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外阅读是学生不可少的智力生活,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段话阐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少语文老师常慨叹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这是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材内容有限,不开展大量丰富的课外阅读,就很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如果不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效果也就很难保证。因此要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随着阅读量的提高,学生自己有了感受,慢慢地就会自己找书读,自主阅读的意识也随之增强了,进行课外阅读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
一、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是主体,课外阅读是补充。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办、习惯,主要靠课内阅读来培养。但就其效果来说。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是应用。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多高,没有课外阅读的积极推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习惯难以深化,延续。学生个人的语文学习实践也证明,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语文能力提高就快,学习效果就好。因此,只注意课内,而忽略课外,功夫只用了一半。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其特殊功用。
1、有利于巩固课内阅读成果。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巩固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知识。还可以对课内不完全理解的知识进行消化、完善。
2、扩大阅读领域,发展综合能力。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课外阅读可以增大学生的阅读量,适应各种各样的阅读环境和需要。阅读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归纳,从而达到阅读效果;学生还可以积累大量词汇,各种句式和表达方式,这就为语言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由于这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一直被人们视为经验之谈。
3、陶冶情操,培养良好品德。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可变性大,他们的观念、性格、情感具有不稳定性。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不少学生在无所适从中沉迷网络、游戏,从而走上歧途。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或文学性较强的文章。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从这些有益盼读物中吸取精神食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道德和美的熏陶,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
4、因材施教,各得其所。我们现在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教师只能面对全体学生,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进行施教,无法适应个别,而学生能否得到更大发展,主要不是教师在课内统一教授的内容多少来决定,要由学生在课内外自觉吸收多少来决定。因此指导他们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阅读目标,选择阅读内容,安排阅读进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正确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
1、寻找适合的切入点,培养阅读兴趣。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以前大都把“阅读拓展”排挤在课外,学生一接到阅读任务都倍感头疼。因为这种“作业阅读”的压力让学生们对“阅读”产生了恐惧。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做以下尝试:一是讲一个同类故事。
2、推荐读物。课内外阅读不可以一味摒弃或一味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将它们有机的融合到一体。教师推荐的读物,一是与教材密切相关,学生阅读后对课内学习起到很好补充。二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需要,有计划的安排读物,起到怡情益智的作用。
3、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一是浏览读物,确定阅读目标。学生读物必须有明确目的,做到有的放失。二是根据阅读目标,确定阅读方法。如摘录优美词句,摘录要点,批注,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当的方法。内容全面的读书笔记,应记人书名、作者、出版单位,读书时间,内容提要,要点摘录和简单的认识和感想等。三是检查评比,适时鼓励。随时对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还可举办读书汇报会、藏书交流会、笔记展示会,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不必害怕把学校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邀游,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吧。”进行课外延伸阅读,把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从而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一、充分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是主体,课外阅读是补充。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办、习惯,主要靠课内阅读来培养。但就其效果来说。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是应用。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多高,没有课外阅读的积极推进,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习惯难以深化,延续。学生个人的语文学习实践也证明,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语文能力提高就快,学习效果就好。因此,只注意课内,而忽略课外,功夫只用了一半。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其特殊功用。
1、有利于巩固课内阅读成果。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巩固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知识。还可以对课内不完全理解的知识进行消化、完善。
2、扩大阅读领域,发展综合能力。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课外阅读可以增大学生的阅读量,适应各种各样的阅读环境和需要。阅读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归纳,从而达到阅读效果;学生还可以积累大量词汇,各种句式和表达方式,这就为语言表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由于这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一直被人们视为经验之谈。
3、陶冶情操,培养良好品德。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可变性大,他们的观念、性格、情感具有不稳定性。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不少学生在无所适从中沉迷网络、游戏,从而走上歧途。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或文学性较强的文章。这些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从这些有益盼读物中吸取精神食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道德和美的熏陶,养成高尚的思想道德修养。
4、因材施教,各得其所。我们现在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教师只能面对全体学生,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进行施教,无法适应个别,而学生能否得到更大发展,主要不是教师在课内统一教授的内容多少来决定,要由学生在课内外自觉吸收多少来决定。因此指导他们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阅读目标,选择阅读内容,安排阅读进度,是十分必要的。
二、正确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
1、寻找适合的切入点,培养阅读兴趣。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以前大都把“阅读拓展”排挤在课外,学生一接到阅读任务都倍感头疼。因为这种“作业阅读”的压力让学生们对“阅读”产生了恐惧。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做以下尝试:一是讲一个同类故事。
2、推荐读物。课内外阅读不可以一味摒弃或一味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要将它们有机的融合到一体。教师推荐的读物,一是与教材密切相关,学生阅读后对课内学习起到很好补充。二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需要,有计划的安排读物,起到怡情益智的作用。
3、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一是浏览读物,确定阅读目标。学生读物必须有明确目的,做到有的放失。二是根据阅读目标,确定阅读方法。如摘录优美词句,摘录要点,批注,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适当的方法。内容全面的读书笔记,应记人书名、作者、出版单位,读书时间,内容提要,要点摘录和简单的认识和感想等。三是检查评比,适时鼓励。随时对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还可举办读书汇报会、藏书交流会、笔记展示会,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不必害怕把学校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邀游,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吧。”进行课外延伸阅读,把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从而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