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hwa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书有感》这首七绝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哲理诗”的代表之作。诗人观书有感,借物喻人,用源源不断的活水使得方塘清澈如许作喻,告诉我们要想心智变得更加开阔,更加敏锐,也需要不断地读书思考,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全诗通俗易懂,却寓意深刻。
  在一次校级教学研讨活动中,某青年教师执教了这首古诗,课堂上师生思维活跃,对答如流,和谐互动,热热闹闹。但课后一走访,却发现浮华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来自于学生方面的,但更主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原因。
  
  [案例1]
  
  师:(出示生字词:鉴、徘徊、渠、如许、为)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生:(小手林立)鉴:镜子;徘徊:来回移动;渠:代词,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指方塘;如许:这么;为:因为。
  师:扫清了古诗中“拦路虎”之后,你能说说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美景吗?
  生: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全被它映照出来。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么清澈?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师: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在诗句的字面上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生:《观书有感》这首诗写的是池塘里的水,可是却用了“观书有感”作题目,这是因为作者是以水塘作比喻,正如源源不断的活水能够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能使人睿智。
  
  [反思]
  
  听课时,我不由得暗暗惊异:学生的思维竟会如此的敏捷,真是口若悬河,出口成章,其语言表述的准确性、规范性,堪比教学参考用书。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课后我走访了几位发言的学生:“你们的回答为什么会这么精炼、规范、准确呢?”孩子们的童言无忌让我更为吃惊:“我们是照着《课课通》上读的。”深入调查后发现: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拥有一本或多本自己的“学习参考”,如《课课通》、《小学语文知识点速查手册》、《好词好句好段》等。以《课课通》为例,就有延边大学出版社、江苏少儿出版社等多种版本,内容分“目标直通车”、“背景资料包”、“字词百花园”、“句段风景线”、“篇章剖析苑”、“习题导航台”、“知识百宝箱”、“美文感悟亭”等,真是应有尽有,将课文学习重难点一网打尽。于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学生“学参在手,万事不愁”,将《课课通》上的标准答案抄在自己的书后习题上,只等阅读、作文时照本宣科、移花接木。
  是谁造成了如此规模化、标准化、格式化的“语言生产”?是谁让学生说了这么多言不由衷的“正确的废话”?是谁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临时仓库”和“搬运工”?
  “如果我们的教学使学生言不由衷,丧失自我,这样的课堂即使再热闹、再有声势,又有何意义?”名师的话一针见血、振聋发聩,“只有从研究学生的情感人手,从他们的认知发展区出发,扎实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读出个性化的感悟来,最终学会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秉着“学生已经会的不需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必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能讲”的原则,笔者在探寻语文教学遭遇学生“学习参考”时的应对策略。
  
  [案例2]
  
  
  (一)以塘为鉴,赏“天光云影”
  (自由朗读古诗之后,出示“鉴”字篆书和“吴王夫差鉴”图片)
  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有一件造型活泼的青铜器—吴王夫差鉴,这是春秋末期吴王夫差选用上等青铜为自己制作的一件御用之物。看看“鉴”的篆书写法和“吴王夫差鉴”图片,猜一猜这个“鉴”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像是放在架子上的洗脸盆,盆中的一横好像是水放满了。
  生:右上方好像是一个人在洗脸。
  生:左边还站着一个大臣(师插话:不是大臣,是臣服于君王的奴仆),正在服侍吴王。
  生:因为“鉴”是用青铜做的。所以,篆字左边又加了个“金”字旁。
  师:铜鉴因为可以盛水洗脸,所以古人就把它盛满水当镜子使用了。有人说,绝世美女西施也曾用这个“鉴”照过她那“沉鱼落雁”的美貌呢!再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中的“鉴”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生:半亩方塘。
  师:(出示插图)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从这面镜子里又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生:阳光和煦,春色迷人,微风吹来,水面泛起了层层涟漪,天光、云影倒映在水中,来回飘动。
  生: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河水特别清澈,连我下巴上的胡须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不由得哼起了快乐的小曲,和水中的我一起在池塘边徘徊。
  师:“徘徊”两个字都是双人旁,“我”看见天光哥和云影妹在池塘里徘徊,心情怎样?谁来读出这种心情?
  (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一步步读出诗的节奏、情趣、韵味来)
  
  (二)以诗为鉴,探“源头活水”
  师:问渠那得清如许?
  生: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出示名句)《吕氏春秋》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生:水流动个不停,池塘才不会腐臭。我家屋后的小河,就因为没有活水补充,都已经变臭了。
  生:天光云影在池塘里“徘徊”,就可以看出是有活水在源源不断地流进。
  师:真会思考,但仅仅知道这一点还远远不够。朱熹是个大教育家,他是想通过这首简单的七绝来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才以“观书有感”为题。那么,“读书”与“池水”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生:池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想变得越来越聪明,也需要不断地读书、学习。
  师:孔子曰:、“温故而知新”为了深刻理解朱熹讲述的这个道理,我们先来温习他的另一首“哲理诗”—《春日》。
  生:(齐背)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800多年前,朱熹到泗水之滨,追“寻”的不仅仅是“芳”与“景”,更是为了追“寻”孔圣人的足迹。因为2500年前,大教育家孔子曾在泗水河边弦歌讲学,教授弟子。“泗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发祥地,圣地之源。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主张、伦理道德等都让朱熹深深敬仰,这是朱子思想的“源头活水”啊!你们都会背哪些孔子有关学习的名言呢?
  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生: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朱熹追寻这些“源头活水”,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小学》与《童蒙须知》两部教材,并教育我们:“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否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三)以人为鉴,捂“读书修身”
  师:朱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还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很多思想都成为了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这与他一生的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需要一面镜子。其实,朱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面“镜子”,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人为鉴,可明得 失。”你从朱熹这面镜子中,借鉴到什么呢?请动笔写下你的真实感受。
  生:我还读过朱熹的《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春去秋来,时光如水般一去不复返,必须要珍惜现在美好的光阴,好好读书。
  生:池塘有了源头活水,便会清澈如许。我也要向朱老夫子学习,不断补充“源头活水”,让大脑变得聪明起来,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将来报效祖国。
  生:朱熹那么大的学问还在每天勤奋读书,我也不能骄傲自满,一个勤学、好问、多思的人,才能适应这瞬息万变的社会。否则,只怕“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读书是这样,修身也是这样。一个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使自己的心胸变得比天空和海洋还要宽广的人,才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这是老师读这首诗后的另一点感受。让我们为做一个文化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努力读书吧!
  师:推荐阅读朱熹的另一首《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想一想,你从这首诗中又将获得怎样的启迪呢?
  
  [反思]
  
  面对“学习参考”规模化、标准化、格式化的“语言生产”和“精神侵略”,是“堵”还是“导”?笔者认为这个问题颇具探讨价值。使用得好,“学习参考”是一根“杖藜”,可以“扶我过桥东”;用得不当,它将变为一根“魔杖”,让我们的学生时时“借鉴”,处处“参考”,唯“学参”是从,最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既不“一棒子打死”,又切忌让学生一味地“拿来主义”。
  关键是教师要不断补充教学的“源头活水”,切实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水平。《观书有感》这首古诗浅显易懂,但寓意深刻。如果教师缺少对文本的细致解读,设计的问题过浅或过深,又怎能引导学生去聆听古诗文字背后传来的声音,和既是诗人更是教育家的朱熹进行心灵对话呢?
  特级教师祝禧说:“语文教学要体现对学生的终极关怀,彰显生命的智慧,要把文化的种子撒向孩子的心灵。”
  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王崧舟老师说:“一味‘忙读’,最终只会‘盲读’。文本要细读,要在开满鲜花的语言之途徘徊,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
  还有朱子及其追溯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道德修养等,这些都是我备课时的?源头活水”。反复诵读古诗之后,脑海灵光闪现,“鉴”字就像一面明镜一样开启了我的教学智慧,接下来的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本课教学,学生的《课课通》等参考书自始至终都没有用武之地。在我一步步精心引导下,师生以塘为鉴,以诗为鉴,以人为鉴,或赏“天光云影”之景,或探“源头活水”之幽,或悟“读书修身”之理。在诵读、感悟、写作等语文实践之中,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之中,孩子们跨越时空,追溯朱子、孔子的教育足迹,与文化名人进行心灵对话,获得读书教益和人生启发。我坚信,语文教学中有了这样的文化浸润意识和文本解读维度,引导学生“思必己得”、“词必己出”当不是一件难事。
  孩子们的“学习参考”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全是冬虫夏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创造性地使用。这就需要教师开启教育的“源头活水”,在长期的实践、阅读、反思、积累中增长我们的教育智慧。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的教育之路才会睿智飞扬,教学之泉才会永不枯竭。
  管中窥豹,偏颇难免。抛砖引玉,鉴往知来。
  
  (责任编辑:符洁)
其他文献
①  林晗熙喜欢自己吧。夕安这样想着。  不然他怎么总是在上课时转过身往这边看呢?  不然他怎么会在她跑完800米练习时笑着递过来一瓶水呢?  不然他怎么会在老师点到她的名字时条件反射抬起头来,与点到别的同学的反应完全不同呢?  太明显了啊。  ②  只可惜,她大概不會喜欢他。  嗯……虽然他长得是挺好看的,性格也很好,待人有礼貌,与她的身高差也很合适。但怎么说呢?某些习惯与细节在他不自知的情况下
我的妹妹“死”了。  取而代之的,不过是一个老同学。  我们之间的感情终究敌不过物质和等级。  她叫嘟嘟,认识她是我初二那年,她从外地转学过来。  我们那个学校风气很差,而我,是整个年级里的尖子生。  班里的尖子生有两个,一个是我,另外一个是常年和我较劲的女生。一山难容二虎,我们俩自然是玩不来的。  但因为成绩好,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又看不上眼,所以成绩还算不错的嘟嘟的到来,着实让我在绝望中看到一
很多人都在怀念高中的美好,然而我读高中时却日日夜夜地渴望逃离学校。那时的我,胆怯怕生,恐惧社交,害怕受到伤害,也怕自己会给别人带来不愉快。  我的抑郁像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高三的某天中午,我在食堂里吃饭时听见身旁坐着的女生对另一个女生讲着她们班那个重度抑郁症的同学如何如何。我不希望自己因为抑郁而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议论对象,我担心别人对我过度揣度。  如今回想,无数个失眠的夜晚,无数个头疼到揉太阳穴
关键词: 专利质量; 机器学习; 区块链; 专利质量分析; 分类预测  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大部分围绕着科技展开,科技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而专利是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专利中蕴含着丰富的技术、法律和经济信息,能引领国家的创新发展。自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争端多在专利领域角逐,尤其高科技企业华为屡屡遭美国打压,究其原因就是华为拥有许多核心专利,美国绕不开华为高质量的核心专利的布局。专利已经成
语文于我而言,是一本永远翻不烂的书,它不仅是我学习母语的开端,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充满缤纷的色彩,值得我慢慢品味。  回忆翩跹在时光中,夜晚的群星陪伴在一轮皓月的旁边,儿时的我轻轻倚在母亲的怀里,看着母亲手中的《唐诗三百首》,听着母亲一字一句地教我读诗。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是我学习的第一首诗。母亲告诉我,这是春天的故事,我不禁浮想联翩:初春,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照射在江山上,染红了山河
摘要:准确把握供方、消费者及政府等关联主体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过程中的利益诉求及相互关系,有利于看清问题的经济学本质。基于三者不同的成本收益特征,通过动态博弈策略分析方法,分析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行为及其动力和时机选择问题。结果表明:是否应该实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以及以哪种方式产业化并不是由单个经济主体决定的,而是供方、消费者和政府3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刚性的责任行政机制及涉及转基因作物安全的民间组织
发表文章:《谢谢你,我的小怪兽》《愿时光暂缓,愿故人不散》《万里挑一是你》《那些你很冒险的梦》《亲爱的怪老头》《怪女孩》《在黑暗中人人缄默不言》《他们不谙世事,我们于心有愧》《嘿,那个不知名的小姐姐》《塑料姐妹花,早晚要分家》《嘀,您有一份宝藏请签收》《谁还不是个小公主咋地!》《对不起,谢谢你》  与大多数父母忙于工作的孩子一样,愿歌是在老一辈人的陪伴下长大的,直到四年级时才回到父母身边生活。  
摘 要:质量分析是一项常规教学工作,也应该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教师应该基于互联网阅卷大数据,甄别与选择差异性明显的数据,根据试题测量维度对数据进行归类,挖掘数据隐含的归因,找准教学行为优化的落脚点,用跟踪评价佐证提升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通过数据优化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网络阅卷;大数据;质量分析;教学行为  阶段性检测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一种手段。互联网技术辅助下,网络阅卷已被
沙盘中有一座孤零零的城堡,有一個悬起的吊桥,有紧闭的窗。  妈妈一脸茫然和困惑:“曾经,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的宝宝,怎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初中二年级的她,已完全没有学习的愿望。原来只是不写作业不听课,现在已经干脆不再去学校,而家长已经无计可施。  妈妈是个非常理性的人,她严格地划分了孩子的生命线。没上学前应该是快乐的,上学了就意味着“长大”,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责任就是要有好成绩,好的成绩意
仅仅是因为害羞吗?  心理社团课上,F同学再一次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了别的同学,这次的原因是嗓子不舒服。  看着F涨红的脸和紧握的手,职业敏感提醒我有问题,但还是说:“好的,下次你记得把机会还给人家就行!”下课后,我约了F到我的咨询室。  下午第四节课F如约而至,如我所料,嗓子不舒服只是挡箭牌。F因为小学时上台紧张忘词出糗的痛苦经验,之后回避一切上台的机会。从此,上课回答问题、在小组发表观点、和不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