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的视角谈游戏和教学的关系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游戏”
  和“教学”不同程度的结合
  
  在幼儿园教育中,有两类活动分别强调两个不同的方面,一类活动是游戏,它强调的是顺应儿童的发展;另一类活动是教学,它强调的是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促进儿童的发展。在幼儿园课程中处理好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关系,是解决幼儿园教育中既要顺应儿童的发展,又要将儿童的发展纳入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这一两难问题的关键。在教育实践中,许多问题和困惑的产生都与不会区分或不去区分游戏和教学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有关。
  在涉及区分游戏与教学的问题时,有不少专家已经作过明确的阐述。裴雷格勒尼(Pellegrini A.D.,1991)认为,可以将儿童的活动分为“‘更多的游戏,或更少的游戏’,而非极端地界定为‘游戏,或非游戏’。儿童的行为符合所有有关游戏的标准,可被界定为‘纯游戏’,儿童的行为有较少这样的成分,可认定为‘较少纯游戏’。简而言之,儿童的行为不应被界定为‘游戏,或非游戏’,而应被看作是与一个从‘纯游戏’到‘非游戏’的连续体相关联的位置”。〔1〕格莱维(Gravey C .,1991)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认为,有不同行动、交互作用方式和交流方式的不同活动似乎是在一个从“游戏”到“非游戏”的连续体上来回移动,儿童在其游戏和非游戏的活动状态中经常变化着他们自己活动的目的和目标。〔2〕撒拉库(Saracho O.,1991)则认为,这些含义相对广泛的标准应被用于对儿童复杂的活动进行区分,而这样的标准也有益于把教师从可能存在的将教学和游戏加以区分而带来的为难中解脱出来,因为他们也许太强烈地感到游戏对儿童成长的益处。〔3〕
  上述说法是从游戏的视角谈及教育活动的,若从教学的视角谈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那么也可以作类似的阐述,即将教师的活动分为“更多的教学,或更少的教学”,而非极端地界定为“教学,或非教学”。教师的行为符合所有有关教学的标准,可被界定为“纯教学”,教师的行为有较少这样的成分,可认定为“较少纯教学”。简而言之,教师的行为不应被界定为“教学,或非教学”,而应被看作是与一个从“纯教学”到“非教学”(即游戏)的连续体相关联的位置。同样,有不同行动、交互作用方式和交流方式的不同活动似乎是在一个从“教学”到“非教学”的连续体上来回移动,教师在其教学和非教学的活动状态中经常变化着他们自己活动的目的和目标。
  如此拗口的阐述,可以用一句十分简单而明晰的话加以说明,那就是“幼儿园中所发生的教育活动都是‘游戏’和‘教学’不同程度的结合”。
  如此简单而明晰的话,有时被“教学游戏化”“游戏教学化”之类定义含糊、逻辑不清的用语加以说明。说其定义含糊、逻辑不清,是因为不管是教学被游戏化了,还是游戏被教学化了,从词义上看,教学或游戏中的一方不复存在了;说其定义含糊、逻辑不清,还因为这样的用语无法在理论上定义和解释无限接近“纯教学”或“纯游戏”的那种教育活动,即无法说明被游戏化的教学在无限接近纯游戏时究竟还是不是教学,也无法说明被教学化的游戏在无限接近纯教学时究竟还是不是游戏。
  如此简单而明晰的话,有时也被“通过游戏的教学”“包含教学的游戏”之类表述不一、内涵一致的用语加以表达。说其表述不一、内涵一致,是因为不管是“通过游戏的教学”,还是“包含教学的游戏”,说的是一回事,只是前者是从教师教学的视角讲的,而后者则是从儿童游戏的视角讲的。而且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由于都没有量化游戏和教学,因此可以是游戏成分很多的教学,也可以是游戏成分很少的教学;可以是包含很多教学成分的游戏,也可以是包含很少教学成分的游戏,而游戏成分很多的教学与包含很少教学成分的游戏是一回事,反之,游戏成分很少的教学与包含很多教学成分的游戏也是一回事。
  
  游戏和教学之间存在
  复杂的关系
  
  有关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我们自然主要会从教师教学的视角去考察有不同游戏成分的教学(除了纯游戏):可能是“游戏成分很多的教学”,也可能是“游戏成分很少的教学”,还可能是“没有游戏成分的教学”(纯教学)。不从儿童游戏的视角去考察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不是因为游戏不重要,而是因为研究问题角度的需要。
  有关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我们自然主要会从教师“为什么要教”“教些什么”和“如何教”等方面去衡量。什么是教学的有效性?评判的标准当然就是教育、教学的价值问题。一般而言,“为什么要教”的问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优先性有较密切的关系,“教些什么”的问题与什么知识是最重要的认识有较紧密的关系,“如何教”的问题与教学对象的发展特点和水平有较直接的关系。
  关注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很困难的,因为幼儿园课程和教学中含有游戏的成分。一般而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游戏的成分越多,教学活动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就越大,表现为教学活动目标的游离度就越高,活动内容的可变性就越大,活动评价的主观性就越强,教师对教学有效性的把握就越困难。“含有游戏的教学”,或者说“通过游戏的教学”,因为教学中有了游戏的成分,就既要将教学中的游戏按照游戏的定义和要求实施,也要按照教学的规律行事,完成教学需要完成的任务,还要将游戏和教学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处理好。
  正如维果茨基所述,“教学和发展不是两个互不依赖的过程,也不是同一过程,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4〕根据维果茨基的观点,游戏能顺应儿童的发展,满足儿童的需要,而教学则能造就儿童的发展,创造新的心理形成物,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动力。维果茨基认为,教学过程有其自身的结构、顺序和发展逻辑,而教学引起的心理机能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内在规律,“儿童的发展不会像物体投下的影子那样追随着学校的教学。因此,学校的测验成绩不能反映儿童发展的实际进程。事实上,发展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变动的依赖关系,不可能用统一的、预先提出的、臆断的、思辨的公式来反映这些关系”。〔5〕
  事实上,游戏和教学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它们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前提。在幼儿园课程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实现游戏和教学的结合,不论是设计的活动,还是创设的游戏/教学环境,都要能够如同维果茨基所言,“反映他们(教师)为儿童学习而设计的计划,同时也能对儿童的打算有所反映。”在理论上可以这样说,但在教育实践中很难这样做,因为“为儿童学习而设计的计划”可能会招来“不适合儿童发展”的质疑和非议;“对儿童的打算有所反映”本是一件难以操作的事情,至多不过是计划者的一种假设和解释而已。
  
  考察和评估幼儿园教学活动
  有效性的要点
  
  关注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考察教学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所持有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本身,即关注的不是顺应儿童发展重要还是强调教师教学重要、关注教学活动的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等一类的问题,而是考察实施的教学活动与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所持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是否一致的问题。
  在分析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时,我们应根据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性质而有所区别。具体地讲,评量“游戏成分很少的教学”(也称高结构的教学)与“游戏成分很多的教学”(也称低结构的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不一样的。
  在考察和评估游戏成分很少的教学时,我们应多关注教育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预先计划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完成预设的目标。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前要关注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期望幼儿学得一些什么?通过教育活动的过程,幼儿能否学得教师期望他们学得的东西?等等。在实施这类教学活动后要关注的是,期望幼儿学得的东西幼儿是否已经获得?幼儿还学得了哪些在活动设计中没有涉及到的却是富有意义的东西?如何改进所设计和实施的教育活动?等等。
  在考察和评估游戏成分很多的教学时,我们应多关注教学活动设计者和实施者预先计划的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与儿童的契合程度,应多反映幼儿自主学习为主的倾向和教师对幼儿生成的学习任务的回应。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时要关注的是,如何设置教育环境和情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教学活动,幼儿能主动、自主学习吗?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在学习什么?他们是如何学习的?如何激发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等等。
  多与少,很多与很少,都是相对的概念。由于在幼儿园教学中所包含的游戏成分的多少是难以量化的,还是经常动态变化的,因此更会加重幼儿园教师把握幼儿园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难度。
  
  参考文献:
  〔1〕PELLEGRINI A D.Applied child study:A developmental approach〔M〕.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1991:215.
  〔2〕GRAVEY C.Play〔M〕.2nd ed. London:Fontana,1991.
  〔3〕SARACHO O.The role of play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M〕//SPODEK B,SARACHO O.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1.
  〔4〕〔5〕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406.
其他文献
近日,笔者到一所當地比较有名的“优质”幼儿园参加了一个公开教学研讨活动,发现教师在活动中不仅十分依赖教材,而且始终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在随后进行的有关这个教学活动的研讨过程中,执教教师重点“反思”的是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手段的使用是否得當,自己的发挥是否正常等问题。令笔者诧异的是,其他参与研讨的教师也无一例外地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流畅、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维度进行探讨,没有教师从如何观察教学
编者按:2001年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史上意义非凡的一年,就在那一年9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了。《纲要》的制定建立在大量调研工作基础之上,不仅全面反映了我国几十年来幼儿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成果,也努力吸收了全球有关早期教育的科学研究成果。《纲要》的颁布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转眼10年过去了,10年来,《纲要》对教师的教育
小鱼吐泡泡  目标:  1.知道拿棉签的正确方法,学习在圆圈里涂色,进一步锻炼拇指和食指的肌肉。  2.在家长的指导下会听音乐收拾玩具。  准备:  背景音乐,红色颜料,棉签,纸杯,抹布,10只盘子,每人一张画有小鱼和泡泡的图画纸。  过程:  对家长的指导语:在前两次活动中,宝宝表现出了对美术活动的喜爱,多数宝宝的手指肌肉得到了锻炼。本次活动是通过让宝宝在圆圈内涂色进一步锻炼宝宝的拇指和食指肌肉
在大班“庆新年”的主题活动中有一个传统内容,即关于生肖的话题。我园两位教师根据这个内容设计了活动,虽然内容相同,但设计各具特色。  教案A 十二生肖PK赛(王戟)  目标:  1.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人  的属相,初步记住它们的排列顺序。  2.能在集体中积极地表达  自己对生肖动物的认识及喜爱之情。  准备:  1.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有关十二生肖动物的资料。  2.贴纸若干,十二生肖图标及十二生肖
在开展大班主题活动“动物朋友”时,我安排了引导幼儿认识鱼类生活习性的内容。在一次探索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感知鱼鳍与鱼儿身体平衡之间的关系,我先让幼儿仔细观察鱼儿是如何游动的,然后当着幼儿的面剪掉了鱼儿的背鳍,让幼儿通过前后对比直观地看到鱼儿因没有了背鳍而失去平衡导致游动困难的一幕。不料,一个幼儿见状难过地说道:“小鱼好可怜啊,它快死了!”其余幼儿也唏嘘一片。我愣住了,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但立马取消
摘 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本研究以叙事探究为方法,通过访谈对象回溯自身的受教育历程,反思“学生观”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发现,落实学生观要求教师要避免对学生的隐性偏见、倭化,避免以成人行为的评判标准评价儿童;要关怀学生更要教会学生自我关怀;要以有质量的教育反思保障学生观的落实,注重教育公平;要以真诚之心关注、期待、信任学生,帮助他们更好的展现自我。  关 键 词学
摘 要  借鉴“教育即生长”理念,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形式丰富的绘本教学设计,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自然的道德生长。教学中,学生道德生长需要在意识层面建立正确道德认识,通过道德情感激发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最终将道德观念内化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完成“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道德人格养成过程。  关 键 词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道德生长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
营养是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小班阶段适宜的饮食营养教育对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园对如何开展小班饮食营养教育活动作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小班饮食营养教育实践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虽已认识到饮食营养教育的重要性,但对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认识有些片面,往往只强调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却把饮食营养教育中的认知和情感目标放在一边。又如,教师往往注重幼儿进餐流程的合
闾彬在《教育科学研究》2018年第12期《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师德?——兼论当前师德建设要实现“四化”》一文指出,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人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近乎完美,这种师德目标的神圣化倾向,正是师德人文缺失的一种表现。  师德建设要进行改革,应实现“四化”。第一,师德建设应实现“真人化”。道德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个过程,是人进入更为美好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方式,成就更具德性的“真人”是
教育市场里许多人吆喝着“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勾引家长掏钱埋单。也有不少家长本身就有这种心态。而两个半世纪以前,法国的卢梭却告诫人们:“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他称此为“最重要的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卢梭说:“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其实,卢梭并不是主张浪费童年时光,而是批评那些类似“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他是主张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