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仅仅是因为害羞吗?
心理社团课上,F同学再一次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了别的同学,这次的原因是嗓子不舒服。
看着F涨红的脸和紧握的手,职业敏感提醒我有问题,但还是说:“好的,下次你记得把机会还给人家就行!”下课后,我约了F到我的咨询室。
下午第四节课F如约而至,如我所料,嗓子不舒服只是挡箭牌。F因为小学时上台紧张忘词出糗的痛苦经验,之后回避一切上台的机会。从此,上课回答问题、在小组发表观点、和不熟悉的同学说笑、结交新朋友等都让她非常的焦虑,她觉得别人一定会笑话她,但只要离开这样的场景就没事,与熟识的人日常交流问题不大。F平时话很少,同桌是班里唯一的朋友。大家都觉得F很害羞、内向。
“根据刚才的交流,周老师觉得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害羞,在社交中你存在不少不合理的信念和想法,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和想法让你异常焦虑,影响到了你的学习与生活,你可能有些社交焦虑。根据我的经验,这是可以改善的,但你要配合我做一些活动,过程需要一些时间,活动也不是那么轻松,你愿意吗?”
看到F将信将疑地点头后,我根据她对上台这件事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反应简单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让她跟着我学习了正念呼吸法与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商定了家庭作业:每天练习正念呼吸法与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列出让自己焦虑的社交事件,并按焦虑程度由小到大排序,最后约定了下次咨询的时间。
一周后F如约而至,这一次的咨询目标是尝试辩驳错误认知,练习系统脱敏。
老师:“我很好奇你的一些想法,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上周的社团课上,如果你代表小组上台发言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F:“准确总结小组同学的观点,顺利讲完,获得满堂喝彩!”
老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F:“完全忘词,什么也说不出来,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
老师:“同学们会窃窃私语些什么呢?”
F:“一定会笑话我,这也说不出来。”
老师:“有没有其它可能性?比如,你们小组的同学可能会说些什么?”
F:“我们小组的同学会想方设法提醒我吧!”
老师:“这个最坏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F:“50%左右。”
老师:“为什么不是100%?”
F:“本子上记录了小组同学讨论的结果,可以念。”
老师:“所以上台发言最现实的结果是什么?”
F:“结结巴巴小声读完,至少读一点本子上的记录……”
老师:“你的意思是现实结果其实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
……
利用苏格拉底式提问,F意识到了自己对上台发言这件事存在认知偏差和过度焦虑。接下来我们一起根据F的回家作业整理了焦虑等级表:
1. 上台讲话(100分);
2. 上课回答问题(90分);
3. 和几个不熟悉的人聊天(80分);
4. 结交新朋友(70分);
5. 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观点(60分);
6. 给同桌以外的同学讲解题目(50分);
7. 给同桌讲解题目(40分)。
根据焦虑等级排序,我们便从焦虑程度相对最低的“给同桌讲解题目”开始想象脱敏练习。“尽可能细致地想象你给同桌讲题的过程,包括周围环境、眼神、动作等,如果只是一点儿焦虑,请继续想象,如果焦虑超出你的控制,请用上周练习的放松法进行放松……”
想象练习结束后我们又一起商定了家庭作业:回家继续想象练习,当该情境不再让你过度焦虑时,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并继续下一个等级的想象练习。
与社交焦虑同行
接下来的几次咨询都是按照第二次的模式,不断调整F不合理的认知,通过想象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其降低焦虑感,获得成功经验。当F第九次走进心理咨询室时,迫不及待与我分享了她的新突破:在语文课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看时机差不多成熟了,我非常高兴地和F说:“太好了!这样你就可以顺利参加社团的心理小知识演讲活动了!你第一个上台演讲怎么样?”
F:“什么?上台?我不要!我紧张!我焦虑!我会出糗的……”
老师:“你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一点儿都不焦虑吗?”
F:“焦虑的,手心依然冒汗。”
老师:“那你还是做到了呀!我们要等到没有一点儿焦虑的时候再去做事吗?”
F:“那倒不是,你和我们讲过,焦虑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还是好事。”
老师:“是呀,我们从来不是要消灭焦虑,我们只是要学会与焦虑同行。同行的路上,焦虑可以坐在你的车上,只要让它系好安全带,不影响你开车就行了,对吗?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控制过度的焦虑,给它系好安全带是吗?”
F使劲儿地点头。于是我们又一起梳理了她的不合理认知并探讨了应对方案:1. 做好充分准备,提前一个星期背下稿子,每天复习,同时做好提示卡,以防万一;2. 想象练习(想象上台演讲的每一个细节,必要时做放松练习,直到不再过度焦虑)和实践练习(事先讲给父母、同桌和我听)相结合。
咨询后记:两周后F参加了心理社团的演讲活动,虽然不是第一个上台,依然紧张得满脸通红,还看了两次提词卡,可是没有做逃兵。大家都如释重负地给予热烈的掌声!下台后她红着眼眶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尝试配合,到后来的满怀信心积极合作,我想这一段时间的坚持与努力、这一次的成功经验会成为她日后应对社交焦虑的强大底气。
心理社团课上,F同学再一次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了别的同学,这次的原因是嗓子不舒服。
看着F涨红的脸和紧握的手,职业敏感提醒我有问题,但还是说:“好的,下次你记得把机会还给人家就行!”下课后,我约了F到我的咨询室。
下午第四节课F如约而至,如我所料,嗓子不舒服只是挡箭牌。F因为小学时上台紧张忘词出糗的痛苦经验,之后回避一切上台的机会。从此,上课回答问题、在小组发表观点、和不熟悉的同学说笑、结交新朋友等都让她非常的焦虑,她觉得别人一定会笑话她,但只要离开这样的场景就没事,与熟识的人日常交流问题不大。F平时话很少,同桌是班里唯一的朋友。大家都觉得F很害羞、内向。
“根据刚才的交流,周老师觉得这不仅仅是一般的害羞,在社交中你存在不少不合理的信念和想法,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和想法让你异常焦虑,影响到了你的学习与生活,你可能有些社交焦虑。根据我的经验,这是可以改善的,但你要配合我做一些活动,过程需要一些时间,活动也不是那么轻松,你愿意吗?”
看到F将信将疑地点头后,我根据她对上台这件事的认知、情绪与行为反应简单介绍了认知行为疗法,让她跟着我学习了正念呼吸法与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商定了家庭作业:每天练习正念呼吸法与渐进式肌肉放松法;列出让自己焦虑的社交事件,并按焦虑程度由小到大排序,最后约定了下次咨询的时间。
认知与行为的重建
一周后F如约而至,这一次的咨询目标是尝试辩驳错误认知,练习系统脱敏。
老师:“我很好奇你的一些想法,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上周的社团课上,如果你代表小组上台发言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F:“准确总结小组同学的观点,顺利讲完,获得满堂喝彩!”
老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F:“完全忘词,什么也说不出来,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
老师:“同学们会窃窃私语些什么呢?”
F:“一定会笑话我,这也说不出来。”
老师:“有没有其它可能性?比如,你们小组的同学可能会说些什么?”
F:“我们小组的同学会想方设法提醒我吧!”
老师:“这个最坏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F:“50%左右。”
老师:“为什么不是100%?”
F:“本子上记录了小组同学讨论的结果,可以念。”
老师:“所以上台发言最现实的结果是什么?”
F:“结结巴巴小声读完,至少读一点本子上的记录……”
老师:“你的意思是现实结果其实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糟糕?”
……
利用苏格拉底式提问,F意识到了自己对上台发言这件事存在认知偏差和过度焦虑。接下来我们一起根据F的回家作业整理了焦虑等级表:
1. 上台讲话(100分);
2. 上课回答问题(90分);
3. 和几个不熟悉的人聊天(80分);
4. 结交新朋友(70分);
5. 在小组里发表自己的观点(60分);
6. 给同桌以外的同学讲解题目(50分);
7. 给同桌讲解题目(40分)。
根据焦虑等级排序,我们便从焦虑程度相对最低的“给同桌讲解题目”开始想象脱敏练习。“尽可能细致地想象你给同桌讲题的过程,包括周围环境、眼神、动作等,如果只是一点儿焦虑,请继续想象,如果焦虑超出你的控制,请用上周练习的放松法进行放松……”
想象练习结束后我们又一起商定了家庭作业:回家继续想象练习,当该情境不再让你过度焦虑时,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并继续下一个等级的想象练习。
与社交焦虑同行
接下来的几次咨询都是按照第二次的模式,不断调整F不合理的认知,通过想象和现实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其降低焦虑感,获得成功经验。当F第九次走进心理咨询室时,迫不及待与我分享了她的新突破:在语文课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看时机差不多成熟了,我非常高兴地和F说:“太好了!这样你就可以顺利参加社团的心理小知识演讲活动了!你第一个上台演讲怎么样?”
F:“什么?上台?我不要!我紧张!我焦虑!我会出糗的……”
老师:“你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一点儿都不焦虑吗?”
F:“焦虑的,手心依然冒汗。”
老师:“那你还是做到了呀!我们要等到没有一点儿焦虑的时候再去做事吗?”
F:“那倒不是,你和我们讲过,焦虑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还是好事。”
老师:“是呀,我们从来不是要消灭焦虑,我们只是要学会与焦虑同行。同行的路上,焦虑可以坐在你的车上,只要让它系好安全带,不影响你开车就行了,对吗?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控制过度的焦虑,给它系好安全带是吗?”
F使劲儿地点头。于是我们又一起梳理了她的不合理认知并探讨了应对方案:1. 做好充分准备,提前一个星期背下稿子,每天复习,同时做好提示卡,以防万一;2. 想象练习(想象上台演讲的每一个细节,必要时做放松练习,直到不再过度焦虑)和实践练习(事先讲给父母、同桌和我听)相结合。
咨询后记:两周后F参加了心理社团的演讲活动,虽然不是第一个上台,依然紧张得满脸通红,还看了两次提词卡,可是没有做逃兵。大家都如释重负地给予热烈的掌声!下台后她红着眼眶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从一开始的将信将疑尝试配合,到后来的满怀信心积极合作,我想这一段时间的坚持与努力、这一次的成功经验会成为她日后应对社交焦虑的强大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