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 和提倡“教育均衡”的今天,和谐教育至关重要,可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农村和谐教育实施的“绊脚石”。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我国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所带来的“附属产物”,要想让提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刻不容缓。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亲情
  我校地处中国西部的一个贫困山区,也是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集中地。从我校的留守儿童情况来看,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着三种结构类型:一是“单亲教育”型;二是“隔代教育”型;三是“寄养教育”型。通过调查,发现这三种新型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放任的,另一种是专制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失去亲情的呵护,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他们的心理问题增大,道德品行出现偏差,行为习惯也存在问题。这类儿童表现出的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有:性格内向、自卑、孤僻、偏激、懒惰、暴躁、冷漠、自私和不愿意合作等。由此产生的行为问题有:厌学、个人卫生习惯差、经常与别的同学闹矛盾、不完成作业、沉迷游戏、说谎、偷盗等。这些问题最终造成他们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思想品德发生危机,违纪行为增多等。这种种问题的出现,情况着实令人担忧。
  俗话说,儿童的教育就是爱与善的传承。那么,我们怎么实施对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和管理,才能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求的学生呢?
  一、教师要做到爱生如子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亲情缺失,他们经常有一些想法和心里话却无法和长辈、亲戚们沟通交流,所以,这时作为老师的我们一定要扮演好慈父爱母的角色。去体贴照顾好这些孩子,并努力改善师生的关系,经常与他们谈心、沟通和交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用师爱来填补缺失的父爱和母爱,也使我们能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参谋、顾问和助手,以此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动力。
  二、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档案
  班主任老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建立包括基本情况、家庭状况、监护人情况、学习成绩、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留守儿童的档案,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从而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管理,并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家校共同教育的局面。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由于缺少了父母的教育,他们的亲情关系不够健全,从而也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品德发展。因此他们就容易从别的地方去获取一些成长所需的信息,这个过程中就夹杂了有同伴的不良文化、越轨行为、不健康的东西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通过主题班会、联谊会等,引导学生互助互爱,激励他们向更好更高的方向发展,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建设良好的农村寄宿制学校
  学校教育是留守儿童教育和帮扶的重要途径。要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寄宿条件,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能到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生活、学习,让他们能够在集体的生活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感受到家的温暖,他们也才能有好的个性的发展,也才能不断进取,不断提高。
  五、建立教师课题研究小组
  希望学校能通过召开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让我们教师主动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从学习上、生活上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以此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架设一座无形的“心桥”
  孩子对父母感情的亲情依赖,是其他任何感情都不能取代的。我们的家长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他们往往寄给孩子许多钱物,却常年不给孩子一封信或一个电话,这就造成了孩子的情感饥渴。我希望能通过学校牵线搭桥,动员家长能定期通过书信或电话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我确信,这个方式的施行,一定能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成立家长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非常规的教育,对他们实施教育的监护人大多年老体衰,以文盲和半文盲居多,他们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也难以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责任,往往是重“养”而不重“教”,这也就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那怎么办呢?希望当地政府能成立家长学校,对监护人进行相关教育方法和技能的培训,帮助监护人提高自身素质,增长教育观念,使其懂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和应注意的问题,以此提高监护人的監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总之,摆在我们面前这块不容忽视的 “绊脚石”已成为影响和谐教育的敏感问题,也成为了困扰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希望我们的学校、家庭、社会一起来努力,共同解决好这个棘手的问题,使身处这个特殊群体的孩子们能真正沐浴到“花季”的阳光,感受到“雨季”的滋润,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县韩集小学 731800)
其他文献
摘要:分层教学是以给学生成功的回报来正向激励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有所区别。对于创新组同学的点滴进步,笔者在作业批阅中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而对于先锋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笔者则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努力奋进。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英语教学;分层次目标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应当着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社会责任、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三观”。本文主要提出了品德塑造“核”情“核”理的四种策略。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2014年4月,“核心素养”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我国教育事业的舞台上,并引起了社
摘要:部分高中学生化学学习缺乏自信,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从态度,畏难情绪,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研究目前普遍存在的自信心不足现象的成因,努力寻求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化学学习;学习信心;态度;畏难情绪;学习方法  一.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克服自身陋习的基础上,学习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取得良好
摘要: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地理等综合性知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构建成为科学教学的主要导向,创设学生学习情景、探索科学规律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而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的错误知识构建,怎样利用好这些错误,使错误成为最好的资源呢?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良好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运用“欲擒故纵”
摘要:《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的代表诗作,是中学语文新诗的教学重点。诗歌以想象新奇、构思巧妙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诗风,表达了追求光明的愿望。本文重点从语词的角度解读文本,还原对主题的理解,为新诗阅读提供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天上的街市;文本细读;新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079  現代文学大师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选入中学语文
摘要:本文主要描述了多元智能理论之空间智能在山区艺术生人机对话考试之故事复述中的应用。根据笔者所在学校教学设备不足和英语基础普遍薄弱的特点,结合2015年广东高考人机对话考试B(见附件)之故事复述,本文简述了具有空间智能的思维导图或树状图在山区艺术生人机对话考试之故事复述的应用。  关键词:空间智能;艺体生;故事复述;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9-0121  天生的浪漫  语文天生的浪漫。语文是美容师,让你的容颜更美,像一把雕刀,從气质到品行让你的心灵更完美!语文是美食家,让你食得精神这份丰富多彩的美餐,为你的人生插一双飞翔的翅膀。  语文带你穿越黄帝与始皇的历史,在圣人的大同世界里求索。驰骋《史记》的离骚诗韵,轻飏魏晋风度的舞蹈。从曹操的《短歌行》到曹
摘要:在《英语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为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丰富生动,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高,使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高,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越来越强。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情境;时机;反思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96  【残阳如血】语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第二单元《忆秦娥·娄山关》。  此词在中学校园中无不是令师生激情顿生、出口称颂的一篇佳作。可在诵读之余免不了对词的末句中的“血”字的读音产生疑惑。因课文中无明确的注释。可“血”字可读xiě、xuè两个音。就《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
摘要:新时期,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影响,语文教师要随之更新观念,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在本文中,笔者谈几种主要策略:一是培养信息化思维能力,二是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三是合理选择数字资源,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互融合。  关键词: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123  当前,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