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幸到广州参加了生本教育培训,当时真的被那精彩的课堂给震撼了,原来教师可以这样教,学生可以这样学,心想要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这种教育就好了。所以培训一回来,我就尝试着用这种方法去上课,刚好有机会我成了生本实验教师中的一员,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生本之路。
一、我的认识误区带来的诸多困惑
因为一开始接触生本,看到的、听到的是它最优秀、最美好的一面,所以刚开始我心中的生本课堂就是:学生四人小组上台展示,台下学生质疑、台上台下学生相互交流,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老师就是巡视巡视。因为这种认识,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我就急于开始了生本教学,结果出现了诸多的困惑:
1、生本课堂主张让学生做,让学生讲,老师尽量不打断学生,也尽量不提学生没讲到的知识点以及题型,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自己领悟到,可是学生表达能力有限,自学能力不够强、知识面不够广,讲解过程中出现重复讲解或者讲解不到位造成浪费时间的现象,导致课堂上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几乎没有时间对于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提升,周而复始,遗留下好多问题,影响后面的学习,同时出不了尖子生。
2、四人一小组按好、中、差进行分配,好的学生基本上每科都好,差的基本上每科都差,所以各科小组长基本上都由同一个人担任,任务重,而且忙不过来,甚至影响自己的学习。
3、本校招收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在乎表扬或批评与惩罚,软硬不吃,无所谓态度,学习态度极端不端正,导致部分小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下去,导致差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差。
4、前置作业的设计很伤脑筋,学生对于前置作业的完成基本只是一问一答,并没有对问题加以引申拓展的习惯与能力,一个问题的给出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5、很多学生展示的时候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做起作业,考试起来却一窍不通,成绩考出来比非实验班更是差多了。
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正开始了,才知道课改的日子原来这么辛苦。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师所追求的。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教会别人任何东西,所有会的都是自己学来的,你讲得再多都是你自己的。学生是如此,我们亦是如此!所以,对于生本理念的实践,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去摸索、去改进。
二、我的生本实践探索
1、合理分组
因为新接手七年级,人数不多,46人,刚开学我是按身高及男女比例调配座位,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小组,自荐或推荐小组长,两个小组又组成一个大组,并推荐出一位大组长,同时推荐出一位数学科代表。一个月后,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及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学的内容不多,考试成绩差别不大,所以只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对小组成员进行了一些微调。半期考试后,我依据成绩,结合平时的表现把学生分成A、B、C、D四个层次,A层次属优秀学生,B、C、层次属中等学生,D层次属后进生,由A层次学生担任小组长,并从B、C、D层次中各挑选一位成为自己的组员,要求小组长在挑选组员时要考虑到男女搭配,并自己亲自挑选出小组长和大组长。一个学期后,对学生情况已经非常了解,所以下学期一开学,我又根据之前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将全班同学重新分成四个层次,但这次是由我亲自搭配小组成员,根据男女比例、学生性格特征等,并重新选出一些有经验又表现突出的小组长和大组长,小组成员现在已经基本稳定,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是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微调,暂时不进行大的调整。
2、组长培训
组长是小组的领导者,所以组长的培训显得尤为关键。必须让小组长、大组长、科代表明确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刚开始我把他们的职责打印在纸上发到每个人手中,让他们熟记自己的职责,隔两天就召集一次,反馈情况并对在执行过程中觉得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不断完善组长的职责。一段时间后,可由科代表召集组长反馈并向老师汇报。
3、起好组名、确立小组目标及小组口号
组名是一个小组的称呼,由小组成员自己给自己取好组名,并解读组名,学生很有激情,同时由小组成员共同确立自己小组的目标及口号、格言等,极大的提高了每位同学的团队精神及使命感。
4、合理分工
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各科都好,成绩弱的往往各科都弱,所以基本上语文、数学、英语小组组长都集中一人担任,为了减轻小组长负担,也为了让其他组员有事可做,可以将小组每日常规分配到每个人身上,比如A专门负责组织讨论、安排、汇总等,B专门检查语文、C专门检查数学,D专门检查英语等。
5、小组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需要有小组共同的制度,所以可以由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共同讨论小组公约,每个小组的公约可以有自己的小组特色,组员必须共同遵守。
6、小组激励措施
小组活动最关键的是激励措施,尤其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我是以加分的形式,每节课进行量分,设计好小组、大组的量分统计表,制度不能过细,不然操作起来繁琐,每周、每月进行统计,评选出周冠军小组和个人以及月冠军小组和个人,并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三、我的生本课堂展示
生本课堂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学生展示,刚开始可以给学生看一些优秀课例的光盘,不同科目的都行,先让学生明白课堂展示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在心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接下来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发言的秩序井然,落落大方,讨论的热烈,抓住实质,这都需要培养。例如训练学生的语言和表达,声音要洪亮,表达要清晰明白;训练学生讲课,不只是讲怎么做,还要讲为什么这样做,最后要强调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课,认真倾听,及时质疑和补充;训练学生的纪律,行为规范,思想灵动,能静能动,活而不乱等等。刚开始学生肯定还放不开,可以挑选一两个小组作为代表,先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然后再由他们去带动其他小组。刚开始要求不能太高,不一定要求四人一起上去,一个或两个都行,先让他们想说、敢说,再到会说。如何去训练?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思考。这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的耐心守候。
四、我的课堂角色
曾经误解为生本课堂上老师真正解放了,只要当当主持人就好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发现生本课堂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为避免课堂上展示的形式化和重复展示现象等,课前老师应该非常明确这一堂课的目标是什么?我要讲哪几个例子?我要达到什么要求?在课堂上,趁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到各小组巡视,收集我要的例子,万一没有出现我要的例子,可以坐到某一个小组中去与学生一起探讨,达到课堂的深度,让自己想说的话和想要讲的东西让学生讲出来。同时,老师一定要管得住嘴巴,尽量让学生暴露出问题,尽量让学生去质疑,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讲解有误或有没发现的问题时,此时老师应适当的点拨,把学生拉回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中来,及时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因为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暴露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老师灵活应变,并在课前预设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方法从哪来,就从学生中来。
否定自己的东西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课改的路上布满了荆棘,我们需放慢脚步,随着实践研究一定会有那种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教学需要静心思考,学习它的精华,结合自身特点,改造自己的课堂,我们应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相信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的幸福与成功感了,让我们一起努力并期待着!
一、我的认识误区带来的诸多困惑
因为一开始接触生本,看到的、听到的是它最优秀、最美好的一面,所以刚开始我心中的生本课堂就是:学生四人小组上台展示,台下学生质疑、台上台下学生相互交流,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老师就是巡视巡视。因为这种认识,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我就急于开始了生本教学,结果出现了诸多的困惑:
1、生本课堂主张让学生做,让学生讲,老师尽量不打断学生,也尽量不提学生没讲到的知识点以及题型,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自己领悟到,可是学生表达能力有限,自学能力不够强、知识面不够广,讲解过程中出现重复讲解或者讲解不到位造成浪费时间的现象,导致课堂上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并且几乎没有时间对于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提升,周而复始,遗留下好多问题,影响后面的学习,同时出不了尖子生。
2、四人一小组按好、中、差进行分配,好的学生基本上每科都好,差的基本上每科都差,所以各科小组长基本上都由同一个人担任,任务重,而且忙不过来,甚至影响自己的学习。
3、本校招收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不在乎表扬或批评与惩罚,软硬不吃,无所谓态度,学习态度极端不端正,导致部分小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下去,导致差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差。
4、前置作业的设计很伤脑筋,学生对于前置作业的完成基本只是一问一答,并没有对问题加以引申拓展的习惯与能力,一个问题的给出并没有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5、很多学生展示的时候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做起作业,考试起来却一窍不通,成绩考出来比非实验班更是差多了。
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正开始了,才知道课改的日子原来这么辛苦。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也是我们所有老师所追求的。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教会别人任何东西,所有会的都是自己学来的,你讲得再多都是你自己的。学生是如此,我们亦是如此!所以,对于生本理念的实践,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去摸索、去改进。
二、我的生本实践探索
1、合理分组
因为新接手七年级,人数不多,46人,刚开学我是按身高及男女比例调配座位,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小组,自荐或推荐小组长,两个小组又组成一个大组,并推荐出一位大组长,同时推荐出一位数学科代表。一个月后,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及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所学的内容不多,考试成绩差别不大,所以只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对小组成员进行了一些微调。半期考试后,我依据成绩,结合平时的表现把学生分成A、B、C、D四个层次,A层次属优秀学生,B、C、层次属中等学生,D层次属后进生,由A层次学生担任小组长,并从B、C、D层次中各挑选一位成为自己的组员,要求小组长在挑选组员时要考虑到男女搭配,并自己亲自挑选出小组长和大组长。一个学期后,对学生情况已经非常了解,所以下学期一开学,我又根据之前所掌握的一些情况将全班同学重新分成四个层次,但这次是由我亲自搭配小组成员,根据男女比例、学生性格特征等,并重新选出一些有经验又表现突出的小组长和大组长,小组成员现在已经基本稳定,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是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微调,暂时不进行大的调整。
2、组长培训
组长是小组的领导者,所以组长的培训显得尤为关键。必须让小组长、大组长、科代表明确他们的职责是什么,刚开始我把他们的职责打印在纸上发到每个人手中,让他们熟记自己的职责,隔两天就召集一次,反馈情况并对在执行过程中觉得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不断完善组长的职责。一段时间后,可由科代表召集组长反馈并向老师汇报。
3、起好组名、确立小组目标及小组口号
组名是一个小组的称呼,由小组成员自己给自己取好组名,并解读组名,学生很有激情,同时由小组成员共同确立自己小组的目标及口号、格言等,极大的提高了每位同学的团队精神及使命感。
4、合理分工
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各科都好,成绩弱的往往各科都弱,所以基本上语文、数学、英语小组组长都集中一人担任,为了减轻小组长负担,也为了让其他组员有事可做,可以将小组每日常规分配到每个人身上,比如A专门负责组织讨论、安排、汇总等,B专门检查语文、C专门检查数学,D专门检查英语等。
5、小组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需要有小组共同的制度,所以可以由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共同讨论小组公约,每个小组的公约可以有自己的小组特色,组员必须共同遵守。
6、小组激励措施
小组活动最关键的是激励措施,尤其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我是以加分的形式,每节课进行量分,设计好小组、大组的量分统计表,制度不能过细,不然操作起来繁琐,每周、每月进行统计,评选出周冠军小组和个人以及月冠军小组和个人,并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三、我的生本课堂展示
生本课堂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学生展示,刚开始可以给学生看一些优秀课例的光盘,不同科目的都行,先让学生明白课堂展示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在心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接下来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发言的秩序井然,落落大方,讨论的热烈,抓住实质,这都需要培养。例如训练学生的语言和表达,声音要洪亮,表达要清晰明白;训练学生讲课,不只是讲怎么做,还要讲为什么这样做,最后要强调重点;训练学生的听课,认真倾听,及时质疑和补充;训练学生的纪律,行为规范,思想灵动,能静能动,活而不乱等等。刚开始学生肯定还放不开,可以挑选一两个小组作为代表,先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然后再由他们去带动其他小组。刚开始要求不能太高,不一定要求四人一起上去,一个或两个都行,先让他们想说、敢说,再到会说。如何去训练?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思考。这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的耐心守候。
四、我的课堂角色
曾经误解为生本课堂上老师真正解放了,只要当当主持人就好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发现生本课堂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为避免课堂上展示的形式化和重复展示现象等,课前老师应该非常明确这一堂课的目标是什么?我要讲哪几个例子?我要达到什么要求?在课堂上,趁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到各小组巡视,收集我要的例子,万一没有出现我要的例子,可以坐到某一个小组中去与学生一起探讨,达到课堂的深度,让自己想说的话和想要讲的东西让学生讲出来。同时,老师一定要管得住嘴巴,尽量让学生暴露出问题,尽量让学生去质疑,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讲解有误或有没发现的问题时,此时老师应适当的点拨,把学生拉回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中来,及时发挥老师的引领作用。因为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暴露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老师灵活应变,并在课前预设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方法从哪来,就从学生中来。
否定自己的东西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课改的路上布满了荆棘,我们需放慢脚步,随着实践研究一定会有那种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迷茫。但是,教学需要静心思考,学习它的精华,结合自身特点,改造自己的课堂,我们应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相信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的幸福与成功感了,让我们一起努力并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