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对话 活化课堂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作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其本质不是彼此交谈,而是“主体间不同声音、不同思想的民主、平等沟通和碰撞,以达到彼此取长补短、沟通心灵、合作与创造目的”。(潘慧芳:《走进德育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品德课堂为什么需要对话?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实现对话?本文试图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6课为例,阐述品德课对话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课例分享
  《平安回家》旨在通过认识交通安全标志、模拟交警指挥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交通标志,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我起初的设计是这样的:
  【设计一】
  1.我们的安全牵动着父母的心,你知道哪些交通规则?
  (不闯红灯;走人行道;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
  2.认认生活中的交通标志
  3.“连一连”交通标志
  (1)知道了认识标志的方法,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把标志的形状和它表达的意思对上号吗?打开书,在书上连一连。
  (2)学生完成书上的连线题。
  (3)老师和学生核对答案,让学生说说其它标志的含义。
  4.从图形和颜色上再观察这八个标志,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警告、禁令、指示……)
  5.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交通标志,想考考大家吗?(学生出示自己收集画的交通标志,考考大家)
  整个流程完成下来,学生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但对于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等目标,却没能实现。分析原因,是课堂缺乏对话,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显然,以上设计是失败的。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部分环节进行了修改,完成了第二个设计。
  【设计二】
  1.每天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据老师了解,有的同学就住在附近,可父母为什么还要接送呢?
  2.父母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有人曾说过,动荡年代最可怕的是战争,而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车祸。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一组数据。(出示)
  (播放10.9特大交通事故的新闻视频)
  从公安部交管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9000起,造成27000人死亡、11000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10000000元,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5起。
  (1)读一读。
  (2)看到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感受?
  (3)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呢?
  (4)小结:这些令人震惊的数字在提醒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两次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设计二增加了具体数据和真实事例,提供了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看、自己说的机会。从课堂效果来看,设计二有了对话的基础,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不仅惊叹于交通事故的频繁,有的学生还补充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交通事故,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这种对话交流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他们强烈地感受到危险就在身边,从而意识到注意交通安全很重要,于是,珍爱生命、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油然而生。
  二、策略思考
  上述课例揭示了对话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品德课堂的有效对话如何才能实现呢?
  1.“平等中的首席”是对话形成的保障
  新课改实施以来,品德与社会课课程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教学变换为教会学生学会怎样生活,用什么态度对待生活,用什么方式去生活,如此,学生的品德才能形成。
  设计一虽然在目标定位上涵盖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实际操作时还是侧重于认知层面,把这堂课当做知识课来教了,于是,出现学生被动学习的场景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认为,师生之间能否平等对话,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知识权威角色,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孩子对话的“对手”。案例二中,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大胆开口交流,因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在场因素”是对话形成的前提
  与知识课的学习停留在认知层面不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仅仅要转变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只有学生深度体验,才会有知、有意、有情、有行,才会有价值引导,而不是仅仅占有知识。
  在潘慧芳教授来看,“教学不能仅仅意味着讲。教学应当成为一种订约: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能进入他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中去 ”。儿童自己的“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不是别的,就是其生活,是以生活体验和经验为基础的生活经历,是学生可感、可触、可说的“在场因素”。从师生“在场因素”出发的教学,师生都有话说,都有说话的欲望,对话的展开就有了起点和基础。
  设计二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数据和具体事例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在直观的数据和画面的启发下,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反思、质疑,有了生活的体验,因而想说,想交流。可见课堂只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对话教学才能真正开展。
  3.智慧引领是对话的追求
  有生成的课堂才会灵动精彩,而有效生成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智慧引领。
  一次区级公开课上,在上“我是小交警”环节,为了让活动有序地开展,课前我布置把桌椅拉开,空出了“十字路口”,学生小汽车的头饰也佩戴好了,要走的路线“司机们”都心中有数了。在跟着视频中的交警学习了几个基本指挥手势后,小交警戴上“帽子”上岗了。活动开展有序,学生完全沉浸在体验的兴奋中,我也很高兴,按照预设的流程,开始采访小交警:
  师(微笑着):刚才指挥了交通,你有什么感想?(下转第16页)
  (上接第31页)
  生(严肃地):我很失望!
  师(一愣):失望?对谁失望?
  生(认真地):对同学失望!
  师(不解地):对同学失望?
  生(犹豫着):对自己失望……
  师(疑惑):到底对谁失望?为什么失望?
  生(有点结巴):没有交警指挥好!
  师(有点明白):原来是这样。因为我们只学了几个动作,还没有交警叔叔做得好。你感受到了交警叔叔的不容易,这非常难得。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你!
  ……
  活动结束后采访小交警、“司机”都是课前预设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深化体验,巩固认识,升华主题,可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然是这样的!显然,有些措手不及的我处理得简单了。课堂虽然结束了,但上这堂课的经历总是萦绕在我心头:学生给了我一份惊喜,生成了多么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多边对话有了很好的机会,我却没能抓住,让学生失望了……
  案例中,“小交警的失望”就是生成的资源,如果老师能够从传统的话语霸权中解放出来,把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引导生生互动,彼此思维碰撞,形成多边对话,这样的“失望”就成为惊喜了。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相信只要坚持“对话”的理念,不断地反思、改进,才会使教学更完美、艺术。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石埠桥小学
  江苏南京 21003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地理题材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只有坚持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引领学生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地理生活能力,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程;地理题材教学;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8-0028-04  小学品德课程中的地理题材内容源于生活,自当服务于儿童生活。但是,在教材中,地理题材的内容
程新民,潍坊外国语教育集团理事长,潍坊外国语学校校长,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山东省十大潜力校长,2007年中国思想校长,潍坊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潍坊市人民政府督学,山东省齐鲁名校长。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为明天准备民族素质》《数学求异思维》《布局起点 赢在终点》等10本教科研论著。  这是一片充满创新精神的土地。19项潍坊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等奖项,21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等高端媒体的报道文章
摘 要: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只有努力挖掘校史遗存,努力链接地域文化,努力彰显文化的精神个性,才能呈现出学校文化的原生态,才能使环境文化真正属于独特的“这一个”学校。  关键词:学校文化;环境文化;校史;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65-03  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滥觞于1933年的“私立伯纯初级中学”,一直在原址生存发展,时至今日,
开栏小语: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强烈的形势下,通过学校品牌建设战略,谋划学校快速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区域教育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为此,本刊自今年起开设“品牌工作室”栏目,就区域和学校德育品牌进行“发展诊断、特色提炼、成长设计、品牌打造、品牌推介”,为学校优质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教育者的成长搭建平台,为德育品牌学校、品牌校长、品牌教师、品牌班主任的打造奉献心力
摘 要:作为新时期德育研究的先锋,班华先生立足时代前沿,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开创了中国道德教育的新时代;作为构建新中国德育思想体系的栋梁,创新性地提出了“心育—道德教育”思想并搭建了理论框架;作为中国道德教育理想的筑梦者,以坚定的德育信念铸就心中的德育理想——“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班华先生用质朴平实的言行诠释了“道德”,更用其自然真实的言行书写了“道德”,成为新中国德育的一代宗师。  关
摘 要形神兼备的教学情境只有具有知识性、探究性、情感性,才能克服诸多误区,体现情境教学的本义和价值。  关 键 词思想政治课;情境教学;价值判断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8-0016-03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误区,诸如重数量,轻设计;重趣味,轻思维;重认知,轻探究;重虚拟,轻体验等,
观 点  章乐:秘密有利于儿童独立自我的建构  章乐在《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7期中撰文指出,儿童秘密的教育价值常常被父母和教师所忽视。但实际上,秘密对于独立自我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儿童独立的标志;它有利于儿童把握真实的自我;有利于儿童道德自我的建构;有利于儿童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然而现实教育却肆意地侵犯儿童的秘密,如过分的监督,学校、家长通过物化的监视把儿童透明化;对儿童闲暇时间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在实验稿的基础上经过近十年的实践修订而成的。回过头来看,十年前研制的小学低年级德育课程的顶层设计是有着突破与超前性的,即便是在十年后的今天,也还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更多的是对实验稿课程理念的继承与坚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坚守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坚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新课标的正式颁发对于小学一线品德
“三自一包”小学班级管理机制,即通过“任务包干”,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公民意识与自治能力的培养。此机制意在克服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存在的参与管理受众面窄,仅仅为教师管理班级服务,忽视了班级管理作为育人资源的弊端,真正做到“学生能做好的事教师不做,学校最难管的事交给学生管”,挖掘学生潜能,提高班级管理效益。  “三自一包”班级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需要及其
成长是校园生活的主题,青少年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园度过,因此学校需努力营造充满成长的气息,让孩子们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里努力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建校五年来,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坚持成长理念,营造快乐氛围,让校园充满了成长的气息。  一、活动引领,体验成长  学校德育力求春风化雨,强调过程体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通过有效活动感染学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激励成长的动力和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