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留守儿童一词频现在媒体、报纸上,留守儿童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一个共同的话题。学校作为重要的一环,本文就学校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对于留守儿童的管理进行了具体探究。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农村 留守儿童 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猛增,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也呈狂升趋势。农村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父母,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根本得不到成长中需要的父母的爱,没有精神寄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便会觉得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逐渐形成了孤僻、空虚、自卑、怯懦、厌学、厌世等不良性格。随之带给他们的是一系列的困扰,如不会与人相处、不合群、暴力、逃学、上网、早恋等。这样一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让他们觉得更加自卑,加上处于叛逆期,一个本该快乐成长的孩子就这样被毁了。班主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接触得最多的人,那么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呢?
一、建立班级留守儿童档案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知识、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时常更新档案,保证留守儿童关爱不留死角,这样随时了解儿童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二、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一)关爱留守儿童,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二)视留守儿童为亲人,贴近孩子的心灵
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无法得到及时的宣泄。有的孩子选择了上网和不健康的书籍作为情感的替代品,这样的现象会引发孩子的心理健康大问题。此时,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他就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爷爷奶奶的照顾很多时候仅仅是满足留守儿童的吃和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顾及很少。此时,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与其监护人沟通的同时,主动地承担一部分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很高兴,他会从心里觉得你是个可亲的老师、朋友,也会回报你优异的表现;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班主任切不可施行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作风。这样学生会越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越发产生羞愧、自卑、不思进取、逆反等心理,和你的距离只能越来越遥远。
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春节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平时,要求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一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经常通过电话联系,情感沟通了,孩子的幸福感增强了,家长也强烈地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更自觉的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四、掌握留守儿童动态,及时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班主任要经常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才会见成效。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班主任要观察学生的言行,找他们的亲属﹑邻居及附近的群众调查,掌握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对症下药教育孩子,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作为与留守儿童孩子接触最多的班主任,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获取他们的信任,争取做他们的知心人和心灵寄托。在班集体中使他们感受到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人关心他们,有家的温暖,让他们的心灵有归宿感。这样,他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霞,赵景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7,6:7-20.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3]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4]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农村 留守儿童 管理
随着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农村进城的务工人员猛增,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也呈狂升趋势。农村留守儿童常年见不到父母,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隔代监护,根本得不到成长中需要的父母的爱,没有精神寄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便会觉得自己与其他人不一样,逐渐形成了孤僻、空虚、自卑、怯懦、厌学、厌世等不良性格。随之带给他们的是一系列的困扰,如不会与人相处、不合群、暴力、逃学、上网、早恋等。这样一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让他们觉得更加自卑,加上处于叛逆期,一个本该快乐成长的孩子就这样被毁了。班主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接触得最多的人,那么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管理工作呢?
一、建立班级留守儿童档案
班主任要制定具体详细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配合学校大力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排上日程、摆上桌面,认真贯彻落实,真正使班级成为留守儿童学知识、学做人的临时家园,发挥主角作用。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时常更新档案,保证留守儿童关爱不留死角,这样随时了解儿童的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二、转变观念,用真正的师爱守护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
(一)关爱留守儿童,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首先,班主任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更应该多的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感情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感情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再者,班主任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行、睡等问题,帮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一、二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立自强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二)视留守儿童为亲人,贴近孩子的心灵
班主任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无法得到及时的宣泄。有的孩子选择了上网和不健康的书籍作为情感的替代品,这样的现象会引发孩子的心理健康大问题。此时,班主任应俯下身子,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才会接受你的道理。他就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爷爷奶奶的照顾很多时候仅仅是满足留守儿童的吃和穿,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方面顾及很少。此时,班主任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与其监护人沟通的同时,主动地承担一部分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孩子都会很高兴,他会从心里觉得你是个可亲的老师、朋友,也会回报你优异的表现;班主任应以美丽的言行滋润留守儿童。对本已缺乏亲情的留守儿童,班主任的教育更应是“和风细雨”式的,用亲切的话语去打动他,以诚挚的情感去感染他。班主任切不可施行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作风。这样学生会越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越发产生羞愧、自卑、不思进取、逆反等心理,和你的距离只能越来越遥远。
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春节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平时,要求家长多与孩子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一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经常通过电话联系,情感沟通了,孩子的幸福感增强了,家长也强烈地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更自觉的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来。
四、掌握留守儿童动态,及时有目的的进行教育
班主任要经常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掌握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才会见成效。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班主任要观察学生的言行,找他们的亲属﹑邻居及附近的群众调查,掌握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对症下药教育孩子,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作为与留守儿童孩子接触最多的班主任,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他们倾注更多的爱,获取他们的信任,争取做他们的知心人和心灵寄托。在班集体中使他们感受到在这个大家庭中有人关心他们,有家的温暖,让他们的心灵有归宿感。这样,他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霞,赵景欣等《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中国教育学刊,2007,6:7-20.
[2]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3]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10):32.
[4]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