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因此纵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改革已在情理之中,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对教育发展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势在必行。
一、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要激发情感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个好的导演,他能充分运用自己各方面的动作语言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去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而语文教师则更应担负起此职责。
导入新课要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热情。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有趣味性导入、情境性导入、冲突性导入、直观式导入、设问和问题式导入等等。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背影》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关于“父亲辛勤劳动挣钱供子女上学”的生动故事,激发学生求知情感来进行导入,也可以用多媒体功能,播放一个电影片断,如播放电影《背起父亲上学》片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想知道《背影》中的父亲是怎样的形象的求知欲,即对父亲应有怎样的情感。激昂的语调,合适的体态会给人深刻印象。例如,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讲演》中有这么一段,充满着正义对邪恶的不屑与鄙视,闻一多拍案而起,朝台下的特务们叫板,满腔正义尽露于此。此时,语文教师也应在课堂上浓墨重彩地大胆地去运用、发挥导入的效果,带给学生是精神的震撼。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维持、巩固和发展在导入新课阶段激发出来的情感
突出朗读、精读,体会文章真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就是有“情感”是写文章的基础,而读文章是进入“情感”的条件。这句话对我们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很有借鉴意义。读文章,即朗读和精读,这两种学习方法对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乃至情感美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精读训练,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如在讲解散文《背影》时,为了使学生感悟文章蕴涵的深挚情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深情朗读专项训练,围绕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饱含深情的词语,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关心、关爱,并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深情朗读比赛,使其由有感情地朗读升华到精读,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使他们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品味如山的父爱,深刻地理解父爱真谛,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拥有的真情。
教师要精心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和成功的满足。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说:“积极的情感是由于积极的探究活动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精读深刻体会文章真情的基础上,更要善于提供活动的材料和条件,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掌握知识的自豪。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先提供一些材料和要求:提供“关于父母干活挣钱不易的故事”这样一个材料,并提出:“我们身边的父亲是什么形象?”这一问题。要求是:从外貌特征、内在气质、为人处世态度等这几方面回答。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描述父亲形象的范例等材料,让多个同学进行表述自己父亲形象的探究活动。从而去探究并获得描述父亲形象的知识,进而通过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掌握知识的自豪。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实际意义的问题,使學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激起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激愤情绪。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能提出:你看了课本95页的那一幅图,有什么感想?(注:八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幅关于父亲爬栅栏买橘子的简图)这个问题,很有启发性和实际意义。学生可能会回答:图上的父亲去给将要离别的儿子买橘子爬栅栏爬得很费劲,实在不易,因此,感觉到天下父母皆不易,从而感悟“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应立志苦读”,产生不让父母失望的感想。语文老师还可以提出别的问题,如你读了课文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等等类似的很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问题,既有启发性,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此时,学生情景交融,从而维持、巩固、升华了对父亲无比敬佩与爱戴之情以及渴求知识的欲望。
三、注重设计课堂的结束环节,以激起学生更高层次的求知动力和欲望,使情感升华
在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要善于捕捉时机,激起学生更高层次的求知欲望。如在《背影》的学习过程中,当老师朗读道:“他(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老师眼含泪花,学生亦眼含泪花。老师抓住这一时机,朗读富有生色,富有情感,从而在无形中激起了学生刻苦学习的求知欲望,激起将来成为祖国栋梁的干劲,从而亦在无形中深刻巩固所学的知识。使这堂课得到了升华,达到“课虽终,意还在”的效果。
四、情感教学法对教师的情感要求
教师要表达对教学内容的自然情感,教师首先应流露自身对语文教学中文章的热爱之情,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教师对学生期望的情感效应。教师对学生心理上有恰如其分的期望和要求,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和充满信心,在寄予期待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要多给予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具体讲,第一,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在观念上,从看学生的缺点,转到寻找学生的优点上来,多鼓励少批评。第二,在发挥学生长处的基础上,激励学生以长补短,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进取心理,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重视和鼓励。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从中挖掘潜在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与追求,还有待于语文教师进一步努力。“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为有情人”,让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熠熠闪光吧——为了我们的孩子!
(卢龙县教育局教研室)
一、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要激发情感
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个好的导演,他能充分运用自己各方面的动作语言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去热爱学习,热爱生活,而语文教师则更应担负起此职责。
导入新课要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热情。新课的导入方法很多,有趣味性导入、情境性导入、冲突性导入、直观式导入、设问和问题式导入等等。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背影》这篇文章,可以利用录音机播放关于“父亲辛勤劳动挣钱供子女上学”的生动故事,激发学生求知情感来进行导入,也可以用多媒体功能,播放一个电影片断,如播放电影《背起父亲上学》片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想知道《背影》中的父亲是怎样的形象的求知欲,即对父亲应有怎样的情感。激昂的语调,合适的体态会给人深刻印象。例如,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讲演》中有这么一段,充满着正义对邪恶的不屑与鄙视,闻一多拍案而起,朝台下的特务们叫板,满腔正义尽露于此。此时,语文教师也应在课堂上浓墨重彩地大胆地去运用、发挥导入的效果,带给学生是精神的震撼。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维持、巩固和发展在导入新课阶段激发出来的情感
突出朗读、精读,体会文章真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就是有“情感”是写文章的基础,而读文章是进入“情感”的条件。这句话对我们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很有借鉴意义。读文章,即朗读和精读,这两种学习方法对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乃至情感美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精读训练,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如在讲解散文《背影》时,为了使学生感悟文章蕴涵的深挚情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深情朗读专项训练,围绕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饱含深情的词语,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关心、关爱,并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深情朗读比赛,使其由有感情地朗读升华到精读,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使他们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品味如山的父爱,深刻地理解父爱真谛,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拥有的真情。
教师要精心组织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展示的机会和成功的满足。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说:“积极的情感是由于积极的探究活动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精读深刻体会文章真情的基础上,更要善于提供活动的材料和条件,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掌握知识的自豪。如在学习《背影》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先提供一些材料和要求:提供“关于父母干活挣钱不易的故事”这样一个材料,并提出:“我们身边的父亲是什么形象?”这一问题。要求是:从外貌特征、内在气质、为人处世态度等这几方面回答。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描述父亲形象的范例等材料,让多个同学进行表述自己父亲形象的探究活动。从而去探究并获得描述父亲形象的知识,进而通过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掌握知识的自豪。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实际意义的问题,使學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激起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激愤情绪。如在《背影》的教学中,教师可能提出:你看了课本95页的那一幅图,有什么感想?(注:八年级语文课本上有一幅关于父亲爬栅栏买橘子的简图)这个问题,很有启发性和实际意义。学生可能会回答:图上的父亲去给将要离别的儿子买橘子爬栅栏爬得很费劲,实在不易,因此,感觉到天下父母皆不易,从而感悟“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应立志苦读”,产生不让父母失望的感想。语文老师还可以提出别的问题,如你读了课文中“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等等类似的很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的问题,既有启发性,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此时,学生情景交融,从而维持、巩固、升华了对父亲无比敬佩与爱戴之情以及渴求知识的欲望。
三、注重设计课堂的结束环节,以激起学生更高层次的求知动力和欲望,使情感升华
在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要善于捕捉时机,激起学生更高层次的求知欲望。如在《背影》的学习过程中,当老师朗读道:“他(父亲)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哎!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老师眼含泪花,学生亦眼含泪花。老师抓住这一时机,朗读富有生色,富有情感,从而在无形中激起了学生刻苦学习的求知欲望,激起将来成为祖国栋梁的干劲,从而亦在无形中深刻巩固所学的知识。使这堂课得到了升华,达到“课虽终,意还在”的效果。
四、情感教学法对教师的情感要求
教师要表达对教学内容的自然情感,教师首先应流露自身对语文教学中文章的热爱之情,才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教师对学生期望的情感效应。教师对学生心理上有恰如其分的期望和要求,会使学生感到温暖和充满信心,在寄予期待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进取的精神。要多给予肯定,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具体讲,第一,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在观念上,从看学生的缺点,转到寻找学生的优点上来,多鼓励少批评。第二,在发挥学生长处的基础上,激励学生以长补短,青少年具有较强的进取心理,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重视和鼓励。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从中挖掘潜在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与追求,还有待于语文教师进一步努力。“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为有情人”,让情感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熠熠闪光吧——为了我们的孩子!
(卢龙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