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游戏理论研究 提高游戏实践成效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g3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底,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幼儿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主办的全国幼儿游戏论坛在沪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50余位与会者参加了此次论坛活动。论坛以“让儿童在游戏中成长”为主题,通过专题报告、分会场论坛、幼儿园观摩活动等形式探讨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以及游戏实践中的各种热点问题。
  
  一、专家的视点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张民生教授作了题为“基础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习与思考,责任与行动”的报告,从战略意义上剖析了游戏的创新价值,赋予了游戏以全新的文化内涵。他认为,首先,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中之重,建立科学的质量观,坚决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其次,要切实提高园长的课程领导能力。第三,要正确认识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起保护游戏、保护童年文化的责任。
  全国幼儿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华爱华作了题为“幼儿自主的游戏与教师设计的游戏”的专题报告。她针对当前实践中教师的困惑和问题,通过多个案例分析了为什么游戏一经教师设计,幼儿就不再有游戏的体验,幼儿为什么会把“游戏”与“玩”分开的原因。她据此认为,要想使游戏与学习统一,教师需把握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善于把教育目标设计成玩法,而玩法、玩趣、玩智缺一不可,“教育性”必须以“好玩性”为支撑;二是要善于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准确判断课程目标与幼儿当前发展的可能性,在支持幼儿游戏意愿的前提下提高引导机智;三是要从“教”与“学”的关系出发,理解“游戏与教”和“游戏与学”、“寓教于乐”和“寓学于乐”对幼儿具有的不同发展效果,即前者要追求“教”的目的性,对游戏者而言具有获得发展的确定性,而后者只是将学习元素渗透在游戏中,至于幼儿能得到什么,取决于不同幼儿的发展可能性。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全国幼儿游戏与玩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曹中平作了“跨班混龄区域游戏活动指导”的专题讲座,山东师范大学丁海东教授就“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现路径”作了专题演讲。
  
  二、一线教师的问题探讨
  
  本次论坛设了4个分会场,大家在游戏理论与实践之间展开了一场真诚的对话。
  在分会场一,与会者与专家一起试图澄清以下基本问题: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游戏与教学的融合形式、活动区中应投放怎样的材料以诱发幼儿开展游戏或结构化的学习、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指导效应与根据教师预设目标的指导结果有什么区别、如何把握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等等。专家们认为,把握这些基本问题,有助于教师寻找到有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途径。
  在分会场二,来自福建、上海、南京的教师交流了他们对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的研究和思考,让大家深受启发。
  在分会场三,大家探讨了以下问题:在研读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在解读幼儿的行为中创设动态变化的环境、整合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帮助幼儿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提升幼儿的经验,等等。
  在分会场四,大家就游戏中到底应该听教师的还是听幼儿的,教师干预游戏的“度”到底怎么把握,也就是对游戏中幼儿生成和教师预设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大家形成的初步共识是:游戏中教师的预设是必要的,但必须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预设环境时要有高结构和低结构之分;教师在参与游戏时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拓展和提升经验;与教师传授经验相比,幼儿虽然在游戏中获得经验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但印象深刻。
  
  三、在游戏课程中成长起来的教师
  
  以游戏课程为特色的上海南西幼儿园作了题为“快乐玩、有效学:游戏课程实践与探索”的专场报告。园长洪晓琴介绍了该园游戏课程的发展历程。具体生动的案例一方面说明了他们确保了幼儿的游戏时间,找寻到了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创设了良好的游戏环境,确实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们在切实开展游戏研究,并以此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位一线教师与大家分享了她们的收获和体会。她们认为,只有确保游戏时间,教师才有机会了解幼儿的游戏;只有倾心观察游戏,教师才有可能看懂幼儿的游戏;只有积极参与游戏,教师才能真正与幼儿分享游戏;只有不断反思游戏,教师才能抓住契机促进幼儿发展。其中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用生动的案例具体说明了教师在游戏中应该如何学会认同、学会共享、学会回应,她还深有感触地回顾了20年来研究游戏课程所带来的变化。她展示的集体游戏《翻骰子》,形象地体现了南西幼儿园“快乐玩、有效学”的课程理念。
  
  四、现场观摩研讨中的热点话题
  
  本次论坛还组织了幼儿园现场观摩研讨,涉及了许多热点话题。比如,在杨浦幼儿园,大家就游戏材料如何选择和投放、游戏中嬉戏性和规则性的关系、游戏中幼儿的表征行为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在长宁区海贝幼儿园,大家就如何创设适合幼儿建构的游戏环境、结构游戏中教师该不该教、托班结构游戏的指导策略,以及建构游戏材料的提供、主题的产生、幼儿作品的展示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虹口区第三中心幼儿园就角色游戏的主要功能、表演游戏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分享交流环节的功能等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芷江中路幼儿园和东方幼儿园也分别展示了各自的园本课程。
其他文献
闾彬在《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12期《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师德?——兼论当前师德建设要实现“四化”》一文指出,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人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近乎完美,这种师德目标的神圣化倾向,正是师德人文缺失的一种表现。  师德建设要进行改革,应实现“四化”。第一,师德建设应实现“真人化”。道德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个过程,是人进入更为美好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方式,成就更具德性的“真人”是
教育市场里许多人吆喝着“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勾引家长掏钱埋单。也有不少家长本身就有这种心态。而两个半世纪以前,法国的卢梭却告诫人们:“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他称此为“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卢梭说:“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其实,卢梭并不是主张浪费童年时光,而是批评那些类似“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他是主张教育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游戏”  和“教学”不同程度的结合    在幼儿园教育中,有两类活动分别强调两个不同的方面,一类活动是游戏,它强调的是顺应儿童的发展;另一类活动是教学,它强调的是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促进儿童的发展。在幼儿园课程中处理好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幼儿园教育中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这一两难问题的关键。在教育实践中,许多问题和困惑的产生都与不会区分
摘 要  贫困家庭的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贫困文化受洗礼者”“人力资本低下者”“心理与行为的问题者”的角色特質。为此,师德建设需从代际贫困者角色特质出发,重识并践行代际贫困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理念,点亮生命;建立与贫困家庭的绿色沟通渠道,引领生命;创造关键教育事件,改造生命;放眼未来,优化生命。  关 键 词  代际贫困;角色特质;师德应对;行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
在大班开展“有营养的植物”主题活动时,我们从与幼儿生活最密切相关的蔬菜、水果切入,设计、组织了系列活动。“木瓜恰恰恰”就是其中的一个活动。它的教学目标是在会唱歌曲《木瓜恰恰恰》的基础上,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创编的节奏图谱并尝试运用乐器来表现,体验集体合作为乐曲伴奏的快乐。这个目标分别通过复习歌曲、学习律动、尝试用乐器表现等三个途径来实现,认知教学目标主要通过第三个途径来实现,情感教育目标则渗透在每个
摘 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基于本地实际,重视物质文化,增进人境互动,孕育灵性;提升精神文化,力求今昔结合,哺育灵慧;优化活动文化,倡导内外兼修,养育灵举,有效推进了区域整体校园文化建设。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灵动;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3-00-02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对凝聚人心、教化育人、引领
三、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之间的关系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是开展园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基本途径。  研究中,我们注重教师个人的反思,鼓励教师同伴间的互助合作,并通过集体研讨共同诊断问题、寻找对策、分享经验、挖掘价值。此外,为了避免教师在原有经验水平上的重复,改变他们等、靠、要的思维方式,我们鼓励园所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寻求专业引领,以提高研究的质量。为此,在园本教研中,
那天我园开展游戏观摩活动,我走进中班活动室,孩子们正在玩“小不点儿服装店”的游戏,我也就自然地参与进去。当“营业员”问我需要什么服装时,我脱口说出了一件“货架”上没有的服装,这可让“营业员”犯了难。看到这一情形,我就随口说了句:“没关系,我下次再来买吧。”然后就退了出来。没想到几天后,这个班的孩子看见我就兴高采烈地拉着我说:“老师,你要的服装我们‘店’里有了,是我们自己设计、制作的,可漂亮了。”原
摘 要  了解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教育教学活动的育人价值,对于推进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海淀区“绿色成长”学科德育项目组开展以问卷调查为主,课例征集和电话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对项目实验学校疫情期间结合线上教学开展学科德育的状况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项目实验校教师实施学科德育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且对学科德育有较好的理解;对线上教学方式的理解与尝试,影响线上学科德育实施
本期话题引发了很多读者的思考,它也让我想起了哈佛大学的校训,“吾爱柏拉图,吾爱亚里士多德,吾尤爱真理”,这一校训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破除迷信,探求真理,鼓励一切向权威提出质疑的思想和行为。  传统教育之所以禁锢了儿童的自主意识与质疑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什么是教育者的影响力。不可否认,教师是由社会、制度、世俗所给定的具有权威资格的教育者,“教师对小孩的权威,虽然在形式上是两个人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