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下历史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ingkaoy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衡量一节成功的课的标准应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成功的课堂应是“有效教学”的落实。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讨论,进而落实课堂的有效教学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究竟该怎样让历史课堂讨论有效呢?天星湖中学的吴丹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必修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一、合理预设讨论问题
  
   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讨论的成败。合理预设讨论问题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讨论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度等因素。问题要难易适度,量学生学习基础之力,问学生力所能及之题;同时也要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二是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新课程的教材每课的文字少,但隐性知识多。在预设讨论问题时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教材中或明或暗、存在一题多解、看法多样,方法灵活的知识点,如一些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
  在“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课中,教材的第一目是“铁路与铁路”,重点介绍近代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第二目是“水运与航空”,重点介绍了近代轮船航运公司和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第三目是“通讯工具的变迁”,重点介绍了近代邮政、电报业、电话业的发展。通读全文可知,教材对修铁路与反对修铁路行文较多,这实际暗示了一个很好的讨论题:该不该修铁路?况且该讨论题自然地将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双方很容易“交锋”。加上教材提供的材料较多,学生的“话匣子”也容易打开。如果在“水运与航空”“通讯工具的变迁”中选取一个设置讨论题,一般也就是“你如何看待水运与航空的发展”或“通讯的发展有何影响”之类的话题。
  吴老师预设的讨论问题是:该不该修铁路?并将它作为本课的重头戏。这充分体现了吴老师独具慧眼,这也为他这一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石。事实证明:该不该修铁路这一问题命题多角度、新颖,可供选用的资料多,学生
  比较容易进行分析、比较和辩论,即使作为反方的材料也易寻,又不易限入“被攻击”的境地。
  
  二、有效提供辅助“史料”
  
  在讨论课中,针对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知识点,适当地向学生补充一些课外“史料”扩展学生学习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更加深刻、更加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扩展学生讨论时发言的内容。如果学生只是照本宣“论”,学生就会乏味。倘若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就会为历史课堂讨论注入新的血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知识的渊博,从而产生敬佩之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开展讨论前,吴老师先补充了相关史料:“18世纪70年代,洋务派上奏朝廷建议修筑铁路。但遭到反对,认为机车会震动皇陵。后来,洋务派阳奉阴违,于1880年擅自修建了唐胥铁路,建成后才上奏朝廷,还不明言,只把铁路说成‘马路’。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但由于老佛爷有不许使用蒸汽机车的命令,当局只得使用骡马拖带,因而成了‘马车铁路’。18世纪80年代初,洋务派等主张续建该铁路。由于临近京城,引发了长达十多年的铁路之争。”
  通过上述材料引出“铁路之争”,随后为了让“反对派”即不主张修铁路的同学“有话可说”,吴老师又进一步补充了“近代反对修建铁路理由”的史料:(1)夺民生计。“铁路一开,津通舟车尽废,水手、车夫、客店、负贩食力之人,终归饿莩”。(2)引起民怨。“铁路所经之处,尽毁田庐坟墓,必致民变”。(3)有利于外敌入侵。“一旦祸起,即直达京师”。(4)破坏风水,特别是会惊动龙脉。(5)耗费银两巨大,财政根本无法承担,且由于得购买外国原料、雇佣洋匠,导致白银外流。万事俱备后,吴老师才抛出讨论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该不该修铁路呢?该,为什么该?不该,为什么不该呢?”
  通过课堂讨论的激烈程度可以看出,提供课外辅助“史料”是比较有效的,它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的“话语”,让学生“有话可说”,也进一步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但提供的“近代反对修建铁路理由”的史料无疑太过“有效”,使持反对修铁路观点的同学基本是围绕老师提供的5点理由做文章,鲜有新意。
  
   三、教师引导循循善“诱”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唇枪舌剑”的激烈度如何,教师的“导演”作用最为关键。这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闻八方”,消除不利于讨论的因素,将课堂讨论持续下去。教师不仅要听正在发言学生的观点,同时要分散一些注意力去听下边同学的小声议论,还要把目光扫视到那些不爱发言学生的举动。“诱导”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多积极思维,多发言。
  要做到“循循善诱”,一是要创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严肃,学生可以站着说、坐着说、抢着说、大声说,努力营造一个热烈的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二是要创造“竞争”的氛围。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适当地分组或变动座位,视发言人数或精彩程度给予一定的“加分”,这可以起到鼓励参与和方便沟通的双重效应,利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争辩的热烈氛围,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三是要恰当合理运用“诱导”语言。“诱导”语言在讨论“冷场”“短路”“熄火”时最为关键。“诱导”语言一忌过分吹捧,不让人感觉虚伪、肉麻。二忌打击,哪怕学生说错了也要鼓励。三忌不礼貌,让人感觉老师修养差、素质低。
  在本课的课堂讨论中,吴老师很注重学生的感悟,善于“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如“那你认为该怎么办”“你反对他的观点,那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等,不仅语气平和,而且非常具有“诱导”性,“引诱”学生“吐出真言”,课堂讨论气氛也空前热烈。
  
  四、讨论话题收放自如
  
  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过程,老师要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当课堂讨论开始出现争辩的场面,老师就要“放”,要“兴风作浪”“推波助澜”。当一方力量削弱时,教师应该帮忙助阵,鼓动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寻找对方的弱点,以充足的论据进行反驳,不当“逃兵”,不轻易“缴械”,据理力争,即使“败”也要败得自己心服口服。但老师也要注意“收”。尤其是当课堂讨论开始偏离讨论的主题,讨论又变成无目的地漫谈的倾向时,或者课堂讨论过分热烈、参与发言的人数过多时。
  在本课的课堂讨论中,学生相当踊跃,共有20多位同学站起来发言,对于只有40分钟的一节课而言,人数显然是“超多”了。而吴老师由于没有注意“收”,一味让学生讨论,导致时间分配把握不太好,讨论环节花了过多时间,下课铃声响起才“收场”,并因此严重影响到了后边的教学环节,导致没时间进行小结和主题的升华,原本设计好的“学业评价”环节也没有进行,只好草草下课。这也是本课最大的失误。
  当然,人无完人,对一堂好课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虽然吴老师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几处败笔,但瑕不掩瑜,这些不会太大地影响本节课的优秀程度,整体来讲这次课堂讨论是有效的,是成功的。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求知欲,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老师能够精心设计、科学引导、大胆探索,优化课堂讨论,教师自身也一定能领略到教学艺术中的迷人之处。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学技能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恰当的、灵活的提问,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针对新课改形势下如何进行有效提问,谈几点个人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有效提问;学生;主体地位    自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对提问的重要性予以肯定,并反复地实践着。新课改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标准,它以构建“学生本位”为中心,让学生唱“主角”,而提问则是把课堂还给
高二时我担任的是文科自主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级由一群“特殊”的孩子组成。一年来班级获得了先进班集体称号,多位同学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为什么说这群“特殊”的孩子会取得这样的成绩?又为什么说他们特殊呢?67名同学,有40名借读生。其中有很多问题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严重心理疾病学生。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明确成绩遥遥领先,有部分同学学习存在极大困难,有部分同学因高一学习压力抹煞了所有的信心,有部分同学因为自
他,无心政治只想做风流才子,却误踏九五之尊。他,大兵压境还在吟诗作赋歌舞升平,落得成为阶下囚。他,三五之夜的一首新作之词,命歌伎吟唱,却成了他绝命的快刀。他的一生为诗词而活,他的一生为诗词而死,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作为词人,无论是前期的儿女情长,还是后期的国恨家愁,都来自他对生活的真实感受,都是最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正如王国维说的乃“天真之词”,而非“人工之词也”。   情之纯  作为帝王无论
新课标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有这样的文字表述:“本门课程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俱进,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每节课要有主题,而主题主要是指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现这主题目标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所在。笔者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感体验,巧设情境,有助于完成思想政治课堂的主题目标。  一、围绕课堂主题,精选视频情境  精彩的视频,以其良好的直观
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语文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努力让学生摆脱束缚,冲破牢笼,呼吸自由鲜活的空气,让语文与社会共存,与时代共进,与自然接轨,与生命会晤,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学习语文,让语文具有更活泼的生命力。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笔者对生活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歌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
本人是一名数学教师,大学四年的专业培训,让我在数学方面有了一技之长,但是面对班级管理,却是无从下手。管理,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总感觉复制我的老师怎么做的就可以了,但是在实践过程才知道,原来班级管理并不是想想就可以的了。我研究了企业的管理方法,并结合本身数学学科特点,将数学中的分情况讨论问题的思想在班级管理中进行了运用。  我把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好的(不仅仅以成绩好的),二类是中等的,三类是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指导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以机电专业课程为例,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角度出发,创设多元化学习环境,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实施优势互补、多元评价,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机电专业;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
摘 要:每一名学生,作为班级组织中的一员,他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草,都是会开花的草。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在班级管理中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共性,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能使每一种草都能开花;才能促进学生成长,达到教育的目的。本文结合自己教育实践,从利用学生的自私、重视感恩的教育及降低心中的高度等一系列措施,谈如何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才,获得成功。   关键词:班级管理;问题策略;自私
摘 要: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与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班主任感觉班会课难上,学生参与度不高,从而导致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如果班主任能对班会课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设计,会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班会课的实际教育效果。  关键词:设计;实效;班会课  班会课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但是近年来,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一、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分析。会计专业二年级学生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追求新颖活泼的内容。所以要求教学方法多样化,并且不能拘泥于形式。由于经济法基础属于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证科目,所以学生对该课程比较重视。  (2)对策及学法研究。首先,针对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设计多样化,吸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