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善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y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庄子及庄子学派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特别是在善恶标准的超越和人生意境的把握方面,有着深刻的智慧。本文浅谈了庄子的道德观念,意在教导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
  关键词: 庄子学派大道超越善恶
  
  庄子及庄子学派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道德哲学思想,特别是在善恶标准的超越和人生意境的把握方面,有着深刻的智慧。
  庄子及其学派揭示了世俗伦理、善恶价值的相对性与有限性。他们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创生万物并运作万物,既是宇宙终极的实在,又是万物运动的自然规律。老子的“道”重在揭示宇宙自然与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庄子的“道”却从人类思维境界升华上去,成为一种宇宙精神。庄子具体描述了修道者“体道”以后的心身状态,那是人类在万劫不复的追求中所能沁至的最高境界。
  只有“道”才是整全的、永恒的、完满的、绝对的、终极的,除此以外,人们执着信守的目的,自足自满的成就,善恶是非的区别,君臣、父子的大义,夫妇、兄弟的伦理,尊卑贵贱的秩序,儒墨两家的争辩,如此等等,都是各执一端,割裂大道,自作多情,自以为是。在庄子学派看来,其实这都是“道”的亏损。
  人们观察问题有不同的视域或参照系,站在“物”的角度去看,一个小小的山包与湖泊,更不用说喜马拉雅山与青海湖,差别是多么大。人世间的是非、矛盾也是如此。可是如果站在“道”的视域去看,犹如人们坐上飞机或太空飞船,俯视地球、地面,星际大小、山川高下的差异,竟变得微不足道起来。人们在此时此地斤斤计较,彼此争胜所谓的大小、精粗、终始、盈虚、生死、苦乐、善恶、美丑、是非、长短、荣辱、得失、利害、贵贱、输赢等,换一角度,或到彼时彼地去看,其实并没有多少差别。《庄子·秋水》借助河神与海神的对话,以海神之口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下还有“以功观之”、“以趣观之”等观照方式,意思是说,从大道的视域出发,万物都分不出贵贱、大小等差别;由个别事物本身的立场出发,万物都以自己为贵,以别物为贱;从世俗的观点看问题,贵贱大小都听凭外在的安排,不由自己作主。从数量的差别去看,从它大的方面而大它,则万物没有不大的;从它小的方面而小它,则万物没有不小的。从人的价值取向、节操品行方面去评价,依据它正确的方面而加以肯定,则万物没有不正确、不伟大的;依据它错误的方面而加以否定,则万物没有不错误、不渺小的。这里并没有永恒不变的道理,只要看是否符合时代的需要而定。
  用庄子的智慧来观察世间,是非(善恶)等并没有恒定的客观标准,只是出于主观成见而已。高下、善恶、美丑、贤与不肖、可与不可的区别,都是相比较、相对的,都是执着于道之大全的一边。换一个参考角度来看,原所执定的差别却是有问题的。以日常经验的眼光看,泰山大而毫末小。但如果放在宇观的范围内,与地球、行星相比,泰山不过只是沧海一粟;如果放在微观的范围内,在电子显微镜下,与微生物、病毒相比,毫末也是庞然大物。仁义是非,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因而错杂混乱。所谓美丑香臭,评价标准,究竟在哪里呢?草茎与屋柱,东施与西施,从道的视域看,并无差别。
  《齐物论》说,大道原本是整全浑然、无所不在、没有差别和界限的。然而人们的言说各有各的偏袒,所以是非就没有定准。圣人的境界,既不追求又不辩论这些差别和对立。“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廉,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庄子·齐物论》)庄子在这里强调的是超越世俗的、主观的善恶界限,追求一种更高的、圆融的道德境界。
  庄子希望人们在世俗生活中不要沉溺于争胜、计较,不仅是物质利益上的,而且包括荣誉等精神上的。即使是社会的道德生活,固然有道德的是非可言,但如果人们的精神整天纠缠、计较于此,则不利于心灵的空旷放达,人格的健康发展与精神的超脱解放。所以,他尽量表现出对于儒墨两家道德规范及其争辩的冷漠与不屑一顾。他希望人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反思道德,跳出道德是非争执的场景,追求无差别的圆融境界。《齐物论》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也就是说,人们以一察之明、一偏之见去剖判大道,大道反而隐而不彰,为成见所遮蔽了。人们以浮华词藻、恣意辩说去解释道,真言反而被隐蔽了。
  庄子认为,人们都有真、善、美的追求,各自都有一套何以为真、为善、为美的标准,这都只是一些相对的价值系统。人们总是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彼此指责。实际上,只有超越了这些价值判断,才能提升到“道”的意境。
  庄子认为,大道正是统一这些矛盾的枢纽,把握了它,才可以得其环中,应对是非各方面的无穷变化。圣人超越这些矛盾,将彼此调和起来,使它们自然均衡发展,并行不悖,各得其所。这才是“道”的境界。庄子认为,我们不能自私用智,以小智浅见去认识道;我们不能自足于感官刺激,以欲望的满足去获取道;我们不能沉溺于言说,以言辞辩论去表达道。智尚分别,欲有偏爱,言辩不足,这都会肢解“道”,而达不到“天钧”之境。总之,庄子对世俗伦理、价值善恶的解构,意在追求更高的道德。
  当然,我们还应当看到,一定时空条件下的道德是非,不全是人为主观的,仍然是有客观标准的。庄子过于强调道德标准的相对性,忽视其绝对性,这在一定时代一定社群中是不可行的。在具体社会环境中,是非、善恶、美丑都有大家公认的尺度或标准,是不能漠视的界限。我们做人,总是要在一定社会场合中做人,绝不能违反成文或不成文的社会规范、秩序。同样的,一定社会的公私、义利的界限也是分明的,不容混淆的。在这一方面,儒家伦理较之道家伦理更有合理性。我们在解读庄子时,千万不要误读其道德的相对性思想,而应当予以全面的理解。总之,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相统一的,社会道德是有客观尺度的,必须尊重并自觉自愿地实行。
其他文献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技能的主要训练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的教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学习英语的掌握情况,特别是能够通过阅读来刺激自身的大脑进行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正确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激活他们英语学习的思维和语言感知能力,
摘要: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本文在说明正确理解就业观的含义、明确其作用的基础上针对七种错误就业观,论述了当代高职大学生应树立的正确的就业观。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含义作用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本科在校生,其就业涉及面极广,既牵涉到大学生本人和千家万户的利益,又牵涉到用人单位及国家和社会的利益;既牵涉到大学生的思想情感,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地方和学校应建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倡导建立地方课程体系,打破以往全国统一的课程模式。考虑到我国区域特点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以及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纲要》提出了课程结构要适应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异和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的理念。  共同促进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
摘要: 万有引力部分公式多、题型杂,教师需对相关题型和公式加以汇总,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  关键词: 万有引力公式疑难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远程开放教育是在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诞生的新型教学模式,《开放教育入学指南》是开放教育各专业为的先导课程,旨在为开放教育新生奠定良好的思想和业务学习基础,对指导未来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作者通过对本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提体会,结合一场开学典礼、两次面授辅导、三讲空中课堂、四次平时作业、五种互动方法等具体环节的分析,探讨由此带来的关于开放教育教学诸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 《开放教育
摘要: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课题。本文作者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实践,从“激发兴趣很重要”、“身边入手不可少”、“平时讲课要提到”、“演讲、朗诵样式多”、“师生共评方法妙”等五个方面论述课题,并辅之以具体的事例和课堂实例。  关键词: 作文提高一点一滴持之以恒    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或初中以后,很多家长为孩子不会作文而发愁。于是“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写好作文的秘诀在哪里
摘要: 成功的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的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本文主要阐释了互动教学的特点、要求、应用。  关键词: 高职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特点要求应用    英语是高职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构建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认为英语枯燥无味,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了也没用的错误
摘要: 作为“异端”的李贽,受心学思想影响,高扬“真”之大旗,以一己之身,向整个社会发出挑战,倡导存“真心”、做“真人”。他将心学思想运用到文学领域,是晚明文学从“良知”向“性灵”演变中的关键点。在李贽的创作观中,“真”是核心:他强调自然为文,表达作者的真性情,在这一点上,与当时处处充斥着假的文坛是根本对立的。  关键词: 李贽“真”创作观    明代中后期的文坛,一方面是以统治者拼命推崇的宋明道
摘要: 本文作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抓起: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融德育教育于数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渗透 德育    新大纲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应把德育跟知识、能力放在同等重要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思想品德至关重要。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自身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在言行举止上时时处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之外,还要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巧妙地渗透德育。下面谈谈我多年来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德育    新课导入部分是每一节课中教学活动的开始。善于总结的人都说,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