种撕裂的疼痛,但他每天都强迫自己在这种痛楚中站上几个小时。后来,王争终于能自由地奔跑并不再摔跤,还拥有了一双足够柔韧的腿脚帮助他洗脸、刷牙、吃饭、穿衣,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了。
父母决定把儿子当普通人看待,就把王争送回原来的班级上学。为了不让他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他们没让孩子留级,并教王争练习用嘴和脚趾写字,规定每天用嘴写200个毛笔字。一开始王争很不习惯,口水经常打湿作业本,字也写得东倒西歪,而且由于每天咬笔练字,眼睛离纸面很近,2.0的视力很快变成了200度近视。整整用了5年时间,王争终于能用嘴写一笔漂亮的字了,家里的笔杆上都留下了他深深的牙印。
王争说,在出事之前,他是一名很少被老师提起的不起眼的学生,但重回学校后,老师总是让他回答问题,还把他写得并不算特别好的作文当作范文朗读。同学们也没把他当作另类,从不取笑他趴着用嘴写字的样子,下课后就找他一起玩。他对生活的信心,就在这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一点点重新塑造了起来。
一次郊游,王争被老师任命为队长,这个小官在王争看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于是他干劲十足地给大家一一分配任务。为了选择安全合适的场所,王争下课后一个人跑去“踩点”不下10次,好几次摔倒在泥潭里,挣扎半天才爬起来。这些看似随意的鼓励让王争欣喜和骄傲不已。从此,他不再把自己当成一名残疾人,并告诉自己“我能做得比别人好”。
坚韧飞翔,浙大里的一道最美风景
2001年王争参加了高考,其考试成绩远远高出浙江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由于体检不合格,他的档案被挂了起来。“我不甘心孩子被大学拒之门外,多次找到省、市残联和高招办,并先后多次到浙大请求学校录取王争。”王争父亲的奔波和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有一天,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看到了王争的材料。在给校长的信中,王争动情地写道:“对我们残疾人最好的帮助,就是给我们平等的机会。希望社会能创造一个舞台,让我们做普通人!”感动之余,潘校长破格录取了他。
王争初进大学时,同学们见他是失去双臂的残疾人,都想尽力去帮助他。与王争同居一室的3名室友更是表现出了爱心。可让他们惊讶的是,入学几天后,王争的床头竟多了一台电脑,键盘放到书桌下,边上还放了一盏台灯。“这是要干什么呀,难道王争还能玩电脑?”室友们满腹疑惑。当晚,震撼人心的一幕出现了,只见王争脱掉鞋袜,抬脚拧亮台灯,坐到椅子上用双脚娴熟地敲打起键盘。查资料、逛论坛、发帖子、处理邮件……小伙子样样精通,他灵巧的十趾上下翻飞,打字速度丝毫不逊色于身体健全的电脑高手!
见室友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王争微笑着说:“我是高中时开始接触电脑的,很快就学会了用脚上网。”说话间,桌上的手机响了。王争熟练地低头从桌上叼起一支笔,用笔尖按下接听键,伏身趴在桌子上,很快用肩膀和下巴夹起手机接听起了电话。接完电话,他嘴咬着笔,用笔尖发起了短信,速度不比常人慢。随后他咬着笔在本子上记下几行英文,字迹非常优美。看到这里,3名室友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并赞叹说:“王争,你真是好样的!”
时间一长同学们才发现,王争的本领还多着呢。洗漱时,他可以单腿伫立,用另一只脚挤牙膏,然后用脚趾夹起牙刷刷牙;他用嘴咬笔创作书法作品,先后多次获得省市级大奖;他还可以独自购物,与普通人不同的是,王争会事先把钱放到挎包里,需要什么给店员说清楚,对方从他的包里取了钱,再把所购物品帮他装进去,然后把挎包搭在王争的肩膀上。
每天清晨和傍晚,学校操场上总会出现一个帅气的男生,和别的同学一样朝气蓬勃地奔跑着,一圈又一圈,似乎不知疲惫。每当在操场上看到王争那空荡荡的衣袖和不屈的身影,同学们心痛之余,不由对他肃然起敬。一位女同学甚至感叹说,在她眼里,王争就是浙大校园内最美的一道风景。因为他象征着阳光和坚强。
王争不仅什么都自己动手做,生活上完全能够自理,而且为人也特别热心,尤其在学习方面,他成了同学们的榜样和义务辅导员。一位来自山西的新生家境贫寒,学习成绩又很差。最要命的是,入学不久他还迷上了网络游戏,根本无心学习。了解情况后,王争就先和他交朋友,然后循循善诱地引导这名同学步入正轨,并从生活上接济他。在王争的帮助下,这名同学的学习成绩提升很快,半年后就成了班里的优等生。“我当时真的很颓废,正处于堕落、学坏的边缘,是他拯救了我。一个断了双臂的残疾人都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地生活,自己有什么理由消沉呢。醒悟后我突然感到很羞愧。”如今已大学毕 业,在太原一家日资企业工作的这位山西同学,谈到王争时仍心存感激。
事实上,作为一个没有手臂的人,王争也有他的难言之隐。小伙子调侃说,自己一年里最怕“两天”——雨天和冬天。由于无法撑伞,下雨天他一般都不外出,如果出去就只能冒雨走快些。见一个无臂的年轻人淋着雨走在街上,会有许多好心人主动把伞伸到王争的头上,为他撑起一块温暖的天。“也不好意思老麻烦别人给我打伞呀,所以没急事的话,雨天就尽量不出门。”
最令王争感到痛苦的是冬天,因为一到冬季,他的双脚就会因长期裸露在寒冷的空气里而长满冻疮。“刷牙、洗脸这些简单的事情都没什么,但是用电脑和洗衣服比较麻烦。以前冬天打字只能把袜子脱了,大冬天光着脚敲键盘,现在有了时髦的五趾袜就好多了。”
对他而言,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冬天洗衣服。王争说,把脚浸到水里的感觉不是冰冷,而是刺骨的痛。这还不算什么,难受的是每洗完一次衣服,次日脚上定会在旧冻疮的缝隙里再长出一颗颗新的冻疮,又红又肿。一个冬天下来,两只脚就镶上了一圈红边。开春天气变暖了,冻疮又发涨发瘁,他没办法挠,只能在地上跺跺脚缓解一下这种非人的折磨。
凭借一种固守着理想穿风过雨的坚韧意志,本科4年,王争取得了一连串数不清的荣誉:被评为宁波市“十佳”青年,获得了全国宋庆龄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浙江省大学生自强奖学金一等奖,以及浙江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大四毕业的时候,在学院团支书的邀请下,王争参加了毕业晚会演出。他在台上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大学4年的成长故事。就在他要鞠躬下台时,安静的会场忽然传来同班同学们的齐声高呼:王争,你是我们班的骄傲!那一瞬间,王争有点愕然,随之而来的却是巨大的感动,继而泪光闪烁。
越洋演讲,无臂博士感动英国
2006年秋天,王争以优异成绩成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生。此时的王争就像破雾而出的太阳,开始淋漓尽致地展露光芒。他的一篇篇学术论文接连被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称赞。在浙江大学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颁发前,在参选名单中,王争的名字排在了第一位。
获得竺可桢奖学金,需要参选同学现场答辩,而最终的获奖者,将有幸被载入校史。当天,穿着整洁的王争步入答辩会场时,并没有引起评委们的特别关注,只觉得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普通小伙子。然而,当他坐下来的同时侧身将书包甩到桌上,并用嘴取出材料和钢笔后,评委们不由愣了:原来这是一名双臂残疾的学生。大家急切地想看到这个无臂博士的学术答辩,以及他的综合水平,于是指定他第一个发言。结果,王争的发言思路清晰、见解独到,他在经济研究领域有着很高的造诣。听到最后,许多评委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知道,一个失去双臂的人能达到这个研究水平,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一定会比健全人多几倍!于是,王争成了浙大第一个获得竺可桢奖学金的经济学博士生。
2008年3月初,王争应邀到英国著名的诺丁汉大学演讲,并参加一个经济领域的学术交流会,校方还让他在会场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其间,最令大洋彼岸的人们感到震撼的,是王争那一段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话。
演讲即将结束时,异国学子们希望从这位无臂博士身上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他们的提问异常踊跃。其中一名英国女硕士问王争: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王争迟疑了一下,继而向大家道出了埋藏在心底很多年的愿望。他说,我多么希望像你们一样,拥有一双健康有力的手。如果我有一双手,我会用它为我的妈妈洗洗碗,她为我这个身体有缺陷的儿子操碎了心,而我什么也帮不了她;如果我有一双手,我会用它为爸爸捶捶背,为了支撑这个苦难的家,不到50岁的他已经累得弯腰驼背,像个年迈的老头,而我连帮他捶背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我有一双手。我会用它替自己揉揉眼睛,每次看书写字累了,眼皮又沉又涩,我却连为自己揉揉眼睛这点小事都做不到。我失去了双手,很多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对我来说却难比登天,这是我最大的遗憾。有一双健全的手臂,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只要愿意,什么事情你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完成!听完这番话,现场的诺丁汉大学师生们无不泪流满面,继而他们才醒悟过来似的,用自己有力的双手拼命为王争鼓掌。
第二天,伦敦《每日邮报》刊发了王争的演讲内容。这位无臂博士的感人事迹,迅速在大洋彼岸传播开来,人们无不被他的乐观坚强和积极向上所感动。尤其是许多英国年轻人,想方设法打听到王争的Email地址给他发邮件,同他交流。一位伦敦大学生说,有多少人在感叹人生苦闷,有多少人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一蹶不振,又有多少人在为自己的小伤小痛而大声呻吟。但比起王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埋怨生活呢!
王争经常说,即使生活中有一万个理由让你哭,你也有一万零一个理由让自己笑。这位无臂博士用自己闪光的青春证明,他做到了!
(责编: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