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背景下,衡量一节成功的课的标准应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成功的课堂应是“有效教学”的落实。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讨论,进而落实课堂的有效教学已经为广大教师所接受。那么,究竟该怎样让历史课堂讨论有效呢?天星湖中学的吴丹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必修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一、合理预设讨论问题
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讨论的成败。合理预设讨论问题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讨论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度等因素。问题要难易适度,量学生学习基础之力,问学生力所能及之题;同时也要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二是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新课程的教材每课的文字少,但隐性知识多。在预设讨论问题时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教材中或明或暗、存在一题多解、看法多样,方法灵活的知识点,如一些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
在“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课中,教材的第一目是“铁路与铁路”,重点介绍近代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第二目是“水运与航空”,重点介绍了近代轮船航运公司和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第三目是“通讯工具的变迁”,重点介绍了近代邮政、电报业、电话业的发展。通读全文可知,教材对修铁路与反对修铁路行文较多,这实际暗示了一个很好的讨论题:该不该修铁路?况且该讨论题自然地将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双方很容易“交锋”。加上教材提供的材料较多,学生的“话匣子”也容易打开。如果在“水运与航空”“通讯工具的变迁”中选取一个设置讨论题,一般也就是“你如何看待水运与航空的发展”或“通讯的发展有何影响”之类的话题。
吴老师预设的讨论问题是:该不该修铁路?并将它作为本课的重头戏。这充分体现了吴老师独具慧眼,这也为他这一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石。事实证明:该不该修铁路这一问题命题多角度、新颖,可供选用的资料多,学生
比较容易进行分析、比较和辩论,即使作为反方的材料也易寻,又不易限入“被攻击”的境地。
二、有效提供辅助“史料”
在讨论课中,针对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知识点,适当地向学生补充一些课外“史料”扩展学生学习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更加深刻、更加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扩展学生讨论时发言的内容。如果学生只是照本宣“论”,学生就会乏味。倘若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就会为历史课堂讨论注入新的血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知识的渊博,从而产生敬佩之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开展讨论前,吴老师先补充了相关史料:“18世纪70年代,洋务派上奏朝廷建议修筑铁路。但遭到反对,认为机车会震动皇陵。后来,洋务派阳奉阴违,于1880年擅自修建了唐胥铁路,建成后才上奏朝廷,还不明言,只把铁路说成‘马路’。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但由于老佛爷有不许使用蒸汽机车的命令,当局只得使用骡马拖带,因而成了‘马车铁路’。18世纪80年代初,洋务派等主张续建该铁路。由于临近京城,引发了长达十多年的铁路之争。”
通过上述材料引出“铁路之争”,随后为了让“反对派”即不主张修铁路的同学“有话可说”,吴老师又进一步补充了“近代反对修建铁路理由”的史料:(1)夺民生计。“铁路一开,津通舟车尽废,水手、车夫、客店、负贩食力之人,终归饿莩”。(2)引起民怨。“铁路所经之处,尽毁田庐坟墓,必致民变”。(3)有利于外敌入侵。“一旦祸起,即直达京师”。(4)破坏风水,特别是会惊动龙脉。(5)耗费银两巨大,财政根本无法承担,且由于得购买外国原料、雇佣洋匠,导致白银外流。万事俱备后,吴老师才抛出讨论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该不该修铁路呢?该,为什么该?不该,为什么不该呢?”
通过课堂讨论的激烈程度可以看出,提供课外辅助“史料”是比较有效的,它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的“话语”,让学生“有话可说”,也进一步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但提供的“近代反对修建铁路理由”的史料无疑太过“有效”,使持反对修铁路观点的同学基本是围绕老师提供的5点理由做文章,鲜有新意。
三、教师引导循循善“诱”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唇枪舌剑”的激烈度如何,教师的“导演”作用最为关键。这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闻八方”,消除不利于讨论的因素,将课堂讨论持续下去。教师不仅要听正在发言学生的观点,同时要分散一些注意力去听下边同学的小声议论,还要把目光扫视到那些不爱发言学生的举动。“诱导”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多积极思维,多发言。
要做到“循循善诱”,一是要创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严肃,学生可以站着说、坐着说、抢着说、大声说,努力营造一个热烈的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二是要创造“竞争”的氛围。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适当地分组或变动座位,视发言人数或精彩程度给予一定的“加分”,这可以起到鼓励参与和方便沟通的双重效应,利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争辩的热烈氛围,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三是要恰当合理运用“诱导”语言。“诱导”语言在讨论“冷场”“短路”“熄火”时最为关键。“诱导”语言一忌过分吹捧,不让人感觉虚伪、肉麻。二忌打击,哪怕学生说错了也要鼓励。三忌不礼貌,让人感觉老师修养差、素质低。
在本课的课堂讨论中,吴老师很注重学生的感悟,善于“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如“那你认为该怎么办”“你反对他的观点,那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等,不仅语气平和,而且非常具有“诱导”性,“引诱”学生“吐出真言”,课堂讨论气氛也空前热烈。
四、讨论话题收放自如
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过程,老师要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当课堂讨论开始出现争辩的场面,老师就要“放”,要“兴风作浪”“推波助澜”。当一方力量削弱时,教师应该帮忙助阵,鼓动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寻找对方的弱点,以充足的论据进行反驳,不当“逃兵”,不轻易“缴械”,据理力争,即使“败”也要败得自己心服口服。但老师也要注意“收”。尤其是当课堂讨论开始偏离讨论的主题,讨论又变成无目的地漫谈的倾向时,或者课堂讨论过分热烈、参与发言的人数过多时。
在本课的课堂讨论中,学生相当踊跃,共有20多位同学站起来发言,对于只有40分钟的一节课而言,人数显然是“超多”了。而吴老师由于没有注意“收”,一味让学生讨论,导致时间分配把握不太好,讨论环节花了过多时间,下课铃声响起才“收场”,并因此严重影响到了后边的教学环节,导致没时间进行小结和主题的升华,原本设计好的“学业评价”环节也没有进行,只好草草下课。这也是本课最大的失误。
当然,人无完人,对一堂好课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虽然吴老师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几处败笔,但瑕不掩瑜,这些不会太大地影响本节课的优秀程度,整体来讲这次课堂讨论是有效的,是成功的。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求知欲,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老师能够精心设计、科学引导、大胆探索,优化课堂讨论,教师自身也一定能领略到教学艺术中的迷人之处。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一、合理预设讨论问题
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讨论的成败。合理预设讨论问题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讨论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度等因素。问题要难易适度,量学生学习基础之力,问学生力所能及之题;同时也要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二是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新课程的教材每课的文字少,但隐性知识多。在预设讨论问题时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教材中或明或暗、存在一题多解、看法多样,方法灵活的知识点,如一些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
在“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课中,教材的第一目是“铁路与铁路”,重点介绍近代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第二目是“水运与航空”,重点介绍了近代轮船航运公司和中国航空事业的起步。第三目是“通讯工具的变迁”,重点介绍了近代邮政、电报业、电话业的发展。通读全文可知,教材对修铁路与反对修铁路行文较多,这实际暗示了一个很好的讨论题:该不该修铁路?况且该讨论题自然地将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双方很容易“交锋”。加上教材提供的材料较多,学生的“话匣子”也容易打开。如果在“水运与航空”“通讯工具的变迁”中选取一个设置讨论题,一般也就是“你如何看待水运与航空的发展”或“通讯的发展有何影响”之类的话题。
吴老师预设的讨论问题是:该不该修铁路?并将它作为本课的重头戏。这充分体现了吴老师独具慧眼,这也为他这一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石。事实证明:该不该修铁路这一问题命题多角度、新颖,可供选用的资料多,学生
比较容易进行分析、比较和辩论,即使作为反方的材料也易寻,又不易限入“被攻击”的境地。
二、有效提供辅助“史料”
在讨论课中,针对与讨论主题相关的知识点,适当地向学生补充一些课外“史料”扩展学生学习视野,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更加深刻、更加容易地理解教材内容,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扩展学生讨论时发言的内容。如果学生只是照本宣“论”,学生就会乏味。倘若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就会为历史课堂讨论注入新的血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知识的渊博,从而产生敬佩之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开展讨论前,吴老师先补充了相关史料:“18世纪70年代,洋务派上奏朝廷建议修筑铁路。但遭到反对,认为机车会震动皇陵。后来,洋务派阳奉阴违,于1880年擅自修建了唐胥铁路,建成后才上奏朝廷,还不明言,只把铁路说成‘马路’。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但由于老佛爷有不许使用蒸汽机车的命令,当局只得使用骡马拖带,因而成了‘马车铁路’。18世纪80年代初,洋务派等主张续建该铁路。由于临近京城,引发了长达十多年的铁路之争。”
通过上述材料引出“铁路之争”,随后为了让“反对派”即不主张修铁路的同学“有话可说”,吴老师又进一步补充了“近代反对修建铁路理由”的史料:(1)夺民生计。“铁路一开,津通舟车尽废,水手、车夫、客店、负贩食力之人,终归饿莩”。(2)引起民怨。“铁路所经之处,尽毁田庐坟墓,必致民变”。(3)有利于外敌入侵。“一旦祸起,即直达京师”。(4)破坏风水,特别是会惊动龙脉。(5)耗费银两巨大,财政根本无法承担,且由于得购买外国原料、雇佣洋匠,导致白银外流。万事俱备后,吴老师才抛出讨论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该不该修铁路呢?该,为什么该?不该,为什么不该呢?”
通过课堂讨论的激烈程度可以看出,提供课外辅助“史料”是比较有效的,它们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的“话语”,让学生“有话可说”,也进一步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但提供的“近代反对修建铁路理由”的史料无疑太过“有效”,使持反对修铁路观点的同学基本是围绕老师提供的5点理由做文章,鲜有新意。
三、教师引导循循善“诱”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唇枪舌剑”的激烈度如何,教师的“导演”作用最为关键。这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闻八方”,消除不利于讨论的因素,将课堂讨论持续下去。教师不仅要听正在发言学生的观点,同时要分散一些注意力去听下边同学的小声议论,还要把目光扫视到那些不爱发言学生的举动。“诱导”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多积极思维,多发言。
要做到“循循善诱”,一是要创造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过于严肃,学生可以站着说、坐着说、抢着说、大声说,努力营造一个热烈的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二是要创造“竞争”的氛围。老师可以将全班学生适当地分组或变动座位,视发言人数或精彩程度给予一定的“加分”,这可以起到鼓励参与和方便沟通的双重效应,利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争辩的热烈氛围,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三是要恰当合理运用“诱导”语言。“诱导”语言在讨论“冷场”“短路”“熄火”时最为关键。“诱导”语言一忌过分吹捧,不让人感觉虚伪、肉麻。二忌打击,哪怕学生说错了也要鼓励。三忌不礼貌,让人感觉老师修养差、素质低。
在本课的课堂讨论中,吴老师很注重学生的感悟,善于“诱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如“那你认为该怎么办”“你反对他的观点,那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等,不仅语气平和,而且非常具有“诱导”性,“引诱”学生“吐出真言”,课堂讨论气氛也空前热烈。
四、讨论话题收放自如
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过程,老师要能够做到收放自如。当课堂讨论开始出现争辩的场面,老师就要“放”,要“兴风作浪”“推波助澜”。当一方力量削弱时,教师应该帮忙助阵,鼓动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寻找对方的弱点,以充足的论据进行反驳,不当“逃兵”,不轻易“缴械”,据理力争,即使“败”也要败得自己心服口服。但老师也要注意“收”。尤其是当课堂讨论开始偏离讨论的主题,讨论又变成无目的地漫谈的倾向时,或者课堂讨论过分热烈、参与发言的人数过多时。
在本课的课堂讨论中,学生相当踊跃,共有20多位同学站起来发言,对于只有40分钟的一节课而言,人数显然是“超多”了。而吴老师由于没有注意“收”,一味让学生讨论,导致时间分配把握不太好,讨论环节花了过多时间,下课铃声响起才“收场”,并因此严重影响到了后边的教学环节,导致没时间进行小结和主题的升华,原本设计好的“学业评价”环节也没有进行,只好草草下课。这也是本课最大的失误。
当然,人无完人,对一堂好课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虽然吴老师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几处败笔,但瑕不掩瑜,这些不会太大地影响本节课的优秀程度,整体来讲这次课堂讨论是有效的,是成功的。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讨论,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求知欲,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老师能够精心设计、科学引导、大胆探索,优化课堂讨论,教师自身也一定能领略到教学艺术中的迷人之处。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