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小语: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强烈的形势下,通过学校品牌建设战略,谋划学校快速发展,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区域教育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为此,本刊自今年起开设“品牌工作室”栏目,就区域和学校德育品牌进行“发展诊断、特色提炼、成长设计、品牌打造、品牌推介”,为学校优质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教育者的成长搭建平台,为德育品牌学校、品牌校长、品牌教师、品牌班主任的打造奉献心力。
“特色引领发展,品牌成就事业”,我们期待“品牌工作室”能成为将特色变为品牌的摇篮。
主持人简介:
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云南省“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佛山市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广州市番禺区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社区与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学校特色品牌与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等。主持全国及省市重点科研课题十多项;在品德形成交汇点研究、创意学教、道德整合教育、叙事德育、学校德育创新和特色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与实践指导工作,成效显著。
品牌营造相关业绩:
(1)主持广州市教育发展战略、原广州市越秀区优质教育资源调整与学校布局、番禺区沙湾镇学校特色营造等项目。(2)成功指导和打造“活力教育”、“叙事德育”、“有为教育”、“阳光德育”、“活动体验德育”、“创意教学”、“精细德育”等10多个学校和区域德育特色品牌;(3)指导培养8名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获得广东省名班主任称号,其中2人获得全国“双优”(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4)为教育部“师培计划”、北京、四川、河南、云南、湖北等省市及广东省各地市作德育及骨干班主任培训讲座200多场,深受欢迎。
成果及代表著作:
《中国教育病》、《智慧:内在财富》、《教育蓝图》、《创意学与教》、《童心解读》、《班主任基本功》等10多部著作;《道德整合:德育的素质教育取向》等100多篇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在核心期刊发表,其中《教育研究》5篇。
本期主题:德育创新与学校品牌建设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是指在鲜明的个性特点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校德育模式和德育文化。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在现代教育或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学校德育优势资源诊断,核心主题提炼,校本行动研究,德育模式构建,特色文化营造等环节,进而形成德育特色品牌的自主创新过程。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中小学德育发展的新取向,是德育管理的实践智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行动策略和有效途径。
一、促进内涵发展: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意义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打造优质高效德育品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校德育和教育教学工作内涵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提升育人品质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具有增强德育本体功能,促使德育价值增值的意义。德育的本体功能,指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它的树德育人功能。前者指德育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应有的作用。后者指德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功能。“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是人们对学校德育地位的认识。然而,因受升学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无位”局面,“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成了空话。德育“无位”(首位不到位),导致了德育“无力”(软弱无力)、“无效”(缺乏效果)、“无用”(毫无作用)、“无为”(无所作为)和“无奈”(无可奈何)的状态。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都在这“六无”怪圈中打转。德育缺位,必然导致德育本体功能的整体弱化而出现德育低效、知行脱节、“5 2≤0”等现象。德育低效成为困扰学校德育的老大难问题。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实质是学校德育的树德育人的效益、效能、效果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力和有效地强化了德育的本体功能,使德育产生价值增值效应,促进和保障了德育核心地位的落实到位。
其次,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具有拓展德育自我发展功能,扩大德育作用,创新德育理念的功能。现代德育除了树德育人的本体功能外,还有与其他各育协调发展、互动促进的功能;现代德育除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之外,其内涵外延、方式方法、载体途径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法制法纪、公民意识、社区文明、生态环境、网络行为、国际理解、全球意识成为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体验德育、叙事德育、对话德育、精细德育、心灵德育、网络德育,等等,社会大德育观念、思路和格局逐步形成。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根本的和核心的内容。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德育的本体功能,而忽视它在学校教育整体发展中的“个体”协同功能,忽视它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指导功能和整合作用,因而导致了德育功能狭窄化、德育与教学质量分离的“两张皮现象”,以及“德育在不断加强声中不断削弱”的怪圈的出现。通过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拓展德育自我发展功能,是破解德育与教学质量分离的“两张皮现象”的根本出路。
第三,德育特色品牌创建具有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意义。20世纪末我国“普九”大业完成后,全民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学校优质化发展与均衡化教育时代,即从“人人受教育到人人受良好的教育”,从普及教育走向“人人享受优质、公平教育”的时代。 “等级学校”、“示范学校”、“学校教学水平评估”等制度的实施,是促进学校优质、均衡教育和学校改进最主要的政府督导性教育行为。通过“挖角”(引进人才)和“挖潜”(加大工作量和作业量)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策略和措施。然而,这种得益于等级学校评估杠杆和过度教学资源挖潜这两大举措开发营造出来的优质学校,在同类型学校比例越来越多,彼此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其质量优势会日渐减弱,步入发展的“质量高原期”。因此,如何超越学校发展的“质量高原期”,成了学校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通过德育创新营造德育特色品牌,“迂迴”促进学校改进的探索引人注目,成为引领学校突破“质量高原期”围栏的一匹黑马,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和新生长点,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寻求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办学策略和学校改进的有效的实践模式。
二、特色自主创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策略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在某种德育理念指导下的个性德育模式的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一般经由八个环节:(1)理念指导。理念是特色品牌的灵魂。德育特色品牌的理念通过特色主题来体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的营造是在现代德育或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模式构建和自主创新实践。(2)资源诊断。在对学校德育的各要素和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科学分析基础上,找出特色与优势资源,为创建特色品牌奠定目标和方向的基础。(3)目标定位。确定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取向,明确其对引导与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4)主题提炼。依据特色品牌营造的主要理念、资源诊断得出的特色优势和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进行整合思考,提炼出特色品牌的核心理念与主题概念。(5)整体规划。依据核心理念与主题概念,对德育特色品牌创建进行整体构想和系统设计,制定总体创建思路及实施方案和具体策略。(6)行动研究。通过开展校本行动研究,落实特色品牌创建方案;同时,保障创建活动在科研引领下更科学地达成预期目标。(7)模式构建。模式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德育特色模式是德育特色品牌的载体,学校德育特色模式构建是实现从特色到品牌目标跨越的主体工程。(8)营造文化。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构建的全过程,实质是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营造和形成的过程。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表现为显性的和隐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的和制度的、行为的和精神的文化氛围和传统,它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形成的标志和最终体现。
自主创新,像一根红线贯穿在这八个实践环节之中,自始至终起着引领、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德育特色自主创新,既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动力,也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策略。品牌营造策略是为实现既定品牌目标所选择的途径和采取的措施与方式。从特色到品牌的发展,是学校德育的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过程,是德育特色自主创新的过程。因而,也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基本策略。
所谓特色,是指一种独特的风格,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可见,特色的发掘实际上是特色的创新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德育特色,不是硬件,不是外在形式,而是独特文化,是丰富内涵;德育特色不是昔日辉煌,不是历史陈列品,而是传统积淀与传承创新; 德育特色不是简单模仿,不是仿制品,而是制造品,生成品;德育特色不是追求时髦,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与众不同。因此,我们把学校德育特色定义为: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稳定性的德育理念和模式体系。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是学校德育的自主创新实践过程。
德育特色品牌是在德育特色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示范性、推广性、应用性和影响力的德育理念和模式。如果把特色比作是一缕阳光,是百花丛中一点红,那么品牌就是彩霞满天,就是万紫千红满园春。特色以品牌为追求、作指引,而品牌则以特色为个性、作基础。由德育特色到德育品牌的创建过程,是学校德育“由内而外”的内涵发展与彰显个性的过程,是特色创新营造德育特色品牌的过程。因而,特色自主创新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核心策略。
德育特色自主创新,指在德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新的德育理念、模式、途径、方式、方法等,以拓展德育功能、提高育人效果、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德育特色自主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是德育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的自主创新过程。
德育特色品牌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借鉴某些知名特色模式或受到其启示而形成自己的德育特色主题。如,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学校的“有为教育”特色模式,就是受到“成功教育”模式的启迪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特色模式都是特定的文化资源和客观环境的产物,特色的独特性说明它的不可复制性,它的形成需要自主创建。然而,一种新的特色模式的形成往往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它需要借鉴、借助或参考传统的或现代的教育模式或经验,至少可以从中找到它的理念基础或文化渊源。因此,德育特色品牌构建,可以采取借鉴的方式。但是,特色模式的构建主要是自主创建的过程,自主创新是德育特色模式建立的主旋律。“经验借鉴”和“自主创新”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三、校本行动研究: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三部曲”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一种校本行动研究。实施过程的立足学校、服务学校、发展学校的“优势诊断”、“主题提炼”和“模式构建”是三个关键环节,是谱写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这一“交响乐章”的“三部曲”。
(一)优势诊断
诊断是对学校德育资源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和提出优势发展方案的教育管理行为,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定位诊断”和“优势资源诊断”两部分。前者主要了解和确定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及实施方案;后者侧重寻找和开发学校德育特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优势,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奠定基础。
德育资源指具有德育功能的影响源和德育过程的所有构成元素,特别是管理、师生、课程、文化、传统等要素。德育资源的诊断包括发展性诊断和风险性诊断,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诊断、显性与隐性资源诊断,现实资源与潜在资源诊断,等等。受“木桶短板理论” 和“取经”思维模式与传统习惯的影响,学校在品牌营造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短板”诊断法和“他山石攻玉”法,即迁移别人的成功经验以弥补自己不足的做法。事实上,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一种创建品牌过程。因此,德育资源诊断不仅是问题和差距的诊断,更主要是优势特色资源及创新发展的诊断。寻找特色资源,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德育特色,应该是优势资源诊断的本有之义。因而,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要进行“特色-优势资源诊断”。一所学校的德育特色资源,往往也是它的优势资源,所以“特色诊断”实质是“优势诊断”。
资源诊断是一种发展性诊断,因为诊断是面向未来和服务于特色品牌创建的目的。学校德育优势诊断,可以有专家诊断、自我诊断和专家指导下的自我诊断。德育诊断是在校长领导下的学校自主性组织行为,而专家引领有事半功倍和少走弯路的作用。学校德育发展诊断是一种科学的德育管理方式。诊断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德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发展的目标与措施。诊断过程包括提出发展设想、调研师生发展需求、分析存在问题、寻找发展优势与资源、论证德育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形成德育促进师生和学校特长特色发展与整体发展的规划等环节。诊断的内容包括:学生发展需求诊断,教师发展需求诊断,学校德育课程、环境与文化诊断,学校发展优势与资源诊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需求与管理诊断,教师、班主任德育需求与专业发展诊断,学校、家庭与社区德育文化环境影响诊断,学校德育组织与常规管理诊断,等等。诊断维度越多,优势挖掘越充分。
(二)主题提炼
主题提炼是从学校德育特色资源中抽象概括,总结归纳出主题词或主题概念的过程。主题提炼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形成的关键环节。主题提炼是教育理念、特色资源、科学思维和教育智慧有机融合的结晶。近年来,我们在开展“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和德育模式创新实践中,指导不少学校总结提炼了自身的德育特色,作为这些学校的科研指导、教育顾问和实践见证者,我们以此为案例来探讨德育特色主题提炼的基本原则,特色定位和具体方法问题。
1.主题提炼的基本原则。主题提炼要遵循“三确”原则:正确性原则——主题理念要正确体现主流教育理念;准确性原则——主题内涵要准确把握特色资源本质;精确性原则——主题语言要精确概括主题内容。
正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正确体现现代主流教育理念、理想、目标,德育理念或学校办学思想、育人宗旨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如,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的“活力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的“立社会志,做有为人”的“有为教育”模式,体现了生命教育、励志教育、人生理想与价值教育、成功教育的理念,而且,就价值取向而言,“有为”比“成功”更关注人生价值的社会导向,更侧重于激励未成年人对实现人生价值过程的追求;广州朝天、东莞朝天和时代朝天小学的“心灵德育”模式,体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现代德育理念;广州花都狮岭镇冠华小学“创作教育”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理念;广东顺德一中的“高雅教育”模式,反映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导向的时代精神。
准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准确把握特色资源的本质内涵。如,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的“阳光德育”模式,准确把握了“以阳光文化育阳光人格”的“阳光小北人”育人目标;深圳市罗湖外国语学校的“四自”德育模式——“行为自律,管理自治,活动自主,精神自强”,用“立社会志,做自为人”的“自为教育”加以概括,更明确、准确和更能反映由“他律到自律,由自律到自主,由自主(发展)到自为(人生)”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与自我构建的现代品德发展与教育理论。
精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用精确的语言概括出主题内容。如,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的“立社会志,做有为人”的“有为教育”模式,比原来的“健康有为”模式更加精炼简洁;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河源市第二小学和江门市第九中学等学校正在实施的、由我们倡导和指导的、被誉为“草根德育”与“原生态德育”的“叙事德育”模式,比原来的“小活动,大德育”的做法更加精准明确。
2.主题提炼的特色定位及具体方法。特色定位是对优势德育特色资源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特色定位是德育特色主题提炼的核心环节,特色定位是否恰当、准确,直接影响主题提炼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精确性。而特色定位是否恰当、准确,关键在于对现代教育或德育理念的把握,对学校或区域特色资源的审视、提升和对学校办学思想的理解。将这三大因素整合思考和分析,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就可以作出准确的特色定位。这是一种道德整合教育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以广州朝天小学的“心灵德育”模式为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是现代德育理念,“明德归仁”是这所前身为“广州同文馆”、有140多年历史的学校的传统,而团体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它的一项德育特色,“朝着未来,天天向上”是它的“朝天精神”和办学理念。将三者整合起来,“心灵德育”的特色定位就会在头脑中呼之欲出。在上述三大因素中,对学校或区域特色资源的审视和提升,是特色定位最关键一环。最常用的审视和提升方法有:
“溯源法”——寻找特色资源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根源而创新形成新的特色主题。如,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小学的“立德教育”,溯源于宋代杨雄的“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名句和猎德村的尊崇道德的文化传统,加上广东话“猎德”与“立德”谐音,“立德教育”便水到渠成;东莞市中堂潢涌小学的“德本教育”源自明代以来“德本之乡”的传统资源;广东鹤山职中的“自强教育”则源自咏春拳一代宗师李小龙、叶问的“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武德传统;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三善小学的“塑美教育”模式,来源于具有800年历史的沙湾古镇的传统民间艺术——灰塑。溯源不是复古和回归历史,就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是颂读经典一样。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溯源只是弘扬传统和寻找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它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精神为取向,这样的特色定位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学校或区域教育发展的生长点。以“塑美教育”为例,“灰塑”民间艺术只是它的源头,“灰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与追求审美价值为使命,而“塑美”——塑造美好人生,更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温家宝总理2009年在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让我们对“塑美教育”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拓展法”——根据特色资源特性开发其德育特色主题内涵。如,把“四自”德育模式拓展为“自为教育”模式;把“高雅校园文化”扩展为“高雅教育”模式;将“活力校园”拓展为“活力教育”模式;广东河源市第三小学将班级自主管理拓展为“自主教育”模式;广东顺德陈村职中将“精细管理”特色扩展为“精细德育”模式。
“升华法”——在特色基础上提升其教育理念内涵而成为特色主题。如,把“健康有为”模式提升为“有为教育”模式;将中山市石岐区烟燉小学的“威风锣鼓”学校文化提升为“鼓舞教育”模式;将“阳光小北人”提升为“阳光教育”模式;广州花都圆玄小学将“本善本色”学校文化提升为 “至善教育”模式。
“概括法”——把德育经验或做法用总结的形式加以概括而形成特色主题。如,南海九江中学把“小活动,大教育”概括为“活动(体验)德育”模式;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把“亲子义工”志愿者文化和家校合作模式概括为“以爱育爱”的“育爱教育”模式;广州市109中学将“三感”(感动、感激、感恩)总结为“体验教育”。
“生成法”——学校德育特色在原有办学理念、教育理想、实践经验或特色资源某一亮点基础上,自然生成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特色主题的内涵。如,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河源市第二小学和江门市第九中学的“叙事德育”模式,就是在他们原来的叙事式主题班会和学科教学基础自然形成的;广州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的“创作教育”模式,也是基于学校在皮革皮具作品制作设计方面的基础而生成新的特色内涵。
(三)模式构建
德育特色模式构建,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从特色到品牌跨越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相当于在三级跳最后的踏板上起跳。一个完整的德育特色模式体系,由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特色德育理念系统,目标、内容、途径、方式等结构系统,以及特色德育评价系统等三部分构成。
模式构建的第一步是形成理念。理念是模式的灵魂,是模式构建的向导。以活力教育为例,“活力”是学生素质“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核心的原动力。因此,是一种充分体现中小学素质教育宗旨和目标理想的特色理念。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活力教育的理想和理念,笔者专门为此作了一首《活力教育之歌》:
活力是生命的象征,活力教育是鸣奏生命乐章的旋律;
活力是成长的动力,活力教育是实现成长梦想的桥梁。
活力是理想的风帆,活力教育是扬起理想风帆的桅杆;
活力是创意的翅膀,活力教育是创意展翅飞翔的蓝天。
活力是智慧的源泉,活力教育是流淌智慧源泉的河床;
活力是求知的渴望,活力教育是满足求知渴望的乐园。
活力是生活的激情,活力教育是燃点生活激情的圣火;
活力是学习的热情,活力教育是激发学习热情的鼓点。
活力是开朗的微笑,活力教育是传递人际关怀的使者;
活力是人格的魅力,活力教育是期望唤醒希望的智慧。
德育特色模式理念的形成,是对德育特色模式本质内涵的界定、概括和理论依据的寻找。以“有为教育”为例,“立社会志,做有为人”是对“有为教育”内涵的界定。有为教育的实质是“有为人生”教育,是立志成才与人生规划教育,以“有为人生教育”为基本理念,以教育学生立志做有为之人为己任;以丰富和成就儿童少年的人生基础为内涵;以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自主发展,创新有为”的现代有为少年为教育目标。“人人可为,人人有为”—— 多元智能理论是有为教育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模式构建的第二步是建立模式内容结构。内容结构是模式构建的主体工程,是模式形成的实质体现。例如,“有为教育”的内容结构,是“有为人生”教育、教学体系。目标——引领学生追求有为人生;基础——打造有为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班风学风;环境——树立“有为精神”,形成有为校园文化和有为家庭文化;关键——培育有为之师,让教师发展学校,让教师成就学生;方向——营造有为之校,树立奋发向上共同愿景,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
模式构建的第三步是建立模式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是模式构建的检验系统,是模式体系是否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模式评价系统,模式体系才能完善。以“有为教育”为例,配合有为教育的有为人生、有为教师、有为班级、有为家庭、有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建立相应的“有为之星”评价制度,构建“有为少年”、“有为之师”、“有为班级”、“有为家庭”、“有为学校”评价体系。
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将特色资源、德育理念和时代精神,用教育智慧加以整合的自主创新实践,其更广泛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学校通过自主创新式的实践行动,走上一条由德育特色品牌向学校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相信这将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星光大道”。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 广东广州51060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特色引领发展,品牌成就事业”,我们期待“品牌工作室”能成为将特色变为品牌的摇篮。
主持人简介:
广东教育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云南省“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广东省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佛山市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广州市番禺区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导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社区与家庭教育、早期教育、学校特色品牌与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等。主持全国及省市重点科研课题十多项;在品德形成交汇点研究、创意学教、道德整合教育、叙事德育、学校德育创新和特色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与实践指导工作,成效显著。
品牌营造相关业绩:
(1)主持广州市教育发展战略、原广州市越秀区优质教育资源调整与学校布局、番禺区沙湾镇学校特色营造等项目。(2)成功指导和打造“活力教育”、“叙事德育”、“有为教育”、“阳光德育”、“活动体验德育”、“创意教学”、“精细德育”等10多个学校和区域德育特色品牌;(3)指导培养8名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获得广东省名班主任称号,其中2人获得全国“双优”(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4)为教育部“师培计划”、北京、四川、河南、云南、湖北等省市及广东省各地市作德育及骨干班主任培训讲座200多场,深受欢迎。
成果及代表著作:
《中国教育病》、《智慧:内在财富》、《教育蓝图》、《创意学与教》、《童心解读》、《班主任基本功》等10多部著作;《道德整合:德育的素质教育取向》等100多篇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在核心期刊发表,其中《教育研究》5篇。
本期主题:德育创新与学校品牌建设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是指在鲜明的个性特点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校德育模式和德育文化。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在现代教育或德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学校德育优势资源诊断,核心主题提炼,校本行动研究,德育模式构建,特色文化营造等环节,进而形成德育特色品牌的自主创新过程。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中小学德育发展的新取向,是德育管理的实践智慧,是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行动策略和有效途径。
一、促进内涵发展: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意义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打造优质高效德育品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校德育和教育教学工作内涵发展的过程,实质上是提升育人品质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具有增强德育本体功能,促使德育价值增值的意义。德育的本体功能,指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它的树德育人功能。前者指德育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中所处的地位和应有的作用。后者指德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和公民意识教育的功能。“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是人们对学校德育地位的认识。然而,因受升学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无位”局面,“德育首位”、“德育为先”成了空话。德育“无位”(首位不到位),导致了德育“无力”(软弱无力)、“无效”(缺乏效果)、“无用”(毫无作用)、“无为”(无所作为)和“无奈”(无可奈何)的状态。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都在这“六无”怪圈中打转。德育缺位,必然导致德育本体功能的整体弱化而出现德育低效、知行脱节、“5 2≤0”等现象。德育低效成为困扰学校德育的老大难问题。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实质是学校德育的树德育人的效益、效能、效果不断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力和有效地强化了德育的本体功能,使德育产生价值增值效应,促进和保障了德育核心地位的落实到位。
其次,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具有拓展德育自我发展功能,扩大德育作用,创新德育理念的功能。现代德育除了树德育人的本体功能外,还有与其他各育协调发展、互动促进的功能;现代德育除了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之外,其内涵外延、方式方法、载体途径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生命安全、心理健康、法制法纪、公民意识、社区文明、生态环境、网络行为、国际理解、全球意识成为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体验德育、叙事德育、对话德育、精细德育、心灵德育、网络德育,等等,社会大德育观念、思路和格局逐步形成。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根本的和核心的内容。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德育的本体功能,而忽视它在学校教育整体发展中的“个体”协同功能,忽视它在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指导功能和整合作用,因而导致了德育功能狭窄化、德育与教学质量分离的“两张皮现象”,以及“德育在不断加强声中不断削弱”的怪圈的出现。通过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拓展德育自我发展功能,是破解德育与教学质量分离的“两张皮现象”的根本出路。
第三,德育特色品牌创建具有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品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意义。20世纪末我国“普九”大业完成后,全民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学校优质化发展与均衡化教育时代,即从“人人受教育到人人受良好的教育”,从普及教育走向“人人享受优质、公平教育”的时代。 “等级学校”、“示范学校”、“学校教学水平评估”等制度的实施,是促进学校优质、均衡教育和学校改进最主要的政府督导性教育行为。通过“挖角”(引进人才)和“挖潜”(加大工作量和作业量)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策略和措施。然而,这种得益于等级学校评估杠杆和过度教学资源挖潜这两大举措开发营造出来的优质学校,在同类型学校比例越来越多,彼此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其质量优势会日渐减弱,步入发展的“质量高原期”。因此,如何超越学校发展的“质量高原期”,成了学校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面临的新问题。近年来,通过德育创新营造德育特色品牌,“迂迴”促进学校改进的探索引人注目,成为引领学校突破“质量高原期”围栏的一匹黑马,成为学校发展的“第二曲线”和新生长点,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寻求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办学策略和学校改进的有效的实践模式。
二、特色自主创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策略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在某种德育理念指导下的个性德育模式的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过程一般经由八个环节:(1)理念指导。理念是特色品牌的灵魂。德育特色品牌的理念通过特色主题来体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的营造是在现代德育或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模式构建和自主创新实践。(2)资源诊断。在对学校德育的各要素和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科学分析基础上,找出特色与优势资源,为创建特色品牌奠定目标和方向的基础。(3)目标定位。确定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取向,明确其对引导与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意义和作用。(4)主题提炼。依据特色品牌营造的主要理念、资源诊断得出的特色优势和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进行整合思考,提炼出特色品牌的核心理念与主题概念。(5)整体规划。依据核心理念与主题概念,对德育特色品牌创建进行整体构想和系统设计,制定总体创建思路及实施方案和具体策略。(6)行动研究。通过开展校本行动研究,落实特色品牌创建方案;同时,保障创建活动在科研引领下更科学地达成预期目标。(7)模式构建。模式是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德育特色模式是德育特色品牌的载体,学校德育特色模式构建是实现从特色到品牌目标跨越的主体工程。(8)营造文化。学校德育特色品牌构建的全过程,实质是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营造和形成的过程。学校德育特色文化,表现为显性的和隐性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的和制度的、行为的和精神的文化氛围和传统,它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形成的标志和最终体现。
自主创新,像一根红线贯穿在这八个实践环节之中,自始至终起着引领、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德育特色自主创新,既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动力,也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的策略。品牌营造策略是为实现既定品牌目标所选择的途径和采取的措施与方式。从特色到品牌的发展,是学校德育的内涵发展和科学发展过程,是德育特色自主创新的过程。因而,也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基本策略。
所谓特色,是指一种独特的风格,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可见,特色的发掘实际上是特色的创新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德育特色,不是硬件,不是外在形式,而是独特文化,是丰富内涵;德育特色不是昔日辉煌,不是历史陈列品,而是传统积淀与传承创新; 德育特色不是简单模仿,不是仿制品,而是制造品,生成品;德育特色不是追求时髦,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与众不同。因此,我们把学校德育特色定义为: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科学性、稳定性的德育理念和模式体系。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是学校德育的自主创新实践过程。
德育特色品牌是在德育特色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示范性、推广性、应用性和影响力的德育理念和模式。如果把特色比作是一缕阳光,是百花丛中一点红,那么品牌就是彩霞满天,就是万紫千红满园春。特色以品牌为追求、作指引,而品牌则以特色为个性、作基础。由德育特色到德育品牌的创建过程,是学校德育“由内而外”的内涵发展与彰显个性的过程,是特色创新营造德育特色品牌的过程。因而,特色自主创新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核心策略。
德育特色自主创新,指在德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新的德育理念、模式、途径、方式、方法等,以拓展德育功能、提高育人效果、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德育特色自主创新包括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过程,是德育理论创新、模式创新、实践创新的自主创新过程。
德育特色品牌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借鉴某些知名特色模式或受到其启示而形成自己的德育特色主题。如,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学校的“有为教育”特色模式,就是受到“成功教育”模式的启迪而形成的。一般来说,任何一种特色模式都是特定的文化资源和客观环境的产物,特色的独特性说明它的不可复制性,它的形成需要自主创建。然而,一种新的特色模式的形成往往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它需要借鉴、借助或参考传统的或现代的教育模式或经验,至少可以从中找到它的理念基础或文化渊源。因此,德育特色品牌构建,可以采取借鉴的方式。但是,特色模式的构建主要是自主创建的过程,自主创新是德育特色模式建立的主旋律。“经验借鉴”和“自主创新”不是对立而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三、校本行动研究: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三部曲”
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一种校本行动研究。实施过程的立足学校、服务学校、发展学校的“优势诊断”、“主题提炼”和“模式构建”是三个关键环节,是谱写学校德育特色品牌这一“交响乐章”的“三部曲”。
(一)优势诊断
诊断是对学校德育资源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和提出优势发展方案的教育管理行为,内容主要包括“目标定位诊断”和“优势资源诊断”两部分。前者主要了解和确定德育特色品牌创建的目标定位及实施方案;后者侧重寻找和开发学校德育特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优势,为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奠定基础。
德育资源指具有德育功能的影响源和德育过程的所有构成元素,特别是管理、师生、课程、文化、传统等要素。德育资源的诊断包括发展性诊断和风险性诊断,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诊断、显性与隐性资源诊断,现实资源与潜在资源诊断,等等。受“木桶短板理论” 和“取经”思维模式与传统习惯的影响,学校在品牌营造过程中,最常用的是“短板”诊断法和“他山石攻玉”法,即迁移别人的成功经验以弥补自己不足的做法。事实上,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一种创建品牌过程。因此,德育资源诊断不仅是问题和差距的诊断,更主要是优势特色资源及创新发展的诊断。寻找特色资源,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德育特色,应该是优势资源诊断的本有之义。因而,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要进行“特色-优势资源诊断”。一所学校的德育特色资源,往往也是它的优势资源,所以“特色诊断”实质是“优势诊断”。
资源诊断是一种发展性诊断,因为诊断是面向未来和服务于特色品牌创建的目的。学校德育优势诊断,可以有专家诊断、自我诊断和专家指导下的自我诊断。德育诊断是在校长领导下的学校自主性组织行为,而专家引领有事半功倍和少走弯路的作用。学校德育发展诊断是一种科学的德育管理方式。诊断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德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确定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发展的目标与措施。诊断过程包括提出发展设想、调研师生发展需求、分析存在问题、寻找发展优势与资源、论证德育发展目标实现的可行性、形成德育促进师生和学校特长特色发展与整体发展的规划等环节。诊断的内容包括:学生发展需求诊断,教师发展需求诊断,学校德育课程、环境与文化诊断,学校发展优势与资源诊断,学生品德、心理发展需求与管理诊断,教师、班主任德育需求与专业发展诊断,学校、家庭与社区德育文化环境影响诊断,学校德育组织与常规管理诊断,等等。诊断维度越多,优势挖掘越充分。
(二)主题提炼
主题提炼是从学校德育特色资源中抽象概括,总结归纳出主题词或主题概念的过程。主题提炼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形成的关键环节。主题提炼是教育理念、特色资源、科学思维和教育智慧有机融合的结晶。近年来,我们在开展“课程改革加强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和德育模式创新实践中,指导不少学校总结提炼了自身的德育特色,作为这些学校的科研指导、教育顾问和实践见证者,我们以此为案例来探讨德育特色主题提炼的基本原则,特色定位和具体方法问题。
1.主题提炼的基本原则。主题提炼要遵循“三确”原则:正确性原则——主题理念要正确体现主流教育理念;准确性原则——主题内涵要准确把握特色资源本质;精确性原则——主题语言要精确概括主题内容。
正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正确体现现代主流教育理念、理想、目标,德育理念或学校办学思想、育人宗旨等教育发展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如,广州市天河区昌乐小学的“活力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的“立社会志,做有为人”的“有为教育”模式,体现了生命教育、励志教育、人生理想与价值教育、成功教育的理念,而且,就价值取向而言,“有为”比“成功”更关注人生价值的社会导向,更侧重于激励未成年人对实现人生价值过程的追求;广州朝天、东莞朝天和时代朝天小学的“心灵德育”模式,体现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的现代德育理念;广州花都狮岭镇冠华小学“创作教育”模式体现了素质教育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理念;广东顺德一中的“高雅教育”模式,反映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导向的时代精神。
准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准确把握特色资源的本质内涵。如,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的“阳光德育”模式,准确把握了“以阳光文化育阳光人格”的“阳光小北人”育人目标;深圳市罗湖外国语学校的“四自”德育模式——“行为自律,管理自治,活动自主,精神自强”,用“立社会志,做自为人”的“自为教育”加以概括,更明确、准确和更能反映由“他律到自律,由自律到自主,由自主(发展)到自为(人生)”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与自我构建的现代品德发展与教育理论。
精确性原则,要求主题概念要用精确的语言概括出主题内容。如,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的“立社会志,做有为人”的“有为教育”模式,比原来的“健康有为”模式更加精炼简洁;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河源市第二小学和江门市第九中学等学校正在实施的、由我们倡导和指导的、被誉为“草根德育”与“原生态德育”的“叙事德育”模式,比原来的“小活动,大德育”的做法更加精准明确。
2.主题提炼的特色定位及具体方法。特色定位是对优势德育特色资源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特色定位是德育特色主题提炼的核心环节,特色定位是否恰当、准确,直接影响主题提炼的正确性、准确性和精确性。而特色定位是否恰当、准确,关键在于对现代教育或德育理念的把握,对学校或区域特色资源的审视、提升和对学校办学思想的理解。将这三大因素整合思考和分析,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往往就可以作出准确的特色定位。这是一种道德整合教育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以广州朝天小学的“心灵德育”模式为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是现代德育理念,“明德归仁”是这所前身为“广州同文馆”、有140多年历史的学校的传统,而团体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它的一项德育特色,“朝着未来,天天向上”是它的“朝天精神”和办学理念。将三者整合起来,“心灵德育”的特色定位就会在头脑中呼之欲出。在上述三大因素中,对学校或区域特色资源的审视和提升,是特色定位最关键一环。最常用的审视和提升方法有:
“溯源法”——寻找特色资源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根源而创新形成新的特色主题。如,广州市天河区猎德小学的“立德教育”,溯源于宋代杨雄的“耕道而得道,猎德而得德”名句和猎德村的尊崇道德的文化传统,加上广东话“猎德”与“立德”谐音,“立德教育”便水到渠成;东莞市中堂潢涌小学的“德本教育”源自明代以来“德本之乡”的传统资源;广东鹤山职中的“自强教育”则源自咏春拳一代宗师李小龙、叶问的“尚武崇德,修身养性”的武德传统;广州市番禺区沙湾三善小学的“塑美教育”模式,来源于具有800年历史的沙湾古镇的传统民间艺术——灰塑。溯源不是复古和回归历史,就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是颂读经典一样。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溯源只是弘扬传统和寻找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它必须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精神为取向,这样的特色定位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学校或区域教育发展的生长点。以“塑美教育”为例,“灰塑”民间艺术只是它的源头,“灰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然与追求审美价值为使命,而“塑美”——塑造美好人生,更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温家宝总理2009年在北京市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让我们对“塑美教育”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拓展法”——根据特色资源特性开发其德育特色主题内涵。如,把“四自”德育模式拓展为“自为教育”模式;把“高雅校园文化”扩展为“高雅教育”模式;将“活力校园”拓展为“活力教育”模式;广东河源市第三小学将班级自主管理拓展为“自主教育”模式;广东顺德陈村职中将“精细管理”特色扩展为“精细德育”模式。
“升华法”——在特色基础上提升其教育理念内涵而成为特色主题。如,把“健康有为”模式提升为“有为教育”模式;将中山市石岐区烟燉小学的“威风锣鼓”学校文化提升为“鼓舞教育”模式;将“阳光小北人”提升为“阳光教育”模式;广州花都圆玄小学将“本善本色”学校文化提升为 “至善教育”模式。
“概括法”——把德育经验或做法用总结的形式加以概括而形成特色主题。如,南海九江中学把“小活动,大教育”概括为“活动(体验)德育”模式;中山市东区雍景园小学把“亲子义工”志愿者文化和家校合作模式概括为“以爱育爱”的“育爱教育”模式;广州市109中学将“三感”(感动、感激、感恩)总结为“体验教育”。
“生成法”——学校德育特色在原有办学理念、教育理想、实践经验或特色资源某一亮点基础上,自然生成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的特色主题的内涵。如,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河源市第二小学和江门市第九中学的“叙事德育”模式,就是在他们原来的叙事式主题班会和学科教学基础自然形成的;广州花都区狮岭镇冠华小学的“创作教育”模式,也是基于学校在皮革皮具作品制作设计方面的基础而生成新的特色内涵。
(三)模式构建
德育特色模式构建,是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创建从特色到品牌跨越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其重要性相当于在三级跳最后的踏板上起跳。一个完整的德育特色模式体系,由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特色德育理念系统,目标、内容、途径、方式等结构系统,以及特色德育评价系统等三部分构成。
模式构建的第一步是形成理念。理念是模式的灵魂,是模式构建的向导。以活力教育为例,“活力”是学生素质“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集中体现,是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核心的原动力。因此,是一种充分体现中小学素质教育宗旨和目标理想的特色理念。为了更加形象地表现活力教育的理想和理念,笔者专门为此作了一首《活力教育之歌》:
活力是生命的象征,活力教育是鸣奏生命乐章的旋律;
活力是成长的动力,活力教育是实现成长梦想的桥梁。
活力是理想的风帆,活力教育是扬起理想风帆的桅杆;
活力是创意的翅膀,活力教育是创意展翅飞翔的蓝天。
活力是智慧的源泉,活力教育是流淌智慧源泉的河床;
活力是求知的渴望,活力教育是满足求知渴望的乐园。
活力是生活的激情,活力教育是燃点生活激情的圣火;
活力是学习的热情,活力教育是激发学习热情的鼓点。
活力是开朗的微笑,活力教育是传递人际关怀的使者;
活力是人格的魅力,活力教育是期望唤醒希望的智慧。
德育特色模式理念的形成,是对德育特色模式本质内涵的界定、概括和理论依据的寻找。以“有为教育”为例,“立社会志,做有为人”是对“有为教育”内涵的界定。有为教育的实质是“有为人生”教育,是立志成才与人生规划教育,以“有为人生教育”为基本理念,以教育学生立志做有为之人为己任;以丰富和成就儿童少年的人生基础为内涵;以培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自主发展,创新有为”的现代有为少年为教育目标。“人人可为,人人有为”—— 多元智能理论是有为教育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模式构建的第二步是建立模式内容结构。内容结构是模式构建的主体工程,是模式形成的实质体现。例如,“有为教育”的内容结构,是“有为人生”教育、教学体系。目标——引领学生追求有为人生;基础——打造有为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班风学风;环境——树立“有为精神”,形成有为校园文化和有为家庭文化;关键——培育有为之师,让教师发展学校,让教师成就学生;方向——营造有为之校,树立奋发向上共同愿景,促进学校优质持续发展。
模式构建的第三步是建立模式评价系统。评价系统是模式构建的检验系统,是模式体系是否科学、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模式评价系统,模式体系才能完善。以“有为教育”为例,配合有为教育的有为人生、有为教师、有为班级、有为家庭、有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建立相应的“有为之星”评价制度,构建“有为少年”、“有为之师”、“有为班级”、“有为家庭”、“有为学校”评价体系。
德育特色品牌营造是将特色资源、德育理念和时代精神,用教育智慧加以整合的自主创新实践,其更广泛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学校通过自主创新式的实践行动,走上一条由德育特色品牌向学校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之路,相信这将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星光大道”。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 广东广州510600)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